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光,劉永晉
解戶,主要指運送上供物料的人戶,是明代徭役的一種特殊人群。正如天啟年間河南巡撫范景文所言,“民所患苦,莫如差役。錢糧有收戶、解戶,驛遞有馬戶,供應有行戶”(1)(清)張廷玉等:《明史》卷78《食貨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06頁。。很多早期學者對明代徭役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后期的研究大多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的展開和細化,集中體現(xiàn)在對明代徭役中的特殊人群如灶戶、鋪戶、菜戶、陰陽戶等進行研究(2)灶戶的研究起步較早,著述豐富,較有代表性的有陳詩啟《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廈門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薛宗正《灶戶在鹽業(yè)生產中的地位》(《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第5期)、劉淼《明朝灶戶的戶役》(《鹽業(yè)史研究》1992年第2期)、李曉龍《灶戶家族與明清鹽場的運作——廣東靖康鹽場鳳岡陳氏的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等。關于鋪戶,許敏、唐文基、趙毅、胡海峰等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如許敏《關于明代鋪戶的幾個問題》(《明史研究論叢》1982年第2輯)、唐文基《明代的鋪戶及其買辦制度》(《歷史研究》1983年第5期)、趙毅《鋪戶、商役和明代城市經濟》(《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胡海峰《徭役與城市控制:明代北京“鋪戶”內涵再探》(《學術研究》2014年第11期)。菜戶和陰陽戶的研究起步較晚,且成果有限,主要有盛承《明代菜戶考論》(《史學月刊》2018年第9期)、尹敏志《明代的陰陽生與陰陽戶》(《史學月刊》2019年第3期)。。關于解戶的研究不僅有限,且只限于布解(3)“布解,顧名思義就是布匹的解運,是對作為賦稅折征形式的棉布,從征收到運輸,至最終上納的整個過程的總稱。解戶則是布解一役的承擔者,從民戶中僉派,是松江府徭役中的重差?!币婈愄N鸞、曹幸穗《明代松江府布解考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4期。其他關于“布解”的研究主要有:陳蘊鸞、曹幸穗《論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變遷》,《中國農史》2012年第2期;范金民《明清江南官布之征解》,《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作為解戶之一的“軍解”,不僅與明代軍事緊密相連,而且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密切相關。關于軍解的資料有限且分散,故沒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本文鉤稽史料,梳理明代軍解的緣起、相關規(guī)定及存在的問題等,敬請方家指正。
軍解,特指解送軍丁(4)軍丁,包括軍官、軍人和余丁,詳見《大明會典》卷161《律例二·名例下·軍官軍人犯罪免徒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的解戶,又稱“長解”“解人”,或通稱“解戶”(5)這些稱呼在(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中都曾出現(xiàn)。。它的出現(xiàn)與明代軍戶制度密切相關。
明滅元而立,但在很多方面又承襲元制,世襲軍戶制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所謂世襲軍戶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一人為軍,則一家為軍;一時為軍,則世代為軍。當然,在諸如官至兵部尚書、學業(yè)有成或者特赦等某些特殊情況下,軍人可以免除軍籍,但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極低。這種世襲制度,使得軍戶被牢牢固定在一種身份上,改變身份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加之,軍人的社會地位至明代中后期開始下降,甚至到了“人恥為軍”的地步(6)王毓銓在《明代的軍戶》(《歷史研究》1959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明代軍戶地位低下”的觀點,長期以來被很多學者所接受。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質疑,可參見馬自樹《明代軍隊由尊到卑的變化》(《山東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張金奎《明代軍戶地位低下論質疑》(《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2期)。,越來越多的軍戶想要擺脫這種身份,他們選擇的方式大都是逃亡。明朝的軍士逃亡現(xiàn)象自立國之初就已出現(xiàn),不僅貫穿明朝始終,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明代軍事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軍丁逃亡史”(7)劉金祥:《明代衛(wèi)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談明代軍隊的貪污腐敗》,《北方論叢》2003年第5期,第71頁。。
