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皓昱
(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610000)
哈貝馬斯作為近代批判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本人的思想既有肯定科學作用的一方面,也有否定科學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在20世紀西方批判思想及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哈貝馬斯在繼承法蘭克福學派、韋伯等人的思想基礎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的生產力,并且成為統治合法性基礎,即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理論。
科技作為一種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直到近世才得到大多數人認可。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有了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才能夠發(fā)展到現代。殊不知無論是在古希臘時期還是中世紀時期,科學技術都非社會的主流??梢哉f,科學思潮和反科學思潮在人類數千年歷史里一直都存在,反科學思潮甚至比科學思潮出現得要更早,科學作為一種“雙刃劍”的功能也一直都存在。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否定探索自然知識的淵源,質疑和反對自然知識的歷史,最早的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被懲罰的神話,此后有泰勒斯被嘲笑仰望星空,蘇格拉底哲學從自然世界轉向人世間,以及懷疑主義者對邏輯學和自然學的否定等等。中世紀后,主要表現為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的沖突和矛盾,如《圣經》中伊甸園、巴別塔事件的象征意義。
進入近現代以后再次興起了一股反科學的思潮。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一股對科學技術進行批判的反科學思潮,其主要表現為非理性主義、神秘主義。他們共同開始批判科學技術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潮,夸大科學的負面作用。此后,法蘭克福學派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綜合反科學思潮對科學與技術進行了重點反思。如霍克海默不僅批判了工具理性,否定對人的價值忽視,并且指出了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的聯系。他認為:“所有掩蓋以對立面為基礎的社會真實本質的人的行為方式,皆為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盵1]中譯本序:3馬爾庫塞指出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是具有統一性的:都具有強烈的工具性和奴役性,并發(fā)揮著相應的作用,他的《單向度的人》詳細地論述了科技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發(fā)展過程。而哈貝馬斯的《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和科學》正是在和馬爾庫塞對話的基礎上,綜合了前人如馬克思、韋伯、特拉西等的眾多觀點而產生的。
早在霍克海默時,他就已經提出:“所有掩蓋著以對立面為基礎的社會真實本質的人的行為方式,皆為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彼蟮鸟R爾庫塞則強調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的統一在于科技本身具有了工具性和奴役性的特點。而哈貝馬斯反對馬爾庫塞的主要觀點在于,他認為當時科技所起的作用,已經和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
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理論,在政治上的表現主要是為技術革命服務、排除實踐問題,它是統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在人民群眾方面的表現主要是使廣大人民群眾非政治化,即把人局限在一定范圍。伴隨著國家干預經濟等方式的出現,統治者開始把政治方面的實踐問題轉換成科學技術問題,使得科學技術同時具備了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跟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相比,它已經不具備壓抑和奴役人的傳統意識形態(tài)特征。然而,在馬爾庫塞看來,傳統意識形態(tài)具有欺騙、歪曲等作用,而科技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卻仍然具有壓抑作用。哈貝馬斯則認為不僅不存在剝削和壓迫功能,而且壓抑功能也被取消了。
當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出現時,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一種導向的變化,即由政治實踐問題導向轉向技術問題導向。這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非政治化:非政治化的群眾、非政治化的公眾社會,以及群眾的非政治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群眾的非政治化。而群眾的非政治化表現在:由于國家政府部門把重心放在了保障政治經濟體制的運行上,其根本目的便從實現具體的實踐轉為處理科學技術問題。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提出很多預防措施來解決技術問題,進而真正的實踐問題被無視或者被技術問題遮蔽了。因為解決專業(yè)的技術問題與人民群眾的民主討論并無一定關系,甚至天然地排斥人民群眾的民主討論,因為群眾的討論甚至會動搖統治階層的任務目標。哈貝馬斯提出的國家干預要求人民群眾非政治化,由于國家干預行為不涉及人民群眾的真正實際問題,公共領域如社會輿論等也便失去了政治作用。然而社會組織及其制度、結構等本身是一系列實踐問題,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問題。
