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優(yōu) 尹夢楠
目前的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諸多問題?;诖?,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并完善“三境”閱讀教學法的思路設計,探索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新思路。
一、教學問題
外國文學是高中語文任務群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達56篇。但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時暴露出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切關注。接下來我們從教師教學、學生解讀兩個方面透視外國文學課堂問題。
先看教師教學問題。我們在學習中外文學作品時產(chǎn)生的閱讀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基因、思維方式迥異造成的。當外國文學的原生語境,通過譯者翻譯成為語文教材文學篇目時,我們不能忽視語境在偷偷改變了模樣。我們舉一個最近的例子:2021年9月南京市高三學情調(diào)研中的小說閱讀材料出現(xiàn)了美國作家霍桑的小說作品《親情》。小說本身很引人入勝,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作為美國作家作品,中文譯者陸續(xù)譯出“妯娌”“弟媳”“嫂嫂”“我娘”等極富中國文化烙印的口語稱謂,當學生無奈表示“無法進入文本”,“語言實在太‘地道’了”的時候,命題者應謹慎選擇外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中譯本。而在課堂學習中,教師也應盡快擺脫傳統(tǒng)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積極設計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及外國文學規(guī)律的教學思路。
我們再看學生解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因不理解或忽視外國文學、文化、社會等背景內(nèi)容,在文本、情感揣摩過程中,陷入思維定勢的沼澤。學生受功利化考試思維的影響,課堂中難以培育正確解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和能力,部分學生僅滿足于考試中的答題套路,學習陷入機械化積累。那么如何看待學生解讀文本暴露出的問題呢?除了因文本翻譯造成的客觀閱讀障礙外,還與學生主動學習思維長期得不到激發(fā),文化常識積累有限,審美鑒賞能力不足,聯(lián)系時代熱點能力較弱有著重要關系。學生應該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課堂上多參與合乎文本語境的項目活動,不斷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在不斷課堂實踐中,我們選擇從“語境”入手,開展項目學習活動,關照個體參與體驗,在知人論世的文化背景中,在文化差異比較的思辨中,在與時俱進的時代關照中,達成語文學習的人文主題。
二、語境初探
語境和情境有區(qū)別嗎?李吉林老師倡導的情境教學,其中提到以生活、實物、圖畫、音樂、表演、語言表現(xiàn)情境。但語境不同于情境:情境更強調(diào)情感作用,而語境更著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語境教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情境性等特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研習外國文學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yǎng)閱讀外國經(jīng)典作品的興趣和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蔽覀冋J為外國文學語境指的是地域背景、時代特色、語言風格、民族心理等組成的語境。因此,我們要探究中外文學“三境”教學法,教學方法依據(jù)不同的國家文本、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文化形成既多元又高效的教學方法。
通過長期課堂調(diào)研及學生觀察,我們對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進行了思路探索。在語文課堂的項目學習實踐活動中,我們應把外國文學教學引入思維、審美提升的高處。高中語文外國作品教學設計應該結合項目學習的方式,在語境教學法的指導下,在教學目標、環(huán)節(jié)設置、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積極改變。我們提出語境“三聚焦”——
(一)聚焦“文本語境”下的“細”
語境教學的第一環(huán),應該基于文本語境。我們發(fā)現(xiàn)在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中,因為遺漏文本細節(jié),導致文本解讀失誤。《品質(zhì)》中對于格斯拉兄弟的理解,僅靠中譯本是不足以理解文本深刻內(nèi)涵的。例如對“Quality”一詞多義的理解,中譯本解釋為“品質(zhì)”,我們引導學生可順利理解出“質(zhì)量”“水平”等不同含義。這樣文章的理解由人物性格的傾向,有轉向了人物身份,乃至于人物命運。這是因為手藝精湛的格斯拉兄弟就是在那樣一個殘酷的機器大生產(chǎn)的社會里,被時代殘忍拋棄。由此可見,對文本的語境理解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查找外國作品的版本差異,在關照文本翻譯的差異中,不斷探索語境帶來的閱讀樂趣及收獲。文本語境下的課堂教學,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文本理解的多重細節(jié)感悟。
