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閱讀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2021-01-07 05:56:14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21年6期
      關鍵詞:精思相濟書籍

      韓 迪

      (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自21世紀以來,在網(wǎng)絡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閱讀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閱讀視線從原來的紙質(zhì)書籍轉(zhuǎn)移到以網(wǎng)絡為媒介的數(shù)字閱讀上來。人們利用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電子終端進行閱讀和獲取信息已經(jīng)常態(tài)化,“碎片化閱讀”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一種普遍流行、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網(wǎng)絡信息技術以及文本數(shù)字化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然而,由于碎片化閱讀的內(nèi)容篇幅少、時間短,其逐漸向“淺閱讀”方向發(fā)展,因此引發(fā)了對人們閱讀方式以及社會閱讀現(xiàn)狀的新思考。另外,隨著國家對開展“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社會”的大力提倡,閱讀推廣工作也不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但其在推廣的書籍內(nèi)容、舉行的相關活動、開展的經(jīng)典閱讀推廣以及推廣的實踐效果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如今,有眾多學者將古代人們各種優(yōu)秀的思想、方法、智慧等借鑒于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在幾千年的文明旅程中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閱讀思想和方法,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本文以古鑒今,在總結(jié)和分析古代先賢閱讀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可以改善當今碎片化的閱讀狀況,提高讀者閱讀能力和閱讀質(zhì)量,以及提高閱讀推廣工作實效等方面的可借鑒的措施,為實現(xiàn)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貢獻一臂之力。

      1 中國古代閱讀思想探析

      中國古代先賢十分注重讀書治學,在幾千年的讀書治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閱讀思想和方法。筆者總結(jié)了其中的五個方面,分別是循序熟讀、博約相濟、讀書宜有擇、讀書須有疑、讀寫并重。

      1.1 循序熟讀

      閱讀是一個過程,古代很多文人學士都強調(diào)讀書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而治學則需要勤奮鉆研,因此閱讀也必定需熟讀精思,而非“不求甚解”。東晉著名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微旨》中曰:“凡學道當階淺以涉深,由易以及難……學近術以辟邪惡,乃可漸階精微矣。”[1]閱讀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在漸進的過程中拓展內(nèi)容范圍,加深理解的程度。朱熹十分強調(diào)讀書要循序漸進和熟讀精思,他將“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分為三個方面,初學者的循序漸進、經(jīng)書閱讀的循序漸進、讀史的循序漸進,“初學固是要先看《大學》《語》《孟》。若先看得《大學》一書透徹,他書都不費力,觸類便見。”[2]初讀書要以《大學》為始,若通此書,再閱讀其他書籍便可游刃有余。各類經(jīng)書要在熟讀四書之后再進行閱讀,史書要放之最后,并且“先讀《史記》,《史記》與《左傳》相包。次看《左傳》,次看《通鑒》,有余力則看全史”[3]。南宋陸九淵亦主張精熟之法,“書亦政不必遽爾多讀,讀書最以精熟為貴”[4],如果讀書只“涉獵而已”,則無法通曉書中之理,必然會造成讀而不解或解而不精的后果,因此讀書必須“仔細玩味”,不可草草閱之。也正如朱熹所言:“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盵5]只有熟讀和精思書中內(nèi)容,才能真正從內(nèi)心尋得其中的真理,做到讀有所得。元代程端禮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道:“每字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續(xù)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讀書當先對每個字逐一“訓”之,然后逐漸通解每一句和每一章的內(nèi)容,如此仔細咀嚼,則能通曉其意。自古便道“知音”難,要真正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深意,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讀百遍”的過程就是循序漸進和熟讀精思的過程。

