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活動及其影響研究(1895—1945)

      2020-12-31 15:25:13劉景嵐
      外國問題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大谷真宗傳教

      劉景嵐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宗教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媒介,但甲午戰(zhàn)后,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佛教的絕大部分宗派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迎合統(tǒng)治者的“忠皇愛國”思想,宣傳“宗教護國”精神,淪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工具,充當戰(zhàn)爭幫兇角色或直接參與戰(zhàn)爭。本文以日本佛教的凈土真宗大谷派在中國東北的活動為研究中心,對日本佛教在日本侵略中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從而探尋認識日本戰(zhàn)爭責任、理解近代中日關系的一個新的視角。

      日本凈土真宗形成于13世紀鐮倉時代,江戶時代分立成十多個教派,其中以東、西本愿寺兩派勢力最大,分稱東派(也稱真宗大谷派)和西派(也稱本愿寺派),各設本山(總部)于京都,成為日本佛教最為強盛的教派。(1)楊曾文:《日本近現(xiàn)代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7頁。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大增,開始向外擴張,日本佛教各宗為迎合統(tǒng)治者需要,提倡“忠皇愛國”,宣傳“護國”精神,積極跟進,迅速開始了海外開教擴教活動。在政府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中,從總體上說不僅沒有表示反對,而且是起了配合和輔助作用的,(2)楊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56頁。其中,京都的東派即大谷派以其強大的實力充當了海外開教的先鋒之一。(3)忻平:《日本佛教的戰(zhàn)爭責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縱觀近代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華發(fā)展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76年在中國開教至甲午戰(zhàn)前,為開創(chuàng)階段,以上海別院為中心在上海、江蘇、直隸等地展開。從1876年小栗棲香頂師等人來華開教至甲午戰(zhàn)前,向中國佛教“反向輸出”,主要以“啟蒙中國佛教徒、實現(xiàn)日華佛教提攜之宏愿,帶動亞洲佛教徒團結一致,共同抵抗西方的耶穌教”為宗旨,(4)《小栗棲香頂日記》手跡原本,日本大谷大學真宗研究所藏。大谷派本部成立以寺主石川舜臺為首的“外國布教事務掛”,選派日本學徒,學習中國語言,培養(yǎng)中國傳教人才。但影響有限,發(fā)展至1880年代末,上海別院教徒人數(shù)不足百人。

      第二階段,甲午戰(zhàn)后至“九一八”事變前,為全盛時期。甲午戰(zhàn)后,日本的戰(zhàn)勝國地位使“伸張國權”在日本國內形成強大輿論導向并開始影響到宗教界,真宗大谷派的海外傳教以前所未有之勢,全面展開,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傳教活動也正式開始。1898年大谷瑩誠、大谷勝信作為“開教督勵”被派遣,以“兩連枝”方式展開,南北呼應,在上海設置“中國開教總部”的同時,1907年在朝鮮設置“滿韓布教總監(jiān)部”,用以開展對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qū)傳教活動的指導和監(jiān)督;1910年吞并朝鮮后,在中國沈陽設“滿洲開教監(jiān)督部”;1912年在大連設“大連別院”,1915年設“奉天別院”。1917年大谷派法主大谷光演首次巡視中國東北的安東、大連、旅順等地,進一步推動開教事宜,中國東北布教所數(shù)量迅速增加。1925年發(fā)布《開教監(jiān)督通則》,首次劃定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五大監(jiān)督部管理開教事務的范圍,如朝鮮開教監(jiān)督部轄朝鮮及中國邊境琿春一帶;滿蒙開教監(jiān)督部轄東北和蒙古一帶,大谷派的在華傳教勢力獲得迅速發(fā)展。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大谷派在中國東北建寺、辦報、興學、布教等活動的宗教意義已經(jīng)隨著對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等對外軍事活動的配合,發(fā)生了向“忠皇護國”的轉變。(5)本願寺史料研究所編:《本願寺史》第3巻,1969年,第15、395頁;浄土真宗本願寺派宗務所內、海外開教要覽刊行委員會編:《海外開教要覽》,1974年,第246—247頁。

