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北宋名儒劉棠方志書寫變遷考
劉濤
(龍巖學院 閩臺客家研究院,福建 龍巖 364012)
在新舊方志的記載中,北宋名儒劉棠傳的書寫發(fā)生了變遷。通過考證發(fā)現(xiàn),劉棠字召美,北宋福建漳州龍巖縣人,元祐五年以《舜不窮其民論》考中開封府解元,所作《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曾遭王質批駁。其事跡散見文集、地方志,龍溪、漳平先后引為先賢。劉棠未獲蘇軾、歐陽修垂青,曾遭吳幵批駁,獲得朱熹稱道。
劉棠;形象;蘇軾;歐陽修;朱熹;北宋
目前,學術界關于劉棠已有研究,但存在一些問題,如1995年《漳平縣志》一書重述漳平舊志記載時,未經考證引用漳平新橋民間故事,誤將劉棠《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一文標點為“有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賦》”,錯將劉棠族譜所載漳平縣和睦里龜池社流水頭劉氏大宗祠認為劉棠故里[1];漳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點校的《漳平縣志》局限于該志劉棠傳節(jié)選的朱熹之說進行考證[2];黃秀燕的《漳平歷代清廉正直名人初考》則停留在重述新舊方志記載層面[3]等。為此,本文依據(jù)史料記載的區(qū)域社會歷史文化變遷情況進行文本分析,探究劉棠傳書寫變遷的原因。
目前所見最早記載劉棠的文獻為成書于兩宋之際吳幵寫的《優(yōu)古堂詩話》。紹圣四年(1097年),吳幵中宏詞科,比劉棠中舉晚7年。吳幵在建炎年間竄謫而死。《優(yōu)古堂詩話》記載:
元祐中,省試《舜不窮其民論》,劉棠召美首選,其警句云:“桀紂以淫虐窮,幽以貪殘窮,厲以監(jiān)謗窮,戰(zhàn)國以侵伐窮,秦皇以督責窮,漢武以奢侈窮,晉以夷狄窮,隋以巡幸窮,明皇以隱戶剩田窮,徳宗以間架稅屋窮?!睎|坡見之,大加嘆賞。以其不類時文,因以“劉窮”呼之。然予以劉召美此意,本孫樵耳。孫樵《與賈秀才書》云:“揚雄以《法言》、《太玄》窮,元結以《浯溪碣》窮,陳拾遺以《感遇詩》窮,王勃以《宣尼廟碑》窮,玉川子以《月蝕詩》窮,杜甫、李白、王江寧,皆相望于窮者也?!盵4]
“省試”“首選”指劉棠中解元。“召美”是劉棠的表字,與新舊方志所載劉棠字“君美”不同。這里僅述《舜不窮其民論》確是其中舉試卷,且唯獨此篇。“東坡”即蘇軾。該書認為劉棠中舉試卷獲得蘇軾垂青,然而《宋史》記載:
(元祐)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未行,諫官言前相蔡確知安州,作詩借郝處俊事以譏太皇太后。大臣議遷之嶺南……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未至。以弟轍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轍辭右丞,欲與兄同備從官,不聽。軾在翰林數(shù)月,復以讒請外,乃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5]
由此可知,蘇軾在元祐三年(1088年)任禮部貢舉,因科場舞弊爭議,于元祐四年(1089年)申請外放,出任杭州知州,原本未行,后來仍在當年到任,直至元祐六年(1091年)才回到開封府擔任翰林,數(shù)月后又出知潁州。因此,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不在開封,不會關注開封府中舉之事,他應未點評劉棠中舉的試卷。
蘇軾垂青劉棠的說法應源于北宋末年當朝蔡京的《元祐黨籍碑》。蘇軾被視為“元祐黨人”,吳幵遂以蘇軾曾知貢舉,聲稱劉棠的試卷曾獲得蘇軾的賞識。對此,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也可作為佐證材料?!赌芨凝S漫錄》所載《舜不窮其民論》與《優(yōu)古堂詩話》內容一致[6]。但是,吳曾在南宋初年秦檜當國時出仕,此時吳幵已卒,可見吳曾《能改齋漫錄》所載《舜不窮其民論》應抄自吳幵的《優(yōu)古堂詩話》。
《朱子語類》記載:
劉子澄言:“本朝只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因言,杜詩亦何用?曰:“是無意思。大部小部無萬數(shù),益得人甚事?”因傷時文之弊,謂:“張才叔《書義》好。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胡明仲醉后每誦之?!庇种^:“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公甚喜之。其后姚孝寧《易義》亦好。”壽昌錄云:“或問《太極》、《西銘》?!痹唬骸白悦献右院蠓揭娪写藘善恼隆!盵7]