      1.2 博約相濟

      自古至今,“博”與“約”是人們議論最多的一個讀書理念和方法。從讀書的角度而言,“博”指博覽群書、博學多識;“約”指“知要”,在博的基礎上做到對知識的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知其要義?!安迸c“約”的關系,實際上是“多”與“一”的關系,亦即“以一馭多”的問題[6]。古代先賢們也對讀書的博約觀發(fā)表過不少言論。陸世儀在《古今文選要序》中道:“讀書之道,博與約二者已。博者所以為約也,約者所以守博也。博而能宗,故窮大而不荒;約而能詳,故深藏而用昌?!痹谶@里,陸世儀強調(diào)讀書應該處理好博與約的關系,博覽群書可以汲取廣泛的知識,融會貫通可以做到對知識的深化,學有所得,所以博與約是相守相連的“共軛”關系。明朝理學家胡居仁認為:“窮理不周遍,則不能約要,故先博而后約。博是零碎處,約是總會處,窮理而至融會貫通,則約矣?!盵7]清朝汪琬在《傳是樓記》中說:“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胡居仁和汪琬在此強調(diào)的都是博約有序,讀書應該先“博”后“約”、博始約終,在廣泛汲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厚積薄發(fā)、積博成約,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也表明讀書須博約相濟,而不是偏執(zhí)一方。張之洞亦言:“該貫六藝,斟酌百家,既不少見而多怪,亦不非今而泥古,從善棄瑕,是之謂通。若夫偏袒一家,得此失彼,所謂是丹非素,一孔之論者也。然必先求博,則不至以臆說俗見為通;先須求精,則不至以混亂無主為通。不博不精,通字難言?!盵8]張之洞這里所指的“精”也就是“約”,讀書應該講求“博”與“約”同時并進,最后達到“通”。其實“博”與“約”的先后順序應因人而異,對于初學者而言,宜采取先“博”后“約”之序;對于專家學者而言,宜采取先“約”后“博”之序。不管先“博”后“約”還是先“約”后“博”,處理“博”與“約”之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博約相濟”,即“博”有“約”之統(tǒng)領,“約”有“博”之基礎。

      博約相濟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表現(xiàn)為泛讀與精讀相結(jié)合。南朝梁元帝蕭繹區(qū)分泛讀和精讀之法,對于必讀書籍“五經(jīng)”,要讀之百遍,即精讀;對于“此外眾書”可以泛讀。元代著名文學理論家陳繹曾認為經(jīng)、子、性理、禮、樂這五種書要“專精”,政術、天文、法律等十二種書需要“博習”,草木蟲魚、陰陽、醫(yī)等七種書需要“旁通”,雜藝、異端百家、小說雜書需要“泛讀”,而總集和別集則“當鉤玄”[9]??梢婈惱[曾的閱讀法既體現(xiàn)博約相濟的閱讀思想,又提倡精讀與泛讀相結(jié)合的閱讀方法??涤袨檎J為書有粗精不同,又有類屬之別,經(jīng)書內(nèi)容深奧,應該熟讀、精讀,而其他書籍通其大義、了解大概即可。所以“讀書當分專精、涉獵二事,惟專乃可致精,惟涉獵乃可致博,二者不可偏廢”[10]??涤袨閳猿址鹤x和精讀要結(jié)合,泛讀以擴充見聞,精讀以獲取專深的知識,泛讀和精讀必須兼有,此為閱讀的重要方法。

      1.3 讀書宜有擇

      自古以來,知識無涯,而人生有涯,在以有涯的人生面對無涯的知識面前,我們必須擇善而讀,所以讀書宜有擇也是重要的閱讀思想和方法。清代汪輝祖有言:“作文宜慎,讀文先不可不擇”,如果閱讀文章選擇不恰當,“讀者不能得其精髓,而僅學其皮毛,所誤不小”[11],因此讀書要精于選擇,這樣才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不被文章內(nèi)容所誤導。明代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讀書選擇觀”,張岱有言:“學海無涯,書囊無底,世間的書怎讀得盡”,唯有讀書之人做到“眼明手辣”和“心細膽粗”,因為“眼明則巧于掇拾,手辣則易于剪裁,心細則精于分別,膽粗則絕于去留”[12]。這里的“眼明手辣”和“心細膽粗”正是強調(diào)讀者在閱讀時,要仔細、認真地從書籍海洋中選擇出好的、適合自己的書籍。理學家王畿以食物來類比閱讀,“讀書譬如食味,得其精華,而汰其滓穢,始能養(yǎng)生。若積而不化,謂之食痞”[13]。讀書正如吃東西,不加選擇地亂吃食物,會導致生病,同理,不加選擇地閱讀書籍,最終可能會事倍功半或?qū)W無所得。張之洞堅持讀書宜求善本,他認為善本有三種類型:足本、精本(精校本和精刻本)和舊本(舊課和舊抄)。善本精校細勘、刊刻無誤,讀者不會被誤寫內(nèi)容所誤導。

