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星 毋 偉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晉中 030600)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五四之后的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學術界對五四運動的研究在20 世紀80 年代就已有學者初步進行,90 年代中期否定五四運動的思潮認為五四運動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念,這進一步引起當時海內外學者的共同探討。新時期以來,隨著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五四運動,圍繞五四精神在當前有什么樣的意義逐漸達成共識。深刻領會新時代五四精神,踐行五四精神,對于我們青年一代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它的爆發(fā)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背后有著國內外久遠的群眾性政治斗爭以及深刻的文化啟蒙,國內來講主要從政治和文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國外則從大的歷史背景來深刻把握。
政治上,資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宣告失敗,袁世凱“二十一條事件”給中國當時的政治局勢蒙上一層更深的陰影,國家被帝國主義扶持下的各個封建軍閥四分五裂,戰(zhàn)爭不斷,向西方國家學習資產階級道路的實踐行不通也讓國內有志之士懷疑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恰在此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學者們逐漸把目光投到布爾什維克黨取得勝利的共產國際。文化上,新文化運動在學者們的推動下蓬勃展開,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號召國民為建立民主國家、為取得現(xiàn)實的自由和權利而斗爭,不斷向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思想發(fā)布檄文,這些思想的傳播如雨后春筍般在愛國青年當中生根發(fā)芽。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到1918 年,歷時四年的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前有歐洲列強虎視眈眈,后有日益強大的日本侵略者無視中國的主權與袁世凱密謀簽訂“二十一條”,當時的很大一部分國人把公平正義的愿望押在美國等國際社會身上,期望它們對日本在中國山東的不人道行為主持公道。然而,為了緩和帝國主義國家間利益分配的不均,在巴黎和會上美國公然拋開“和平條款”的同時威脅蘇維埃俄國,背棄對我國的承諾,向日本妥協(xié)。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推動加上一戰(zhàn)勝利后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讓人們最后的希望破滅,深刻體會到弱國無外交的廣大知識分子決心救亡圖存。
偉大的五四運動隨著歷史呼嘯而來,它既是一場愛國運動又是一場文化運動,體現(xiàn)著政治性和文化性。對五四精神的解讀因研究主體而變,但其共有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即:以愛國為核心、以進步為取向、以民主為訴求、以科學為引領的主題卻始終是我們不變的精神內核。
愛國主義在這場運動中深刻地影響著國民,而且這種影響在國民中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五四精神的源泉。那時候的青年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對祖國的未來也處在探索階段,但這些青年們仍然能鼓起勇氣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用熱血和擔當反帝反封建。究其根本還是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一直到后來這場由學生發(fā)起的五四運動演變?yōu)橐粓鋈珖再|的革命運動,愛國的旗幟始終是人們不變的信仰。
與當時北洋政府“尊孔復古”的逆流不同,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吸收國外民主思想,用發(fā)展的眼光傳遞自由平等,批判束縛人自由的舊社會,積極去構想民主世界,這本身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進步。當前,在我國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經常能看到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斷搶奪歷史話語權,一部分人談到進步性時不加分析地認為五四運動是全盤否定孔子、否定一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科學準確地講,五四運動的鋒芒所向是封建專制、吃人禮教,那些全面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言論不過是個別人物的個別主張,如錢玄同、毛子水等人。作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運動,五四運動有著多彩的思潮走向,而這追求進步的精神就是不同思潮的內在驅動力。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五四運動中體現(xiàn)出的提倡科學與民主是很對的”。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士大夫群體,五四運動中的知識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獨立的人格、文化、科學的精神和獨立的價值標準,借助知識、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來表現(xiàn)自身對于社會、歷史、文化的獨特思考和鮮明的“公共關懷”。五四倡導的科學更多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擁有嚴謹論證的科學,民主則是廣大人民的民主,與特權階級相比,追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關懷,科學領域以及文化領域上的求變求新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一種民主觀念與科學精神。
五四運動中的青年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用青春譜寫出青年人奮發(fā)有為的凱歌,而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五四精神在現(xiàn)在看來仍然有很強的引導意義。尤其對高校青年人才把握時代機遇、高舉科學大旗、培養(yǎng)愛國理念、踐行愛國情懷都有著巨大的實踐價值。
青年一代是大有作為的一代。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國家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握時代的機遇需要我們廣大高校青年用科學和知識武裝頭腦,利用好轉型期中國發(fā)展的有利契機,勇立時代潮頭,擔當時代重任。現(xiàn)今在一些高校存在“佛系青年”的現(xiàn)象,學生們認為平平淡淡與世無爭才是生活的哲學,追求進步被視為“追名逐利”,反倒成為一種進步的負累。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不錘煉自己的本領,不思進取,又如何能為自己的未來、為國家的復興做出青年人該有的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新時代下的青年處在知識經濟成為發(fā)展的關鍵時代”,面臨人才競爭的挑戰(zhàn)以及社會對民主正義的訴求。我們更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南,堅定理想信念,緊跟黨走,了解時事熱點,自覺用科學的精神解釋世界、探索世界,用人民民主的思維方式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另外,國家的建設從身邊做起,就青年參與生活實踐來講,積極參加民主選舉用好自己手中的一票;參加民主監(jiān)督,了解國家權力運行的機構,在監(jiān)督權力使用的同時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愛國愛人民。
愛國具有歷史性,處在社會矛盾轉變的今天,我們應當認識到當代愛國主義是一種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強烈的期望。青年在看待本國國內發(fā)展的一些問題的同時更應該體現(xiàn)出理性的思維、包容的心態(tài)以及發(fā)展的眼光,不要被外國政客以及居心叵測之人利用。在具體實踐上體現(xiàn)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清醒的政治立場,愛國、愛黨等同于愛社會主義,對那些破壞祖國統(tǒng)一、破壞社會團結的不法分子予以堅決打擊,從小事培養(yǎng)愛國理念,生活中自覺踐行愛國情懷。
總之,新時代高校青年要不斷在實踐中傳承五四精神,不忘初心,始終懷揣對國家、對人民的赤子之心,知重負重,擔當作為,在新時代下的今天這也正是我們學習五四精神最終的目的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