面對軍士大量逃亡的困境,為保證軍伍充實,明廷主要采取兩種辦法:維持軍伍本身的實力和增加軍戶的數(shù)量。其中第一個途徑,維持軍伍本身的實力,即“實行伍”。當時就有人認為,“實行伍,不過清勾、召募兩端”(8)(明)馮琦:《京營策》,(明)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卷442,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4859頁。。關于招募,《明書·戎馬志》的概括較為完整:“召募之兵,明初無有也。正統(tǒng)中,始募天下軍余民壯為兵。景泰初,復令廣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統(tǒng)領,遇警調用,然猶之民也。弘治中以虜警抽編,無警許罷役,遂有常餉。沿至正德,遂令分戍番操,無復休息。兵部尚書王瓊請量罷之,不聽。肅宗深知其弊而未遑清理,及后為真兵矣?!?9)(清)傅維鱗:《明書》卷72《志十四·戎馬志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3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738頁。按,引文中“肅宗”應為“世宗”??梢?,募兵制雖然晚于世兵制出現(xiàn),但因所募軍士戰(zhàn)斗力強于世兵,募兵在明朝中后期逐漸成為主要兵源之一,是明朝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存在“易聚易散,散而不可復聚”、“無尺籍伍符可按而稽”等弊端,“不三年而亡其半”(10)(明)馮琦:《京營策》,《明經世文編》卷442,第4859頁。,募兵制也漸成一大弊政。
清勾作為“實行伍”的另外一種辦法,自明初出現(xiàn)時就備受質疑,但伴隨了明朝始終,成為必不可廢之法。清勾是清軍和勾軍的合稱,洪武十六年,太祖命五軍都督府檄外衛(wèi)所,速逮缺伍士卒,同時命令給事中潘庸等到各地進行清理(11)(清)張廷玉等:《明史》卷92《兵四·清理軍伍》,第2255頁。。這是明代進行清勾的最早記錄,此時勾軍與清軍的側重點尚有所不同,宣德以后勾軍才逐漸并入清軍之中(12)如在河間府,“凡老疾逃亡,在衛(wèi)無丁者,則取戶丁補役。各衛(wèi)初差旗軍勾取。宣德間,敕差御史一員,責委各府州縣官轉行清理。各衛(wèi)每年造冊送部類發(fā)御史,下之府州縣清解,自是遂免勾軍之擾”。嘉靖《河間府志》卷11《武備志·兵制》,《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第574頁。。由于主持清勾工作的主要是清軍御史(全稱為“清理軍政監(jiān)察御史”,也有其他一些稱謂,如“清軍監(jiān)察御史”“清理軍伍監(jiān)察御史”等),故又常稱之為“清軍”。清勾的具體方法,時人范濟有過具體描述:“自今事故軍士,令各衛(wèi)造冊備申都府兵部,發(fā)勘合勾取,令布政司、按察司督責府州縣,依發(fā)去勾軍冊內鄉(xiāng)貫姓名,一一勾取起解,定以到衛(wèi)限期,仍取衛(wèi)所收管繳報,年終朝覲,于實征內開寫節(jié)次取發(fā)到某里軍人若干名,死亡戶絕者若干名具奏,其官吏姓名并里甲鄰人保結文狀,繳申府部以憑稽考,庶免差人勾擾之弊?!?13)(明)范濟:《請闕上書》,《明經世文編》卷29,第211頁。清軍的程序大致是:衛(wèi)所造清勾冊,送都府→兵部填發(fā)勘合→兩司督責府州縣清軍官按冊勾軍→取得補役戶丁回衛(wèi)→核對勾軍文冊。這一系列的工作大多由清軍御史或巡按御史督責府州縣清軍官進行,但其中解送補役戶丁回衛(wèi)的工作則主要由軍解承擔。
保證軍伍充實的第二個途徑,增加兵戶的數(shù)量,明廷采取的辦法主要是充軍。明朝尤其是明初重刑治國,百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充軍。“所謂罪者,或糧賦違限,或工作誤式,甚而至于洪永之際奏請小有不合,僚屬偶爾不和,又甚而死事逮于群從,詿誤累及親友。”(14)(明)王世貞:《議處清軍事宜以實營伍以蘇民困疏》,《明經世文編》卷332,第3544頁。明初的軍犯都為永遠軍犯,不僅自己終身服役,子孫后代均要承擔軍役。也就是說,一旦充軍,戶籍就由民戶改為軍戶。直至英宗即位,才將充軍人犯分成永遠軍犯和終身軍犯兩類(15)英宗在即位詔書中規(guī)定:“自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以后,官吏人等犯罪充軍者止終本身?!薄睹饔⒆趯嶄洝肪?,宣德十年正月壬午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16頁。。因為軍犯補伍的數(shù)量可觀,當朝人陸容甚至產生“本朝軍伍,皆謫發(fā)罪人充之”(16)(明)陸容:《菽園雜記》卷8,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9頁。的錯覺。有學者認為,以罪犯為軍在中國歷史悠久,而明朝將其發(fā)展到極致(17)張金奎:《明代衛(wèi)所軍戶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28頁。。吳艷紅進一步說明以罪犯為軍不僅保存了原有軍籍之人,而且也可以將非軍籍之人補充至軍伍中。同時指出,充軍在明初雖然有邊遠、附近之分,但附近較少。至明朝中后期,充軍雖然逐漸有遠近程度的分化,但其發(fā)往地仍以邊遠為主(18)吳艷紅:《明代充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33~235頁。。而根據(jù)“起解充發(fā)軍犯,比照清勾起解事例”(19)(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10頁。的規(guī)定,這些充軍人犯的解送工作也要由軍解承擔。
由此可以看出,明廷解決軍士逃亡問題有兩個主要途徑,即“實行伍”的“清勾”與增加兵戶數(shù)量的“充軍”。解送逃亡軍丁和充軍人犯雖然分屬不同機構負責,但承擔解送工作的都是軍解。
丁亮通過海瑞《興革條例》中所載均徭項目的工食銀、耗銀以及正耗銀,分析了各類差役的輕重,不僅將淳安縣的均徭役分為重、輕兩個等級,還將重役進一步細分為“極重”和“重”,并將解戶納入“極重差役”一類(20)丁亮:《明代均徭役財政負擔解析——以海瑞〈興革條例〉為中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軍解戶就屬于重役的范疇。而且,不管是逃軍解補還是充軍,明廷奉行的主要原則都是就遠就邊,這間接加劇了軍解任務的繁重程度。
《四川各地勘案及其它事宜檔冊》記載有潼川州豐饒鄉(xiāng)軍籍徐張賢案(21)《四川各地勘案及其它事宜檔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708頁。:徐張賢,四十歲,潼川州豐饒鄉(xiāng)軍籍,故祖徐和輕因追贓不足于洪武十三年充軍貴州清平衛(wèi)。洪武十三年至嘉靖十四年之間的戶丁解補情況,該檔冊并無記載,只記載了嘉靖十四年因在伍正軍徐正烈的妻子未解到,乃解送徐正烈妻康氏到衛(wèi)。嘉靖二十七年,清軍官員查出徐正烈缺伍,于是到原籍勾補。原籍戶丁徐張?zhí)幂喸撗a伍,官府僉派徐張?zhí)猛逍鞆堎t和徐正東將徐張?zhí)眉捌淦摁斒辖馑椭临F州清平衛(wèi)。徐張?zhí)梅驄D不愿至貴州清平衛(wèi)補伍,乃以錢財賄賂兩位解人,一直遷延在家。嘉靖三十年,清軍官員發(fā)現(xiàn)徐張?zhí)梅驄D還未到伍,徐張賢案事發(fā)。此時徐正東已經去世,徐張賢被定發(fā)充軍。
這一案件含有明代軍解制度的相關信息。
1.軍解的資格
