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河埒中心小學 陸婧菲
江蘇無錫市稻香實驗小學 陸 茹
深度學習是當代學習科學理論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體驗與實踐,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將學到的新知識、新觀念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能力素養(yǎng),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同時形成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為小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的以綜合課程形態(tài)出現(xiàn)的新型德育課程。道德與社會性的學習,是一種需要身心參與、涉及內(nèi)心轉(zhuǎn)換和品格提升的綜合性的學習,而體驗、反思、對話、實踐,則應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的最基本的習得方式。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和反思學習,其中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積極反思,是小學生道德成長過程中具有關(guān)鍵引領(lǐng)作用的學習方式。本文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切入口,探索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主動進行德性建構(gòu)的策略。
小學生大部分學習的時間在學校里,而豐富多彩的班級生活則是他們成長的沃土。班級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是引發(fā)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良好載體。圍繞發(fā)生在班級生活中典型的或有爭議點的事件開展道德學習、道德反思和道德辯論,其實就是一次深度學習。學生們在道德實踐中,不僅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發(fā)掘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潛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使道德學習更加有效和深刻。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第一課《學會尊重》前,班級里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班級里有個同學劉某某,家里是收垃圾的,于是有幾個調(diào)皮的學生給她取了個外號“劉垃圾”,不僅一直叫劉某某幫他們做值日,以及跑腿之類的雜事,還在學校里孤立她、欺負她,而她也逆來順受,沒有反抗,自己也認為自己學習不好,家里窮,活該被輕視。在了解了這樣的情況后,筆者就在班級開展了一場辯論會。就以下幾個問題請學生們展開辯論:(1)在生活中,難道只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才值得我們尊重嗎?你身邊有沒有默默無聞卻也值得我們尊重的人?(2)隨意給別人取綽號對不對,面對冒犯和侮辱,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3)怎樣做到相信自己的價值,不自卑,不貶低自己,擁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呢?(4)說說以后你在生活中怎樣做到尊重他人,并談談由于你的尊重會給別人帶來什么。辯論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談自己的觀點。在不斷地認識和反思中,學生們知道了尊重自己就是自尊、自愛、自我接納、珍惜自己的名譽、信守自己的承諾等;也知道了面對冒犯和侮辱時要指出對方的錯誤,要求對方道歉,必要時要拿起法律武器等。喚醒學生的內(nèi)在自覺,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生動、更深刻,是形成學生綜合能力、核心價值和情感價值的過程。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奠基石,學生成年后人格是否健全與其童年家庭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道德與品德的課堂一定要指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讀懂彼此的心》時,筆者先設計了一個情境:假如我是父母,學生扮演父母的角色,體驗父母一天的工作。也可以通過現(xiàn)場采訪、電話連線等方式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并記錄下來。學生們交流時才發(fā)現(xiàn),父母早出晚歸,辛勤工作,晚上回來還要督促我們復習功課,真的很辛苦。接下來筆者又設計了一個寫信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在信中向父母袒露了煩惱,認為父母對他們的關(guān)心太過嚴格,如只能和好學生交往,不許參加體育訓練,以及報了很多課外班,等等。父母也在信中寫了孩子童年乖巧、可愛的樣子,但如今卻叛逆、不愿與父母溝通等困惑。經(jīng)過書信交流,家長更加了解了孩子的興趣愛好、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學生們也進一步理解了父母的愛,體會到了父母的期待和深情。最后筆者還設計了親子“猜猜猜”互動活動,家長表演動作,讓孩子說出詞語?;蛘吆⒆颖硌輨幼鳎议L說出詞語?;顒雍螅⒆觽兒图议L都表示今后要互相積極交流,增進了解和理解,當家人之間有沖突時,要理性面對,用好的方法(寫信、留便條等)有效溝通,主動化解矛盾。家長和孩子們明白了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我們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家是我們生活的港灣,能讓我們感到安全和幸福。