這里的劉子澄指劉清之。劉清之,字子澄,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中舉時間比劉棠晚67年。朱熹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這就是說至少在劉棠中舉40年后,朱熹與劉子澄才可能談論劉棠?!皬埐攀濉稌x》好”句在“胡明仲”之前,說張才叔排在劉棠之前應是合理的?!昂髦佟敝负?,字明仲,建寧府崇安縣人。朱熹曾居崇安縣,以“建人”自居,于此援引胡寅、劉棠等福建鄉(xiāng)賢自然順理成章?!皻W公”所指何人?按《朱子語類》多處提及的“歐公”均指歐陽修,這里“歐公甚喜之”的“歐公”當指歐陽修。據(jù)史料可知,劉棠在元祐庚午(1090年)中舉,歐陽修在熙寧五年(1072年)去世,故歐陽修不可能對劉棠中舉試卷“甚喜之”。
劉棠在南宋初遭到王質《詩總聞》的指摘。王質在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中進士,《詩總聞》應刊于南宋初。劉棠在南宋初已被視為“天下名儒”,文章備受推崇,王質卻指出了劉文中存在的問題。王質《詩總聞》記載:
元祐間,《善政綱舉而綱疏》首選劉棠:“大統(tǒng)一王勞心四方法三尺,以雖具獄一人而使亡,用西漢天下亡一人之獄。”棠,天下名儒,猶誤呼以為常,誤呼可也,而義亦隨變則有所不可。此類甚多,今并載于此。[8]
按《晉書》記載劉頌上疏有“故善為政者綱舉而網(wǎng)疏”之句[9],這里的《善政綱舉而綱疏》之“綱”應作“網(wǎng)”字。
南宋末,劉棠以科舉名人始載于淳祐《清漳志》。陳斗應《登科記》一文記載:
治平丁未,周純、劉弼以破荒同登……其間有父子相望二紀以世其科者,如劉弼、劉棠焉。此又一門盛事也。[10]
該文作于“歲在丁未”,即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陳斗應時任龍巖知縣[11]151,將劉棠視為龍巖先賢。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刊行的《龍巖縣志》收錄陳義安《續(xù)編龍巖縣舊志序》,此“續(xù)編龍巖縣舊志”指正統(tǒng)《龍巖縣志》,該志目前已佚。陳義安《續(xù)編龍巖縣舊志序》記載:
粵考宋淳祐郡志云:龍巖,唐末人材特盛,于治平間周純、周綍,劉弼、劉棠,龔原、龔克、龔時可、龔嶒、龔頎,黃琮、黃靖,連寅、連夢魁等……陳登、張嶸、林若雨,亦皆以名進士顯,而龔原又與蘇文忠公并試大廷,擢在甲科。皆文公之前,未沐大賢,表而出之,以沉暝無所張。文公過化之后,其徒漳人陳北溪開啟圣賢之學。自此之后,人材殊勝于前,蓋未沐圣賢之教,而后獲圣賢之學故也……于是,以文公之后遺漏及今之事逐節(jié)收入,以備后之采擇焉。此參諸父老、旁搜廣訪之實,予豈敢私![12]
“淳祐郡志”指南宋淳祐《清漳志》,漳州知州章大任所修,目前已佚?!褒垘r”指龍巖縣,時屬漳州管轄?!拔墓奔粗煳墓钢祆??!瓣惐毕敝戈惔?,號北溪,是朱熹晚年高足,龍溪縣人。陳義安是龍巖人,永樂庚子(1420年)舉人[13]60。陳義安序援引淳祐《清漳志》記載,認為早在朱熹“過化”之前,北宋時期龍巖就人才輩出,其中就有劉棠。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參考淳祐八年(1248年)《清漳志》,認為陳義安的確看過淳祐《清漳志》。陳義安序雖然始見于嘉靖《龍巖縣志》,但劉棠在南宋末已見載于淳祐《清漳志》,而且淳祐《清漳志》所載劉棠史料源自陳斗應《登科記》,故劉棠被視為龍巖科舉史名人。
《大明一統(tǒng)志》記載:
宋:劉棠,龍溪人。元祐中進士,歷樞密院編修官,出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后提舉兩浙常平,以朝請即致仕。同邑有陳補者,與棠俱有詞賦聲。時稱之曰:“劉棠、陳補,漳巖賦虎?!碧募鹊堑?,補遂隱居不仕。[14]
《大明一統(tǒng)志》刊于明天順五年(1461年),該志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劉棠的志書?!褒埾敝刚闹蔟埾h。“漳巖賦虎”的“漳”指漳州,“巖”指隸屬于漳州的龍巖縣。該志認為劉棠是“龍溪人”,通篇卻沒有“龍溪”縣名簡稱“溪”字,反而提及漳州龍巖人意涵的“漳、巖”二字,顯然自相矛盾?!皶r稱”,指劉棠生活時期世人所稱。劉棠具有功名,陳補是文人,二人均有表字,此書卻直呼其名“劉棠、陳補”,并不避諱,顯然有誤,故“漳巖賦虎”的說法應源自龍巖民間。
劉棠是“龍溪人”僅見于《大明一統(tǒng)志》記載,由此可推斷《大明一統(tǒng)志》將劉棠“龍巖人”寫作“龍溪人”,應是傳抄之誤。龍巖人對《大明一統(tǒng)志》所載劉棠說法有何反應?