由于科學技術的重心更關注的是工具選擇,主要是處理人與自然的問題;而政治實踐問題重點在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人民群眾非政治化的主要表現為將人與社會的實踐關系問題簡單轉換成人與自然的工具選擇導向。由此導致重視自然技術領域而忽視政治實踐領域,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便取代了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哈貝馬斯認為自然技術導向和政治實踐導向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技術問題著眼于在既定的目的(價值和準則)的情況下手段的目的的理性的組織,以及在不同的手段之間的理性選擇。相反,實踐問題著眼于規(guī)范,特別是行為規(guī)范的接受或拒絕(我們可以據理支持或反對行為規(guī)范的公認的要求)。”[2]
這種新型的政治形式過于夸大科學技術的工具理性,忽視了政治實踐的價值理性,而使得人民群眾最終走向非政治化。在政治生活中,公眾逐漸被科學技術遮蔽失去作用,輿論被技術問題掩蓋逐漸失效,人民群眾將不會積極參與政治。政治問題最終被轉化為技術問題,而政治的科學化使得政治決策由統治階級轉向技術專家。當一切問題不經過人民群眾,而直接都轉向技術專家的時候,人民群眾所涉及的政治實踐問題被科學技術問題所遮蔽,被非政治化了??茖W技術在政治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因此它在行使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同時便也具有了意識形態(tài)性質,而科學技術問題便最終取代了政治實踐問題,國家政治的統治實踐轉變?yōu)閱渭儗茖W技術問題的處理,這也是科學技術問題在政治生活中凸顯統治性的過程,同時也導致了非政治化的公眾社會和非政治化的群眾。對于公眾社會的非政治化,在《公眾社會的結構變化》中,哈貝馬斯認為公眾社會的重要職能是宣傳職能,新聞傳媒系統是公眾社會中最要緊的組織。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新聞傳媒系統是公眾的代言人,其功能主要代表公眾的理性,進行批判的解讀。隨著商業(yè)發(fā)展,進入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以后,新聞傳媒成為特權階層的代言人,在受控制的公眾社會中,新聞傳媒不再制造輿論,而僅僅是渲染一種歡呼贊同的輿論氣氛。公眾被取消了參與政治實踐、進行協商討論的權力和機會。
哈貝馬斯說:“政治科學化今天還沒有成為事實,但無論如何是一種發(fā)展趨勢?!盵1]97由于“二戰(zhàn)”以后,現代國家開始按照科學建議進行運轉,即由原來的行政管理活動管理國家的方式,轉變?yōu)橐揽考夹g和戰(zhàn)略規(guī)律管理國家的方式,進入了韋伯所說的“合理化”進程,即科學技術在維護政治統治、操縱意識形態(tài)的過程。而這種合理化過程是通過科學技術的合理化,來實現政治的合理化。韋伯認為,只有在官僚、軍隊的總參謀部、領袖人物合理分工的情況下,方能實現“政治科學化”。在這個基礎上,哈貝馬斯提出了這幾種組合的相關模式:決定論、技術統治論、實用主義等。
對于決定論和技術統治論模式,哈貝馬斯指出決定論會過渡到技術統治論的模式,即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尤其是隨著系統研究的出現,他認為政治實際上會變成這樣一種情況:“政治家依附于專家,專家的科學知識通過政治家來實現真正的決斷。”[1]97在哈貝馬斯看來,國家或政治統治不再是僅僅代表統治者利益的機器,哈貝馬斯認為這樣最終會出現這樣一個國家現象:“一般來說是合理的行政管理機構?!盵1]99另一方面,技術決定論的觀點也存在缺陷:夸大了技術的內在強制性、社會利益的自發(fā)性,技術和實踐的問題中不尊重合理的連續(xù)性。因此實際又回到了決定論。
然而決定論并不充分,他提出:“用決定論把價值問題和生活問題同實際問題分開,在任何情況下似乎總是抽象的。”[1]101而且決定論和民主的關系并不緊密,它本身不會實行公眾討論的形式,決定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把民主當做對領袖的喝彩過程。技術統治論的統治模式,則使得民主的意志失去了相應的對象,因為科學勞動取代了人的政治意志。
實用主義模式則消解了專家和政治家領域的分別,“這種批判關系更換不僅使依靠意識形態(tài)進行的統治失去了不可靠的合法性基礎,而且在整體上[使其]接受以科學為指導的討論,從而[使這種統治]產生實質性變化”[1]102。而這種模式也和民主相關。此外,哈貝馬斯還認為,對于政治的科學性來說,科學同社會輿論有建設性的關系??茖W與政治之間的轉化,最終要涉及公眾輿論。
晚期資本主義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哈貝馬斯認為將來會出現一種政治科學化的現象。在此他討論了決定論模式、技術統治模式、實用主義模式三種政治科學化的模式,并分析了三者模式的利弊。其中科學和政治的關系實際上是實踐問題和技術問題的轉換,雙方在實踐和科學之間進行,以求達到一個合理的目標。晚期資本主義的政治,由于科學技術成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政治通過科學的合法化進而確立了政治的合法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出現了一種技術科學化的趨勢。即由政府部門牽頭形成一種集合科學技術、研究開發(fā)、綜合運用的體系,科學技術和國家綁在了一起,推進了軍事、經濟等領域的發(fā)展,哈貝馬斯稱這種現象為科學技術成為首要和第一方面的生產力。由于時代和條件的改變,哈貝馬斯提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修訂,為此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成為一種“獨立的變數”:即科學技術可以獨立的創(chuàng)造價值,且只有科學技術是價值、財富的源泉。哈貝馬斯強調科技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動力。
此外,科學技術成為剩余價值的主要來源,而勞動力價值實際上是從手工勞動者轉變?yōu)榱四X力勞動者,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來獲得剩余價值,而不僅僅是直接的勞動方式,其中科學技術的作用甚至成為了唯一的作用。哈貝馬斯在說法上雖有夸大科學技術的嫌疑,但這種說法也體現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特殊地位。
哈貝馬斯認為科學和技術是有所區(qū)別的,其區(qū)別在于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即腦和手的區(qū)別,然而資本主義社會后兩者統一了起來??茖W技術不僅僅是生產力,它也開始起著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即科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哈貝馬斯并非是第一個對此進行論述的人,舍爾斯基《技術文明中的人》、埃魯爾《工藝社會》、蓋倫《論文化的結晶》等都進行過論述。他們普遍認為,社會的發(fā)展是由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邏輯來決定的,甚至政治統治必須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這也導致解決實際問題的民主決策過程消失,被經過公眾投票選舉的行政領導人所取代。哈貝馬斯認為:“技術統治論的命題作為隱形意識形態(tài),甚至可以滲透到非政治化的廣大居民的意識中,并且可以使合法化的力量得到發(fā)展?!盵1]63表明科技變?yōu)榱穗[形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資本主義統治合法化的根本保障,科技造成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失去自我認知,失去符號概念,以自然科學的模式進行交往,即自我理解被自我物化所取代。