(二)聚焦“文化語境”下的“準”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不斷提高文化參與的能力。同時在文化語境下,我們應該減少因文化差異帶來的文本誤讀。2021年八省??嫉男≌f閱讀,選自川端康成的《秋雨》。有道題目如此設計:“小說寫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圖案和服的細節(jié),又寫律子作為模特參加新年和服表演會,這樣寫暗示了什么?”山茶花圖案在日本文化中寓意為生命的凋零,小姑娘的山茶花圖案,指向的是兩人相似命運。但學生往往解讀時,常主觀理解為人物性格的消極或積極。我們關注日本文學的“物哀”美學,也就要理解它不是“喪文學”,也不積極引導人們樂觀入世。根據(jù)文本、文化語境判斷,我們才能理解小說生命美麗卻無常的傷感的主題氛圍,我們才能化解閱讀外國作品的“尷尬”。
(三)聚焦“時代語境”下的“神”
北大教授吳曉東在《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一書中評價卡夫卡道:“他的小說與我們經(jīng)歷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更應該重視學生主動將文本映入現(xiàn)實,增強主人翁精神。我們以《變形記》為例,卡夫卡將甲蟲與人的“變形”做了大膽的連接。作者運用虛構出的甲蟲形象,與格里高爾做了許多相似的比較,而其中的隱喻性,反映的不僅是卡夫卡時代下的人物命運及社會問題,更是當今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現(xiàn)實寫照。這樣看來,外國文學學習的時代語境,著力點是培養(yǎng)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由小說語境轉向時代語境,由虛擬進入現(xiàn)實的精神品質(zhì)。
“文本語境”下的“細”是語文學習活動中對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基礎能力的要求;“文化語境”下的“準”是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要求;“時代語境”下的“神”是對學生“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能力的要求??傊?,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有必要積極探索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策略,為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做出努力。
三、教學探索
我們以《變形記》教學實踐為例,對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思路設計展開積極探索。
(一)設計《變形記》活動情境
近日,學校將舉辦“外國作家文學作品”文學研討會,我班擬分享卡夫卡的《變形記》。鑒于調(diào)查問卷所反映的此文荒誕難懂的閱讀現(xiàn)狀,我班同學在閱讀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它荒誕難懂,所以我們今天開展一次《變形記》預閱讀分享活動,走近卡夫卡,走進格里高爾。
(二)設計《變形記》具體活動
接下來我們通過三項活動設計的教學切片走進外國文學語境教學。
活動一:“我是誰?”
教學切片展示:
師:首先,我們請同學展示“活動一”學習結果,大家在聽講的過程中做好記錄工作,有質(zhì)疑和補充的地方請用筆標記出來,做好發(fā)言準備。
生1:首先格里高爾是家里長子,是一位旅行推銷員。他的家庭狀況是:父親破產(chǎn),母親生病,格里高爾艱辛工作,他希望通過努力工作,還清債務,完成妹妹夢想。我依據(jù)文本總結出格里高爾的人物形象。第一是善良忠厚、責任感強:他每天辛苦工作,恪盡職責,盡心盡力?!肮ぷ魑迥炅藳]病過”,由普通的伙計變成成功的旅行推銷員。其次他體貼、懂事,變成甲蟲之后,害怕嚇到家人,體諒父母心情,躲在擁擠、狹小的房間里面,奄奄一息的時候,聽到家人說想讓他早點死掉,自己也認為這樣可以不用再拖累家人。
生2:我個人覺得,剛才的發(fā)言把格里高爾描述得太過美好,其實格里高爾還有面對生活壓力時畏懼和逃避一面,比如第18段對協(xié)理先生苦苦地哀求:“協(xié)理先生,就別為難我的父母了!”可以看出他早就對這個工作特別的不滿,但是忍耐著沒有去老板面前倒出自己的想法,他特別害怕這種負面情緒會損害他在公司的地位,從而影響他還清父母的債務。因此我覺得他還有忍辱屈從的一面。這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一個勤勞善良,體貼關愛的格里高爾有其忍氣吞聲的一面,不是他本身是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是他迫不得已必須要成為這樣的人,作者想要傳達出溫存與理解喪失下,個體不可避免的困境。
師:謝謝你的補充和解釋,展示了一個豐富復雜的人物性格。對于展示同學關于格里高爾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疑惑,各位有什么看法?
