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士強 任建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鑄魂工程。對于地方性高校來說,校園文化建設要立足本地文化、用好本地資源,因為對于學生主要來自于本地區(qū)的高校來說,地方文化資源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進而實現文化自強,也應當從對本地區(qū)文化的自覺自信開始。以廣東的高職院校為例,其生源大部分來自于本地,他們對嶺南文化耳濡目染、喜聞樂見,有著天然的親切感。那么,如何用好嶺南文化資源打造嶺南特色校園,增強文化育人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值得探索。
文化的精髓在其核心價值;嶺南文化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和而不同、敢為人先”。就其歷史發(fā)展和現實表現來看,嶺南文化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傳統文化(青色)、革命文化(紅色)、海洋文化(藍色)、科技文化(金色)、生態(tài)文明(綠色),這五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育人價值何在?我們有必要做一分別而細致的探討。
一、青色嶺南:傳統文化育人
提起傳統文化,人們常會想起青瓦灰磚的歷史建筑,古代中國人對青色情有獨鐘[2],當代中國人也就常用青色代指傳統文化?!爸袊鴤鹘y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3]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支,嶺南文化兼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西方近現代文明的雙重滋養(yǎng),形成了務實求新、開放包容的特殊品格,影響了嶺南先人并將繼續(xù)影響當代嶺南人的生產生活,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嶺南各地的文化又在大同中有小異,始終兼容并蓄,相互取長補短,推動著嶺南文化本身的與時俱進。
以廣東為例,廣府人的開放胸懷、客家人的重學傳統、潮汕人的經商理念,都給嶺南內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地既有嶺南先賢在學術、藝術上的博采眾長、守正創(chuàng)新,更有嶺南民眾在特色美食、特有建筑、特殊工藝(如“三雕一彩一繡”)上的機巧多變、精益求精,無不蘊涵著嶺南人民熱愛生活、不拘一格的理想信念、生活理念、價值觀念,無不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以助力嶺南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告訴我們,文化教育應該立足本地民眾的生活實際,從感性的直觀體驗到理性的自覺實踐,逐步“由表及里”。廣東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也要立足本地,引導嶺南學子在日常性的衣食住行用娛交等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和認同這種生活方式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把嶺南地區(qū)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結合起來,實現嶺南傳統文化的化人、育人,增強立德樹人的親切感、親和力和針對性。
二、紅色嶺南:革命文化育人
革命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特殊文化,蘊含著實現民族復興和民生幸福的理想信念之“根”、艱苦奮斗之“魂”。革命文化的底色是“紅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4]。
在嶺南,近代以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冠絕一時、光照千秋的革命文化:嶺南的革命先烈用理想信念和奮斗犧牲譜寫了一曲曲救國救民的紅色壯歌,傳承著一代代嶺南人敢為人先的紅色基因,留下了一個個浩氣長存的紅色遺址。
以廣東為例,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海陸豐革命遺址等銘刻著嶺南人反抗壓迫、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彭湃、葉挺、蘇兆征、陳鐵軍和周文雍等傳續(xù)著嶺南人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使命擔當,以及改革開放彰顯出嶺南人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5]這些人和事無不蘊涵著撼天動地的精神力量,足以激勵青年學子奮發(fā)有為、報效祖國。在新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要通過實地探訪、情境體驗、傳承實踐等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嶺南紅色文化資源,為青年學子鑄魂、為黨團教育加料,引領他們確立初心、擔當使命。
三、藍色嶺南:海洋文化育人
“海洋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fā)展?!盵6]歷史上許多國家的盛衰史已經表明,一個民族敢不敢走向海洋、能不能用好海洋,將關系到國家興衰、民族安危。中華文化的基底原本是農耕文明;而在嶺南,自古就有依水而生、向海求富的傳統,給中華文化增加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元素。
例如“海上絲綢之路”,其歷史接近兩千年、聲名遠播海內外,就是這一傳統的有力見證。據史料記載,廣州早在西晉時期就與東羅馬帝國(史稱大秦)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唐朝時廣州成為世界著名港口;至宋代末,廣州已與141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貿易往來[7];徐聞的“大漢三墩”、陽江的“南海一號”、潮汕的“紅頭船”等也都保留著寶貴的歷史遺物,記錄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程。這告訴我們,嶺南人不僅要另辟蹊徑、去突破南嶺群山的重重阻隔,更要挑戰(zhàn)未知、去探尋能夠帶來更好生活的廣闊空間。
