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467000)段海莉
全身麻醉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但麻醉藥物用量較大,會對患者體溫調節(jié)中樞產生較大抑制,且術中皮膚消毒、長時間皮膚暴露、大量液體輸入、創(chuàng)面沖洗等因素亦會帶走機體大量熱量,因此全身麻醉患者極易出現(xiàn)術中低體溫等并發(fā)癥,從而嚴重影響手術進行和患者術后康復[1]。因此加強對全麻患者的保溫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此次研究探討了針對性保溫護理干預在降低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中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術的110例患者分為A、B兩組(A=55,B=55),A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7.51±4.51)歲。B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7.65±4.63)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A組圍手術期接受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建立病例檔案、輔助做好術前檢查、口頭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遵醫(yī)囑用藥、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B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針對性保溫護理干預:手術開始前30min將手術室溫度和濕度分別調至22~25℃、40%~60%;術中使用水暖毯對患者軀體進行保溫,并頭部覆蓋保溫帽,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軀體暴露面積和時間;使用血液循環(huán)泵加壓帶促進循環(huán),并套腳套以增強下肢血液循環(huán)和保暖;使用濕熱交換器維持呼吸道溫度、濕度恒定;所有進入患者血液循環(huán)的液體及沖洗液均經過恒溫加熱設備加熱。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血清腎上腺激素(AD)、C反應蛋白(CRP)等應激反應指標水平;記錄兩組麻醉清醒時間;統(tǒng)計兩組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D、C.P 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A D、C.P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B 組術后AD(84.71±7.62)pmol/mL、CRP(13.59±1.18)ng/L水平均低于A組(97.13±8.10)pmol/mL、(16.71±1.26)ng/L(P<0.05)。
2.2 麻醉清醒時間比較.組麻醉清醒時間[(4 5.9 3±5.1 2)m.n]早于A組[(6 0.1 7±4.7 6)m.n],差異顯著(t=15.106,P=0.000)。
2.3 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比較 B組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3/5 2,5.7 8%)低于A 組(1 1/5 2,2 1.1 5%),差異顯著(χ2=5.283,P=0.022)。
體溫調節(jié)是極為復雜的一項生理調節(jié)過程,其受到神經、體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以維持機體正常的體溫平衡。但在強烈應激作用下機體體溫可能會出現(xiàn)失衡,而外科手術的各種術中操作以及麻醉藥物均屬于強烈應激源,其不僅會導致患者身體熱量大量丟失,還可抑制體溫調節(jié)中樞,從而導致患者術中體溫水平下降,甚至出現(xiàn)術中低體溫和寒戰(zhàn)[2]。既往研究顯示術中低體溫是影響全身麻醉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因素,體溫過低會直接導致患者麻醉藥物代謝速率,從而延長其麻醉清醒時間,還會導致外周血管收縮,機體血液循環(huán)速度降低,凝血功能異常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增加術后感染風險[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針對性保溫護理干預對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術后應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雖然兩組患者術后AD、CRP水平均高于術前,但B組術后AD、CRP水平低于A組,且B組麻醉清醒時間較短,而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較低。這提示針對性保溫護理干預可通過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減少全麻患者術中熱量丟失,從而保證患者術中體溫恒定,減少體溫劇烈波動帶來的代謝、應激劇烈變化,從而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蘇醒和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性術中保溫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全麻患者術術后應激反應,且能加快患者麻醉蘇醒,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