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明
【摘要】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教學任務,也是每一門學科都應貫徹落實的。本文通過小學體育學科的教學特點,與各位教育同仁一起來探討在體育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的一些方法和途徑,只有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成功地在體育課上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才能使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體育教育;思政教育;滲透;健康成長
體育是非常好的思政資源,讓奮勇爭先、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貫穿于思政課教學中,指引學生志存高遠,熱愛學習,報效祖國。那么,我們?nèi)绾卧谛W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呢?
一、根據(jù)學習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
每個年級每個項目都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如,今天上課的內(nèi)容是障礙跑,教學目標是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障礙跑技術和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挑戰(zhàn)自我的精神品質(zhì)。我們都知道,體育本來就自帶愛國、堅韌、拼搏的基因,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運用“女排精神”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強大的對手和困難面前,依然鼓起勇氣戰(zhàn)勝對手。通過這樣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好、更勇敢的表現(xiàn),為教學目標的完成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學生崇拜的偶像滲透思政教育
1.首先是教師個人,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表率??鬃釉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囊谎砸恍兄苯佑绊懼鴮W生行為習慣,如果課堂中的體育老師,是一位熱愛學習,熱愛祖國,時時刻刻都遵守紀律、言行一致、趣味而有幽默感的話,那么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其實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會使學生產(chǎn)生崇拜而模仿。
2.就地取材,利用現(xiàn)代的英雄事跡和人物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如果說2020年你最崇拜的人是誰?很多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沒錯,84歲的鐘南山和李蘭娟也許是許多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樣;敢說實話和務實幽默的張文宏也“圈粉不少”;不怕勞累,敢于擔當和獻身的醫(yī)務人員更加值得每一個學生學習;“火神醫(yī)院”只用了短短十天時間,就奇跡般地撥地而起,這背后是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凝聚的心血和汗水。上至國家領導人、國家總理,下至普通老百姓,無不在這個特殊的時代做出不平凡的事。我們可以就地取材,鼓勵學生學習疫情期間那些“逆行”的醫(yī)務人員和各行各業(yè)的英雄事跡,從小樹立為國家、為人民、為人類奉獻的崇高理想。
3.體育明星的榜樣作用。通過有先進事跡,為國家爭光的運動員去誘導學生,做學生的疏導工作。比如,在一節(jié)跨欄跑的田徑課中,可以通過對國家運動員——劉翔進行導入課堂,講述劉翔如何為國家爭光,如何書寫中國田徑新的歷史。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典型事跡,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訓練中去,逐步形成熱愛集體、熱愛足夠的良好品德。
三、利用多數(shù)學生的優(yōu)點進行思政教育
在小學階段,表揚學生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教育手段。比如,某個班級,每次集合排隊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安靜、快速、整齊地集合,就偏偏有那么幾個問題學生總是出現(xiàn)不守紀律的現(xiàn)象,這時候,老師只要說一句話:“表揚那些像解放軍叔叔一樣排得整齊、保持安靜的同學?!蹦敲矗皇丶o律的學生就會馬上集中精神,也像戰(zhàn)士一樣站得挺拔有力,這就是表揚的力量。通過這樣的語言刺激,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像解放軍戰(zhàn)士一樣,勇敢、守紀律、不怕苦、愛集體、愛祖國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室內(nèi)體育課也是滲透思政教育的一種途徑
每學期都會遇上暴雨天氣,導致不能到室外上課,只能在教室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理論知識教學,或者借助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觀看我國體育健兒在國際大賽中的比賽和頒獎視頻??吹轿覈\動員為國家爭光,拿到金牌,升國旗、奏國歌的場面,學生們會為之感動與自豪,同時也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結(jié)語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無論是生活中的體育教材還是課堂中的體育教材,都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思政教育滲透的素材,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品質(zhì),讓學生的靈魂和身體都能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不斷地潛移默化,使學生真正地成為當今和諧社會中的一個合格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任大為.淺述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5(27).
[2]陳新權.如何在初中體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3).
[3]吳占福.論如何利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4).
[4]袁云良.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重要性與滲透[J].學周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