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春萍
“人的真實學習力的釋放是學習共同體的真諦?!边@句話深深觸動了我。于是,2019年6月,我?guī)е?1個新居民家庭的孩子組成了學習共同體,開始實施班級課堂變革。對于家庭教育支持力缺失的學生來說,釋放他們真實的學習力,也許是扭轉被動局面的上上之策。
與平行班比較,本班的學習慢了整整一個單元。半年來,我告訴自己不能急,仍然根據學生的特殊學情,保持適合的節(jié)奏,絕不為了進程而無視學習現(xiàn)狀。還是堅信那句話:“現(xiàn)在的慢是為了將來的快!”
在充分閱讀深度學習與神話教學的相關書籍后,我以“熟讀、結合注釋說故事、梳理線索、推想結果、想象過程(寫)、感受形象”這六個進程組織開展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返膶W習活動。
教學活動從讀正確、讀熟練開始。我站在角落靜靜地看。讀了一兩遍課文后,不少學生停了下來。一部分學生繼續(xù)偽裝學習,讀得磕磕絆絆。學習準備不充分,必然導致認知的淺表化。如果知識之間無法建立深度聯(lián)結,就難以產生真正的學習。
我故意選了一個學習自覺性還不錯的學生小A。聽到名字的一剎那,他咯噔了一下,大概覺得老師不會叫他這樣的乖孩子。他疙疙瘩瘩地讀完了35個字,錯了3個。這個結果讓他意外,他的頭一直低垂著。
幾個反應快的學生立刻心領神會:“繼續(xù)讀!”“還可以和同伴一起讀?!蔽医ㄗh道。獨立讀時,學生一般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只有和同伴一起讀,發(fā)現(xiàn)彼此讀得不一樣時,他們才會停下來,琢磨到底誰才是正確的。學習共同體倡導的協(xié)同互助,正好彌補了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不同步的缺陷,避免了獨立學習的孤立無援,讓所有學生都能安全、安心地投入學習。
聽到“嘀嗒嘀嗒”的倒計時聲響起,學生自動停了下來,這已經成了一種默契。深度學習的慢并不是一股腦兒的慢,而是要求教師根據學情,準確判斷。遇到簡單已知的內容時,一秒鐘也不浪費;遇到迷思與困惑時,哪怕幾十分鐘,也要等待,直到學生清晰明確為止。
我提醒學生:“聽錄音,注意讀的節(jié)奏?!甭犕耆武浺?,開始第二次同伴協(xié)同朗讀,要求讀出節(jié)奏。我又指名小A來展示,這次他讀得正確、流暢、有節(jié)奏,自己也很滿意。我又找了每組中相對而言朗讀能力需要加強的學生來展示,結果都比第一次好了許多。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對方法、切實練習”給自己帶來的進步。內心自信了,他們就更愿意與同伴建立深入合作的關系,樂于學習,并嘗試挑戰(zhàn)困難。
因為堅守“保障每個孩子高品質的學習權”,所以我舍得在看似簡單的“讀正確、讀熟練、讀出節(jié)奏”中,花更多的時間,讓每個學生充分鍛煉,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要知道,即便只是讀好35個字,對于許多學生來說,也是不容易的。
進行五分鐘協(xié)同學習“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后,我請完成的小組起立,并特意選了這幾天參與度相對不高的第二組進行匯報。其中一個組員面露難色:“我們還有幾個地方不會……”“不怕,還有別的小組啊,他們會幫助你們!”