根據(jù)史料可知,陳義安為正統(tǒng)《龍巖縣志》所撰序文述及的“《大一統(tǒng)志》”即《大明一統(tǒng)志》,他對劉棠被《大明一統(tǒng)志》記作“龍溪人”之誤應是知情的,因此他提出劉棠是龍巖先賢的見解。正統(tǒng)《龍巖縣志》推崇劉棠應與龍巖百家畬洞起義有關。《八閩通志》始載:
百家畬洞,在縣南永福里。界龍巖、安溪、龍溪、南靖、漳平五縣間……宣德、正統(tǒng)間,嘗有江志賢、李烏嘴、盧赤須、羅興進者,烏合郡丑,跳梁出沒。自漳平設縣以來,官政易及,不復反側。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15]12
“百家畬洞”雖在《八閩通志》刊行的弘治庚戌(1490年)時屬漳平縣,然而漳平縣乃成化六年(1470年)自龍巖縣析置,宣德、正統(tǒng)年間(1426―1449年)隸屬龍巖縣。百家畬洞起義震驚朝野,歷經20余載,地方官府“連年剿捕”,卻“僅得寧息”?!栋碎}通志》認為百家畬洞及其所在的龍巖是“服則人,叛則獸,無常性也”,也代表宣德、正統(tǒng)年間時人對龍巖的觀感。因此,推崇劉棠既可重塑龍巖形象,又可推動王化進程,安定地方秩序。
《八閩通志》記載“(元祐)六年辛未馬涓榜”進士有“劉棠,龍巖人,見《人物志》”[16]3,提及劉棠是龍巖人以及其考取進士的具體時間。又載:
劉棠,字君美,龍巖人。元祐中登第。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出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后提舉兩浙常平,以朝請郎致仕。同邑陳補與棠俱有詩賦聲。時人謂:“劉棠陳補,漳巖賦虎?!碧募鹊强?,補遂隱居溪南,賦詩自娛,有云:“大不手持卿相印,小無人擁史君符。門前溪水綠如染,好把一竿秋釣鱸?!盵17]
該志又進一步認定劉棠的字是“君美”,曾任“諸王宮教授”,更細致地提到其同邑陳補隱居到溪南,賦詩自娛。
劉棠字君美出自何處?嘉靖《龍巖縣志》劉棠傳記載:“劉棠,字君美?!盵13]66又說:
舊志云:右宋人材方其盛時,自周純、周綍之兄弟,劉弼、劉棠之父子,龔原指侯有龔嶒、黃琮之后有黃靖,與夫陳登、張嶸以進士顯,而龔連州則又與蘇文忠公并試大庭,擢在甲科,異材間出,剖竹衣繡,先后相輝,是烏可謂無人哉?[13]59
此“舊志”指正統(tǒng)《龍巖縣志》。此段仍未出現(xiàn)劉棠表字的記載,顯然沿自淳祐《清漳志》。嘉靖《龍巖縣志》所載劉棠字“君美”也應出自“舊志”,即正統(tǒng)《龍巖縣志》,正統(tǒng)《龍巖縣志》應已出現(xiàn)劉棠字“君美”的記載,為嘉靖《龍巖縣志》所沿用。由于漳平首部縣志——嘉靖《漳平縣志》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刊行,《八閩通志》只能參考正統(tǒng)《龍巖縣志》記載,認為劉棠字“君美”,是龍巖人。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記載:
劉弼,龍巖人,字君平,以子貴,贈朝奉郎。[11]834
劉棠,龍巖人也。有詞賦聲,元祐間魁開封府解。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出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力丐宮祠,尋致事。[11]841
該志未載劉棠表字,卻增載劉弼字“君平”。按《八閩通志》記載劉棠字“君美”,與劉弼的表字均冠以“君”字,根據(jù)宋人命名原則,此為父子重名,可能正德《大明漳州府志》發(fā)現(xiàn)此問題,故而未載劉棠的表字。劉棠表字應以吳幵《優(yōu)古堂詩話》所載為是,即劉棠表字應是“召美”,《八閩通志》所載劉棠字“君美”應是刊刻之誤。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根據(jù)《八閩通志》記載,認為劉棠具有“詞賦”才華,始稱劉棠考中開封府解元,將“朝請郎”改作“力丐宮祠”?!爸率隆庇姓`,應作“致仕”。
現(xiàn)存最早的《龍溪縣志》刊于嘉靖乙未年(1535年)。嘉靖《龍溪縣志》囿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以及《八閩通志》劉棠及其父劉弼均是“龍巖人”的記載,無法根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所載劉棠“龍溪人”將劉棠奉為先賢,而《大明一統(tǒng)志》又未在社會廣為流傳,地方社會對此知之甚少,由此闕載劉棠,未將劉棠援引為先賢。