      第三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是大谷派在華勢力從鼎盛走向沒落的時期?!熬乓话恕笔伦兒螅S著日本對華侵略的全面推進,特別是偽滿洲國建立后,大谷派在華宗教活動主動與軍事侵略進程相配合,配合“圣戰(zhàn)”的色彩達到頂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佛教的許多派別加大在中國東北開辦寺院、布教所以及派遣布教使的力度,在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期間扮演了幫兇的角色。據(jù)統(tǒng)計,當時日本的佛教宗派54個,在中國東北活躍的依次是東本愿寺(即真宗大谷派又稱東派)、西本愿寺(又稱西派)、日蓮宗、凈土宗、真言東寺、曹洞宗、天臺宗、凈土宗等12個宗派。偽滿洲國成立后,據(jù)1934年底偽滿洲國文教部宗教課對日本佛教“全滿洲寺院數(shù)”統(tǒng)計顯示,大谷派在東北寺院數(shù)達29所,布教使數(shù)達56人,真宗本愿寺派寺院數(shù)30所、布教使數(shù)37人。與曹洞宗的寺院數(shù)29所、布教使數(shù)37人;凈土宗寺院數(shù)22所、布教使數(shù)31人;天臺宗寺院數(shù)不詳、布教使數(shù)6人比較,東西本愿寺兩派在偽滿洲國無論是寺院的建立還是派遣布教使數(shù)量,都居于日本佛教各派之首,其中東派即真宗大谷派頗具代表性,(6)中濃教篤編:《戰(zhàn)時下の 仏教》,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年,第75頁;《浄土宗寺院名鑒》,東京:教學週報社,1930年。到1944年達到125人。雖然迄今大谷派在中國東北的傳教機構和布教使數(shù)仍有爭議,但從所見史料看,這一時期發(fā)展最快當屬無疑。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結束,由日本佛教團體興辦的各類傳教機構即被作為“敵性寺廟及教會”予以取締或接管。至此,由日本佛教團體開展地持續(xù)了六十多年的對華傳教活動也旋即被徹底畫上了句號。(7)震華:《抗戰(zhàn)期間日僧在華之活動》,《覺群周報》第24期。

      隨著日本對華侵略的全面推進,日本佛教各宗的在華傳教活動背離初衷,開始與戰(zhàn)爭配合,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慰問軍隊出戰(zhàn)人員家庭,援助戰(zhàn)死者親屬, 救護前線參戰(zhàn)傷殘士兵,派遣隨軍僧進行戰(zhàn)地傳教、慰問、為戰(zhàn)死者安葬舉行法事活動,甚至直接參戰(zhàn);對日本居留民加緊傳教布教;與日本駐華特務機關配合,在中國培植宗教代理人對華人傳教等。上述無論哪種方式都明顯帶有政治色彩,原有教義淪為為軍國主義“殉國”的工具。

      首先是間接和直接參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征戰(zhàn)。在明治維新后日本的歷次侵華戰(zhàn)爭中,日本佛教都積極迎合,宣奉“二諦相資”教義,不遺余力地支持其政府的對外侵略國策,表現(xiàn)出典型的政教合一特點。

