田清
清代公文起初沿用明制公題私奏的文書制度,此后為了進一步密切君臣之間的關系,歷經康、雍、乾三朝,逐漸形成了由官員直接向皇帝奏報的奏折制度。奏折是清代所特有的一種上行文書,奏折的使用約始于康熙中葉,最初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數親信官員使用。雍正帝即位后,進一步擴大了使用奏折的范圍,除了康熙時期有奏事權的各地方的將軍、督撫、提督和中央的大學士、尚書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員,也都允許用奏折奏事。
康熙時期平定三藩之亂后,清朝逐漸走向統(tǒng)一。康熙帝吸取前朝教訓,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統(tǒng)治,從康熙中葉起,當發(fā)生緊急或敏感事件時,官員們可以書寫奏折向皇帝密報,比如向皇帝上奏如軍備、軍務、檢舉貪腐瀆職等這些最為敏感的信息,以及需要盡快讓皇帝了解的天氣、糧食收成、自然災害、糧價之類的信息。直到乾隆時期,奏折正式成為國家政務文書之一,并一直沿用至光緒、宣統(tǒng)時期。
奏折必須由大臣親手書寫,在京各衙的奏折,送至紫禁城內景運門九卿房外的奏事處,由奏事太監(jiān)接收;各省督、撫等官員的奏折,經驛站送至兵部捷報處接收,再由兵部捷報處送至奏事處,奏事太監(jiān)將奏折進呈皇帝,皇帝進行朱批,稱為“朱批奏折”。雍正七年下令實行副本制度,即凡朱批過的奏折,都要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稱為“錄副奏折”。朱批奏折返還給各官員后,官員須定期將奏折繳回宮內懋勤殿儲存,不得私自存放,因此有“宮中檔”之名。
奏折有很多種類,以書寫文字為依據,可以將奏折分為漢字折、滿字折和滿漢合璧折;依據奏折用紙可分為黃綾折、白綾折、素紙折和黃紙折;依據功用可分為請安折、謝恩折、奏事折和密折。大臣們在書寫時也要遵循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一則完整的朱批奏折要包括首稱、正文、末稱、押署、朱批等。首稱格式一般是“某官某人跪奏、謹奏:為遵例奏報某事,仰祈圣鑒事”,比如“陜甘總督臣勒爾謹跪奏,為遵例奏報民數、谷數,仰祈圣鑒事”;末稱格式一般是“恭呈御覽,伏祈皇上睿鑒。謹奏”,押署為年月日。
此外,還要遵循抬頭制度和避諱制度。抬頭制度起源于秦代,主要指大臣在書寫文書時,凡遇到皇帝以及特定的尊貴字樣,不得緊接前文,須另起一行或空一格書寫,以示尊敬,到了清代,抬頭制度發(fā)展至登峰造極的地步,抬寫方式五花八門,提及同級、上級官署或長官時用平抬;書寫“朝廷、國朝、奏”等字樣時用單抬;書寫“圣鑒、圣訓、圣天子、圣主、盛世”等用雙抬,此外還有三抬、四抬等,十分繁復。
我國檔案文獻歷史悠久,有古老的甲骨檔案、銘文檔案、簡帛檔案等,但留存至今的卻微乎其微,目前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主要是明清檔案,特別是清宮檔案,而奏折作為清代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清代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獻。目前,現存奏折主要存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日本東洋文庫。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滿、漢文朱批奏折六十萬余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宮中檔奏折十五萬余件、軍機處檔折件十九萬余件,日本東洋文庫收藏的一批清代滿文檔案中也有諭旨、奏折等,已編目的有數百件,未編目的還有很多。
奏折是官員直接向皇帝匯報政務的文書,這一屬性使得奏折與其他史籍相比,具有特殊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可以補史料記載之缺。但另一方面,由于上奏的對象是皇帝,也不乏官員在奏報時多有諱飾、溢美之詞,所以,我們在利用奏折這類史料時,要與相關人物的信件、文集、史書、地方志等結合起來,相互印證。明清檔案、甲骨文、敦煌吐魯番文書雖然被稱為二十世紀發(fā)現的新史料,但并不應將其與官修正史相對立。正如趙世瑜先生所說,“一切史料都有價值,也都有局限性”,因此研究者也需辯證地看待奏折所記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