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群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杭州 310018)
最近,各大媒體上頻頻出現(xiàn)大學生各類問題的報道,其中大部分問題可能是由心理亞健康之類的心理問題引起的。相比于大眾所認知的心理障礙,心理亞健康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很多。亞健康狀態(tài)是日后心理異常的早期表現(xiàn),如果加以合理疏導,很容易幫助大學生走出亞健康狀態(tài)。而如果社會和大學生自身不加以重視,這些亞健康的早期表現(xiàn)可能會誘發(fā)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對周圍人群及社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高考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把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學習之上,此行為自然無可厚非,但其同時也給未來的大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發(fā)展埋下了一些不確定的種子。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其所著的《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書中提出,當今社會文化中充斥著“選擇過?!盵1]。過多的選擇往往會導致人們無所適從,從而使人們生活滿意度下降和臨床抑郁癥增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業(yè)壓力慢慢減輕,生活重心會慢慢從學習中轉移出一部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會使大學生面對更多的選擇。而正是這一變化,可能會進一步誘發(fā)大學生的焦慮心理。
在高中學習時代,學生往往有著相對固定的人際關系:固定的老師、同班同學、家長。進入大學后,首先是人際關系的范圍擴大了很多,在不同的課程中有著不同的同學和教師,人際交往的范圍從幾十人擴展到了數(shù)百人。其次,在大學時代會遇到更多層次、更多領域、更多價值觀的人群,這些都會增加人際關系的復雜性。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其《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社會自我的形成離不開如下三個方面:我們扮演的角色、社會比較以及其他人的評價[2]。相比于高中,大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并無太大變化,依舊是學生。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在高中名列前茅的學生,進入大學后,他們的學業(yè)自尊受到了挑戰(zhàn),因為在新生群體中他們遇到的群體是和他們同樣優(yōu)秀的學生,從而慢慢失去了對學業(yè)的熱情。他人的評價則變化更大,在高中時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往往能夠獲得老師和家庭的贊許。而進入大學后,即使學業(yè)很出色,相比于過往的中學時期,則很難獲得他人的稱贊。這些變化往往會帶給大學生社會自我造成很大的沖擊,適應性障礙往往就發(fā)生在大學生社會自我的重塑過程中,進一步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隱患。
在大學階段,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競爭遠比中學時期要多得多,近年來就業(yè)市場的不景氣更是增加了其中的競爭壓力。在工作環(huán)境中很少出現(xiàn)用書本知識即可解決的問題,更多的是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這就有可能導致大學生面臨無法學以致用的錯亂感。在這種錯亂感的作用下,大學生越來越難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中的難以忍受的不確定性模型(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model)包含了以下四個關鍵點:難以忍受的不確定性、對焦慮本身的積極信念、消極問題取向以及認知回避。認知回避通常被大眾簡化為“舒適區(qū)”,我們身邊一定不乏那種只想待在舒適區(qū)的人,他們往往對新的事物產(chǎn)生不由自主的抗拒感。消極問題取向則是負面思維過剩,其行為表現(xiàn)多為缺乏自信。對焦慮本身的積極信念,則是有一些人產(chǎn)生出過強的憂患意識,在他們眼里考慮最壞的結果有助于應對危機。而具有以上三種特質的人群則會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產(chǎn)生遠高于常人的焦慮感[3]。
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的便捷使我們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時增加了獨處時間。而上文所提到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則并不一定具有明顯的表征。所以,大學生群體經(jīng)由他人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微乎其微,更多的將會是依靠自身。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積極普及心理學知識:這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以及正確判斷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2.開設更為便捷的咨詢渠道:相比于那些混雜于網(wǎng)絡的各類量表,具有專業(yè)資格的心理從業(yè)人員能供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并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其對心理健康的幫助也不容忽視。體育運動會顯著減輕焦慮感,有助于形成更為積極的心理環(huán)境,有效對抗抑郁的心態(tài)。
良好的人際關系則能幫助大學生健康地重塑社會自我,減輕環(huán)境改變所帶來的不適感。而合理的溝通則能幫助大學生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鮑邁斯特等人提出自我控制的能量是有限的,合理發(fā)現(xiàn)情緒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意志力,使其更好地面對學業(yè)和生活上的困難和挑戰(zhàn)。
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金錢觀的指導下,合理平衡危機意識及積極心態(tài)有益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和掌控感。適當?shù)淖允t會有幫助大學生群體提升自尊水平,會幫助其在面對焦慮和擔憂時更加自信,更加高效地走出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
大學是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鍵過渡時期,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勢必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沖擊。對此,應當引起社會各界和心理從業(yè)人員的廣泛重視。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輔助其心理健康建設尤為重要。心理專業(yè)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并采取相應措施會幫助其構建積極陽光、充滿活力的健康大學生活環(huán)境,為我國未來的人才建設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保障國家高速及高效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