      日本天皇于1894年6月1日發(fā)布對華宣戰(zhàn)詔諭,大谷派法主大谷光瑩隨即頒布法諭:“茍我帝國臣民,值此之際,應義勇奉國,本宗門徒應遵二諦相依之教義”,“揚國威于海外,是則帝國臣民應盡之義務,也即守本宗念佛行者本分”。從6月8日到11日又連續(xù)發(fā)布19份通告,要求未從軍者恪盡農工商之本分,獻納軍資,力購國債,寄贈物品,“力抗暴清”。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神道、佛教、基督三教代表在東京召開“戰(zhàn)時宗教家懇談會”并發(fā)表宣言,稱瓜分中俄領土的日俄戰(zhàn)爭是“正義”“和平”之戰(zhàn),“日俄交戰(zhàn)是為了日本帝國的安全和東洋永遠的和平,并為了世界的文明、正義、人道而進行的,與宗教的不同和人權的異同毫無關系”。(8)楊曾文:《日本佛教史》,第571頁。佛教各宗為配合日軍的作戰(zhàn)采取積極的協(xié)力體制,其中真宗最為積極。戰(zhàn)爭剛一爆發(fā),真宗本愿寺派和大谷派就分別成立“臨時獎義局”和“臨時部”,并在各地設置臨時辦事機構(出張所),向信徒募集支援戰(zhàn)爭的資金,動員他們買“軍事公債”和“國債券”。大谷派立即發(fā)布動員國民參戰(zhàn)的《戰(zhàn)爭法話》和《告出征軍人之門徒書》,要求奮勇殺敵,號稱“利劍即是佛陀”,勇敢赴死,“將得南無阿彌陀佛之助”,從而喜歸凈土極樂。還特意編印鼓勵將士為國為佛英勇作戰(zhàn)的小冊子在軍中分發(fā),并選派大量布教使隨軍布教。其《隨軍布教使條例》規(guī)定其任務為對軍人和隨軍人員布教,撫傷病者,對戰(zhàn)死者進行追悼佛事,對軍人家屬組織慰問援助,救護傷殘士兵,辦理派隨軍使及軍隊司令和軍官的特殊任務等,到1906年隨軍僧已達60人。在慰軍的同時,還以大連、遼陽、奉天、鐵嶺等各傳教所為基地從事開教事業(y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特別是偽滿洲國建立后,日本佛教各宗趁“滿洲國”立國之機大肆進行傳教活動,其中真宗本愿寺派和大谷派最為活躍。大谷派立即電令勞軍,派滿蒙開教監(jiān)督和奉天布教所主任分赴奉天南北慰問,并令哈爾濱、長春、吉林、鐵嶺、撫順、安東、本溪等各布教所“臨機處理,報告狀況”。并設置“滿洲拓事講習所”以培養(yǎng)“在滿洲開拓、開教的有為人才”,派遣滿洲開拓屯田僧。(9)綱田義雄:《中國開教》,《真宗》,1968年,6月號。1933年3月又從日本全國召集25名年齡平均在20歲的青年僧侶至本山參加集訓,培訓后由神戶港出發(fā)至中國大連,以完成其法主大谷光暢所倡導的使命:“滿洲帝國的建設是其國民自決的結果,然而也是我帝國生命線之所系,所以理所當然不應當時常成為禍亂的發(fā)源地”,“希望他們竭誠報效國家和宗門,以期(在‘滿洲’)出現(xiàn)國豐民安、兵伐無用的理想之鄉(xiāng)”。(10)綱田義雄:《中國開教》,《真宗》,1968年,6月號。大谷光暢夫婦于1934年進行“滿洲巡教”,先后到沈陽、撫順、大連等地,掀起了在中國東北傳教的高潮。1937年7月15日大谷派執(zhí)行長千葉康之向本派發(fā)訓誡謊稱華北事變皆由中方之不守信用而起,形勢發(fā)展至今日之地步深感萬分遺憾。

      大谷派以中國方面“暴戾行為”“滋生事端”為借口,要求門徒“恪守王法為本之教旨”,“奉答皇恩,撫翼皇運”,并隨即制定了相應的措施,成立臨時獎義事務局以統(tǒng)管戰(zhàn)時服務事務,指導隨軍傳教和戰(zhàn)地慰問、戰(zhàn)場救護、遺骨收集及對戰(zhàn)地民眾的“東洋和平”“日華提攜”宣傳,活動區(qū)域由東北擴展至華北。日本學者道端良秀甚至認為,相對于日軍配備慰安婦,這些隨軍僧實際上可稱為日軍精神上的“慰安男”,因為他們負責的是對日軍士兵的精神慰藉和死亡祈福的工作。(11)道端良秀:《支那事變和真宗大谷派的活動》,《真宗》,1938年,1月號。

