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班固與漢代史學的轉向

      2021-01-06 06:04:56黃海濤龐偉偉
      天中學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史官班固漢書

      黃海濤,龐偉偉

      班固與漢代史學的轉向

      黃海濤1,龐偉偉2

      (1.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人事教育處,云南 昆明 650034; 2.云南國土資源職業(yè)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2501)

      縱觀兩漢史學發(fā)展,有幾點明顯的轉變:在史學功能方面,從以批判為主轉向以頌揚為主;在史書體例方面,從以通史為主轉向以斷代史為主;在史書撰寫方面,從以個人為主轉向以團隊為主;在修史組織方面,從以私撰為主轉向以官修為主。這既是漢代史學的轉向,也是整個中國古代史學的轉向,對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在漢代史學轉向的過程中,班固或主動作為,或被動加入,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班固;漢代史學;轉向

      從《史記》到《漢書》,兩漢史學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尤其體現(xiàn)在因著史宗旨不同和史書體例創(chuàng)新導致的編撰風格迥異上,前人對此多有論述。此外,還有一種雖不是那么明顯但影響深遠的變化:伴隨著對史學功能認識的加深,統(tǒng)治者對史學的控制日益加強,史官制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史書編撰逐漸從私撰向官修轉變?!妒酚洝肥撬抉R遷私撰的“一家之言”,《漢書》一開始也是班固私撰,但從明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1]1334開始,其修史就難免會受到統(tǒng)治者的影響。無論是著史宗旨的轉變、史書體例的創(chuàng)新,還是史官制度的變化及史學控制的加強,無論是主動作為,還是被動加入,班固都在漢代史學的轉向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著史宗旨的轉變:從批評到頌揚

      從孔子作《春秋》開始,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對歷史撰述的目的與作用,就有了明確的認識。身處春秋亂世的孔子之所以作《春秋》,孟子認為是“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2]2714。至于結果,孟子指出:“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盵2]2715可見孟子認為《春秋》是批評現(xiàn)實的作品,具有討賊垂法的作用??鬃幼鳌洞呵铩窌r,“筆則筆,削則削”[3]1944、“以一字為褒貶”[2]1707的褒貶用諱手法,也被后世尊稱為“春秋筆法”或“春秋書法”,認為其中寓有“微言大義”,具有政治目的。《左傳》以史事解經(jīng),歸納出了《春秋》褒貶用諱的各種義例,往往用“凡”字引領,晉代杜預統(tǒng)計有“五十凡”。

      司馬遷對《春秋》之中的褒貶筆法極為推崇,并肯定其政治作用?!妒酚洝ぬ饭孕颉吩疲骸胺颉洞呵铩?,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盵3]3297而且,《史記》的褒貶手法深受春秋筆法的影響。比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春秋》“據(jù)魯,宗周”[3]1943、“內諸夏而外夷狄”[2]2297為依據(jù),將諸侯按周、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排序;《春秋》對人物的稱謂有嚴格義例,以正名分,如稱吳、楚國君為“子”,齊國君為“侯”,宋國君為“公”,《史記》中人物稱謂也各不相同,如孔子、老子、孫子、孟子稱子,酈生、賈生、伏生、董生稱生,荀卿、虞卿稱卿等。

      紀實直書是《春秋》基本書法之一??鬃臃浅M瞥缦惹厥饭俚募o實精神,其作《春秋》便遵循古代良史的紀實書法,晉代杜預評價稱:“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義。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候獻捷之類是也。”[2]1706《史記》受其影響,也以實錄著稱,劉向、揚雄贊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盵4]2738《史通·曲筆》云:“史之不直,代有其書。”[5]143迫于政治上的壓力,很多史書作者不得不為尊者諱飾,而司馬遷敢于大膽揭露和諷刺當朝開國君主和當代皇帝的丑惡行徑。他在《史記·高祖本紀》中直書劉邦“好酒及色”[3]343,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記載劉邦極端自私自利,“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后,常蹶兩兒欲棄之”[3]2665。對漢武帝迷信神仙之術、屢次被方士戲弄的愚蠢行徑,他在《史記·封禪書》中也做了詳盡的描述。