道德智慧,是指人們在認識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時進行判斷、選擇、整合、內(nèi)化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它也是學生對正能量的理想和價值觀的正確認識、選擇和把握的實踐過程。學校德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智慧為核心,創(chuàng)設問題解決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社會現(xiàn)象、規(guī)范、觀念等,在解決道德問題的實踐中構(gòu)建自己的道德原則體系,從而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習得道德智慧。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協(xié)商決定班級事物》時,學校正好要舉行班徽設計比賽。筆者問學生:為什么要設計班徽呢?大家紛紛說,在學校里經(jīng)常要舉行運動會、歌詠比賽、中隊聯(lián)歡活動,班徽的存在可以讓學生們有更強的班級凝聚感。怎樣設計好這個班徽呢?為激發(fā)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動手力,筆者建議他們小組合作,人人動手,繪出屬于自己最滿意的班徽標志。學生們接到任務后,各顯神通忙碌起來,設置了漢字型標志、具象型標志、字母型標志、抽象型標志、數(shù)字型標志、綜合型標志等。小組內(nèi),有的學生繪畫能力好,就負責繪圖;有的學生寫字好,就負責藝術(shù)字;有的學生見識廣,就不斷引進新的理念和方法。學生們設計的班徽五彩斑斕。一個學生介紹自己設計的班徽時,充滿自信地說:“五(4)班是我們的班級名稱,綠草代表我們蓬勃向上、生機勃勃,上面伸展的雙臂代表我們一直在努力,永不放棄?!彼谋硎鲒A得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每個小組都充分表達了小組設計的理念,其他組也認真傾聽,最后定稿的時候,大家充分討論、認真討論、集思廣益,最后進行民主決策,形成共同決定。這個活動結(jié)束后,大家對如何設計班徽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在設計班徽時要能融入班級文化、班級名稱、班級特色等,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學會了與他人合作、虛心向他人請教,較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可見,圍繞教學目標,貼近學生學校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訪問調(diào)查等方式主動進行探究和體驗,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問題和事件,形成參與社會、關(guān)心社會、積極向上的行為方式,促進知行合一,知識內(nèi)化,這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道德智慧的方式。
新教材下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以活動化、生活化為重點,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在道德實踐中,引導學生將道德認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其中,關(guān)注學生的道德經(jīng)驗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guān)鍵,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基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獨特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化對自我、對社會、對道德的認識與情感。
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 《大家的朋友》這一課時,通過課前調(diào)查,你了解到身邊有多少默默幫助我們的“朋友”呢?上課時,大家踴躍交流,同時也表示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遭到了破壞,如分類垃圾桶上傷痕累累,交通信號燈忽明忽暗,花壇被人為改成停車道,小區(qū)的健身器材上曬滿了衣服和被子。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是那個不說話的“朋友”,你準備如何呼吁?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分別做了“朋友”的代言人。有的學生說:“希望大家學會垃圾分類知識,不要把各種標志的垃圾分錯,更不應該亂扔亂踢垃圾桶;有的同學扮演哭泣的桌子和椅子,央求同學們別用刀子刻畫,別把桌肚當成垃圾桶等。如果沒有這些生活設施“朋友”,我們的生活又將變得怎樣呢?大家隨著小叮當一起去旅行,在不斷出現(xiàn)的困難中,學生們感到“朋友”的珍貴。最后小組合作舉辦了一個“新型公共設施設計大賽”,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們在改進、完善、創(chuàng)新公共設施的實踐活動中,獲得要自覺養(yǎng)成保護公共設施的好習慣,爭做文明小公民的道德價值觀。這是一次典型的深度學習歷程,使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書本知識融為一個整體,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的成長。
總之,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在自我探索與自我建構(gòu)中,將道德課堂上獲得的新知識、新觀念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真實的情感體驗相融合,涵養(yǎng)積極向上的美好品格,獲得成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