      隨軍僧還直接參與了軍事殺戮。日本著名作家,石川達三在其著名的長篇報告文學《活著的士兵》中描寫的從軍僧片山玄澄具一定的代表性:作為隨軍僧他的本來職責是超度在戰(zhàn)爭中陣亡官兵的亡靈,但他卻在戰(zhàn)場上一手戴著佛珠,一手操著工兵鏟,大開殺戒,一天就殺死五六個人。(12)石川達三:《生きている兵隊》,東京:河出書房,1945年,第30頁;另見石川達三:《活著的士兵》,唐卉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這樣的例子在當時的隨軍僧中恐怕絕非個例。

      1938年近衛(wèi)內閣頒布《國民精神總動員》和《國民精神總動員之要綱》后,真宗大谷派即頒布《東派本愿寺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提要》,號召門徒迅速開展立信報國運動,佛教各派全面拓展文教、社會事業(yè),加緊招募和培養(yǎng)傳教人才。偽滿洲國建立后,從1932年起先后舉辦了有關傳教知識的各種培訓班。1938年起,隨傳教對象以在華日人為主轉向以華人為主,對傳教使的要求與條件開始特別重視對中國知識的了解。1939年東西本愿寺合辦的為期一個月的開教使養(yǎng)成講習會即請大阪大學校長、內閣情報局長、本愿寺寺務總長、醫(yī)學博士、華南開教總監(jiān)等各類上層人士做了近30場關于中國國情與文化的演講,其內容也多是有關中國方言、國民性、農業(yè)、人口、山川地理、經(jīng)濟物產(chǎn)、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內容。他們相繼在中國東北各地開設中小學、幼稚園、青年會、日華語言學校等各類文化社會機構。這些活動以傳播教義為活動形式來貫徹其“日華親善”的教化宣傳,從精神層面上肯定日軍侵略正當化,支持日本軍隊的軍事侵略行動,成為日軍對華侵略的重要一環(huán)。