      論、贊是古代史家對史事或人物進行批評的重要方法,如《左傳》在敘述史事后,常用“君子曰”的形式發(fā)表議論,有時也用“君子謂”“君子以為”“君子以知”等。這是一種很有影響的議論方法,先秦典籍中《國語》《戰(zhàn)國策》也用“君子曰”發(fā)論,《公羊傳》《谷梁傳》分別有“公羊子曰”“谷梁子曰”。司馬遷著《史記》,也沿用此例,以“太史公曰”發(fā)論,并將其發(fā)展為序、贊、論三種史論形式?!妒酚洝分械摹疤饭弧彪m承自《左傳》,但其使用比《左傳》的“君子曰”更加系統(tǒng),內容也更為廣泛。據(jù)統(tǒng)計,《史記》全書有序論23篇,贊論106篇,論傳5篇,共計134篇,對王侯將相、先圣今賢均有所批評,“乃《史記》一書之血氣”[6]。

      與司馬遷不同,班固著史的目的是宣揚漢家之德。他在《漢書·敘傳》中直言:“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輟輯所聞,以述《漢書》?!盵4]4235從這段話來看,班固以“宣漢”為著史宗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是對唐虞三代以文章?lián)P名的效仿;其二,是因為以往的歷史撰述未能肩負起“宣漢”的歷史重任。在他看來,西漢王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遠非孔子及儒者們推崇的周王朝所能比擬,而《史記》將其“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顯然貶低了大漢王朝的歷史地位。況且《史記》所載西漢歷史并不完整,“太初以后,闕而不錄”,之后褚少孫等十余家的續(xù)作,更不足觀。因此,所有對西漢王朝的記載,無論從斷限,還是從內容上說,都達不到班固“宣漢”的要求。

      班固著史,公開標榜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在中國史學發(fā)展中還是第一次。其“宣漢”的著史宗旨在《漢書》的體裁和思想上也有所體現(xiàn)。在體裁上,《漢書》沿用司馬遷所創(chuàng)紀傳體,是因為紀傳體有包容量大的優(yōu)點,能夠更為全面地記載西漢大一統(tǒng)盛世的歷史。同時,改通史為斷代史,斷漢為史,對紀傳體體例進行調整,這些都是“宣漢”的需要。在思想上,班固以董仲舒天人相關的理論為基調,宣揚“王者受命于天”“漢為堯后”“斷蛇著符”等說法,期望達到“宣漢”的目的。

      班固以“宣漢”為宗旨著《漢書》,反映了這個時代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東漢初年,劉氏政權失而復得,引發(fā)統(tǒng)治者對政權更替以及如何鞏固劉氏統(tǒng)治的思考。班固的“宣漢”,一方面是從思想上說明劉漢政權出自天授,證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從西漢的歷史興衰中總結出經(jīng)驗教訓,為現(xiàn)實政權提供歷史借鑒。吳懷祺認為,班固是“以‘宣’西漢的途徑,達到‘宣’東漢的目的”[7]。

      班固的《漢書》以“宣漢”為宗旨,正是順應潮流之作,觀其《漢書》十二紀之贊語,幾乎全是溢美之詞。作為封建正統(tǒng)史學的代表,《漢書》的做法對后來的史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如《漢紀》的贊語大多直接引用《漢書》,其字數(shù)雖不及《漢書》的四分之一,但全面保留了《漢書》中所記祥瑞,宣揚“漢為堯后”。又如《東觀漢記》對東漢光武帝至靈帝這十一位君主,無一例外加以美化,吹捧他們“幼而聰明睿智,容貌莊麗”[8]54、“幼而聰達才敏,多識世事,動容進止,圣表有異”[8]76等。

