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鐵軍
(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加筋土地基是指由土工織物包裹的人工壓實填土,填料一般為級配良好的粗顆粒土;主要用來提高原有地基對橋臺的承載能力,以減少加筋橋臺在應用過程中受場地條件的限制性。同時,土工織物包裹的地基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濾層的作用,可以防止細顆粒土從基礎底部滲入加筋土基礎,保證基礎的整體性。
加筋土橋臺是該復合體結構的核心,由壓實填料和小間距布置的土工合成材料分層交互構成,橋梁結構可以直接安放在加筋土橋臺頂部。從本質(zhì)上講,加筋土橋臺是小間距加筋土擋墻作為橋臺結構的應用,因此主要由加筋材料、回填土和面板三部分組成。
(1)與一般加筋土擋墻不同,加筋材料按小間距布置的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支擋結構(以下簡稱“小間距加筋土結構”)。具體要求如下。
①加筋材料
從理論上講,只要能夠滿足橋臺穩(wěn)定性驗算和變形控制要求,各種類型的土工合成材料均可用作加筋材料。實際工程中,目前所用的加筋材料以有紡土工織物為主,也可以材料延伸率低的土工格柵。由于加筋橋臺是嚴格控制變形要求的土工結構物,選用的加筋材料除了極限抗拉強度應符合穩(wěn)定性設計要求以外,還需以2%應變時的筋材強度作為設計強度控制指標,以保證使用功能的長期性和可靠性。
②外立面板
小間距加筋土擋墻的自約束性能好,通常不需要面板也能自穩(wěn)定。因此,面板在GRS-IBS中的作用,只是相當于一個外立面,封閉填土以免遭受侵蝕;同時起到美化外觀的效果。正因如此,該類加筋橋臺的面板可在混凝土、噴射混凝土或格賓、木材、天然石材、金屬材料甚至汽車輪胎等不同材料類型中任意選用,且可以建構成不同形式的面板。目前在GRS-IBS中應用最普遍的是砌塊式面板,標準砌塊的技術規(guī)格為40 cm×20 cm×20 cm(長×寬×高),抗壓強度≥28 MPa,吸水率5%;寒冷地區(qū)尚需進行凍融試驗以評價其耐久性。每一層砌塊與加筋材料之間為摩擦連接,因此適用于各類筋材。常用砌塊類型有預制的實體砌塊、空心砌塊和三角木砌塊三種。
(2)粒料填筑
在加筋土結構中,填土質(zhì)量和壓實度是保證結構物施工質(zhì)量的關鍵性控制因素。對于變形控制要求嚴格的GRS-IBS尤為重要,通常需要滿足壓實系數(shù)≥0.95。
①粒料要求以破碎、堅硬、耐用的粗顆粒料或碎石、礫石為主,不含有機物或有害物質(zhì),頁巖或其它耐用性差的軟顆粒禁止使用,并滿足如下要求。
a具有良好的顆粒級配與排水性能(細粒含量≤15%)。
b易于鋪設、整平、壓實,最大粒徑不宜超過53 mm,塑性指數(shù)IP≤5.0;
c優(yōu)選次棱角狀顆粒骨料,內(nèi)摩擦角不大于38°,填料與筋材摩擦系數(shù)較大,施工完成后加筋土才能具有良好的側向約束能力;
d能夠保證填料與砌塊接觸帶之間填料的密實度。
②加筋土地基和橋頭引道所用的填料應為級配良好的填土,以保證更好的壓實度。
橋頭引道是橋梁與主道之間的過渡段。在常規(guī)處理措施中,由于剛性橋臺與填土路基之間的差異沉降過大,出現(xiàn)“橋頭跳車”問題。GRS-IBS中,橋梁結構與橋頭引道一樣,均直接位于加筋土橋臺之上,且橋梁結構下方加筋土采用增強措施,因此可以減輕或消除差異沉降及“橋頭跳車”現(xiàn)象。引道采用土工織物反包粗顆粒壓實填土,與橋梁的接縫處結合嚴密,瀝青路面不在接縫位置設置伸縮縫,實現(xiàn)連續(xù)、完整的過渡。
工后沉降小,可消除橋頭錯臺;由于橋臺主體為加筋土柔性結構,結構抗震性能良好;側向約束能力強,穩(wěn)定性高,力學性能及服役性能好。
