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
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為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而骨不連又稱之為“骨折不愈合”,受到骨折部位的持續(xù)活動影響,骨不連通常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動,還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因此,臨床建議針對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及時采取手術方法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1]。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明,帶鎖髓內釘治療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療效顯著,可促進患者患肢功能的改善,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安全高效[2,3]。鑒于此,本次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4∶16;年齡24~65 歲,平均年齡(45.9±7.3)歲;病程0.5~1.6 年,平均病程(1.1±0.2)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25~64 歲,平均年齡(45.8±7.1)歲;病程0.5~1.6 年,平均病程(1.2±0.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臨床有關“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后骨不連”疾病的診斷標準[4],且均經X 線片及CT 等臨床影像學檢驗確診;患者及其家屬在知情情況下簽署相關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臟器疾??;嚴重精神障礙;存在相關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動力加壓鋼板醫(yī)治,于常規(guī)麻醉的條件下,上氣動止血帶,協(xié)助患者行仰臥位,在患側作一個大小適宜的切口,對股外側肌、闊筋膜等組織進行逐層剝離,使病變位置暴露出來;將原有內固定物拆除之后,剝離骨不連骨膜,并將硬化骨質切除,使用基于髂骨取出來的松質骨植入斷端部位;然后基于適宜的加壓鋼板置入張力側,鉆孔之后使用螺釘加壓固定處理,進一步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處理。
1.2.2 觀察組 給予帶鎖髓內釘醫(yī)治,基于常規(guī)麻醉處理的基礎上上氣動止血帶,協(xié)助患者行仰臥位,將骨折部位完全暴露之后,對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逐層剝離,然后對骨不連骨膜進行剝離處理,在連段修復的基礎上,讓橫斷面和截面呈現梯形;將硬化骨質切除,以脛骨或股骨干髓內釘固定術為依據,作常規(guī)開口及擴髓處理,并對大小適宜的自體髂骨進行切取,制作成火柴棒樣的骨條,置入骨不連位置?;趶臀粷M意之后,在近端固定髓內釘2 枚,遠端則固定髓內釘3 枚,進一步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膝關節(jié)Kolment 評分,對患者骨不連療效進行評價,判定標準[5]:治愈:手術治療1 個月后,骨折端叩擊痛及壓痛消除,X 線片顯示存在模糊骨折線,且存在骨痂形成,下肢縮短<1 cm,患肢具備正?;顒拥哪芰?屈曲度>120°;顯效:骨折端叩擊痛及壓痛基本消除,X 線片顯示存在云霧狀骨痂形成在骨折一側,下肢縮短在1~2 cm 范圍內,患肢基本具備正?;顒拥哪芰?屈曲度在60~120°范圍內;有效:膝關節(jié)疼痛輕微,下肢縮短在2~3 cm 范圍內,屈曲度<60°;無效:均達不到上述標準??傆行?(治愈+顯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愈合不良、感染、再骨折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中,治愈32 例、顯效6 例、有效2 例、無效0 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中,治愈12 例、顯效18 例、有效7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75,P<0.05)。
2.2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1 例、愈合不良1 例,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術后出現感染4 例、再骨折1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3 例、愈合不良3 例,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5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40,P<0.05)。
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會影響患者的行走功能,并帶來較大的疼痛,為了使骨不連有效愈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如何根據癥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醫(yī)治至關重要[6]。
本次提到的動力加壓鋼板固定治療方法具備操作簡單的特征,但是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多,如術后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再骨折等,由于手術安全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不宜提倡使用。而對于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方法來說,其主要材料為Ti6A14V 鈦合金,具有生理應力及彈性固定高等特征,可使骨痂形成有效刺激,進而使骨不連愈合速度加快;并且和加壓鋼板固定方法比較,帶隨髓內釘固定手術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切口長度更短,術后引流量更少,能夠促進骨折愈合,因此可擇優(yōu)選擇帶鎖髓內釘固定手術。此外,國內有學者表示,帶鎖髓內釘在治療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療效顯著,可促進患者骨不連的愈合,進而促進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改善[7]。由此初步得出,帶鎖髓內釘固定手術的臨床應用可行性及有效性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各項研究數據得知,科學合理應用帶鎖髓內釘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與相關學者[8,9]的研究成果較為相似。
綜上所述,帶鎖髓內釘治療脛骨與股骨干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預后效果優(yōu)良,因此具備推廣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