      二、史書體例的創(chuàng)新:從通史到斷代

      受通變思想影響,先秦史書無論是何種體裁,均為通史。對通變思想較早而全面的闡述,來自《周易》。《周易·系辭下》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兑住犯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2]86這里所謂的窮、變、通、久,就是歷史上的古今變化法則,其核心是“變”和“通”。《周易·系辭上》云:“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2]82,“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2]83。司馬遷把“通古今之變”作為著史宗旨之一,就是對通變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妒酚洝匪涊d的時代之長是前所未有的,上至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共計兩千余年。在司馬遷之后,劉向所撰的《列女傳》,雖體裁單一,但也屬于通史著作。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組成,共100篇,80余萬言,完整記錄了西漢一朝的歷史。斷代為史,從歷史編纂學來說,是一大創(chuàng)舉,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部史書完整記錄過一個朝代的歷史。《史通·六家》云:“歷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不逮于魏亡,《史記》唯論于漢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5]19

      班固之所以寫斷代史,有其特殊的原因。從客觀上來說,這是史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因為“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時期,這就為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而東漢統(tǒng)治者為了總結前朝的歷史經(jīng)驗,迫切需要編寫前朝的歷史”[9]。從主觀上來說,則是“宣漢”的需要。班固認為,司馬遷將西漢王朝的歷史“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而且也不完整,這與“漢紹堯運”的歷史地位實不相稱,只有斷代為史,才能突顯西漢大一統(tǒng)皇朝的歷史成就。與通史相比,斷代史雖然有不易反映歷史發(fā)展聯(lián)系的缺點,但也有其優(yōu)勢。許殿才認為,斷代史與紀傳相結合,使他們各自的長處得到充分發(fā)揮,是記載中國歷史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其長處主要有四:一是限斷清楚,可明確區(qū)分歷史時期并反映其特點;二是包容量大,可全面反映一個朝代的整體面貌;三是便于編寫和閱讀;四是容易滿足修史者褒貶前朝的要求,也便于人們總結經(jīng)驗教訓[10]221。

      除了改通史為斷代史以外,班固還調整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妒酚洝冯m然首創(chuàng)了紀傳體體例,但在體例上并不嚴整,所以《漢書》對《史記》體例進行了調整,進一步明確了各部分的功能,確立了整齊劃一的紀傳體編撰體例。首先,改本紀為紀,抬高紀對全書的統(tǒng)帥地位,增強紀的綱領性。許殿才指出:“《史記》的本紀體例繁雜,五帝、夏、商、周、秦、項羽各本紀的寫法都很不同。《漢書》則把本紀統(tǒng)一改為以帝王為中心的編年大事記,確立了一帝一紀的基本模式?!妒酚洝返捻椨?、高后二本紀,名曰本紀,實則傳體?!稘h書》對本紀做出統(tǒng)一要求,如《高后紀》只詳大事,摒棄瑣碎,把一些具體史實歸入相應列傳中,這就使本紀體例更為嚴整,更好地發(fā)揮了它的綱領作用?!盵10]222–223《漢書》還純化了紀的范圍,將項羽剔除,稱帝的王莽也不列入。其次,改書為志,除篇名有所改動,又新增《刑法志》《地理志》等篇目?!妒酚洝返钠屡帕?,沒有統(tǒng)一的義例,《漢書》則將之整齊劃一。譬如《漢書》對各志的排列順序,相比《史記》就有所調整。近代史家劉咸炘在《漢書知意》中對此有所論述:“按班書《律歷》居首,重授時也,黃鐘為萬事根本。次之以《禮樂》《刑法》《食貨》《郊祀》,皆制度也,禮不行而刑始生,貨財盛而淫祀始興,平準均輸,則酷刑所由起也。次《天文》而《五行》聯(lián),次《地理》而《溝洫》聯(lián),皆有源流,無定制者也?!端囄摹窞閷W術總匯,而《天文》《五行》《地理》《溝洫》皆專家之學,實統(tǒng)于《藝文》也?!盵11]最后,改列傳為傳,取消世家,將其內容并入傳中。《漢書》對列傳部分的改動非常大,安作璋指出:“《史記》的專傳或合傳與類傳的次序間雜,或以時代相同,或因事跡相關,體例很不統(tǒng)一。如《刺客列傳》本屬類傳,竟置于專傳呂不韋、李斯列傳之間;《汲鄭列傳》本是專傳或合傳,反置于類傳循吏、儒林列傳之間;《匈奴列傳》置于《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之前,《游俠列傳》置于《大宛列傳》之后?!稘h書》則一律以時代的先后順序為主,先專傳、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而以‘賊臣’《王莽傳》居末。又如《史記》列傳的篇目,或以姓標,或以名標,或以字標,或以官標,或以爵標,體例也很不統(tǒng)一?!稘h書》則大體上都是以姓或姓名為標題,這樣就統(tǒng)一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盵12]