      讀書宜有“擇”,其“擇”在質(zhì)量方面體現(xiàn)為“求善本”,在數(shù)量方面體現(xiàn)為“分門別類”。明末清初的理學家陸世儀在書籍的選擇、分類、閱讀范圍方面有很好的論述。他講求閱讀要分輕重緩急和分類閱讀,如“四書”“五經(jīng)”等要首選且終身閱讀,對于子、史、百家等,“如欲一一記誦,便是玩物喪志”,“凡讀書分類,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14]。讀書要在選擇、分類的基礎上進行,不能不加分辨地閱讀。通過對書籍進行分類閱讀可以降低閱讀所付成本,提高閱讀效率,即其所述“兼省心目”。針對傳統(tǒng)典籍的閱讀過程中,張之洞提出“縮約讀書法”,他將中學門類分為“經(jīng)史、諸子、理學、政治、地理、小學各門”,每一門的內(nèi)容只需要閱讀其中所選的書籍,例如史學只需要閱讀《通鑒》《紀事本末》《通考》《通典》即可。這樣在通過分類和選擇之后,學子們需要閱讀的書籍就達到了精簡的程度。由此可見,讀書有擇對我們節(jié)約時間成本、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質(zhì)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4 讀書須有疑

      古人治學講究善疑善問。在閱讀過程中要善于帶著懷疑的精神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元代著名學者趙孟頫一生熱愛讀書,他認為“大凡讀書,不能無疑,讀書而無所疑,是蓋與心無所得故也。無所得則無所思,不思矣,何疑之有?此讀書之大患也”[15]。讀書沒有收獲說明讀書時沒有思考,讀書不思考就不可能有疑問,不知疑也不善疑,這是閱讀之大忌?;叵肟鬃拥摹皩W而不思則罔”,這里的“思”應該具有“懷疑性思考”的意義,讀書學習不“疑思”,就會迷茫沒有收獲,思考和疑問是緊密相連的。吳默有言“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16]。閱讀要持懷疑的態(tài)度,善疑才能參悟書籍知識的深意,提出的疑問越多,對書籍內(nèi)容就會理解越透徹,這正是如今我們需要學習的“深閱讀”的閱讀方式。讀書需要從無疑中看出有疑,從有疑中看出無疑。陸世儀也說:“故學問不疑則不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予及門諸子皆有《質(zhì)疑錄》,而以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功也。”[17]可見《中庸》里的“慎思之”的“思”也包含“疑思”之義,閱讀要思考,思考則要“知疑”。

      1.5 讀寫并重

      閱讀講求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即在閱讀過程中除了要用眼看,用口誦,用心思外,還要動手“寫”,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里的“寫”不僅包括要邊讀書邊做筆記,同時也包括“寫作”,即作文也是閱讀的重要目標。古人讀書講求使用“圈點法”,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做記號、做筆記。呂本中在《呂氏童蒙訓》中介紹其父親呂希哲的類編讀書法,主張在讀書過程中把不同書籍中的相似事物、相似觀點類編在一起。這也是閱讀筆記的一種,將類似觀點內(nèi)容歸類,便于融會貫通、分類比較,也便于事后查詢和回顧。朱熹曾向他人介紹自己閱讀《論語》時的方法:“其初將紅筆抹出,后又用青筆抹出,又用黃筆抹出,三四番后,又用墨筆抹出,是要尋那精底?!盵18]在反復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每一遍都選擇不同顏色的筆來標記,漸漸向里尋到文章的精英之處。并且,這里也體現(xiàn)出朱熹強調(diào)閱讀應該熟讀精思。此外,朱熹言讀書,讀后必要有所得、有所發(fā);若無所得、無所發(fā),則是空讀書[19]。那么如何得、如何發(fā)呢?主要方式就是寫作。讀書不寫感想、不做文章、無所發(fā),等于白讀書、空讀書。閱讀后通過作文來表達讀者的思想、觀點、疑問等,這才是閱讀的價值所在。曾國藩在家書中強調(diào)了閱讀的“看讀寫作”之法:“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至于作諸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guī)模,過卅后則長進極難。”[20]讀書過程中要學習寫作,如果錯過了提高寫作能力的黃金年齡階段,想要再提升寫作能力就會很難。這也說明,閱讀與寫作應該相伴而行,缺一不可。

