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明,張松林,洪朝全,張沈屹婷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晉江中醫(yī)院 手足外科,福建 晉江 362200)
指端缺損是手外科最常見的外傷之一,修復方式較多,現將改良短蒂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與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臨床應用做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觀察組32例,為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改良短蒂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男19例,女13例;年齡19~58歲,平均33歲。致傷原因:擠軋傷22例,切割傷10例,均急診完成手術。
對照組37例,為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男20例,女17例;年齡18~61歲,平均34歲。致傷原因:擠軋傷28例,切割傷9例;急診手術35例,擇期手術2例。
全部病例均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實施手術操作,皮瓣切取時較創(chuàng)面面積放大5%~10%。
觀察組:自指體中節(jié)側方切開并自真皮下向背側剝離皮膚,然后由腱周淺層由后向前分離筋膜,顯露指固有動脈在中節(jié)指骨基底部的背側皮穿支,保留周圍筋膜約0.6 cm,沿皮支向遠端分離指固有動脈至中節(jié)指骨頸水平,為預旋轉點,旋轉點處指固有動脈周圍不帶筋膜。在近節(jié)指側方伸肌腱腱周膜淺層逆行切取皮瓣,注意保護穿支筋膜與皮瓣的連續(xù),在近節(jié)指橫紋水平切斷指固有動脈,近節(jié)指固有動脈保留在指體上,逆行向遠端分離血管蒂至旋轉點,經明道旋轉皮瓣覆蓋創(chuàng)面。
對照組:在手指側中線處Z字切開皮膚,自筋膜下向兩側分離并牽開皮膚,顯露指固有動脈及指神經,沿動脈走向分離皮下組織,在指固有動脈掌側分支進入皮瓣后,分離指神經及動脈將皮瓣近節(jié)緣、遠端及下緣切開,在近節(jié)指根部分離并切斷指固有動脈,逆行切取皮瓣,分離指固有動脈至中節(jié)指骨頸水平旋轉點處,逆行旋轉動脈蒂后皮瓣覆蓋創(chuàng)面[2]。
觀察指標:⑴皮瓣切取時間;⑵術后皮瓣動脈危象和靜脈危象發(fā)生率。
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皮瓣術后均成活,觀察組皮瓣切取時間27~33 min,平均30 min,對照組皮瓣切取時間21~30 min,平均 27 min,觀察組延長3 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皮瓣動脈危象2例,靜脈危象2例;對照組術后皮瓣動脈危象1例,靜脈危象3例,經藥物和局部處理后皮瓣動、靜脈血管危象好轉,無皮瓣壞死,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指端缺損臨床較為常見,按修復原則手指側方皮瓣是治療首選,如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指固有動脈背側支逆行島狀皮瓣、逆行近節(jié)指背筋膜蒂皮瓣等[3],具有良好療效,其中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因其皮膚質地相近、可重建感覺神經、易切取、術后相對安全,在臨床修復指端缺損時應用廣泛。但其存在以下缺點:皮瓣切取攜帶一側指固有動脈的近、中節(jié),做為皮瓣的供血通路及旋轉蒂,對伴有一側指固有動脈損傷的病例不適用;皮瓣切取后期,傷指僅靠一側指固有動脈為指體供血,在寒冷環(huán)境易出現手指供血相對不足的癥狀,如畏寒等[4-6]。
我們根據臨床需求,以手指血運為解剖基礎,結合逆行指固有動脈島狀皮瓣和指固有動脈背穿支為動脈供血的逆行島狀皮瓣的特點,設計了短節(jié)段指固有動脈蒂的改良逆行指固有動脈皮瓣。具有以下優(yōu)點:⑴保留指固有動脈的最主要部分(近節(jié)節(jié)段部分),對指固有動脈損傷??;⑵以指固有動脈在手指中節(jié)基底水平發(fā)出的背則皮支經指側皮支鏈為皮瓣供血,血供可靠;⑶以指中節(jié)段的指固有動脈為皮瓣旋轉蒂,不帶無效筋膜組織,血管蒂旋轉靈活,減輕術后皮瓣蒂部卡壓,減小血管危象發(fā)生的可能。
改良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切取時,需顯露并攜帶中節(jié)指固有動脈的背側皮支并通過筋膜與在手指近節(jié)切取的皮瓣延續(xù),故在皮瓣切取時操作更細致,才能更好地保護皮支,皮瓣切取時間略延長,但對整體手術操作時間影響不大;與傳統(tǒng)的指固有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對比術后動脈、靜脈危象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與本皮瓣設計以中節(jié)指固有動脈為供血和旋轉蒂有關;將近節(jié)指固有動脈保留在近節(jié)指體,可以保護手指的動脈供血,擴大了手術適應證,減少患者后期因寒冷等原因帶來的不適,對臨床應用具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