洪武十四年,明朝開始編制黃冊,建立里甲組織。里長作為點差徭役的責任人,編僉依據(jù)在四年之后也就是洪武十八年才予以明確規(guī)定,該年正月明太祖正式下詔:“命天下府州縣官,民戶上中下三等為賦役冊,貯于廳事。凡遇徭役,發(fā)冊驗其輕重而役之,以革吏弊。”(22)《明太祖實錄》卷170,洪武十八年正月己卯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2585頁。具體劃分的標準是:“驗民貧富,及丁稅多寡,第為上中下籍記之。遇有役,隨輕重役使之?!?23)《明太祖實錄》卷212,洪武二十年九月己酉條,第3146頁。也就是說,徭役的劃分依據(jù)是丁糧,即人丁和田地。
具體到軍士勾解,明初也是按照此法執(zhí)行?!镀纸韭浴酚涊d該縣所造“軍解三等文冊”時提到,“凡一冊,內開管解軍人遞年里長,照依丁糧上中下三等,上戶解遠軍,中戶解稍近軍,下戶解近軍。如有十分窎遠者,一家承解不及,數(shù)家津貼”(24)(明)毛鳳韶:嘉靖《浦江志略》卷3《官守志·冊籍》,《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2頁。。但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軍解的僉派方法有些微差別。正德十年規(guī)定:“有司差人解軍,務要選取有丁力之家差遣押解?!本唧w來說,由各府州縣清軍官員將各里甲有丁力者,“量其多寡,編作上、中、中下三等,置立印信文簿,填注在官”(25)(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1頁。。而同年巡按陜西御史王佩針對清解軍丁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議讓各司府清軍官督同州縣掌印清軍官,“將各里甲有丁之家,量其丁力多寡,編作上、中、中中三等,置立印信文簿,填注在官”(26)(明)王佩:《題為陳時弊以清軍伍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9頁。。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軍解是按照戶等進行僉派的,以正德十年為界,前期是將有丁之家分為上中下三等,中期以后則分為上、中、中中或者中下三等。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軍解的任務太重,下戶無力承擔。
2.軍解的配備標準
正德十五年,開封府祥符縣長解蔡表將所解軍人龐景隆和妻子劉氏中途賣放,導致同批解人雷禮等受到牽連。雷禮由此上告到巡按河南御史喻茂堅處,提到“同批一張內開解人二名,管押軍人一名,并妻各姓名明白”(27)(明)喻茂堅:《題為祛時弊以安軍民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98頁。。嘉靖十一年,巡按浙江御史鄭濂也說,“如問發(fā)邊衛(wèi),一軍必于該圖里甲僉長解二名”(28)(明)鄭濂:《題為申明舊例祛時弊以裨軍政以安地方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61頁。。鄭濂根據(jù)自身工作實際,提議府州縣在起解軍人時,要按照“近者一名,遠者二名,俱于遞年內輪僉”(29)(明)趙堂:《軍政備例》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413頁。的原則定僉長解。而根據(jù)就邊就遠的原則,軍解在起解軍人時出現(xiàn)“近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可見,解送軍丁的配備標準大致是一軍配備兩名軍解。
如此配備,明廷是有所考量的,嘉靖九年巡按湖廣監(jiān)察御史傅鄂所說“一軍用二解,庶免疏虞”(30)《明世宗實錄》卷120,嘉靖九年十二月乙酉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2876頁??芍^一語中的。這里的“軍”是指“正軍”,即軍官或者軍人,并不含余丁和隨軍家小。兩名長解的僉派原則是“先僉宗族,宗族無人,則僉里甲”(31)(明)呂坤:《實政錄》卷4《民務·解送軍囚》,《呂坤全集》(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057頁。。上述徐張賢案中,徐張?zhí)眉捌淦拮泳褪怯善鋬晌蛔迦素撠熃馑偷?。當然,宗族也要分親疏遠近,“就令本家充解,先盡兄弟族人,次及親戚鄰友”(32)(明)趙堂:《軍政備例》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413頁。。明廷此舉的目的是想以親情來限制軍解的逃亡,從而達到“親族鄰佑懼充解之難而不敢容隱,軍人遞解之苦而不敢輕逃”(33)(明)趙堂:《軍政備例》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414頁。的目的。
3.軍解的期限和分管原則
天順五年規(guī)定,“各處清理起解逃故等項,軍解有違批限一年之上,軍發(fā)邊衛(wèi),解人發(fā)附近衛(wèi)所充軍”(34)(明)孔貞運:《皇明詔制》卷4,《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606頁。。與宣德元年相比(35)(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07頁。,雖然違限一年以上者的處罰規(guī)定并未改變,但在違限的時間規(guī)定上有所延長,從半年延長至一年。這也是順應現(xiàn)實所做的調整,畢竟就邊就遠的原則下,長解在半年之內將所解軍人解送到衛(wèi)的幾率較小。正德七年題準,“凡有新發(fā)充軍,長解人等受財脫放,及違限者,比照違限一年事例,亦發(fā)附近衛(wèi)所充軍”(36)(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3頁。。隆慶五年重申“違限一年之上者,解人發(fā)附近,軍人發(fā)邊遠充軍”(37)(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11頁。??梢?,“一年之例”是明廷規(guī)定的最低基準,基本貫穿明代始終。
