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甘肅省嘉峪關市育才學校,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在知識大爆炸的信息化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表達意識,推動學生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教學理念的轉變,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把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放在心上,同時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表達、積極體驗。但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對于口語表達教學不重視,對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夠深入,這就造成了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活力也不能自如綻放,我們必須要從生本理念入手,探索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生本理念是指“以生為本”的理念,其核心是: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孩子們的獨特感悟、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都應該被老師所聽到、所尊重。
對生本教學的理解,我們要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第一,生本教學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身特點來開展口語表達教學。小學階段學生的口語表達意識比較強,但是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學生自主表達的過程中要素涉及也不完整。如果教師僅追求學生可以表達得更加完美,而不注重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這樣口語表達的教學就不能有效推進。教師要從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出發(fā),主動為他們創(chuàng)設多種靈動的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表達,以更好地助力學生口語表達潛能的發(fā)展。
第二,教師要能夠順應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更好地調動學習動機。小學階段學生在口語表達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漸進性和個體差異性,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不能夠以簡單的統(tǒng)一化標準衡量學生口語表達的成果,而是要順應學生自身的學習欲望,選擇一些與學生學習、生活相貼近的話題,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之中,參與口語表達。教師可以通過畫面展示、故事復述、表演性朗讀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的動機。
第三,教師要落實以學生學習發(fā)展為本,引領學生健康循序進步。在小學語文口語表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機設立教學層次性目標,指引學生實現(xiàn)長期持續(xù)性訓練。教師作為口語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推動者,要能夠充分落實以生為本,讓學生在知識、心靈、智慧發(fā)展、有效表達等多個方面和諧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善于調動多方力量,為學生營造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自覺主動參與口語表達,在多元環(huán)境下讓學生廣泛吸收、快速成長,引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
目前,在小學語文口語表達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設計缺乏層次性,這樣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就不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展訓練,僅僅是單純的一些機械模仿,使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大大降低。此外,教師對于學生口語表達的成果關注得比較多,但是對于學生的一些個性化特征關注不足。
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能夠依托教材,引導學生循序提升。一方面,教師要把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文本進行有效的組織和提煉,讓學生嘗試進行閱讀、復述、寫作、思考、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一些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教材,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果教師不能重視對于教材資源的挖掘,學生的口語表達意識就難以獲得突破性發(fā)展。
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夠落實以生為本出發(fā)點,有效組織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對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有很強的指引性價值,圍繞需要學習的文本,如果教師簡單地從閱讀的層面來設計問題,這樣學生只會參與閱讀的過程,但是學生自己的表達意識不能有效調動,而且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動性也不能有效發(fā)揮。
1.要能夠積極關注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
在口語表達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必須要首先樹立差異意識,針對學生口語表達學習的基礎進行關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全面兼顧,結合學生自身的表達基礎、表達習慣等,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口語表達訓練。如有的學生本身閱讀基礎比較好,讓他們嘗試口語表達時,他們可以一邊思考一邊表達,同時學習遷移能力也非常強。這類學生口語表達的基礎就比較好,教師要對學生口語表達的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有的學生本身閱讀的知識面不是很廣,基本的總結積累意識也沒有形成,因此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就會比較欠缺。針對這些學生,教師除了要讓學生進一步擴大閱讀面之外,還要在閱讀方法、閱讀習慣等方面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高效閱讀內化,為學生自主表達奠定有效基礎。教師尊重了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進學生層次性表達,使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更強的成就感。
2.關注學生的群體學習差異
小學階段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還帶有一定的群體差異性,教師應該對各個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低年級學段的學生,他們本身認識的漢字數(shù)量有限,對于口語表達的認知還比較模糊。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重點讓學生從基本的句子練習入手,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慢慢地再過渡到一些較長的文本的轉述或復述,這樣就可以逐漸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基礎發(fā)展相對已經比較完善,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視野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在這一階段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時,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應用,如讓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典句子、優(yōu)秀詞匯等融入自己表達的過程中,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對信息整合加工的能力,讓學生嘗試有選擇地復述、提問、想象、創(chuàng)造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語言和思維都能獲得突破性發(fā)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能夠跳出單純的方法指引,充分落實以生為本,激發(fā)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讓學生長期持續(xù)性訓練,這樣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1.教師可以以創(chuàng)新口語表達的形式讓學生靈動表達
在口語表達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口語表達環(huán)節(jié),閱讀過程中也可以設計一些口語表達環(huán)節(jié)之外,還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展示預留更多空間。如讓學生們進行課前五分鐘表達展示的形式,分別為大家講解一些有意思的謎語,轉述自己聽到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表達一些自己的旅游見聞、看過的有意思的電視節(jié)目等。為學生自主表達提供更多空間,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學會清晰合理地組織語句,讓學生在復述、轉述的過程中提升欣賞能力。
2.全面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從口語表達向寫作輸出有效轉化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覺得無從下手。在課堂上,教師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由口語表達向寫作輸出有效轉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來制作一些學習小報、讀書記錄卡等,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積累習慣。
另外,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學生與家長一起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對于一些優(yōu)美的篇章,教師可以讓家長們把學生口語表達的瞬間轉換成視頻等形式上傳到空間,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比拼意識,這樣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可以進一步增強。
總之,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口語表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落實以生為本,保護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并通過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讓學生充分參與多角度的學習與表達,使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生動而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