      2 中國古代閱讀思想的當代啟示

      中國古代先賢流傳下來的豐富的閱讀思想和方法對如今人們的閱讀方法的改變、“碎片化閱讀”狀況的改善、閱讀推廣效果的提升等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2.1 讀書要熟讀精思,善疑善問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出版發(fā)行技術的發(fā)展,書籍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興起,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時間的短暫性和零碎性,以及閱讀內(nèi)容的片段化和碎片化。同時,這種閱讀方式也被認為是“不易形成系統(tǒng)的、深度的知識體系,但它是社會快速發(fā)展和數(shù)字化時代人們閱讀方式變遷的必然結(jié)果”[21]。鑒古可知今,《宋史》卷一百九十列傳記載,宋景德二年(1005年),得益于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儒家書籍的藏書量在迅速增加,“今版本大備,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學者們“無筆札之勞”便可以“獲睹古人全書”,極大地方便了廣大文人學士對書籍的獲取和閱讀。然而書籍的增加和獲取的便利性反而使得許多讀書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學者們漫游于海量書籍和知識之中,不求熟讀精思,虛心涵泳,或面對選擇不知所措,或面對書籍一目十行,逐漸養(yǎng)成“茍簡讀書”遠不及“洛陽紙貴”的閱讀風氣。如今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形成的數(shù)字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現(xiàn)象與當時的“茍簡讀書”之風有相似之處。“碎片化閱讀”正符合快節(jié)奏、快消費的生活特點,讀者無時間更無心真正投入到閱讀中去,更不會對一本書熟讀精思。各種書籍信息唾手可得,但人們卻少了熟讀精思,淺顯易懂內(nèi)容逐漸成為大眾的喜聞樂見,需要深入思考的內(nèi)容卻被拋棄。因此,今人須學習先賢“通一書而后及一書”的漸進讀書法,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閱讀不能蜻蜓點水,更不能求量不求質(zhì),而是要熟讀精思,通過對書籍認真研讀,逐漸通曉文章之義,這樣才能做到閱有所得,實現(xiàn)閱讀的意義。所以,我們也不應該將“年人均閱讀量”作為衡量閱讀推廣和全民閱讀實踐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量”的結(jié)果無法體現(xiàn)出閱讀效果的“質(zhì)”。如果讀者只是草草閱讀,不求甚解,即使讀的書籍數(shù)量再多也無法達到真正的學有所得。閱讀推廣應該指導讀者采取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閱讀方法,在精讀、細讀、品讀的過程中,從培養(yǎng)民眾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提高民眾的閱讀質(zhì)量和閱讀能力等方面檢驗閱讀推廣的實踐效果。

      閱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思考需要善疑善問。長時間的“淺閱讀”會讓讀者喪失思考和置疑的能力,導致閱讀能力的下降。因此,我們要學習古人“學而不思則罔”“慎思之”中的“疑思”精神,在閱讀過程中要善疑善問,則能實現(xiàn)閱讀的疑有所悟、問有所獲。同時,在開展閱讀推廣的相關活動中,推廣主體可以嘗試設置“疑—問—答”的環(huán)節(jié),引導讀者帶著懷疑的精神進行閱讀,鍛煉和提高讀者的閱讀置疑能力。學習古人“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的善疑善問精神,是當代讀者提高閱讀能力和效果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閱讀推廣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參考和借鑒的。