嘉靖《漳平縣志》記載:
劉棠,字君美。和睦里人。宋元祐間發(fā)解登進士,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皆為場屋楷式。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成《哲宗御書》(今按元祐四年,詔樞密院取索編例冊……)出催遣江北輦運,尋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歷官中外,有善政綱舉目張,官至朝請即乞致仕,得旨許省親,附表謝。中有云:“繡服聽其過里之榮,版輿假以奉親之便,啣恩若此,圖報謂何!”遂力丐宮祠,尋致仕。朱子曰:“劉子澄言:‘本朝只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蜓?,杜詩亦何用?曰:‘是無意思。大部小部無萬數(shù),益得人甚事?’因傷時文之弊,謂:‘張才叔《書義》好。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胡明仲醉后每誦之?!种^:‘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公甚喜之。其后姚孝寧《易義》亦好?!保ㄒ姟墩Z錄》并《性理大全》)[18]1149–1151
此“和睦里”位于漳平縣?!栋碎}通志》刊行之際,距漳平自成化六年(1470年)由龍巖縣析置設縣已20年,卻未稱劉棠是漳平人,而嘉靖《漳平縣志》始將劉棠視為漳平先賢?!墩Z錄》指《朱子語錄》,《性理大全》指《性理大全書》。該志最早突出劉棠科舉成就。增加了其樞密院編書成果,以及“江北”任職。
嘉靖《漳平縣志》始載劉棠撰有謝表并加以引述,卻無從可考。查《朱子語錄》并未記載劉棠,《朱子語類》卻有相關記載,可見“朱子語錄”應是“《朱子語類》”之誤,嘉靖《漳平縣志》所謂“《語錄》”應作“《語類》”?!缎岳泶笕分浮缎岳泶笕珪?,據(jù)后者記載:
劉子澄言:“本朝只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因傷時文之弊,謂:張才叔《書義》好,自靖人自獻于先生義,胡明仲醉后毎誦之。又謂:“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公甚喜之。其后姚孝寧《易義》亦好?!保ㄒ辉苹騿枴短珮O》、《西銘》,曰:自孟子已后方見有此兩篇文章。)[19]
此段除了末尾一句個別字不同外,大體與《朱子語類》記載相同。《性理大全書》成書于明初,此段應抄自《朱子語類》。
嘉靖《漳平縣志》援引劉棠為先賢出自曾汝檀之手。嘉靖《漳平縣志》記載:
劉棠,字君美,和睦里人,元祐庚午領開封府解元,辛未舉馬涓榜進士,歷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出催遣江北輦運使,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官至朝請,即乞宮祠。事跡見鄉(xiāng)賢志。今西浦屋基見存。鄉(xiāng)傳其子琮亦登進士,流寓江西吉州未詳。[18]1109
此“西浦”應作“西埔”[18]965,即漳平縣和睦里西埔社西埔鄉(xiāng)(今漳平市新橋鎮(zhèn)西埔村)。該志主修曾汝檀是西埔社鄧坂鄉(xiāng)(今漳平市新橋鎮(zhèn)珍坂村)人,其《碧靈山賦》云:“紹興劉棠一桂秋香,馳聲賦府,見美文場?!盵20]1《大明一統(tǒng)志》《八閩通志》有“漳巖賦虎”,此“賦府”應作“賦虎”?!扒铩敝盖镩?,“桂”指折桂?!敖瘛敝冈晏葱拗局H。“屋基”為曾汝檀所見。劉棠之子考中進士源自“鄉(xiāng)傳”,應是曾汝檀在故里搜集所得。
曾汝檀故里碧凌山,《八閩通志》記載:“碧凌山,青色青蒼,高凌云霄,故名?!盵15]11正德《漳州府志》仍作:“碧凌山,在縣北,其色青蒼,高凌霄漢,故名?!盵11]440到了嘉靖《漳平縣志》卻變成:“碧靈山,在和睦里西埔社,秀拔端聳,蔥碧倩麗,上有寨場,下有巖廟,為一鄉(xiāng)諸山之宗,自昔多傳仙跡,龍巖、漳平兩縣初發(fā)文風皆肇于此?!盵18]980此“碧靈山”即“碧凌山”。按《八閩通志》記載,“(治平)四年丁未許世安榜”進士“劉弼(俱龍巖人)以子贈朝奉郎”[16]2,其時龍巖又有周純考取同科進士,劉弼在治平四年(1067年)成為龍巖第一批進士。此“龍巖”“初發(fā)文風”者指劉弼、劉棠父子??梢娫晏锤膭恿松矫?,劉棠是漳平縣和睦里人的說法出自曾汝檀之手。