起解軍丁有三種情況:其一,亡故和老疾軍士的勾補;其二,民戶僉充軍戶;其三,因罪充軍。對于清出在逃、記錄等項軍人,“或酌量南北,改編調衛(wèi);或暫收寄操,查明歸伍”;對于軍犯,則有“就近充發(fā)、填實邊方之例”(38)(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4《兵部三十七·軍政一·編發(f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599頁。。起解軍丁的來源有二,即軍和民,他們的負責部門本該是不同的。“凡軍民有犯例該充軍等項,屬有司者有司僉解,屬軍衛(wèi)者軍衛(wèi)僉解。不許偏累有司,違者參究?!?39)(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1頁。從嘉靖四年的這一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軍丁起解沒有統(tǒng)一機構負責,而是采取分別管理的原則,屬有司的有司僉解,屬軍衛(wèi)的軍衛(wèi)僉解。當然,除了軍衛(wèi)和有司僉解之外,還存在一些特殊現(xiàn)象,如“系王府軍校人役,于護衛(wèi)司僉解,不許偏累有司”(40)(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1頁。。雖然一再強調“不許偏累有司”,但由于解戶本來就是由民戶充任的,屬于里甲雜役(41)“凡役民,自里甲正辦外,如糧長、解戶、馬船頭、館夫、祗候、弓兵、皂隸、門禁、廚斗為常役?!?清)張廷玉等:《明史》卷78《食貨二》,第1905頁。,而且軍戶解軍存在“徇情不肯解”的弊端,因此,軍解仍多由民戶擔任,即巡按陜西御史楊秦所說的“以民解軍”(42)(明)楊秦:《題為清理軍伍以蘇民困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8頁。。
4.僉解軍妻
按照規(guī)定,“凡解軍丁逃軍,須連妻小同解,違者問罪”(43)(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11頁。。前述徐張賢案中,徐正烈赴衛(wèi)時,妻子并未隨行,嘉靖十四年就將其妻子康氏解送到衛(wèi)。而且在解送徐張?zhí)弥临F州清平衛(wèi)時,特意說明連同其妻魯氏起解。但這項規(guī)定在執(zhí)行過程中很快就出現(xiàn)問題。由于明代逃故軍丁和充軍人犯的從軍基本原則是就遠就邊,且南北更戍,因此,押解的軍丁若中途病故,軍解仍需將病故軍丁的妻小解赴各該衛(wèi)所交割。這些妻小,尤其是軍妻,或暗受凌辱而無處訴告,或到達衛(wèi)所而無所依歸,處境悲慘,甚至無法存活。因此,正統(tǒng)二年規(guī)定,“今后有解軍至中途病故者,解人即赴所在官司,告相明白,責付長解收埋,給與勘信文憑,就將妻小付原解人執(zhí)照,領回原籍,收發(fā)寧家,另于戶內選取壯丁一名差人解補”(44)(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6頁。。雖然明廷已經極力避免隨行軍妻因軍丁死亡所造成的影響,出于各種考慮,軍妻不愿隨行或軍人不愿帶妻隨行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于是就出現(xiàn)賄賂軍解,以有妻作無妻的應對之策。正德六年即已出現(xiàn)“批內開有妻而無解到者”的現(xiàn)象。明廷僉解軍妻隨行的目的是為了讓軍丁安心服役,但軍丁隨到隨逃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帶著妻小服役無疑增加了逃跑的難度與成本,于是軍雇假妻隨行成為一種常態(tài)。萬歷二年規(guī)定,解到的新軍若有雇覓假妻的,要將假妻變價入官,或者配給別衛(wèi)無妻的軍人(45)(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11頁。。
5.解軍程序
凡欲勾補逃亡軍士,即由兵部填發(fā)勘合給承宣布政司和提刑按察司,由兩司督責各府州縣根據(jù)勾軍冊內的鄉(xiāng)貫姓名進行勾取。對能自首的逃軍免罪,復歸原伍。對那些按照規(guī)定補役的戶丁,要“選揀精壯親丁,僉點相應長解,批內明開相貌年甲”(46)(明)劉惟謙:《大明律》卷14《兵律二·軍政·軍人替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6冊,第613頁。。在京者起解兩京兵部,在外者直接解送到衛(wèi)?!芭鷥取?又叫“批回”)除了要明白標注相貌和年齡,還要“明開某處某人頂補某衛(wèi)所名役”(47)(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1頁。。正德十年又規(guī)定,軍解押解軍丁需要先到押解所在地的清軍衙門或巡按衙門掛號,然后才能將押解的軍丁投衛(wèi)。解到的新軍要檢查編軍冊、戶口食糧冊與批回是否相同,相同者就收補役,給解人出具印信收管。若比對有誤,該衛(wèi)所也要給軍解出具印信批單,而軍解還要將冒著生命危險押解而來的軍丁帶回原籍。司府州縣的清軍官遇有軍解銷批,必須查驗明白,不僅要求原批批回和收管批單“兩證”齊全,而且批回與批單的內容一定要清晰。如果只有原批批回而沒有收管批單,或者印信模糊,都不許銷繳。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部分衛(wèi)所官吏人等為了勒索錢財,往往拖延出具印信的時間。因此,弘治十三年規(guī)定,“京衛(wèi)及在外衛(wèi)所,解到新軍,以投文為始,限十日內,將收管批回給付長解。若刁蹬留難者,該吏軍吏總小旗提問。衛(wèi)所掌印并本管官,不拘曾否得財,參問帶俸差操”(48)(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09頁。。至此,軍解的任務結束。隨后,各衛(wèi)所要將解到軍士以及給批月日造冊,而各清理軍政官也要將獲有批回者,類造揭帖。揭帖的內容大致是“某軍某年月日解某衛(wèi)所,獲有批收,是否真批,曾否在衛(wèi)”(49)(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4《解發(fā)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3頁。,并于春秋二季移文知會各省清軍御史。彼處清軍御史行查的實,然后回文。如果不曾到衛(wèi),則拘軍解、里老究治,從重解發(fā)。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彼此互相查考,確保清勾軍丁如實著伍。從這一系列的程序可以看出,軍解是明廷軍士僉解的實際執(zhí)行人員,對整個清勾制度至關重要。
總體上看,軍解的相關規(guī)定是逐步完善的,這和明代清勾制度的逐步完善一致。清勾雖在洪武時期即已出現(xiàn),但洪武、永樂年間只在局部地區(qū)開展,非全國性工作,相關規(guī)章制度也不健全。洪熙元年九月,為解決清勾工作中愈發(fā)凸顯的弊端,行在兵部尚書張本奏請分遣大臣前往各處清理,并奏上清理事例八條作為清勾管解的依據(jù)。與此相應,最早涉及軍解的相關規(guī)定也出現(xiàn)在這期間,“宣德元年奏準,凡起解逃軍戶丁,須量地立限遞解。若長解縱容違限半年以上者,依律問罪。一年以上者,發(fā)附近充軍,犯人發(fā)邊遠充軍”(50)(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55《兵部三十八·軍政二·起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607頁。。宣德元年只是規(guī)定了解軍的期限,內容相對簡單。隨著清軍制度漸次完善(51)宣德時,明廷已將清軍視為獨立作業(yè)予以重視,但宣德年間的清軍只是根據(jù)實際需要,臨時派遣大臣。英宗即位后,派遣十七位監(jiān)察御史清軍,設立專職,定期派遣。,軍解的相關規(guī)定也逐漸增多,并針對解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了更為具體的措施,最終形成一整套的軍解制度。