      2.2 合理選擇書籍內(nèi)容,大力推廣經(jīng)典閱讀

      如今,出版技術、信息數(shù)字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紙質(zhì)書籍和數(shù)字化信息的數(shù)量快速增長,各種書籍信息內(nèi)容在質(zhì)量上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由于閱讀內(nèi)容的無限性和讀者時間、精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讀者閱讀以碎片化、淺閱讀、趣味閱讀和交互式閱讀為特色[22]。尤其是人們的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的內(nèi)容逐漸呈娛樂化傾向,這可能會誤導讀者,不利于讀者閱讀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做到“眼明手辣”和“心細膽粗”,學會在海量書籍信息中篩選好的書籍,多求善本,多讀經(jīng)典,主動選擇有益于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的書籍和信息內(nèi)容。

      在閱讀推廣工作中,推廣主體要對所薦書籍分門別類,有選擇地進行推廣。據(jù)相關調(diào)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書籍借閱排行榜中,小說類書籍借閱比較多,而國外大學生則借閱哲學、經(jīng)濟方面的書籍比較多。因此,不管對于高校閱讀推廣或是社會中的閱讀推廣主體來說,不能為了迎合讀者追逐時文之風,直接根據(jù)圖書借閱排行榜進行書籍推薦,而是要在本著提高閱讀質(zhì)量、實現(xiàn)全民閱讀的目標下,對書籍仔細篩選,分門別類,有選擇地進行推廣。另外,經(jīng)典閱讀推廣應該成為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其核心就是閱讀經(jīng)典,古代不少學者在推薦閱讀書籍時也總是將四書、五經(jīng)之類經(jīng)典位列于首。正如王余光所說,對于社會,經(jīng)典才是社會統(tǒng)一價值的體現(xiàn),對于教育,經(jīng)典閱讀才是通識教育的核心[23]。如今在碎片化閱讀和數(shù)字閱讀的影響下,許多讀者只選擇那些篇幅簡短、內(nèi)容淺顯、具有娛樂性的小說等其他類型書籍,卻將經(jīng)典書籍舍棄一旁,這不利于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學習、傳承和發(fā)揚。而我國的閱讀推廣工作關于經(jīng)典閱讀推廣不僅內(nèi)容較少,實踐效果也不理想。閱讀推廣工作要謹慎看待社會中的追逐時文之風,將經(jīng)典閱讀推廣到家庭閱讀、學校閱讀、社會閱讀中去,大力推進經(jīng)典閱讀推廣。要立民族之魂,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推進全民閱讀和實現(xiàn)書香社會,經(jīng)典應該成為閱讀推廣的核心內(nèi)容。

      2.3 讀書要博約相濟,正確使用泛讀與精讀之法

      博約相濟也就是指閱讀既要博覽群書,也要提綱挈領,“博”與“約”相結(jié)合,最后達到“通”,即通曉文章深意。如今,人們通過數(shù)字化和碎片化閱讀確實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內(nèi)容,但是大部分信息內(nèi)容缺少深度性,并逐漸偏向娛樂化,所以并不足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博”。并且,“淺閱讀”逐漸替代“深閱讀”,人們越來越忽視閱讀內(nèi)容的潛在深意,導致最后博約皆未做到,也失了閱讀的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把古人“博約相濟”的讀書方法拿來借鑒,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要針對一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研讀,處理好閱讀中的“多”與“一”的關系。“博”能擴充見聞,使人向廣博處發(fā)展;“約”能開拓思維,使人向更深處思考問題。