曾汝檀為何要援引劉棠為鄉(xiāng)賢?其原因有二:其一,與百家畬洞起義導致世人對漳平的觀感有關。嘉靖《漳平縣志》闕載百家畬洞,應與百家畬洞起義有關,曾汝檀為此選擇性失憶百家畬洞。其二,與曾汝檀并非漳平縣第一位舉人有關。嘉靖《漳平縣志》記載,漳平“選舉人物自設縣來概無興起,有莆田人陳玉振寄籍王土坪,領成化丁酉科鄉(xiāng)舉”[18]977。陳玉振入籍漳平縣在成化丁酉(1477年)考取舉人,根據(jù)明代科制度原則,實則為漳平縣第一位舉人。陳玉振故里莆田的早期方志弘治《興化府志》就因此未載陳玉振的科舉資料。曾汝檀是漳平縣第一位進士,卻非漳平縣第一位舉人,對此在嘉靖《漳平縣志》中強調陳玉振“出身即回原籍不復寄寓”[18]977,宣稱陳玉振在漳平實際影響不大。為此,曾汝檀根據(jù)正統(tǒng)《龍巖縣志》所載劉棠史料,不顧《八閩通志》、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劉棠是龍巖人的記載,將劉棠援引為里社鄉(xiāng)賢。雖然劉棠并非龍巖第一位舉人、進士,但是其父劉弼因劉棠關系獲贈官職,由此曾汝檀主推劉棠。曾汝檀這一攀附名人的做法,龍巖對此有何反應?
嘉靖《龍巖縣志》仍然詳細記載劉棠史料。該志劉棠傳記載:
劉棠,字君美,發(fā)解開封府,登元祐六年進士,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嘗提舉利州路學事、兩浙路常平,所至皆有善政,以朝請郎歸省,力丐宮祠,尋致仕。[13]66
該傳只是記載劉棠履歷,并未記載劉棠獲得宋代名人的推崇。該志又云:“劉棠故宅,在和睦里。”[13]83此“和睦里”指漳平縣和睦里。嘉靖《龍巖縣志》修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比嘉靖二十八年刊行的《漳平縣志》晚9年,嘉靖《龍巖縣志》顯然出自嘉靖《漳平縣志》曾汝檀考證的結果,事實上造成以訛傳訛。
嘉靖《龍巖縣志》又記載“劉棠墓”[13]85,說明其時已出現(xiàn)劉棠墓,但該志并未記載劉棠墓所在里社位置。
直到民國年間,龍巖地方志仍將劉棠視為先賢。民國《龍巖縣志》載:
劉棠,字君美。元祐六年進士,有《舜不窮其民論》,為場屋楷式。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出提舉利州路學事,后提舉兩浙常平,官至朝請郎。乞致仕,許省親。謝表有云:“繡服聽其過里之榮,扳輿假以奉親之便。啣恩若此,圖報謂何!”遂力丐宮祠,尋致仕。朱子嘗稱曰: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陽公亦喜之。(《閩書》云:棠試進士《舜不窮其民論》為歐陽修所喜??夹拮溆谖鯇幬迥辏脑囘M士,修不及見。舊列《儒林》。)[21]
按“扳輿”應作“版輿”,該志未載劉棠考中解元,未載其江北任職,誤以為《舜不窮其民論》是其進士試卷?!芭f列儒林”之“舊”,當指道光《龍巖州志》,民國《龍巖縣志》沿用道光《龍巖州志》引述朱熹所云。《閩書》原文說:
劉棠,字君美。元祐間解元,登進士。歷樞密院編修,編成哲宗御書,累兩浙路常平提舉,揚歷中外,有善政。乞致仕,得旨,許省親。力乞祠。尋致仕。棠與進士所試《論舜不窮其民策》、《孔孟勸農》二篇,場屋以為楷式。朱子嘗言:“劉子澄言本朝有四篇好文字:《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因傷時文之弊,謂張才叔《書義》自靖自獻于先王,胡明仲醉后每誦之,劉棠《舜不窮其民論》,為歐公所喜?!盵22]3620
《閩書》述及劉棠編書經歷,未載其江北任職,誤認為其居官“有善政”;提及“省親”,未引述謝表內容;將《舜不窮其民論》改題為《論舜不窮其民策》,又提及《舜不窮其民論》,自相矛盾;將《勸農孔孟二策》改題為《孔孟勸農》;將此前中舉試卷的說法改稱“進士所試”;運用自己語言歸納朱熹所云,如將“好文”改作“好文字”;將“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改成“自靖自獻于先王”;將“歐公甚喜之”改成“歐公所喜”,增刪數(shù)字未據(jù)《朱子語類》原文;在漳平縣宋科第一欄備注劉弼“舊屬龍巖”[22]3619。