可以說,嶺南人既善于順應自然、又敢于開拓冒險,其海洋文化體現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也展示了中國人走向世界、海納百川的開放襟懷,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注入了一劑極其難得而又至關重要的特殊養(yǎng)分。這種海洋文化為嶺南地方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的開放視野、海洋觀念、經貿意識、求變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四、金色嶺南:科技文化育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造財富、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金光大道”。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關鍵在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關鍵在科學的思維方法??茖W思維強調求真、求新,技術思維強調求實、求利,這與嶺南文化注重實利、守本開新的傳統理念無不契合。馬克斯·韋伯曾提出,新教倫理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思想基礎[8];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嶺南文化求實求新的傳統也為嶺南地區(qū)領先全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以廣東為例,科技文化發(fā)展日新月異,其高新技術企業(yè)、科技企業(yè)孵化器、新三板掛牌企業(yè)等多個創(chuàng)新領域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全國第一,有力地推動了新時代的“廣東制造”向“廣東創(chuàng)造”的轉變。扎根廣東的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知名企業(yè)不負厚望、力行創(chuàng)新,用新時代的“廣東智造”詮釋了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為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力量。
對于廣東高職院校來說,在進行科技文化教育的時候,可以精選嶺南各地科技創(chuàng)新的典型案例,深挖其中求實求新的科學思維、為民謀利的技術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育人價值,著力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的科技人才。
五、綠色嶺南:生態(tài)文明育人
綠色發(fā)展,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用之不覺,失之難存”[9],人們應該“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生態(tài)文明理念建設美麗家園。嶺南大部分區(qū)域地處亞熱帶,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因而處處綠意、時時常青。嶺南人順應本地的自然條件,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如廣為人知的桑基魚塘、嶺南園林、嶺南美食等無不深刻體現了嶺南人順天應時的自然生存之道。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地區(qū)經濟的高速增長,嶺南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也日趨嚴重。嶺南人深切感受到科學發(fā)展勢在必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大力推進退耕還林、節(jié)能減排、污染防治、垃圾分類等工作,走出了一條綠色發(fā)展之路。
以廣東為例。近年來,廣東省勇于擔當綠色發(fā)展領頭羊,現已擁有節(jié)能環(huán)保上市企業(yè)近百家,上市公司數量、主營業(yè)務收入、凈資產總額均居全國首位,高效照明(LED)、高效家用電器、資源綜合利用產業(yè)均居全國領先地位。[10]嶺南地區(qū)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經驗教訓及其豐富資源,均為本地高職院校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教學素材,以及方便好用的教學實踐基地。
可以說,嶺南地方五色斑斕的文化資源賦予了本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開放包容的特色,也應該成為嶺南特色文化校園建設的底色,還應該成為嶺南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亮色。因此,在廣東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持續(xù)、深入、廣泛地挖掘嶺南特色文化資源,構建嶺南特色文化校園,打造文化協同育人體系,助力立德樹人,定當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宋鳳娣.青色與中國傳統民族審美心理[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99.
[3]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3-03-04,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69-20670182.html.
[4]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EB/OL].人民網,2016-10-1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13/c376186-28775634.html.
[5]傅華.嶺南十章——嶺南文化簡明讀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
[6]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從這些方面提出要求[EB/OL].人民網,2019-07-11,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711/c164113-31226894.html.
[7]張雙喜,劉英風,等.不辭長作嶺南人——嶺南人與文互化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1.
[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9]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指南[EB/OL].光明網,2019-10-25,http://theory.gmw.cn/2019-10/25/content_33263678.htm.
[10]綠色發(fā)展帶來“廣東藍”[EB/OL].光明網,2018-11-2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1/25/nw.D110000gmrb_20181125_3-01.htm.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嶺南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研究”(2018JKSJD5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共建課題“廣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嶺南優(yōu)秀傳統文化研究”(2020GZGJ245);教育部職業(yè)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課題“對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研究”(GDGZ19Y107);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研究”(2020GXSZ13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