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看到人社部門官網發(fā)布的“省屬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548個崗位虛席以待”消息,眼前一亮,隨手轉發(fā)朋友圈。這些年,老家經常有人向我打聽求職的信息,以為我神通廣大,其實我也只能販賣一些二手信息,比其他人稍稍即時、精準一點而已。
帖子推送后,圈友甲評論:前段時間看兩會報道,熱血沸騰??墒?,真要簡政放權,機關事業(yè)單位是不是應該只出人不進人了?人浮于事,何時休?
圈友乙留言:學校、醫(yī)院不是要轉制嗎?先招再改?那么多單位存在的意義何在?哎,想想不堪重負的納稅人。
圈友丙的跟帖,最讓我腦洞大開,他供職于基層城建部門:我們單位這次也招兩個事業(yè)編人員,一個學中文的,本科;一個學工程的,碩士。按目前不確定的狀況,其實不需要也不能再進人了,但尚有空編,萬一被上級部門盯上,塞進什么與專業(yè)完全不相干的人員,那就更麻煩了,不如自己有針對性地面向熟人、朋友、關系戶解決幾個“蘿卜問題”?!呛牵?,臃腫,精簡,某些機構的改革如此循環(huán)反復,很像那些減肥有決心但是缺恒心的“胖友”。
民意閑談間,圈友的這段民間聲音,令我忽有“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觸動。誰都知道一些機構存在臃腫、人浮于事的現狀,誰都知道改革勢在必行,不改不行,可是,改革在接近“最后一公里”之際,在“第二只靴子”落地之時,某些改革的“主力軍”,因為利益關系、體制問題往往搖身一變成為改革的“阻力軍”,某些人甚至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氣概”。哪來的底氣?
早些時候,報上曾有一篇報道,某地簡政放權,破解“審批很迷戀,監(jiān)管很迷?!薄蟮琅?,某地進行新一輪機構改革,省政府55個部門一半以上的處室職能、編制調整,精簡處室85個、減少行政編制296人,其中,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192名。激發(fā)網友點評興趣的是報道同時提及的一句:減少處室的絕對數量占10%左右。問題來了,推算一下,本來的處室至少是850個,850減去85,還有765,765個處室,可以說精簡到位了嗎?真的運行高效了嗎?
朋友圈里,我時時可以窺見青萍之末的風向。那天大學同學與我私聊,他的話題令我心頭一緊:你們局外人無法想象體制內,尤其某些機關是如何死耗的。我們基層單位沒辦法,開門就得做事,但做事就得被他死耗。將來,寧愿兒子討飯,也堅決不讓他進體制內。——一個壞消息,死耗,耗死;一個好消息,一些人變得理性起來,職業(yè)選擇上不再死盯機關,不在迷戀“官二代”,不再一心為官。
問題是,不能僅僅依靠極少數人自覺自愿地“逃離體制”,制度的設計首先要避免那些“死耗”甚至“耗死”,要盡快讓體制中人“死里逃生”。前幾天聽到朋友轉述的官場新故事,省級機關某個處長被安排到基層,擔任一縣之長,他動真碰硬,精簡機構,通過減少撥款,逼迫有些單位自然而然地控制進人。結果,書記認為他有爭權之念,下屬就更不待見他了。很快,縣長被挪去邊緣崗位,提前養(yǎng)老……可見,體制內“瘦身”,刀刃向內,有多難受,就有多艱難。但惟其艱難才更需要有人做,如果能下大力氣在體制機制上解決好某些“主力軍”的私心私利問題,做事的人做成事的難度或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