      《漢書》體例嚴整,對后世史書撰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班固以后,紀傳體斷代史成為中國史學的主導體裁,現(xiàn)存的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南史》《北史》外,其余都是斷代體制,這是《漢書》的一大貢獻。章學誠評價說:“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后世不祧之宗焉?!盵13]

      三、史官制度的變化:從太史到著作

      史官一職在我國設置得相當早,《后漢書·班彪列傳》云:“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盵1]1325相傳黃帝時有史官倉頡、沮涌,虞舜時有伯夷,夏有終古。商代的史官,在甲骨文中稱作“史”“尹”“作冊”。到了周代,周王室設置了多種不同職掌的史官,如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御史等。不僅王室有史官,各諸侯國也設置有史官,如楚國有左史,鄭、齊、衛(wèi)、虢有太史,鄭、秦有內史,秦、趙有御史。有些諸侯的史官,還是周王賜予的,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魯國初封,周王室“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2]2134。其中的“史”,便是太史。

      先秦史官的職掌范圍相當廣泛,包括保管各種歷史資料和官府文書,起草、宣讀文件,記錄某些活動及天子言行,主管天文歷法,推斷未來之事的吉兇成敗等。因此,最初史官的地位很高。王國維指出:“史為掌書之官,自古為要職。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雖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職事之名,多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盵14]譬如,內史的職位便與東漢以后的尚書令、唐宋的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明代的大學士相當,實為中樞要職。但隨著職掌范圍變小,史官的地位逐步降低。李宗侗認為史官的職權有三變:“總全國一切之教權政權,最初之職務也。蓋最古教權與政權原不分,史既掌管一切天人之際的事務,則總理一切政權教權,亦極合理。后漸演變,因政權與教權分離,天人之際屬于教權范圍,故史官職權縮小,只包括天人之際的事務及其記載而不能參與政權,此第二階段也。只以著國史為事,此第三階段。亦即后世對史官之普通觀念。”[15]4–5基于此,他總結出:“蓋時代愈后史官之權愈小,愈古權愈廣,明乎此,方能知史之真諦。即以地位而言,亦最初極尊,而后轉卑。”[15]5到秦漢時,史官的地位已極低,正如司馬遷所說:“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蓄之?!盵4]2732

      漢初的官制多因循秦朝,《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盵4]722史官制度也是如此,西漢的史官設置與秦大體相同,有御史中丞和太史令。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的屬官,“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4]725??梢婋m然御史中丞的職責很廣泛,但只有掌圖籍秘書屬于史官的職責范疇。太史,或稱太史令,武帝時才恢復設置,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先后擔任此職。太史令的職責與古代史官類似,既掌星歷,又掌記事,天官、史官合一。西漢時,太史令的史官功能開始逐漸弱化,這種趨勢從司馬遷就開始了。譬如改歷和著史是司馬遷人生中的兩件大事,其中改歷屬于官方行為,著史則是私人行為。因此,牛潤珍認為:“西漢太史令能稱得上史官者,實即司馬遷父子兩任。”[16]42王莽時,又曾置柱下五史。據(jù)《漢書·王莽傳》記載,居攝元年王莽稱帝,“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東郊,行大射禮于明堂,養(yǎng)三老五更,成禮而去。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聽政事,侍旁記疏言行”[4]4082。劉知幾指出:“聽事,侍旁記跡言行,蓋效古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此其義也?!盵5]220