生3:我認為這是卡夫卡特別設計的一個真實的人物角色。家里有女傭并不代表他的家庭狀況很好。課文25段對老薩姆沙的描寫說道“因為對他父親來說早餐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他一邊吃,一邊翻閱報紙,要花好幾個鐘頭”,在家里債臺高筑,母親疾病纏身的情形下,父親袖手旁觀,17歲的妹妹只知道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懶覺,家里還租住了大的公寓,雇傭女傭。這更說明格里高爾平日里不僅僅是在維系家庭運轉,還盡可能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他深愛自己的親人,但是他的家人在格里高爾面對這樣繁重的人生壓力的時候,沒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女傭”的出現(xiàn)委婉地鞭撻在變形之前,人與人也是冷漠的。
【教師點撥】活動一的“我是誰”,需要充分借助“文本語境”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挖掘主人公格里高爾的社會身份、家庭地位、性格命運等細節(jié),完成對文本的簡明梳理。學生學習過程的深入與個性思考,需要基于對文本閱讀的基礎理解。同學們通過對《變形記》的整本書閱讀,在書中找到大量與格里高爾有關的細節(jié),并經(jīng)過對人物性格分析,以及人與人關系剖析等,逐漸將人物的細節(jié)臉譜及家庭現(xiàn)狀、社會背景等內(nèi)容,勾勒出較為清晰的輪廓,為語境教學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活動二:“我變成誰?”
教學切片展示:
師這樣一個友善的、屈辱的小人物有一天早上起床發(fā)生了“變化”,他變成了什么呢?我們進入活動二的探討。譯者的看法卻各有不同,不同譯者有不同的譯法,閱讀全文,結合格里高爾·薩姆莎變形原因,說一說你喜歡哪個譯者的翻譯版本,并闡釋你的理由。
生1:我想說說我對變形原因的看法,一是職業(yè)艱辛:如第4段他的心理描寫:“我選了個多么艱辛的職業(yè)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為業(yè)務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種種煩惱,為每次換車操心”;二是生活困難,就如前面訴說的債臺高筑;三是人際關系淡薄,第4段指出“打交道的人不斷變換,沒有一個保持長久往來,從來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四是失去自我,為了還債,放棄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第5段:“等我攢夠了錢還清父母欠他的債,大概還得五六年,我一定辦理這件事,那時就會一帆風順?!?/p>
師:大家討論的很深入,鑒于這種討論,在譯文意象的選擇上你們喜歡哪一個,理由是什么?
生2:我喜歡就第四個翻譯。甲蟲在自然界中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昆蟲,符合格里高爾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角色設定,其次變形之后的甲蟲又笨重又丑陋,寓意不能掙錢的他成為家庭累贅,受到家人厭惡。
生3:我喜歡“大毒蟲”,它相對其他翻譯來說比較簡潔精煉,概括了整個蟲的形象。其次更能體現(xiàn)出他變成甲蟲之后,對他之后的生活帶來的危害,尤其是家人的各種排斥。
生4:我尊重你的喜歡,但我認為你的理解上有邏輯的漏洞,“毒蟲”更多是向外的傷害,小說不是說格里高爾對社會有害,而是格里高爾變形之后自己受到的危害,與你的觀點相反。我更喜歡“甲蟲”意象,首先區(qū)別于其它意象,它有沉重的“甲”,象征著格里高爾生活負擔和壓力;其次它瘦弱的腿與甲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出格里高爾不堪生活重負,孤立無助、弱小對自身命運無法掌控。再次,它前面的修飾語,“大”卻有大而無能的無奈,“嚇人”傳達出它周遭人的心理感受,也描繪了主人公艱難的生存處境。“蟲子”的翻譯太過籠統(tǒng),不能傳達出人物的特點,“跳蚤”是妨害人生活的昆蟲,并且手腳靈巧,因此“甲蟲”最為合適。
師:在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其實更可以確定一點,對小說的理解既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又要放在文化背景之中。
【教師點撥】活動二的“我變成誰”,則需要充分運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意即我們通過文化語境的教學方式,把教學切入口放在翻譯文本差異的比較和選擇上。我們挑選《變形記》開頭的四個不同中譯本,希望學生通過對文本翻譯的差異,產(chǎn)生個性化思考?!拔易兂烧l”的討論中,我們首先要深入文本語境,接著在文化語境的活動氣氛中,關注格里高爾與甲殼蟲意象的關系,并不斷引導學生在文本細節(jié)暴露出的文化細節(jié)中,理解作品特定時代、作品特定文化、作品特定主題的深刻內(nèi)涵,最終生成學生系統(tǒng)、深刻的主動閱讀感受。
活動三:“誰在變形?”
