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瀏陽市人民醫(yī)院(413000)李鐸偉
結腸癌在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發(fā)生率較高,該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傳統(tǒng)常以開腹直腸癌切除術為主,但損傷大,出血多,恢復慢[1][2]。隨著腹腔鏡手術操作器械創(chuàng)新,腔鏡手術技術日趨完善,在結腸癌切除手術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患者存在個體差異,腹腔鏡手術是否適用每例結腸癌患者病情尚需進一步探究[3]。本文就我院早期應用開腹手術和后期應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82例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高危結腸癌患者,依據(jù)入院時間及手術方式不同進行分組,2018年4月~2019年3月進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納入對照組,2019年4月~2020年3月進行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的納入試驗組,每組41例,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C反應蛋白(CRP)表達水平。對照組患者中男/女(例):23/18,年齡43~70歲,平均(56.43±3.92)歲,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10例;試驗組患者中男/女(例):24/17,年齡42~69歲,平均(55.72±3.87)歲,TNM分期:Ⅰ期:9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上述資料組間差異小,可比。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予以氣管插管全麻,具體操作遵循標準結腸癌根治術操作準則,術前進行系統(tǒng)檢查,確定患者腫瘤位置、大小及身體狀況,設置切口,常規(guī)開腹,探查受累區(qū)域腸管狀況,評估是否轉移,將受累腸袢切除,并進行殘端吻合操作,清掃淋巴結,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隨后關閉腹腔;試驗組給予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采納《中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指南》操作,麻醉方式同對照組,隨后創(chuàng)建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控制在12~14mmHg,確定臍部左側5cm偏下12mm位置,設置為主操作孔,進行穿刺,置入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確定淋巴結情況,判斷病變部位狀況,評估是否存在腹腔轉移情況,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設置其他操作孔,確定腸系膜上血管,沿其投影位置,在腹腔鏡引導下分離腸系膜,并分離病灶區(qū)域主要血管,對淋巴結進行清掃,確定病變腸段,將其完整切除,隨后進行殘端吻合操作,觀察患者術野是否出現(xiàn)滲血情況,對于出現(xiàn)患者放置引流管,沖洗腹腔,檢查無異常情況后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2周內并發(fā)癥率統(tǒng)計比較,包括:吻合口瘺、腹腔感染、腸梗阻;②術后第一天復查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水平,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叮囑患者清晨禁食,抽取肘靜脈血3ml,抗凝處理,進行離心操作10min,3000r/min,分離血清,具體操作嚴格按照CRP試劑盒檢測標準要求進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并發(fā)癥率比較 試驗組并發(fā)癥率2.44%(1/41),低于對照組的14.63%(6/41),差異顯著(P<0.05)。
2.2 炎性因子水平 術前,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水平組間對比(9.21±1.44)mg/L vs(9.34±1.65)mg/L,差異較小,P>0.05,術后第一天兩組CRP水平高于術前,但試驗組(51.67±3.57)mg/L低于對照組的(63.23±4.02)mg/L,差異顯著(P<0.05)。
目前結腸癌臨床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因早期腹腔鏡未在我院普及,患者手術觀念意識參差不齊,加之手術技術缺陷,手術操作經驗不足,早期我院結腸癌病例都是應用開腹結腸癌切除術。近年來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臨床應用廣泛,但是高危結腸癌患者病情重,腹腔鏡下操作缺乏病變組織直接觸覺反饋,具體手術操作難度較高、學習曲線長[4][5]。隨著腹腔鏡的臨床廣泛普遍應用及操作技藝的提升,加之腹腔鏡損傷小、恢復快等微創(chuàng)優(yōu)勢,更適合于高危結腸癌病例,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微創(chuàng)、損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6],我院應用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腹腔鏡下吻合腸管端具有針距及邊距一致,斷端吻合整齊,吻合口處腸管血運好,不會因殘端腸管壞死出現(xiàn)吻合口瘺的優(yōu)勢,而開腹手術治療具有針距、邊距參差不齊,影響血運,出現(xiàn)吻合口瘺,同時縫線吻合可能切割腸管組織的特點,故易導致吻合口瘺。開腹手術切口大,腸管暴露外界時間長,加之失血較多,故易出現(xiàn)腹腔感染;開腹手術操作對腸管干擾較大,可造成腸管水腫,胃腸動力減弱,可致腸梗阻,同時開腹手術縫線吻合也易造成吻合口狹窄導致腸梗阻[7]。因腹腔鏡能夠保證廣闊的手術視野,且清晰度和辨識度更高,能夠清晰顯示細微解剖結構,進而更為準確地游離腸系膜和腸袢,減少了腹腔內粘連,降低了腸梗阻并發(fā)癥的風險。同時也可保證腸系膜根部血管結扎牢固,將腫瘤血管供應阻斷,從而更為徹底地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減少了腫瘤復發(fā)及轉移,導致術后腹腔內粘連減輕,也可減少腸梗阻的并發(fā)。加之目前腹腔鏡相關器械精度高,操作性能好,手術醫(yī)師技術嫻熟,從而操作更為精準,對周圍組織傷害較小,故術后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44%)明顯低于對照組(14.63%),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反應的一個極靈敏的指標,血漿中CRP濃度在創(chuàng)傷、感染、外科手術后迅速顯著增高,可達正常值的2000倍。因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操作精準度高,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對腹腔組織器官干擾小。相對于開腹手術,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致機體應激反應小[8],故術后試驗組CRP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jù)筆者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具有手術視野開闊,操作精準度高,對腹腔臟器干擾小,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
綜上所述,針對高危結腸癌患者,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術后并發(fā)癥率較低,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加之高危結腸癌患者身體承受能力較弱,手術耐受能力差,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利于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