民國《龍巖縣志》參考《閩書》所載,考證朱熹所云,從歐陽修卒年切入,發(fā)現(xiàn)歐陽修未曾見劉棠。其受到《閩書》影響,運用自己語言重寫劉棠傳,卻未將“歐陽公亦喜之”改回原文,重蹈《閩書》的謬誤。
龍巖、漳平二縣從明代到清雍正末年隸屬漳州府,漳州府該如何評判劉棠籍貫之爭?
明末清初漳州府有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康熙《漳州府志》先后為劉棠立傳。
首先,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因人事關系而確定劉棠是漳平人。萬歷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記載:
劉棠,字君美。和睦里人。宋元祐間發(fā)解,登進士,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皆為場屋楷式。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編成《哲宗御書》,出催遣江北輦運,尋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歷官中外,有善政,綱舉目張。官至朝請郎,乞致仕,得旨許省親,附表謝,中有云:“繡服聽其過里之榮,版輿假以奉親之便,啣恩若此,圖報謂何!”遂力丐宮祠,尋致仕。(《縣志》朱子曰:“劉子澄言本朝只有四篇文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因傷時文之弊,謂張才叔《書義》好,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胡明仲醉后每誦之。又謂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公甚喜之?!保24]570–571
該志將劉棠列入漳平“宋鄉(xiāng)賢傳”,備注“宋時屬龍巖,今屬本縣,故載于此”[23]571,從劉棠傳備注“縣志”,即嘉靖《漳平縣志》來看,該志抄自嘉靖《漳平縣志》。該志刪除了針對《哲宗御書》的考述,將“朱子曰”從正文改成注釋,節(jié)選部分引文。在科舉方面,將劉弼、劉棠父子分列漳平[23]569、龍巖[24]446,又在龍巖一卷備注劉弼、劉棠“即今漳平人”。在龍巖《冢墓》記載:“劉棠墓(在集賢里,今屬寧洋縣)?!盵24]465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曾汝檀傳結尾記載:
予嘗識先生于京邸,已知先生之為人。先生既歿,復得與先生之嗣子思魯及其門人陳九敘者游,而九敘又能狀先生之行略,以告于余,因得敘次之如此云。[23]573
萬歷元年《漳州府志》主纂人員與曾汝檀及其門生陳九敘相交,應由此采納曾汝檀在嘉靖《漳平縣志》援引劉棠作為漳平縣和睦里先賢的記載,進而增補劉棠墓位于“在集賢里,今屬寧洋縣”。
其次,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對劉棠事跡的改版成為后世修志范本。萬歷癸丑(1613年)《漳州府志》視劉棠為文苑名人,在“和睦里”前冠以“龍巖”,將“登開封府解”改作“魁開封府解”,將《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增加“賦”字,誤認為《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賦》即劉棠中舉試卷,將“自靖人”誤作“自靖”,將“歐公”誤作“歐陽公”[25],在科舉上仍將劉弼、劉棠父子視為“龍巖人”[26],卻未加注“今漳平人”。
再次,康熙《漳州府志》對劉棠事跡的改動??滴酢墩闹莞尽匪d[27]與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基本一致,只刪去了“漳平地”之“地”字,應參考了萬歷癸丑《漳州府志》。該志主纂蔡世遠以理學著稱,卻未圍繞《朱子語類》核對該志援引朱熹所云。又因劉棠未入祀漳州府鄉(xiāng)賢祠,未載其鄉(xiāng)賢身份。
漳平、龍巖、寧洋三縣在清雍正十二年(1747年)由漳州府改隸龍巖直隸州,那么《龍巖州志》又該如何記載劉棠?