      到東漢時期,太史令已沒有了史官的職能,完全變成了天官?!妒吠āな饭俳ㄖ谩氛摷按耸路Q:“于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故張衡、單揚、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候而已?!盵5]218東漢專門設置的史官是蘭臺令史和校書郎。蘭臺令史是由掌管蘭臺圖籍秘書的御史中丞演變而來,但職掌比較單一,主要是掌校圖書、編修漢史。校書郎的職責應當與蘭臺令史相似,如班固就先后任蘭臺令史和校書郎,參與撰修國史。班固在撰寫光武一朝君臣事跡上顯露出卓越的才華,深得漢明帝的賞識。章帝即位以后,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招進皇宮,與皇帝一起讀書。章帝每次外出巡狩,總讓班固隨行,獻上詩詞歌賦助興。朝廷有大事,也讓班固列席,參與公卿大臣的討論。建初四年,章帝下詔召集諸儒于白虎觀講論五經(jīng)異同,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會議,并兼記錄,會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白虎通德論》。

      章帝以后,撰史之所改稱東觀,由皇帝選派有才學的官員參與撰史,不論職務如何皆稱“著作”。劉知幾指出:“至章、和以后,圖籍盛于東觀。凡撰漢記,相繼在乎其中,而都為著作,竟無它稱?!盵5]220順帝時,曾任太史令的張衡,要求參與修史,其他史臣也大力推薦,但始終未能如愿。著作雖然不是正式的官職,但職掌撰修國史,是事實上的史官。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從魏晉開始,各朝逐漸有了著作郎、著作佐郎的專職史官,他們從事日常的修史工作。然而,一旦有了重大的修史任務,各朝還會在官僚隊伍中廣泛選擇才學出眾者“兼修國史”。

      四、史學控制的加強:從私撰到官修

      政權對史學的干預由來已久,先秦比較著名的史官如晉國的董狐、齊國的太史和南史氏,都因反對統(tǒng)治者的干預而顯名。《左傳·宣公二年》記載:趙穿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認為責任在趙盾,便書“趙盾弒其君”,并公示在朝廷??鬃痈锌f:“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盵2]1867《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崔杼殺了齊莊公,太史實錄“崔杼弒其君”[2]1984,崔杼把他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又繼續(xù)這樣寫,先后被殺,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仍然這樣寫,崔杼只得放過他,南史氏聽說太史全死了,拿著竹簡前往,了解到已經(jīng)如實記載,才回去。他們因此被稱為“古之良史”,被后世史家所敬仰。

      不利于統(tǒng)治者的史書,通常逃不脫被焚燒的命運,如《孟子·萬章下》就云:“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2]2741可見在秦始皇焚書之前,戰(zhàn)國的諸侯們已經(jīng)開始了焚書。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而實行的“焚書”政策?!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盵3]255錢穆指出:“秦代焚書,最主要者為六國史記,其次為詩、書古文,而百家言非其所重。”[17]秦始皇的焚書打斷了中國史學的正常發(fā)展,終秦一朝,只留下不載年月的《秦記》。

      漢王朝建立之初,統(tǒng)治者還來不及對史學進行過多干預,也不反對私人撰史。陸賈《楚漢春秋》、賈誼《過秦論》、司馬遷《史記》、劉向《列女傳》等,都是私撰?!稘h書舊儀注》記載:“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3]3321漢武帝的“怒削”可能是漢代統(tǒng)治者對史學最早的干預,但由于是孤證,學者多不信。成帝時,劉向父子受詔??眻D書,并撰成《別錄》《七略》,由于參與者都是成帝指派,這無疑具有官方背景。但此次??眻D書的目的是整理雜蕪、方便使用,與控制史學扯不上關系。但隨著史學的發(fā)展,統(tǒng)治者對史學功能的認識開始加深,對史學的干預也明顯加強。如光武帝曾說:“忠臣孝子,覽照前世,以為鏡誡。能盡忠于國,事君無二,則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1]910同時,光武帝還直接干預史書的編撰,《隋書·經(jīng)籍志》云:“后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盵18]