這個學習能力并不弱的小組確實遇到了困難,居然沒說清楚“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钡囊馑迹€漏說了“名曰女娃”。
話音剛落,看起來實力相差甚遠的第九組就迫不及待開始補充?!拔?guī)退麄冄a充,‘名曰女娃’就是‘她的名字叫女娃’?!睂W生小B匯報。
“后面兩句話可以這樣說,‘常常銜著西山上的小樹枝、小木頭、小石子,用來填東?!?。”第四組的學生小C繼續(xù)補充。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學生已經初步學會傾聽,堅持相同的內容不重復,補充同伴沒有表達過的觀點和不同的意見。更可貴的是,即使聽到不合理的想法,大家也能及時、真誠、小心地予以幫助,不再有以往的輕蔑了。
我特別認同學習共同體的非競爭理念。弱化競爭,意味著幫助學生消除來自同伴的威脅,避免遭受同伴的鄙視和嘲笑。強化協(xié)同和包容,滿足學生對于安全和愛的需求,他們就能全身心投入高品質的學習之中。
在我有限的認識里,總覺得學生習得的知識處于一種零散狀態(tài)。幫助他們將習得的知識結構化,同時運用結構化思維去學習知識,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因此,我把尋找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與梳理課文線索結合起來。
尋找線索是從一次習作經歷開始的。我們運用“移步換景、定點觀察”的方法推薦一個地方,在活動體驗中理解“腳下地點的移動變化”就是行文的線索。于是,我讓學生尋找《盤古開天地》的線索。他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關于時間與盤古的兩條線,還發(fā)現(xiàn)了這兩條線與宇宙形成過程的關系,這真是意外的驚喜。之后,他們協(xié)同學習《精衛(wèi)填海》,很快找到了精衛(wèi)一連串的動作“游、溺、銜、堙”,確定了“精衛(wèi)的動作變化”就是課文的線索。
通過這樣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在自主建構、靈活應用方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不斷提升。他們常常忘記了時間和疲勞,追著我刨根問底。
在“結合線索,確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時,各組出現(xiàn)了較大的分歧。
第一組根據已有經驗,想當然地以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就是起因,最后“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是結果,“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則是過程。七個小組和他們想法一致。
第三組不同意,認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只是介紹,“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是起因,“常銜西山之木石”是過程,“以堙于東?!笔墙Y果。
第五組補充:“前面都和第三組一樣,有一點不同。對于‘以堙于東?!?,我們認為也是過程,這件事沒有結果。因為精衛(wèi)最后填海有沒有成功,課文沒有寫?!?/p>
這下子,其他小組恍然大悟。第五組的學生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那一束束暗暗投射的佩服的目光就是最高的贊譽。這是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
我抓住這一刻,繼續(xù)追問:“精衛(wèi)為誰填海?”小C說:“為了自己的家人,她擔心家人在尋找她的時候被海水吞沒?!毙說:“為了別人,她擔心別人路過這里,也面臨危險。”小E說:“課文說,女娃是炎帝的女兒。注釋說,炎帝是一個部落的首領。所以,她是擔心自己部落的族人?!毙說:“家人、族人,都是她的親人,我覺得她是為了自己的親人。”
這時,下課鈴聲響起,大家都認可了這個想法。我正準備收拾書本離開教室,一向文靜的小G追過來:“老師,不只是親人,其實還為了前面講過的其他陌生人,第一次來到東海的所有人。”
第二節(jié)語文課上課前,我鄭重邀請小G再次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一刻,她的笑容特別燦爛,就像雨后的陽光。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權,就是為了激活課堂上曾經的“觀光者”,讓他們重獲思考的機會、表達的機會、被人看見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精衛(wèi)填?!返纳衿妫谟谙胂蟮暮暧^,沒有《盤古開天地》那么細致具體。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想象補白的訓練點:“精衛(wèi)在填海過程中會面臨什么困難?請同學們小組協(xié)同,展開神奇的想象,寫下來一起交流?!?/p>
其中,第三組是這樣寫的——
一天早上,精衛(wèi)來到西山,銜上小樹枝去填東海。東海就像一個無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滿。突然,一片巨大的海浪把她卷入水中。天神看到了這一幕,讓她重生,變成了一條應龍。變成應龍的女娃用尾巴一下子把一座大山移入東海。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東海終于被填完了。神仙又讓應龍變回女娃,回到了親人身邊。
通過交流練寫成果,學生的想象空間進一步擴大了,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初,我們要用五課時甚至六課時學完一篇課文。幾個月后,我們用三課時就學完了《精衛(wèi)填?!?。我們克服了家長支持力不足、時間緊迫、基礎薄弱等困難。我們始終相信,我們可以更快,也能更好?!艾F(xiàn)在的慢是為了將來的快”,這絕不只是一句安慰,而是每個學生、每位老師、每所學校一起經歷的一個美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