由于科技具有了意識形態(tài)統治功能,馬克思傳統理論中的階級斗爭、意識形態(tài)等概念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社會。哈貝馬斯認為,技術專家統治論具有“較少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特點,具有透明性,不具有欺騙性,不會使得計劃實施走樣。當時技術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相比舊的意識形態(tài),更加無孔不入,具有不可抗拒性。技術統治掩蓋了具體的、實際的問題,“不僅為既定階級的局部統治利益作辯護,并且站在另一個階級一邊,壓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損害人類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1]69。作為新的統治意識形態(tài),科學技術和舊的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在于,它把辯護的標準非政治化,和一起生活的組織分離,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則分離,和目的理性活動的子系統聯系在一起。對于技術統治論對道德的壓抑主要指的是,技術統治論并非和某個道德決裂,而是對生活范疇本身道德的壓抑。
哈貝馬斯認為,技術理性主導并影響著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科學技術一體化、研究和產業(yè)一體化的進行,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地位越來越突出,最終成為衡量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萍急旧硎且话央p刃劍,它在帶來了生產力發(fā)展和物質極大豐富,滿足人們物質需要同時,也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維護統治的機器,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原本的階級本質。哈貝馬斯說:“當今的社會里,科學技術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并且由于國家掌握著科學技術進步的本身,所以科學技術便成了資本主義統治合法性的基礎?!保?]68故哈貝馬斯認為現代工業(yè)化國家已經由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情況來決定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技術成為一切的關鍵。
哈貝馬斯進一步提出了技術統治論,除了辨析科學和技術的不同內涵外,他指出,科技不僅是第一位的生產力,而且具有意識形態(tài)功能。這種強調科技的工具理性,即韋伯所說的“手段——目的的合理化”,強調效率和目標導向。這種工具理性的普及導致其他相互理解的行動消失,公共事務領域成為技術專家用工具理性解決問題的場地,最終導致人民群眾的非政治化。
伴隨著國家干預以及科技作為意識功能的出現,科學技術使得人類完成了對自然的掌控。當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時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控制和壓抑。由于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公共決策逐漸擺脫了人民大眾的討論。科學技術在公眾生活中執(zhí)行意識形態(tài)功能,保證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維護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并且發(fā)展“合法性力量”。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統治更加隱形,更具有操縱性、辯護性、危害性,當科學技術被當作意識形態(tài)時,它成為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管控方式。由于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公平交換”的基礎消失,國家干預的出現導致實踐問題導向轉變?yōu)榧夹g問題導向,這種改變不僅維護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而且壓抑了人們真正的實踐需求和活動。
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現實社會的運行,維護社會關系的發(fā)展。
哈貝馬斯提出的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理論,某種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等思想,雖然他們在不同的時期所運用的概念含義并不完全相同。在這些概念中,哈貝馬斯甄選出了他認為最合適的一個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含義,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虛假意識”的含義。
哈貝馬斯反對列寧等人所運用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觀念上層建筑的含義,他認為“虛假意識”的含義是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真正含義,因為其本身具有否定意義和批判意義以及革命性。作為一種虛假意識的意識形態(tài),它本身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哈貝馬斯認為唯有資本主義國家將意識形態(tài)作為統治方式;其次,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會不斷的美化現存的環(huán)境和秩序,把它作為理想的環(huán)境進行描繪;再次,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將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美化為全社會共同利益;最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將統治理念和統治階層分離,并把統治理念描繪為管理整個社會的最高力量。