相比于“標準深基礎樁承+2∶1放坡處理”橋臺方案,要節(jié)省造價約25%~35%;相比于標準公路橋處理方案,要節(jié)省造價約45%~65%。
施工快捷,可突擊進度,不影響工程質(zhì)量。由于無需考慮混凝土凝固時間,因此能夠很快投入下道工序;適用性強,后期維護成本低,加筋土整體式橋臺可廣泛應用于二級及以下公路中小橋梁工程;節(jié)能降耗,施工過程中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很?。患咏钔翗蚺_結構無大量現(xiàn)澆混凝土應用,有一定環(huán)保價值。
開挖至設計深度,并清除場地內(nèi)的軟弱土體和其它障礙物。保持基槽干燥并及時施工回填。必要時對地基土進行夯實處理。
加筋地基至少應被土工織物左面包裹(底面+兩側面),應做好反濾措施。加筋間距一般為30 cm,應分層填筑并壓實,分層厚度應為15 cm,壓實系數(shù)應達到95%以上。
(1)加筋土橋臺按“鋪設一排面層模塊、鋪設一層碎石混合填料、鋪設一層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筋材”的循環(huán)工藝順序重復進行,直到橋臺設計高度,加筋橋臺施工應嚴格控制填料壓實度。標準模塊的厚度為20 cm,因此一般加筋間距即為20 cm,應每鋪設一層填料即振動密實,壓實系數(shù)應達到0.95以上。
(2)為防止壓實過程中,模塊側向位移過大,近面層1.0 m范圍內(nèi)應采用輕型振動平板夯進行壓實(壓實過程中對模塊頂面臨時施加豎向壓力),其它區(qū)域則使用大型振動設備進行壓實。短加筋局部加強區(qū)使用輕型設備,以免碾壓過度而損傷筋材。筋材沿道路中心線方向鋪設時應整幅鋪設,不得拼接;垂直道路中心線方向的筋材鋪設有拼接時,拼接縫應該交錯排列,單層平面內(nèi)及層與層之間也交錯排列,以避免形成連續(xù)斷裂。筋材鋪設應從面層處開始,向內(nèi)鋪設。
(3)鋪設完成的筋材應繃緊、平整無褶皺,筋材與模塊之間的摩擦接觸面積應超過模塊面積的85%。為保證面層模塊堆砌平整,模塊之間的筋材鋪設厚度應均勻一致;當出現(xiàn)筋材搭接時,應修整使其無搭接。筋材鋪設時,應避免施工設備等直接在筋材界面上操作,在填土上操作機械時也因盡量注意對筋材的擾動與損害。
(4)面層砌塊應分層錯縫碼放,堆砌過程中應注意每一層的調(diào)平(尤其是底層)。砌塊之間應無明顯的縫隙,不得夾有顆粒碎屑物質(zhì)。每碼放一層,均應檢驗面層的垂直度,控制偏移量在0.01 m之內(nèi)。每一層模塊的內(nèi)邊緣也需對齊。砌塊最頂上三層容易松動,應采用空心砌塊插鋼筋澆筑,并設置頂蓋。
(5)橋梁基座位于加筋體加強區(qū)之上,由兩層厚10 cm的包裹式GRS復合體疊置構成,總厚度20 cm。橋梁面板直接安置在橋梁基座上。為保證橋梁面板的荷載不至于施加在面層模塊上, 應預留一定的豎向凈空間距和水平向緩沖帶,通過填充泡沫板實現(xiàn)其隔離。
當橋臺結構及橋梁基座施工完成,即可安置橋梁面板。橋梁面板與基座之間應再增設一層加筋,以減小兩者之間的摩擦阻力,減少面板在調(diào)整移動過程中對橋臺結構的擾動。面板放置應施壓均勻,避免脫空區(qū)產(chǎn)生。起重機的位置應在距離面層一定范圍之外。
工程實踐表明,該種橋臺能夠消除橋臺與連接路基之間的差異沉降,從而為避免多年來公路橋梁行業(yè)難以克服的橋臺跳車現(xiàn)象提供了可能,作為一項新技術,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橋臺復合結構在施工前,需要進行詳細施工交底,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施工說明進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