      除直接間接參與日軍在中國東北的軍事侵略行動,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居留民是大谷派另一傳教對象群體。為了永久占領中國東北并建立起殖民統(tǒng)治體系,日本軍國主義從日俄戰(zhàn)爭后即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國內退伍軍人、失業(yè)工人、社會流浪者和破產(chǎn)農民等移民中國東北各地。1937年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后更是提出二十年百萬戶的“滿洲農業(yè)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1945年,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32萬人的開拓團深入東北各地。這些日本人原本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日本軍政府需要對這些人進行精神撫慰和控制,以便更好地為對華戰(zhàn)爭服務。于是日本佛教在中國東北的各宗代表聯(lián)合成立“宗教聯(lián)合會”,繼而收買拉攏“滿洲人”佛教徒代表,成立包括這些人在內的“滿洲國佛教總會”。這樣,包括大谷派在內的日本在華佛教各宗、日本軍部背景的特務機關、被日方培植起來的偽滿洲國佛教徒代表在內的幾方勢力操控了偽滿洲國的佛教事務,而實權則控制在日本人手中。他們不遺余力地向日本居留民、甚至通過偽滿洲國的佛教代理人如光、善果、劉沿航等向信徒宣講大慈大悲、忍辱行善以達成日滿親善、相互提攜、八纮一宇、唇亡齒寒等“佛理”,據(jù)此宣揚只有打勝“大東亞圣戰(zhàn)”、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才能實現(xiàn)王道樂土。(13)何勁松:《近代東亞佛教——以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為線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90頁。由于偽滿洲國成立后在滿洲日本人的急劇增加,由日本佛教團體興辦的布教所、寺院等的數(shù)量驟然增多,在“滿洲”布教的日本僧侶增至503人。(14)何勁松:《近代東亞佛教——以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為線索》,第300頁。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谷派的在華宗教活動進而轉向推進偽滿洲國的“國家建設”,主動升級為對華侵略戰(zhàn)爭的服務,從教義層面將“二諦相資”扭曲為“王法為本”,“佛法配合”形成了戰(zhàn)時體制。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的1941年7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由500多宗教頭面人物參加的“大日本宗教報國會”宣言中即號召各宗教建設高度國防的國家體制,“發(fā)揚基于肇國精神的國民信仰,以期為建成高度國防的國家體制作出貢獻”;“發(fā)揚皇國宗教的本旨,以期促成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協(xié)力樹立世界新秩序”。(15)楊曾文:《日本佛教史》,第594頁。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剛爆發(fā),由日本大政翼贊會為后援召開的神道、佛教、基督教共同參加的“大東亞戰(zhàn)爭完遂宗教翼贊大會”和第二年召開的“大詔奉戴宗教報國大會”以及繼之成立的“興亞宗教同盟”“大日本戰(zhàn)時宗教報國會”“佛教聯(lián)合會”和“佛教救國會”,都宣揚“掃滅反皇道思想,創(chuàng)立皇道文化,以創(chuàng)造圣紀為期”,并做出決議把寺院的佛具、梵鐘等獻出制造武器;每月15日僧人托缽化緣,在佛教各宗本山設有從事“恤兵”事務的專門機構,根據(jù)佛教聯(lián)合會的安排,籌集國防資金、慰問品,組織慰問軍人家屬,繼續(xù)向戰(zhàn)地派隨軍僧等,其實,此時深陷戰(zhàn)爭泥淖的日本徹底失敗的大局已定,靠“宗教報國”已無濟于事。

      為了適應“從戰(zhàn)斗轉為建設”的侵略需要,日本佛教各宗從1940年代初期起又掀起新一輪為鞏固偽滿洲國統(tǒng)治需要的傳教熱潮,其所從事的傳教活動也隨之大都轉為為侵華日軍服務為主的項目,如隨軍布教、為陣亡者舉行葬禮、安撫傷亡人員家屬等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1943年10月真宗大谷派法主大谷光暢至“滿洲”“巡錫”期間時常在該宗別院舉辦特別演講會,邀請海陸軍等武官前來演講,以佛教總會新京本部名義舉行戰(zhàn)歿者追悼法會等。1944年在“滿洲”的佛教各派捐獻命名為“協(xié)和佛教號”飛機一架,以表達佛教徒支援“圣戰(zhàn)”的積極態(tài)度。

      在積極行動的同時,在宣傳動員上也更是明白無誤。凈土真宗宗務所參事里見達雄在《關于大陸工作的再出發(fā)》文中公開叫嚷:“如同(‘支那’)事變從戰(zhàn)斗轉變?yōu)榻ㄔO,我佛教界的大陸進出也應當進入第二個階段。從各宗派以前進出的情況來看,今后必須攜手投入真正的大陸工作,以期不遺余力地進行天業(yè)的翼贊……必須迅速從以往的以宗派為單位轉變?yōu)橐匀鸾虨閱挝唬麄€佛教界集中全部力量而發(fā)揮之?!?16)中濃教篤編:《戰(zhàn)時下の 仏教》,第79頁。這里明確表達加強政權對宗教控制以更好地配合“圣戰(zhàn)”的主張。1941年6月“宗教報國全國大會”的宣言更是明白表述佛教為戰(zhàn)爭體制服務的宗旨:“發(fā)揚皇國宗教之本旨,從而走向大東亞共榮圈之建設,并期待著協(xié)助確立世界新秩序;獻身于宗教報國之實踐,以期通過各自職分勠力同心而效天業(yè)奉贊之誠?!?17)何勁松:《近代東亞佛教——以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為線索》,第297頁。