清勾是明廷為維持軍戶世襲制度,確保軍士數(shù)量和來源的一項重要措施。但軍戶世襲制度本身已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清勾自實行之初便帶有許多不可克服的弊端。時人就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以軍伍消耗為憂者,務嚴其法,然法嚴而民益擾,終不能使之安其業(yè)而不逃,此非法之不善,勢不能也。”(52)(明)王瓊:《清軍類序》,《明經世文編》卷111,第1024頁。
作為清勾工作的基層執(zhí)行者,軍解也存在許多弊端。本來州縣以民解軍的目的只是依靠民戶來押解軍丁,使其早日到達部隊,發(fā)揮“以軍衛(wèi)民”的作用。軍解雖然辛苦,但至少為害不深。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勾本身的弊端日益凸顯,給軍解帶來的問題也逐漸表面化,所謂“祖宗之制沿革多矣,乃法不足以懲兇慝,而足以禍善良,于上無涓涘之益,于下有丘山之損者,解軍是也”(53)(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六冊 蘇松》,《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95冊,第712頁。。概而言之,軍解的弊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遠調之苦
出于懲奸除惡和充實邊衛(wèi)的目的,明代充軍和軍丁解補的原則基本是從遠從邊。一軍起解,該圖里甲需要僉兩名長解,往返近者上千里,遠者乃至萬里(54)于謙以山西大同四州七縣之民為例,說他們從軍“自昔至今,多于腹里及迤南衛(wèi)所充當軍役,其各該衛(wèi)分有二三千里,有五七千里者”。(明)于謙:《覆大同守御疏》,《明經世文編》卷34,第252頁。,所需費用多至百兩。以關中為例,西安等府所屬縣分人民為事充軍時,大多編發(fā)至廣東、廣西、福建等處衛(wèi)所,“因水土不服,多為煙瘴所侵,隨到隨死,不可勝計”(55)(明)馬文升:《巡撫事宜疏》,《御制明臣奏議》卷10,《叢書集成新編》第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第432頁。。而南方充軍至陜西的軍犯,則擔心此處苦寒,也不肯前來著役。南北之間自然環(huán)境差異較大,所解送之軍丁到衛(wèi)之后不到數(shù)月可能就會染病而死,有的甚至在解送的過程中就已經喪命。軍犯之死是因其所犯之過,可以說死不足惜。但軍犯死后,隨行的家小更加無依無靠,也面臨著“盡絕”的困境。押解的軍丁死亡,隨行的家丁也隨之盡絕,軍隊又需要補充兵員,于是又發(fā)文原籍清勾死亡軍丁的本家戶丁補伍。軍丁家屬往來數(shù)年而不能著伍,屢屢起解,不僅軍士家族面臨遠戍之困,“禍又延及眾充解戶者”(56)(明)趙堂:《軍政備例》卷3,“永遠軍丁南北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206頁。,負責解送的軍解也受其拖累。軍解們并非全是家境富饒者,有時必須典賣田產子女,冒著寒暑,與所解之軍共赴瘴險之地。時人曾詳細描述軍解的悲慘處境:“押解一名,若二名者,非有腴田上貲應出踐更也,又非身犯罪譴應流徙也,必使之廢廬產、鬻子女,觸冒寒暑,凌歷瘴險,以與軍共一旦之命。故管解而至于千里之外,則下產半廢;二千里之外,則下產盡廢;三千里之外,則中產亦廢矣。”(57)(清)傅維鱗:《明書》卷70《志十四·戎馬志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38冊,第717頁。本身并無過錯,只是因為服役就受此無妄之災,“長解之情甚為無辜”(58)(明)趙堂:《軍政備例》卷4,“新軍編發(fā)本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416頁。。而且,長解為里排之平民,押解之人多悍險之賊人,無異于羊入虎口。長解不僅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且會因為沒有按期解送到衛(wèi)而受到處罰,甚至被充軍,“是作奸犯科者,軍也;流離蕩析者,解軍者也”(59)(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六冊 蘇松》,《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95冊,第712頁。。
為解決應解軍丁不愿遠戍的問題,就有了時人徐貞明的班行之議。所謂“班行”,即“其有應解軍戶,丁田眾多,不愿遠戍者,如匠班事例,量征軍班行”(60)(明)徐貞明:《亟修水利以預儲蓄酌議軍班以停勾補疏》,《明經世文編》卷398,第4307頁。。具體來說,就是將應解軍戶分為上、中、下三等,或類解京師,或轉發(fā)各衛(wèi),就便招募土著。更簡單地說,“班行”就是納銀代役,也就是募兵。徐貞明認為此法既可使軍戶免受遠戍之苦,也可使軍解免解送之勞。而且,招募的土著多為精壯,戰(zhàn)斗力強,也無逃亡的隱患。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能夠納銀代役的軍戶肯定是丁多糧眾者,而這些軍戶完全可以用賄賂手段,通過更改姓名、戶籍等方式來達到避役目的,不用忍受班行的“每歲誅求”。而被解送的軍丁大多都窮困潦倒,甚至連軍裝和娶妻都需要里族提供幫助。其次,前文所述僉解軍丁有三個來源,其中充軍之人大多豪悍,也觸犯了法律,若是納銀代役,“誠恐富豪之家肆無忌憚”(61)(明)范景文:《南樞志》卷88《軍政條例·衛(wèi)所類》,“為民充軍不許納贖”,《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四五三號 江蘇省》,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232頁。,無法體現(xiàn)法律的權威性和約束力。最后,招募雖原則上要求土著,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不問鄉(xiāng)貫,“群而投,群而收,稍繩束即嘩殺長官”(62)(清)傅維鱗:《明書》卷72《志十四·戎馬志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38冊,第738頁。。募兵不僅逐漸成為明朝中后期兵變的主要隱患,而且“已失國家定籍”(63)(明)孫旬:《皇明疏鈔》卷51《武備二·修舉武備疏》,劉兆祐主編:《中國史學叢書三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第3844頁。,并不被世人廣泛認可。