道光《龍巖州志》記載:
劉棠,字君美。龍巖和睦里人(今分漳平縣)。元祐庚午登開封府解。居官有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皆為場屋楷式。次年登第,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編成《哲宗御書》,出催遣江北輦運,尋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歷官至朝請郎,乞致仕,得旨,許省親。附表謝,中有云:“繡服聽其過里之榮,版輿假以奉親之便,啣恩若此,圖報謂何!”遂力丐宮祠,尋致仕。朱子嘗稱曰:“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陽公亦喜之?!保ㄒ姟兑唤y(tǒng)志》)祀鄉(xiāng)賢。[28]4
該志視劉棠為儒林先賢,將“有《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誤認為劉棠“居官有善政”,由此誤以為劉棠所撰文章題為《綱舉而網(wǎng)疏》。該志增加“居官”二字,卻與后面的“次年登第”出仕相矛盾;雖稱劉棠傳史料“見《一統(tǒng)志》”,但是內容卻與道光《漳平縣志》一致;又將“朱子謂”改成“朱子嘗稱曰”,將“歐陽公甚喜之”改成“歐陽公亦喜之”;在科舉上仍將劉弼、劉棠父子視為“龍巖人”[28]3,稱“劉編修棠墓(在州集賢里,明隆慶間分屬寧洋縣)”[28]21;龍巖州鄉(xiāng)賢祠祀有“樞密院編修劉棠”,“祠建于嘉靖間”[28]49的記載,按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龍巖州,劉棠應在此后入祀龍巖州鄉(xiāng)賢祠,此“祀鄉(xiāng)賢”當指龍巖州鄉(xiāng)賢祠。
《漳平縣志》自曾汝檀創(chuàng)修后,康熙、道光先后續(xù)修,民國時期又根據(jù)道光《漳平縣志》進行鉛印重印,此三部方志先后為劉棠立傳??滴酢墩钠娇h志》劉棠傳與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內容一致[20]32,可見康熙《漳平縣志》抄自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滴酢墩钠娇h志》記載,鄉(xiāng)賢祠“祀宋劉棠”[20]9。查嘉靖《漳平縣志》記載,劉棠“未立祠”[18]1149,劉棠應在康熙年間獲祀鄉(xiāng)賢祠。道光《漳平縣志》記載:
劉棠,字君美。龍巖和睦里人(今漳平地)。元祐庚午魁開封府解。有《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賦》、《舜不窮其民論》、《勸農孔孟二策》,皆為場屋楷式。次年登第,歷諸王宮教授、樞密院編修官,編成《哲宗御書》,出催遣江北輦運,尋為利州路提舉學事,又為兩浙路常平提舉,歷官至朝請郎,乞致仕,得旨,許省親。附表謝,中有云:“繡服聽其過里之榮,版輿假以奉親之便,啣恩若此,圖報謂何!”遂力丐宮祠,尋致仕。朱子謂:“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陽公甚喜之?!膘豚l(xiāng)賢。[29]7–8
該志視劉棠為“理學”先哲,又精簡朱熹對劉棠的評價。該志所載劉棠“祀鄉(xiāng)賢”源于該志他處所載“鄉(xiāng)賢祠祀宋劉棠”[29]17。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重印道光《漳平縣志》劉棠傳與道光《漳平縣志》內容相同[30],可見民國二十四年重印的道光《漳平縣志》抄自道光《漳平縣志》,道光《漳平縣志》影響最大。
綜上所述,可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劉棠確有其人,其事跡始載于《優(yōu)古堂詩話》,其文章可考僅《舜不窮其民論》《善政綱舉而網(wǎng)疏》二篇,分別出自《優(yōu)古堂詩話》《詩總聞》。其中,《舜不窮其民論》是劉棠開封府鄉(xiāng)試考中解元的試卷。關于歷史名人對劉棠的評價,《詩總聞》稱其為“天下名儒”是可信的,劉棠還獲得朱熹的稱道。劉棠生平事跡在南宋時已出現(xiàn)訛傳,從《優(yōu)古堂詩話》開始,《朱子語類》則以訛傳訛。
第二,龍巖縣在南宋末年為解決科舉衰弱的問題,將劉棠建構為科舉文化符號,劉棠由此始載于淳祐《清漳志》?!洞竺饕唤y(tǒng)志》在傳抄過程中,誤將劉棠的籍貫“龍巖人”寫作“龍溪人”。正統(tǒng)《龍巖縣志》又將劉棠的字“召美”誤作“君美”,《八閩通志》沿此說造成以訛傳訛。嘉靖《漳平縣志》始載劉棠故居以及劉棠之子劉琮考取進士,嘉靖《龍巖縣志》始載劉棠墓葬,兩志的這一舉動均與明世宗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允許天下庶民祭祀始祖有關。嘉靖時《龍巖縣志》的修訂受到曾汝檀的影響,沿用了劉棠故居位于漳平縣和睦里的說法。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則因主纂人員曾與曾汝檀的門生陳九敘交游,采用曾汝檀的說法,導致嘉靖《漳平縣志》關于劉棠的錯誤記載大行其道,成為今天的主流觀點。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所載劉棠傳,對清代所修《漳州府志》《龍巖州志》《漳平縣志》的劉棠傳書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棠傳的地方志書寫,實際上與龍巖、漳平的地方社會歷史文化變遷密切相關。
第三,新時期舊志人物研究,應在廣泛搜集史料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置身更廣闊的時間與空間,結合區(qū)域社會的歷史文化變遷,重新審視歷史問題,揭示文本的書寫過程,探索人物形象變遷的原因。
[1] 漳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漳平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2] 漳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漳平縣志[M].龍巖:龍巖市新聞出版辦公室,2002.