      近代以來,日本佛教真宗大谷派在中國東北的宗教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層面的交流,其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尚屬正常范疇,但甲午戰(zhàn)后特別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宗教活動一步步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對華侵略合流,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逐漸明顯,宗教活動逐漸背離其初衷,原本的教義發(fā)生畸變,在日本對華戰(zhàn)爭中“鬼使神差”地卷入戰(zhàn)爭,充當了侵略戰(zhàn)爭的幫兇,與政府“變成同一種性格,同一種思維,并提出了同一種擴張要求”,對戰(zhàn)爭的發(fā)動和擴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和平友好成為世界性的輿論主流,日本佛教各界各宗開始了不同程度的反省和謝罪。1994年由日本宗教者和平協(xié)會主編出版的《關于戰(zhàn)爭責任的告白和懺悔資料集》一書中收集了包括凈土真宗大谷派在內的日本若干教團的和平宣言、懺悔書和謝罪書。大谷派于1987年發(fā)表懺悔書,在1990年的戰(zhàn)爭犧牲者追悼會上再次發(fā)表反省和謝罪聲明,聲明誠懇承認曾犯順從協(xié)助戰(zhàn)爭之罪;1992年2月本愿寺派在《我宗門對和平的強烈愿望要向全國、全世界徹底宣揚的決議》中懺悔參與侵略戰(zhàn)爭,承認受到以軍部為主的國家壓力是借口,在參戰(zhàn)過程中故意巧妙利用真俗二諦論誤導門徒,導致迷失本質,應對佛祖致上最深的懺悔。1995年6月真宗大谷派再次懺悔并發(fā)表一致采納不戰(zhàn)誓愿的宗議會決議,此舉在日本佛教界尚屬首例。

      日本大谷大學佛教史專家木場明志對此也有過明確批評,認為日本宗教界所取的戰(zhàn)時應對策是把佛教固有的拯救人類的思想異化,“是以此為基調進行的布教延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其原因與近世封建制一起發(fā)展而又迎合近代帝國主義的教派的本質直接有關”。(18)小島勝、木場明志:《アジアの開教と教育》,京都:竜谷大學仏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1990年出版的柏原祐泉《日本佛教史·近代》對日本佛教界上層配合和支持侵略戰(zhàn)爭的錯誤也做了嚴厲批評。

      盡管這些反省和謝罪沒能在日本佛教界達成一致的共識,無論反省范圍還是認識程度上還有進一步深入的余地和空間,仍有一些狹隘民族主義與極端宗教派別假宗教信仰名義挑動社會群體間的沖突,但上述反省不失為可貴的開端。認真和深刻審視以日本真宗大谷派為代表的日本佛教各派在近代中國東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宗教活動所演繹的擴張與破滅過程,成為認識戰(zhàn)爭責任、理解近代以來中日關系演變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視角。

      猜你喜歡
      大谷真宗傳教
      論北宋真宗時期君權與相權的關系
      一席話救百人
      宋祁生平考
      簡述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幾個問題
      大觀(2016年9期)2016-11-16 10:31:30
      近代英國圣公會在浙江的傳教活動
      試析傳教活動主體的倫理正當性
      1922-1953年間甘肅、青海和新疆的“圣言會”傳教使團:書目研究
      棋王
      短小說(2004年4期)2004-03-29 22:26:46
      北碚区| 长宁县| 化州市| 潜江市| 喀喇沁旗| 祁阳县| 高要市| 华安县| 安阳县| 含山县| 嘉义县| 项城市| 永宁县| 华安县| 晋江市| 什邡市| 文化| 元朗区| 乐都县| 施甸县| 黄石市| 资溪县| 垣曲县| 肇庆市| 岑溪市| 招远市| 和硕县| 石棉县| 满洲里市| 五原县| 茌平县| 侯马市| 江山市| 旅游| 始兴县| 农安县| 榆树市| 昔阳县| SHOW| 万载县|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