因此,為解決遠戍的問題,更多有識之士認可的是“從近改補”之法。于謙在上書中提到,“本府州縣官吏里老累次于臣等處告稱艱難,若得近于大同等衛(wèi)所當軍,情愿自備鞍馬,不敢便支糧賞,奮勇殺賊以圖補報”(64)(明)孫旬:《皇明疏鈔》卷54《邊防一·預備大同邊務疏》,《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4076頁。。對于遠戍之事,不僅軍士極力反對,府州縣官吏里老也因“凡遣戍者,該里為辦裝,后欲均其勞費,則通一縣而輪解之”(65)(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六冊 蘇松》,《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95冊,第712頁。極為反感。王世貞以其親身經歷說道:“遠戍之困,十四在軍,而十六在民。”認為解決之道“莫若從近改補”,“從近改補”有四個好處,其中第四個就是“解戶不至破家”(66)(明)王世貞:《議處清軍事宜以實營伍以蘇民困疏》,《明經世文編》卷332,第3543頁。??梢?,解戶破產與遠戍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巡按浙江御史鄭濂也認為,此法實為軍民兩便,“解人免道路之憂,軍人安營伍之役,官府便于勾攝查理,里老易于跟捉舉首,而衛(wèi)所官旗不得冒糧賣放,奸消弊絕,法良而民便矣”(67)(明)鄭濂:《題為申明舊例祛時弊以裨軍政以安地方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61~62頁。?!皬慕难a”有利,當然也有弊,“恐附近之例一開,而安便之徒竟起,原發(fā)衛(wèi)所日就虛耗,舊編冊籍必致分更”(68)(明)趙堂:《軍政備例》卷1,“解到清勾戶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79頁。。加之祖宗法制難于更改,“從近改補”也只是在特殊時期或者特殊地區(qū)實行,并未在全國推廣。于謙主張在大同實行“從近改補”,也是因為“今者北虜之于西狄,大同之與他處,非惟理勢輕重有不同,其實事機急緩懸絕”(69)(明)于謙:《覆大同守御疏》,《明經世文編》卷34,第253頁。。
2.吏弊之害
與軍士逃亡相同,腐敗問題也貫穿明朝始終,解軍環(huán)節(jié)中腐敗問題也比比皆是。以“僉解軍妻”為例,明廷規(guī)定解軍必須連同軍妻一起僉解,而且務必在軍解的“批內”標明妻子的年貌。如果原批有妻,但未解到,解人要承擔縱放之責。軍丁病故,軍解需要到府州縣報告,清軍官查驗清楚,給軍解出具勘信文憑,“不曾告有相驗文憑者,衛(wèi)所官吏自合就于收管并回文內明白開寫妻無解到等項緣由,附與解人赍回原籍官司投繳追問”(70)(明)李春芳:《題為軍政利弊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2頁。。雖然明廷考慮到解軍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也出臺了相關規(guī)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起解之初掌印、僉書等官就可以借口批內無妻,掯勒長解。長解好不容易將軍丁解補至衛(wèi)所,衛(wèi)所官員也可以收管批單不及張數(shù)或用印模糊為由進行勒索??傊恰拔┯S其貪饕,往往托以借口咨行,刁蹬留難。解人久候,盤纏被其剝削一空,有沿路求丐而回者,有餓死道路者,有不候批回而逃者,甚而有將軍解扭械監(jiān)禁”(71)(明)李春芳:《題為軍政利弊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3頁。。即使軍解在押解軍丁補伍的過程中沒有任何過錯,到衛(wèi)之后的軍丁也可以“或營稱赍冊,或委托取裝”,賄賂衛(wèi)所官吏?!懊骼矶贩ㄕ呱伲慷澙氛叨唷?72)(明)楊秦:《題為清理軍伍以蘇民困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8頁。的衛(wèi)所官員,受其賄賂,又貪圖其月糧,于是在押解的軍丁到衛(wèi)之時就將其賣放,甚至出現(xiàn)“解者未及門,而軍已高臥于家”(73)(明)王世貞:《議處清軍事宜以實營伍以蘇民困疏》,《明經世文編》卷332,第3543頁。的奇特現(xiàn)象。對此,《嘉定縣志》有較為形象的記述:“審解之日,軍必先索資財以為私費,軒然謂足以制解者生死之命,而解者亦惴惴然自以為生死由之,其費常逾數(shù)百金。幸及到衛(wèi),指揮以下或利軍刀筆,延為上賓,而反訶詰解軍者,甚者蒙扭械若犯重法。囊中不留一錢?;蚣儋J奉之,乃幸無事。軍已入賄,以差為名,歸家安坐,而解者尚守批文,動延歲月?!?74)(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六冊 蘇松》,《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95冊,第712頁。
針對這一現(xiàn)象,明廷制定嚴格制度,《軍政條例》中的相關規(guī)定多如牛毛。成化十三年規(guī)定,都司衛(wèi)所如有解到軍丁到衛(wèi),要立即收補,即使查對“批內”有不符之處,也要在十日內辦完,“如親管官旗刁蹬掯取財物,不與批回違限者,許被害人赴告,將作弊人員參拿究問”(75)(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1《軍衛(wèi)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7頁。。強調衛(wèi)所官員若因已經收受被解軍丁的賄賂,或者為了收受賄賂而為難長解,都會被處罰,但對于如何處罰又規(guī)定得含糊不清,只是強調“參拿究問”。弘治十三年則進一步規(guī)定,“若刁蹬留難者,該吏軍吏總小旗提問,衛(wèi)所掌印并本管官,不拘曾否得財,參問帶俸差操”(76)(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1《軍衛(wèi)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7頁。。所謂“帶俸差操”,與“見任管事”(77)“凡內外大小軍職衙門官員,具在職掌,俱有額數(shù)及原定資格。其后武職升授漸多,不能復拘額數(shù),但有見任、帶俸之別。”(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118《兵部一·銓選一·官制》,《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91冊,第181頁。相對,是指僅享受俸祿而不任事的武官。由于帶俸武官與現(xiàn)任武官相比,本來就略低一等,“為事問革帶俸,成為針對武官的一種最常見的懲罰方式”(78)程彩萍:《明代帶俸武官初探》,《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第244頁。。不僅親管官旗要受到處罰,掌印官也要連同被剝奪管事權,弘治十三年的處罰力度顯然已經遠遠大于成化十三年的規(guī)定。而且,弘治十三年的規(guī)定還強調,不管是否收受賄賂,只要衛(wèi)所官員存在為難長解的情況,都要受到處罰。規(guī)定雖嚴密,問題依然如舊,屢禁不止。巡按浙江御史李春芳結合工作實際,認為“彼各該官員豈不知軍政有例,輒敢故犯”的原因,是清軍御史及兩司清軍委官稽考不到位。也就是說,問題不只在衛(wèi)所官員,清軍御史和清軍官員們也存在督責不力的問題。于是他著力在所管轄地區(qū)進行稽考,并將“已該臣查出前項有犯衛(wèi)所行提書吏人等究問”,但各該官員猶不知警。面對此局面,束手無策的李御史只能要求再行嚴申禁約,如果官員再犯,“輕則容臣量情責罰,重則參奏,仍行各處清軍御史一體施行”。他認為如此則可以“軍解少蘇而不陷違限之罪,其冒認等弊亦因可革”(79)(明)李春芳:《題為軍政利弊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2頁。。