[3] 黃秀燕.漳平歷代清廉正直名人初考[J].大觀,2005(10):119–120.
[4] 吳幵.優(yōu)古堂詩話[M].明抄本.
[5] 脫脫,等.列傳第九十七:蘇軾[M]//宋史:第44冊第338卷.明成化十六年刻本:12–15.
[6] 吳曾.能改齋漫錄:第5冊第2卷[M].清乾隆乙未年活字本:26–27.
[7] 黎靖德.朱子語類:第48冊第139卷[M].明成化九年刻本.
[8] 王質.詩總聞:第6冊第13卷[M].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9] 房玄齡.晉書:第5冊第46卷[M].宋刻本.
[10] 陳洪謨.大明漳州府志:下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1319.
[11] 陳洪謨.大明漳州府志:上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12] 湯相.龍巖縣志:第1冊[M].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9.
[13] 湯相.龍巖縣志:第2冊[M].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14] 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第26冊[M].明天順五年內府刻本:21.
[15] 陳道,黃仲昭.八閩通志:第4冊第8卷[M].明弘治四年刻本.
[16] 陳道,黃仲昭.八閩通志:第22冊[M].明弘治四年刻本.
[17] 陳道,黃仲昭.八閩通志:第31冊[M].明弘治四年刻本:17.
[18] 曾汝檀.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8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19] 胡廣,等.性理大全書:25冊[M].明永樂十三年內府刻本:22.
[20] 查繼純.漳平縣志[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21] 馬龢鳴.龍巖縣志:第27卷[M].民國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代印鉛印本:2.
[22] 何喬遠.閩書:第4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3619–3620.
[23] 羅青霄.漳平縣:人物志[M]//漳州府志:第27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24] 羅青霄.龍巖縣:人物志[M]//漳州府志:第22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25] 閔夢得.漳州府志:下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1460–1461.
[26] 閔夢得.漳州府志:上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1130–1133.
[27] 魏荔彤.漳州府志:第21卷[M].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48.
[28] 彭衍堂.龍巖州志[M].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29] 蔡世鈸.漳平縣志[M].清道光十年刻本.
[30] 蔡世鈸.漳平縣志[M].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4.
A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the Image of LIU Tang, the Famous Schola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U Tao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According to the old and new local chronicles, the image of LIU Tang,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 has some changes. LIU Tang, whose style name was Zhaomei, was a native of Longyan County, Zhangzhou, Fujian. In 1091, he past the Keju test and became a Jieyuan in Kaifeng. Some of his works on governance was once criticized by WANG Zhi. His stories are scattered in the collections in some chronicles in the Song Dynasty. He was recorded as a sage in Longxi and Zhangping chronicles. He was out of the favor of SU Shi and OUYANG Xiu, criticized by WU Kai and praised by ZHU Xi.
LIU Tang; image; SU Shi; OUYANG Xiu; ZHU Xi; Northern Song Dynasty
K29
A
1006–5261(2021)01–0135–09
2020-07-15
劉濤(1985―),男,福建漳平人,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