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高新區(qū)秦馀小學校 施 宇
統(tǒng)編版語文新教材無疑對教師、學生、家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寫者溫儒敏先生曾說:“新教材專治不讀書?!庇纱丝梢?,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閱讀深度和閱讀廣度都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統(tǒng)編版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在一年級就培養(yǎng)閱讀能力呢?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低年級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還達不到體會表達效果、揣摩作者用意的程度。對于他們而言,能夠正確流利地熟讀文本,就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那么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還是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可以視年級而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而言,可以巧用統(tǒng)編版教材,教會學生劃分自然段和數(shù)句子等基本的閱讀方法。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秋天》這一課時,當?shù)谝淮紊婕胺肿匀欢蔚膯栴}時,筆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生解釋了什么叫“分自然段”,即把一篇很長的課文,分成幾個部分,而分的依據(jù)就是每個自然段的開頭都會空兩格。接著,筆者做了個示范,在“秋天……”這個自然段前標上“1”,然后問學生接下來應該在哪里標“2”、標“3”等,逐步引導學生如何給課文分自然段。
在這個過程中,每標一個自然段,筆者都會多次詢問學生:“剛才標的是第幾自然段?它是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的?請你讀給老師聽?!?/p>
之后,筆者又利用本單元“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中的文章《小松鼠找花生》,再次鍛煉學生分自然段的能力。布置好預習的作業(yè),通過親子閱讀的形式,加深學生分自然段的練習。在上課時,筆者會把講解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生分段落的能力。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如果遇到兒童詩歌,如《四季》《大小多少》《比尾巴》等,則須向學生說明,此時分的段落叫“小節(jié)”,跟“自然段”意思相近,只是在詩歌中,我們把它稱為“小節(jié)”。
分自然段教學后,就該教學生如何數(shù)句子了。筆者是從標點符號入手的,先教學生認識句號,告訴他們看到句號,就代表一句話說完了。還是以《秋天》為例,當教完學生分自然段、明確每個自然段的界限以后,筆者就開始讓學生數(shù)數(shù)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并讓他們在句號上依次標上序號。在他們標號時,筆者會規(guī)定一個固定的標記,比如,“①、②、③”等,讓學生使用統(tǒng)一的數(shù)字樣式進行標記。
除了句號,筆者還向他們介紹了省略號、問號、感嘆號。在介紹的過程中,筆者會編個順口溜,如:六個黑點排一串(省略號)、鉤子彎彎帶個點(問號)、一豎長長帶個點(感嘆號)……力求語言的生動形象,便于學生識記。
分自然段和數(shù)句子數(shù)都是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必備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會時時落實、處處貫穿。特別要注意的是,一開始的時候,學生會把數(shù)自然段數(shù)和數(shù)句子數(shù)混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強化練習外,還要注意標記符號的統(tǒng)一性,如標自然段數(shù)是“1、2、3”,標句子數(shù)是“①、②、③”。
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會模仿教師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意教育方法的統(tǒng)一性。確保了統(tǒng)一性,才能落實準確性,從而切實強化一年級學生的基本閱讀方法。
溫儒敏先生說:“現(xiàn)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钡湍昙壍膶W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由于拼音學習難度大、識字量匱乏等問題,大多對閱讀有一種“畏難”心理。學生愛聽故事,寄希望于家長或是教師講解,很少有學生愿意獨立閱讀。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巧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形式要多種多樣,比如,跟讀、合作讀、表演讀等。筆者經(jīng)常會指導家長和孩子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例如,像《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歌謠,在閱讀的基礎上,家長可以教孩子唱一唱;而對于像《拔蘿卜》《猴子撈月亮》等小故事,建議家長與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誰會飛》《春節(jié)童謠》等篇目,則建議家長和孩子采取“你問我答”的形式閱讀。這些有趣新穎的形式,不僅解決了學生因為識字量匱乏而導致的閱讀障礙問題,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既然是閱讀,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儀式感。筆者制作了適合我們班級學情的閱讀單,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記錄閱讀日期、閱讀篇目、閱讀參與人;第二部分是圖畫;第三部分是評價,包括孩子對家長的評價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評價。
為什么會設計圖畫板塊呢?筆者認為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抽象的概括能力,他們可能無法完整地表達或者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而圖畫作為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一來表達他們的想法,二來也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除了閱讀單,筆者還引導家長用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下親子共讀的時光。
運用以上方法,我們可以更高效地用好“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使其真正成為引起學生閱讀興趣、構建家庭閱讀氛圍的“秘密武器”。
統(tǒng)編版教材還有一個顯著特點——課文篇幅長。雖然一年級上學期大部分課文的篇幅還是比較適中的,但是從下學期開始,課文的篇幅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長的。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在長篇幅的課文中,提取關鍵信息。這同樣也關系到他們升入高年級后,對閱讀理解的把握。以下是一些提取信息的閱讀技能:
《比尾巴》這篇課文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信息提取能力?!罢l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讀的時候,學生都能正確流利地說出來,但是一合上書本,他們就容易混淆了。這個時候,筆者會采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幫助學生提取信息。例如,“猴子 長”“兔子 短”“松鼠 傘”。圈畫關鍵詞時,一定要簡短,幫助學生記住有特點的詞語。
在《小蝸?!返慕虒W過程中,對“小蝸牛到底出去了幾次”這一問題,學生不甚明白。這時,筆者采用了逐段分析的方法,帶著學生逐步理清課文內容。“讀讀課文,找一找小蝸牛第一次出去是什么時候?”“它出去的時候是什么季節(jié)?它回來的時候又是什么季節(jié)?”在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筆者在黑板上記錄下簡短的信息,“第一次出:春,回:夏”……逐段理清課文,從中提取出求正確的信息。
在《青蛙寫詩》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已經(jīng)通過逐段分析的方法,明確了青蛙寫詩,有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等朋友來幫忙后,筆者就在PPT上出示了一個填空“_____、_____和_____幫助青蛙寫詩了”。這樣就在逐段分析的基礎上又提升了一步,訓練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各學科學習都處于一個打基礎的狀態(tài),語文更是如此??赡苡腥苏J為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多花些時間在學習基礎知識上,如默寫生字、背誦課文、朗讀拼音等。不可否認,這些確實需要,但無論從新教材的編排,還是眾多名師的觀點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閱讀”在統(tǒng)編版新教材中的分量。因此,筆者認為一年級的學生同樣需要規(guī)范、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閱讀能力,鍛煉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只有在一開始夯實基礎,到了中高年級,閱讀理解才不會成為“老大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