3.重勾之累
明朝軍士逃亡現(xiàn)象愈演愈烈,出現(xiàn)軍士逃亡政府派人清勾解補,軍丁到衛(wèi)后再逃,政府再清勾解補的惡性循環(huán)。作為最底層的執(zhí)行人員,軍解苦不堪言。嘉靖四年,巡按陜西御史楊秦就曾描述過軍解之苦:“近年以來解補役戶丁并新問發(fā)充軍者,有限解原逃正身隨解隨逃者無窮。有一軍而逐年長解者,有一年而連解一二次者,軍既不得充伍,民亦不得安生,甚有連累解戶充軍及道路饑寒病死,其害多端,不可枚舉?!?80)(明)楊秦:《題為清理軍伍以蘇民困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8頁。曾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呂坤也對此作過入木三分的刻畫:“至于長解往來,遠者常費數(shù)十金,收管才回,兇犯隨至。再被清勾告發(fā),依然又解一番。是兇犯不死,而解夫往往累死。兇犯固貧而里族亦累以貧,甚者兇犯逃脫,長解即為代戍,比懲大憝乎,虐無罪乎。民間之恨,此為最深。”(81)(明)呂坤:《實政錄》卷4《民務·解送軍囚》,《呂坤全集》(中冊),第1057頁。如前所述,解戶屬于“雜役”,而“雜役”的編排原則是“因事編僉”“上命非時”,官府隨意征派雜役,應役的民戶被迫承受沉重負擔。呂坤以其親歷形象地描述了軍解所面臨的重勾之苦:某人(甲)因為百種貪暴,被問發(fā)充軍。軍解(乙)在押解其赴衛(wèi)著役時累死,但甲在著伍之后隨即回到原籍。甲剛到原籍又被清勾,這次負責解送的是乙的兒子(丙)。解送途中,甲不知悔改,又準備逃走。丙對甲本就懷有殺父之恨,見甲又要逃,激憤之下追回并打死甲。為此,丙被判死刑。呂坤感慨道:“是父子二人死于一軍也,豈不悲哉?!?82)(明)呂坤:《實政錄》卷4《民務·解送軍囚》,《呂坤全集》(中冊),第1057頁。冊籍混亂是造成重勾的重要原因。與歷朝歷代一樣,明代十分重視戶籍管理,軍民以籍為定,“必用籍明實而后奸弊可查”(83)(明)馬三樂:《條陳薊鎮(zhèn)事宜疏略》,《四鎮(zhèn)三關志》卷7《制疏考·薊鎮(zhèn)制疏》,《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0冊,第325頁。。各處有司解軍也要根據(jù)兵部驗發(fā)的清冊進行勾解,但“近來各衛(wèi)所造清冊,或有名無姓,或有縣無里,或以張四而改作張回,或以安定而改作安塞,或有名姓而無充發(fā)改調衛(wèi)分、編補戶丁來歷,甚至或底冊有名,清冊卻將名姓籍貫全部收造”(84)(明)王佩:《題為陳時弊以清軍伍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8頁。。冊籍混亂至此,清勾的正確性就可想而知了。軍解將軍丁解送至衛(wèi)所,而衛(wèi)所稱在營有丁,要求軍解原批帶回原籍,“一勾一解之間,勞費不貲,止以幫貼之故,而擾害如此,誠不可不禁也”(85)(明)馬三樂:《條陳薊鎮(zhèn)事宜疏略》,《四鎮(zhèn)三關志》卷7《制疏考·薊鎮(zhèn)制疏》,《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0冊,第326頁。。
為解決這一問題,明廷采取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讓解戶輪流管解,即將民戶中的上、中戶定為解戶,輪流擔任軍解之役,“止令管解戶丁并新充發(fā)軍役。其原逃正身逃回一次二次者,照例的決,遞解該衛(wèi),不許累民管解。逃回三次者,照例處決,另僉戶丁解補”(86)(明)楊秦:《題為清理軍伍以蘇民困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8頁。。但這一改變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重勾給軍解帶來的困難。其一,即使明文規(guī)定要按照路程遠近,選取有丁力之家負責押解軍丁,但各有司罔知法例,“賣富戶而差貧戶”(87)(明)王佩:《題為陳時弊以清軍伍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9頁。,導致貧戶無力而不能解。其二,解軍之法本身就存在弊端,即“無軍之都既不用津貼之費,又不受跋涉之苦。一有應解軍戶則依戶科貼,已為無辜之征。輪排管解,自同囚罪之人,彼亦何樂于有軍,何為于獨苦耶。以致逃移者不捉,見存者結絕,日消月磨,但恨其逃滅之不早,而不計清審之例嚴也”(88)(明)陳儲秀:《題為清理軍伍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0頁。。嘉靖十年規(guī)定,“如有軍士逃回,里鄰戶首容隱,以里鄰戶首押解,里鄰戶首出首,以的親父兄押解,免僉解戶”(89)(明)范景文:《南樞志》卷91《軍政條例·解發(fā)類(上)》,“分別逃軍情罪”,第2457頁。,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軍解的“重勾”之累。而巡按廣東御史陳儲秀于嘉靖十八年提出解決之法,即“計一縣圖里若干,排年若干,清出應解軍丁若干,不拘該都有軍無軍,每一都解軍一次,依都輪僉。不論該衛(wèi)或遠或近,每百里貼銀五錢,計里津輸。中間有隨糧之多寡以為定解之等差,因道之遠近,以立征派之分數(shù),則戶或三分五分,既不苦于盤費之難措,都隨九軍十軍,又不愁于管解之偏累”(90)(明)陳儲秀:《題為清理軍伍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0頁。。他認為這樣既可以“嚴窩家之禁,開首告之門”,又可以解決軍解的管解之難題,同時還能達到充實軍伍的目的。但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因為每里每都圖本就有較為繁重的徭役,這一方法把本不屬于他們的任務強加于他們身上,則無軍里圖的態(tài)度就可想而知。另外,隨著逃軍問題日益嚴重和軍力愈發(fā)空虛,軍丁勾補也日益頻繁,“通省遍邑何里無軍籍之戶,何戶無該解之丁”(91)(明)趙堂:《軍政備例》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412頁。,基本上不存在不用勾丁之地。