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哈貝馬斯提出的科技作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在物質上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也使得群眾的批判意識和反抗意識日益被遮蔽,甚至在政治上表現為政治的科學化,即政治實踐的消解??茖W技術意識形態(tài)直接通過自身制定社會和大眾的需求,它比傳統意識形態(tài)更直接更透明更少的虛假和欺騙,同時它的輻射范圍更廣泛。一方面,科技作為意識形態(tài)確實豐富了人們的生物質生活。另一方面,科技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使得人民群眾不關注政治和社會實踐,然后資本主義又通過補償分配緩解矛盾,通過科技的合理化進而論證了統治的合理化。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給生活帶來變革的同時,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使人民大眾失去了參與政治實踐的興趣,科技剝奪了人們參與公共領域的自由,即人民群眾的非政治化。主要表現在科技意識形態(tài)理論具有較強的辯護性和隱蔽性,然而其根本目的仍然和舊的意識形態(tài)一致:“所起的作用是阻礙把社會基礎作為思維和反思的對象。先前,社會暴力是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關系的基礎。如今,基礎是由預先就賦予維護制度的任務的下述結構性條件所提供的:資本利用的私有形式以及分配可以確保群眾忠誠的社會補償的政治形式?!盵3]
科技本身要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于科技作為一種統治的意識形態(tài),使得人們的工作重心從人與人的政治實踐,轉向了人與自然的技術關系問題,而技術專家統治論又導致人們強調技術的作用而非政治實踐問題。伴隨著對政治實踐等現實問題的遮蔽,科技作為一種統治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地為統治階級進行辯護,而對其他階級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抑制,最終波及到了人類自身的解放。
科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被普遍接受后,大眾盲目遵從統治階級的政治秩序,為現行的政治統治辯護??茖W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不像舊意識形態(tài)那樣描繪美好的“幻想”來行使其功能,而是通過直接的方式消解人民大眾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它的辯護功能較之舊意識形態(tài)更加有力,更加不可抗拒,也更符合時代的發(fā)展。
由于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財富急劇增加,人們滿足于豐富的物質資料和產品,這樣就使得大眾的反抗意識和批判精神日益消失。而隨著資本主義的日益發(fā)展,科學技術已影響到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科技作為統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對人的影響和控制也越來越廣泛。因為科技作為統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天然地具有為統治階級辯護的功能。
科學技術在晚期資本主義國家,滲透到了整個社會的諸多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由于科技意識形態(tài)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操縱性、普遍性和辯護性等特征相互結合,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深入。如同哈貝馬斯所說,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后,用其自身強大的力量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甚至進入政治領域影響、干預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系統,導致人民群眾參與和討論公共輿論的政治問題最終轉變?yōu)榧夹g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以科技的合法性來論證國家治理的合法性,遮蔽了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并緩和了統治危機??茖W技術為統治階級的統治進行辯護,同時科技進步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大眾在物質利益面前消解了批判意識、反抗意識,所以遵從和維護現有的政治秩序。
除以上特點外,科學技術作為統治性的新意識形態(tài)思想還有很多其他特點,如非暴力性、非政治化等特點。非暴力性主要是指和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相比,新的意識形態(tài)擺脫了斗爭、鎮(zhèn)壓等激烈的暴力沖突。非政治化指的是新的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再局限于政治方面,開始以多種形式來發(fā)揮作用。
哈貝馬斯在繼承和發(fā)展前人以及法蘭克福學派前輩的批判理論基礎之上,從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入手,提出了科技是第一位的生產力的論斷。他進一步分析科學技術如何發(fā)展成為意識形態(tài),并區(qū)分這種意識形態(tài)和舊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其思想表現為群眾的非政治化、政治的科學化、技術統治論三種形式,進而指出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具有較少的意識形態(tài)性、較強的辯護性和隱蔽性、操縱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起著維護統治和壓抑人性的功能,使剩余價值學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發(fā)生了變化,最終闡發(fā)了自己的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思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