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安慶師范大學(xué)傳媒學(xué)院,安徽安慶246133)
由田濤、宋格文、鄭秦等先生主編、中華字局出版的《田藏契約文書粹編》[1]收錄了自1408年至1969 年、全國不同地區(qū)各類型契約文書,包括房、地產(chǎn)買賣、借貸、典當(dāng)、婚姻、繼承等契約文書,還有各級政府發(fā)布的公文告示,以及各種證照票據(jù)等。這批契約為了解明清以來廣泛的民事活動,及研究傳統(tǒng)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提供了第一手直觀資料,也為法學(xué)史、農(nóng)史、漢語史、社會史等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原始性文獻(xiàn)資料。該書的錄文工作做得非常細(xì)致,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此前,有關(guān)該書錄文校讀的文章主要有儲小旵的《〈田藏契約文書粹編〉安徽契約校讀札記》[2]和李俊的《〈田藏契約文書粹編〉山西契約校讀札記》[3]。近來筆者在閱讀該書原文圖版和錄文時,又發(fā)現(xiàn)了錄文中還存在文字訛誤。為了恢復(fù)契約的本來面貌,給學(xué)界提供更為準(zhǔn)確的文獻(xiàn)資料,筆者不揣淺陋,贅述一文,懇請方家同好批評指正。
1.契9《明崇禎三年(1630)《朱一泰、一元賣房契》,第1冊4頁
2.契12《清順治十二年(1655)黃德良僉業(yè)票》,第1冊6頁
“二十八都八啚公正奉縣示,丈過田地山塘,每號照文績步依則分畝驗契,給票與業(yè)人親領(lǐng),前付該啚歸戶?!?/p>
3.契23《清雍正六年(1728)吳順臣同弟勝交賣地契》,第1冊12頁
“三十七都五啚立賣契人吳順臣同弟勝交,今因欠少錢糧使用,自愿將承祖分受新丈力字一千三百號,計地稅四厘二毫四絲……憑中立契出賣與許囗名下為業(yè)?!?/p>
4.契77《清嘉慶八年(1803)蘇董氏同男金玉賣地連二契》(洪洞,山西),第1冊36頁
“計開:長六千二尺五寸,闊五千,系東一段,又西一段,隨紅契一張?!?/p>
按:“長六千二尺五寸,闊五千”費解,核對圖版“千”正作“”,“干”為“桿”的簡省偏旁俗字,而“桿”實為“稈”的簡化俗字。在契約中,經(jīng)見“桿”、“步”等名詞作為丈量的單位使用。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祁存義、祁存禮賣房地連三契》:“計開:地畛長九桿;闊八桿?!盵1]1/24《清同治四年(1865)李世杰賣地連三契》:“此地中長一百八十七桿,東闊六桿一尺七寸,西闊六桿一尺七寸?!盵1]1/82《清同治七年(1868)李含章賣地連二契》:“中長:二百零五桿;闊:三桿一尺五?!盵1]1/87《清道光十一年(1831)李能杰賣地連二契》:“南北長九步,東西闊八步,計地三分。”[1]1/52《清光緒八年(1882)張連杰賣地連二契》:“北長可三十六步四分,南長可四十一步四分?!盵1]1/111上揭語例皆為證。
5.契176《清同治八年(1869)上下限納米串票》(婺源,江西),第1 冊90頁
“江南徽州府婺源縣為征收錢糧事。今據(jù)世輝……同治八年分丁地等銀三兩六分六厘。”
按:“兩”為“錢”之誤錄,核此契圖版,“三”字后圖版正作“”字,而“”為“錢”字的草書字形[2]。此手寫字形在契約中經(jīng)見,如《清順治十七年(1660)洪文魁賣地契》:“出便與弟正魁邊為業(yè),三面議定,時值價銀六正。”[1]3/36《清康熙十八年(1679)方修遠(yuǎn)賣地契》:“面議時值價銀二兩二正,其銀當(dāng)日收足,其田即便受人管業(yè)?!盵1]3/56再根據(jù)清朝稅收制度,普通花戶每年所交的丁、地等稅銀不可能有三兩之多。皆可證。
6.契225《清光緒十四年(1888)王玉亭賣地連三契》(樂陵,山東),第1冊113頁
“南:十步零六卜;橫:可十步零九卜;北:十步零六卜?!?/p>
7.契250《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趙履道賣場地基連四契》(徐溝,山西),第1冊128頁
“立賣契場基約人趙履道,自因乏用不足,今將自己祖遺場基一塊,計基一古,開列四至?!?/p>
8.契266《清光緒十一年(1885)吳愛松承包值年保長文約》,第1冊135頁
“如有投保理論大小之事,必須勸息,不能私自訛索。其工棒錢按月支取。”
9.契323《中華民國三年(1914)杜新春補領(lǐng)地連二契》(藍(lán)田,陜西),第2冊4頁
“東至杜九思,西至杜慶生,南至斂根,北至杜宣主,四至分明?!?/p>
10.契456《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張爾瑞賣地契(任邱,河北),第2冊82頁
“計開四至:南長一百四十工零七分九七五,北長一百四十二工二分一厘六?!?/p>
按:“工”字誤,“工”為“弓”之音借字,“弓”字為舊時丈量地畝用的計量單位,故“工”當(dāng)校讀為“弓”?!肮弊饔嬃繂挝辉诿耖g契約中經(jīng)見,如《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呂朝升等兄弟分書》:“寬囗長五十三弓,按小畝計數(shù)五畝四分五,熟地段數(shù)、晌數(shù),俱有地單為證?!盵1]1/154《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邊黑以房換地契》:“南北寬可東頭七弓三分,西頭七弓二分,東西長可十弓零五分,夥巷一弓三分在外?!盵1]2/47《一九五一年邊守續(xù)賣地契》:“寬長可:長九十六弓,寬可七分五厘。”[1]2/129皆其證。
11.契476《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杜李氏遺囑書》,第2冊94頁
2.3 兩組Alb/U-Cr水平的比較 對照組eGFR、sCr、UACR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eGFR升高和sCr下降程度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而UACR下降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并且較同期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3。
“至今染病在床,復(fù)央親族言明,所有軍地一畝五分算光第,日后身終,更持棺木一副?!?/p>
12.契602《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方文望等賣地契》,第3冊5頁
“今有土名上莊陶字一千七百七十號田一畝四分二厘二毫,因不便業(yè),自愿出賣與洪國侯邊?!?/p>
13.契688《清順治七年(1650)洪國學(xué)退還原受地契》,第3冊28頁
“代書人:洪可慶。”
14.契691《清順治八年(1651)洪時登賣地契》,第3冊29頁
“代書:侄洪以先?!?/p>
15.契806《清康熙二十年(1681)洪正元、洪正魁經(jīng)管地文約》,第3冊58頁
“面眾將上塢口路下田聽正元管三股之一,魁管三股之二,其在上植木照稅經(jīng)管?!?/p>
16.契819《清雍正九年(1731)洪成之賣地契》,第3冊62頁
“三面議定,時值價銀四兩四錢寶?!?/p>
在釋讀《田藏契約文書粹編》文本時,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該契約文書是以書寫為主,并夾雜著大量各地方言、俗字和異體字,再加上部分契約字跡潦草模糊,文字漫漶、缺失,以致編者在整理時常因不明文字形體、俗字類型而誤錄或漏錄,給該書的整理和研究帶來難度。今人在??逼跫s文書時,要注意辨別文字形體、歸納俗字類型和一些特殊符號的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恢復(fù)其本來面貌,提高文書整理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