4.制度之擾
明廷實行清勾的目的是保證軍士世襲制度的實行,但最終卻出現(xiàn)“反為肆惡縱奸”的效果。出現(xiàn)這一反差的原因,除了相關官員徇私舞弊、貪污腐敗之外,制度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解補軍丁之前,明廷規(guī)定里甲要給戶貧丁少者“具赍資為置買妻小”(92)(清)傅維鱗:《明書》卷70《志十四·戎馬志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38冊,第717頁。,目的是“遇之厚,庶得其心,無逃亡也”,但“亡命曾不為衰”。在勾解過程中,明廷給軍解規(guī)定了嚴格的期限,一旦超出期限,軍解要面臨充軍的處罰。這樣做是想以嚴格的制度稽查來達到軍解不敢任意遲違的目的。而且,為了避免冒名頂替的問題,軍解在勾解軍丁赴衛(wèi)服役時,需要攜帶軍批,詳細標明軍丁及軍妻的年貌、住址及服役的地點。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軍解無法按時取得軍批。雖然明廷規(guī)定“若不行開寫者,轉送法司問罪”,但軍解往往“更歷數(shù)重衙門,動經月余,方得了事”(93)(明)趙堂:《軍政備例》卷2,《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87頁。。及至到衛(wèi),不僅盤纏消耗殆盡,而且已是“回銷過限”,人財兩空。上無法擺脫清軍御史等清勾官吏的控制,下無法脫離勾解軍丁的苦海,軍解之困境就可想而知。對于清勾工作,明廷較為重視,因此,兩司專門派遣清軍御史到各地負責清勾工作。同時各處清軍御史著落每都司委派軍政都指揮一人,衛(wèi)所委派軍政佐貳指揮千戶一員,職專清軍。清查出軍丁,例行批解;解人縱容軍丁在家延住和半路賣放軍丁者,充軍。立法不可謂不嚴,不可謂不密,但在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制度與現(xiàn)實的沖突無所不在。
清軍御史是被派至各地全面領導清勾工作的,但因所轄區(qū)域廣遠,初來乍到,不熟悉地方政務,加之兼差太多,不僅要負責刷卷(94)嘉靖十一年,巡按浙江御史鄭濂建議由清軍御史兼理刷卷:“刷卷御史多者不過年余,清軍御史必以三年為限,久可以兼之,自后刷卷御史不必專差,但遇清軍之年,選委御史清理竣事日,就將應刷文卷,照刷一周,先行奏繳,其清軍數(shù)目,俟選京日奏繳,未完卷簿,如無清軍御史交代,即交與在所巡按帶管。”《明世宗實錄》卷134,嘉靖十一年正月甲戌條,第3183~3184頁。,還要兼管屯田(95)嘉靖十九年,湖廣清軍御史姚虞上疏認為,“屯田之事多干軍伍,或遇告爭,彼此掣肘難行,宜照清軍事例,或遇五年差遣御史清理之時,屯田事宜即與兼攝,其管屯官悉聽節(jié)制,庶事有責成,法不自廢”。《明世宗實錄》卷240,嘉靖十九年八月癸亥條,第4864頁。、驛傳、水利、鹽法等其他事務,所以無法專心于清勾。府州縣的清軍官員雖熟悉地方事務,但因事務繁多(96)(明)何沾《題為申明舊例以裨軍政事》云:“近訪得按屬府衛(wèi)州縣同知等官不以朝廷軍政為重,往往營謀黃冊、水利、稅糧、捕盜、勘理、詞訟等項兼管,以此職業(yè)不專,軍伍廢弛,致縱吏書通同作弊?!?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5頁。,也無力顧及,即使明廷已經明確規(guī)定“各處巡撫、巡按并司衛(wèi)掌印官,今后非緊急軍情,不許仍前輕易差委清軍官員,敢有故違及所屬阿順營干者,悉聽清軍御史提問參奏”(97)(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3《清審條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32頁。。這就給軍解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機,“以致軍解得以通同司府州縣吏書,或容買捏偽搪塞,或縱在家延捱,經年不解?;蚪獾叫l(wèi)所,朦朧與同姓無干人歸并”(98)(明)李春芳:《題為軍政利弊事》,(明)霍冀輯:《軍政條例類考》卷5,《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82頁。。乃至起解之時,所解之人并非親丁,即使所解之人是親丁,也沒有同解正妻。軍解們解送至衛(wèi)所的,往往是其義男、女婿或者臨時掠買的奴婢。他們并非軍戶,跟被解之人又無血緣關系,所以到衛(wèi)之后肯定會選擇逃亡。衛(wèi)所距離原籍數(shù)千里乃至萬里,逃而再勾需要數(shù)年,勾而再解又要數(shù)年。于軍隊無補伍之效,徒累軍解傾家蕩產,疲于奔命。明廷也逐漸加大對軍解作弊的處罰力度。弘治三年兵部尚書馬文升就提出,“其軍解買討偽印批回者,實是出于有意。今止問擬徒罪,似乎情重法輕,所以人多輕犯。合無比照違限充軍事例,今后但有捏買偽印批回,事發(fā)到官,解人發(fā)附近衛(wèi)分充軍,軍人發(fā)邊遠充軍”(99)(明)趙堂:《軍政備例·續(xù)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547頁。。弘治十三年,刑部會同其他衙門商議決定,“起解軍士,捏買偽印批回者,除真犯死罪外,解人發(fā)附近,軍士調邊衛(wèi)各充軍”(100)(明)趙堂:《軍政備例》卷2,《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90頁。。此外,解軍不僅會導致軍解本人家破人亡,而且也會給里甲帶來沉重負擔,“原籍官司起解一軍,擾害十年”(101)(明)趙堂:《軍政備例》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78頁。。因此,清軍吏胥、里甲與軍解之間的“配合”愈發(fā)默契,并最終將所有的重擔都轉嫁到了軍戶身上,導致軍戶逃亡愈加頻繁。
明廷為了充實軍伍采用清勾之法,而且針對清勾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可能出現(xiàn)或者已經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了相關制度,但制度越詳細,說明問題越嚴重。軍解作為清勾制度的最底層執(zhí)行人員,受到來自清軍官吏和勾解軍丁的夾擊,迫于壓力則把負擔轉嫁給勾解對象。清軍吏胥作為清勾制度的實際負責人,既受微薄俸祿的限制,又囿于上升空間的狹窄,則把野心和欲望放在貪腐上,最終也加劇了軍戶的痛苦。而清軍御史或者巡按御史作為清勾制度的最高責任人,既要受考核的影響而不得不嚴行清勾,又因為兼職太多和不熟悉地方事務,不得不把具體工作交給吏胥和里老,最終導致清勾成為明朝的一大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