      閱讀除了要博約相濟,在具體閱讀方法上也要堅持泛讀與精讀相結(jié)合。對于當下所有的學生群體來說,一些課外的文學類、科幻類的小說等可以采取泛讀之法,而與學理專業(yè)等有關的書籍,以及一些名著和經(jīng)典需要進行精讀。當然,泛讀與精讀之法既指對不同種類書籍的閱讀,同時也適用于對一本書的內(nèi)容的閱讀。有些讀者讀書時堅持從頭到尾一字不落,閱讀沒有取舍,可能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如果能學會泛讀與精讀的結(jié)合,做到對閱讀內(nèi)容的去粗取精,閱讀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閱讀推廣過程中,應該向讀者強調(diào)這類閱讀方法,尤其是學生群體,他們需要不斷汲取各類知識,同時更需要對某一類知識的深入學習。因此在向他們推薦各種書籍時,要教會他們泛讀與精讀的閱讀方法,在解決閱讀效率問題的同時提高閱讀效果。

      2.4 讀寫并重,爭取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時提升

      古人讀書十分強調(diào)讀寫結(jié)合,讀書時要做筆記,讀書后要寫文章,這樣才能做到讀書以治學,作文也是閱讀的重要目標。如今碎片化閱讀內(nèi)容的簡短性、閱讀時間的短暫性、閱讀方式的及時交互性,以及數(shù)字化閱讀的便捷性,都使得閱讀與寫作相分離,讀者很難做到閱讀與寫作并行,久而久之讀者的構思和寫作能力也會逐漸衰退。蔣永福先生在談及如何認識閱讀對學生的意義時曾指出,我國大學現(xiàn)行的課程體系中普遍缺少“閱讀與寫作”課程(“人文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而西方國家的大學普遍將該課程設置為全校所有學科專業(yè)的必修課??梢姡壳敖^大部分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不足,與缺乏相應的課程教育、忽視閱讀與寫作的重要關系、缺少閱讀寫作練習有密切的關系。而古代先賢早已為我們指出了借鑒之法。一方面,在碎片化閱讀時代下,讀者須少讀時文多讀經(jīng)典,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學習歐陽修“枕上、馬上、廁上”思量作文的精神,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和作文的習慣;另一方面,閱讀推廣工作要將提高讀者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納入目標范圍,在閱讀推廣過程中,尤其針對學生群體,要通過相關活動指導他們進行作文和表達,或可通過征文大賽等活動來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能力,逐漸養(yǎng)成讀書和寫作并行的習慣,從而提高閱讀推廣工作的實踐效果。

      3 結(jié)語

      中國古代先賢在幾千年的文明旅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閱讀思想,筆者總結(jié)了其中的五個方面:循序熟讀、博約相濟、讀書宜有擇、讀書須有疑、讀寫并重。在當前碎片化閱讀盛行,以及閱讀推廣普遍開展的今天,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古代先賢豐富的閱讀思想和方法,這對改善碎片化的閱讀狀況、提高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質(zhì)量、提高閱讀推廣的實踐效果,以及最終實現(xiàn)全民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中國古代閱讀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僅闡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豐富的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學習和借鑒。我們要以古鑒今,讓這些優(yōu)秀的閱讀思想和方法在促進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社會中發(fā)揮更大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猜你喜歡
      精思相濟書籍
      魯迅與“書籍代購”
      AOS在書籍編寫的應用
      書籍
      書籍是如何改變我們的
      著眼小事干細活 寬嚴相濟鑄班魂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58
      學校管理要“寬嚴相濟”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40
      精思厚積乃成其大——論瀨戶宏教授的中國近現(xiàn)代戲劇研究
      監(jiān)獄行刑視角下的寬嚴相濟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56
      寬嚴相濟,養(yǎng)出中國好兒子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6
      語文,貴在“讀”
      盐城市| 孝感市| 靖边县| 商城县| 姜堰市| 灌南县| 丁青县| 中阳县| 天门市| 雷山县| 武乡县| 内丘县| 彭山县| 剑河县| 彰化县| 杨浦区| 和田市| 安乡县| 房产| 讷河市| 佳木斯市| 开封市| 绥滨县| 宜昌市| 大冶市| 九寨沟县| 四会市| 锦屏县| 新乐市| 克山县| 徐水县| 龙山县| 元江| 勐海县| 寻甸| 西乌珠穆沁旗| 山丹县| 北辰区| 禹州市| 拉萨市|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