教學切片展示:
師:卡夫卡的《變形記》只是在講述一個人變甲蟲的荒誕故事嗎?到底是誰在“變形”?何謂“變形”呢?
生1:我認為首先是格里高爾的變形:從一個人變?yōu)榧紫x,卻沒有絲毫恐懼,為別人而活,造就了一個“公共的我”,因此走向變形。二是親情關系的的變形,一開始家人的溫柔體貼,后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家人害怕、畏懼,最后厭惡、嫌棄,格里高爾死去的時候,一家人出門度假,如釋重負,仿佛從未有過格里高爾一樣,親人之間丟掉了溫情,變成了麻木,冷淡;三是社會的變形,金錢至上成為社會的準則,當物質(zhì)的需求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親情就不復存在,人性的光輝因此暗淡。
生2:我覺得聯(lián)系前面變形的原因中的理解,我補充說明第一點變異,首先是人們自我的喪失,人成為自己所不是的東西,即使在自己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關愛,人與自己的處境已經(jīng)格格不入,其次是對自己這種異化無能為力,所以卡夫卡很多的小說結局以悲劇結局。馬克思說過:“所謂異化,就是‘物對人的統(tǒng)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tǒng)治,產(chǎn)品對生產(chǎn)者的統(tǒng)治’”也就是人成為了非人,最終卻無能為力。
師:大家的角度很多維,格里高爾變形的原因和內(nèi)涵雖然會有時代的變化,但是人本身的異化困境是一個永恒的命題,英國大詩人奧登曾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xiàn)代人的困境?!蔽覀儸F(xiàn)實生活中有異化的變現(xiàn)嗎,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生3:衡水中學張錫峰在《超級演說家·正青春》里,講述自己身為農(nóng)村學子的不易與艱辛,直言“我就是一只來自鄉(xiāng)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勤學刻苦,突破自己值得提倡,臺風穩(wěn)健,自信陽光值得表揚,但是我們在豪言壯語背后也看到了分數(shù)至上論背后需要關注的思想異化,我們不去嘲笑“小鎮(zhèn)做題家”,不去鄙視想要改變命運的孩子。但我們也要思考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情操的重要性。
師:是的,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有迫不得已外在的壓力,有暫時無法釋懷的心理困境,卡夫卡的作品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人的扭曲,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的自主性??v然社會如何的冷漠無情,縱使人生暫時艱難,我們也要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忠厚做人,對生活充滿希望,不讓自己“異化”“變形”。
【教師點撥】活動三的“誰在變形”,應在“時代語境”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完成作品主題探討與升華。這里的時代語境,意為我們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參與體驗后,還應該指導學生觸摸當下生活脈搏。原生的生活經(jīng)過想象和夸張變成了文學史上經(jīng)典的作品,觀摩這些荒誕背后的人生樣態(tài),我們還需要回到自己的生活和時代中,用所學到的知識,提升思維品質(zhì),去思辨不斷變化的生活真相,關注、參與當代文化,提高社會責任感。我們可以融入他的時代與之共舞,但是我們也應該在自己的時代積極面對人自身的困惑,也只有把這種命題放在時代的脈搏中,才能讓學生感受生命變化的質(zhì)感,從而為人類尋求光亮。
“三境”教學法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著十分積極作用。通過“文本”“文化”“時代”語境的探索,我們形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審美主體的碰撞共鳴,凸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語境設計、活動安排不能脫離學生認知水平,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在學生現(xiàn)有能力的基礎上開展課堂活動。課堂教學還要講究實效,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小心求證,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孫優(yōu).用三重“語境”突圍語文外國作品教學困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8上).
[3]趙福樓.基于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語境教學探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0(1).
[4]孫優(yōu).基于英文語境的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及設計方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1上旬).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項目“高中語文外國作品基于英文語境的文本比較研究”(2019JK13-L025)研究成果】
孫優(yōu),文學碩士,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博士在讀,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尹夢楠,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