      當然,漢代統(tǒng)治者從秦始皇焚書招致的罵名中汲取了教訓,轉而采取另一種控制史學的方式,那就是禁止私人撰史。及至明、章時期,私作國史成為犯法之事。譬如班固撰寫《漢書》時,曾因私作國史的罪名下獄,明帝審查書稿,知其志在宣漢,便令其繼續(xù)編撰,《漢書》也就從私撰變?yōu)榘牍傩扌再|。漢代官修史書的最大成績是編撰《東觀漢記》,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官修紀傳體史書,是東漢人自己所寫的東漢歷史。章、和以后,藏書、校書之所遷到東觀,于是修史也遷到東觀?!稏|觀漢記》本名《漢記》,后世因其成于東觀,故稱其為《東觀漢記》。《東觀漢記》主要有4次大規(guī)模的編撰。班固被選中參加了第一次的編撰,與陳宗、尹敏、孟異等人記述光武帝時的史事,所記包括紀、列傳、載記?!逗鬂h書·班彪列傳》云:“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1]1334

      《東觀漢記》的缺點很多,且記述頗為繁雜,但它對我國史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后世歷代國史的修撰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從《東觀漢記》開始,出現(xiàn)了當代人撰寫當代史的現(xiàn)象,至此開創(chuàng)了歷代官修本朝史的傳統(tǒng),后世逐漸形成了國史著作制度,或一朝一修,或一朝數(shù)修,“東漢凡四修,曹魏三修,孫吳四修,東晉三修,南朝宋四修,北魏六修”[16]230?!稏|觀漢記》先后在蘭臺、東觀進行修撰,以此為契機,東漢逐漸形成了固定的修史之所。后世也依此法,比如從魏開始便設立了專門的修史機構——著作局,到唐貞觀年間又別置史館。

      官修史書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有多人參與、可以使用政府收藏的大量圖書、因統(tǒng)治者的支持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等。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必須按照統(tǒng)治者的意旨行事,個人的發(fā)揮受到限制,為宣揚統(tǒng)治者的功德,難免有很多曲筆、回護。統(tǒng)治者對史學逐步加強控制的原因,是懼怕史學發(fā)揮正常的道德評判功能。如《后漢書·蔡邕列傳》記載:董卓死后,蔡邕被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zhí)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1]2006??傊?,從私撰到官修,“是官方對史學日益加深認識的過程,也是對史學日益控制的過程,更是史學日益成為政治工具的過程”[19]。

      [1]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 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張大可.史記研究[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252.

      [7]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12–113.

      [8] 劉珍,等.東觀漢記校注[M].吳樹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9] 倉修良,魏得良.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94.

      [10] 許殿才.中國史學史: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 劉咸炘.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7.

      [12] 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等.中國史學家評傳:上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80.

      [13] 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

      [14] 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269.

      [15]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

      [16] 牛潤珍.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 錢穆.國史大綱[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1.

      [18] 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982.

      [19] 許凌云.儒學與中國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105.

      BAN Gu and the Historiography Turn in the Han Dynasty

      HUANG Haitao1, PANG Weiwei2

      (1.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650034, China; 2.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652501, China )

      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Han Dynasty, there are several obvious changes: in terms of functions, it has shifted from criticism to praise; in the style, it has shifted from general to chronological; in writing, it has shifted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in the editing, it has shifted from private to official. This is not only the turn of Han Dynasty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the turn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n the whole process, BAN Gu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by either actively acting or passively involved.

      BAN Gu; historiography of the Han Dynasty; turn

      K234

      A

      1006–5261(2021)04–0128–07

      2021-02-03

      黃海濤(1986―),男,河南信陽人,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趙賀〕

      猜你喜歡
      史官班固漢書
      班固救馬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懸梁刺股
      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手稿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近代史學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36
      甚是為難
      孝繼父業(yè)的班固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尊嚴
      中外文摘(2013年16期)2013-09-30 03:03:42
      語林趣事·“秦”字的起源傳說
      乐至县| 玛纳斯县| 永寿县| 阳西县| 富宁县| 浦东新区| 拜城县| 磐安县| 南平市| 谷城县| 大洼县| 鄂伦春自治旗| 罗城| 湘潭县| 洪泽县| 涪陵区| 乐昌市| 徐州市| 江华| 太原市| 天全县| 雷州市| 长沙县| 蓝山县| 塔河县| 桂阳县| 华安县| 图片| 柳州市| 威远县| 渝中区| 利津县| 平山县| 惠安县| 余庆县| 遂昌县| 南陵县| 扶绥县| 瓦房店市| 张家界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