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霞,劉澤萌,張哲,張凱華△
(1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崔維霞中醫(yī)針灸診所,內蒙古 鄂倫春;2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院,天津;3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張凱華中醫(yī)診所,內蒙古 鄂倫春)
感冒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疾病。感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冒寒、重傷風等名稱。筆者在臨床上治療感冒常以六經(jīng)辨證為指導思想,治療效果滿意。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冬春季為多。輕型感冒雖可不藥而愈,重癥感冒卻能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兒、老年體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時行感冒暴發(fā)時,迅速流行,感染者眾多,癥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嚴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腫、痹病等多種疾病發(fā)生和加重的因素,須積極防治。
胡希恕先生認為六經(jīng)辨證不是臟腑辨證而是八綱辨證,并提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等學術思想[1,2]。六經(jīng)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胡希恕先生指出:《傷寒論》之六經(jīng),雖“稱之為病”,其實質是證,而且來自八綱。八綱即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其實在表里中間,還有一個半表半里,按數(shù)而論,應為九綱。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習慣上仍稱為八綱。疾病從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從病性而言,不外乎陰陽、虛實、寒熱,而虛、實、寒、熱又可從屬于陰陽,如此可知,表陽熱實即為太陽,表陰虛寒則為少陰;里陽熱實即是陽明,里陰虛寒則為太陰;半表半里之陽熱實即為少陽,半表半里之陰虛寒則為厥陰[3-6]。如此,無論表、里、半表半里皆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的反映,三而二之為六。這即《傷寒論》所謂的“六經(jīng)病”。
明確了六經(jīng)與八綱的關系,就為臨床運用經(jīng)方奠定了基礎。胡希恕先生應用經(jīng)方分為三步辨證,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證。
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此病位是指病邪反應的病位,不是病變所在的病位。即使病變在里,但病邪集中反應于表位,即稱之為表證。反之,雖病變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應于里位,即稱之為里證。六經(jīng)均有提綱證,尋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7,8]。感冒的主要病因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故臨床表現(xiàn)以表證為主。表證包括表陽證與表陰證,即太陽病與少陰病。隨著病程發(fā)展,亦可涉及陽明、少陽等證。
①表證
表陽(太陽?。┨卣鳎好}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若太陽病,有汗、發(fā)熱、惡風、脈緩者,為中風。宜用桂枝湯加減治療。若太陽病,無汗,發(fā)熱或無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脈緊者,為傷寒。宜用麻黃湯加減治療。
表陰(少陰?。┨卣鳎好}微細,但欲寐。若少陰病有汗,為中風,宜用桂枝湯加減治療。
若少陰病無汗,為傷寒,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加減治療。
②里陽
里陽(陽明?。┨卣鳎阂粸槲讣覍崳樯頍?、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太陽病失治或誤治,每傳入里,而發(fā)陽明病。亦有表里同時發(fā)病,為太陽陽明合病。亦有太陽病未罷,即并于陽明而發(fā)二陽并病,無論合病或并病,見有表證在,必須先解表,然后攻里,此為定法。如患者大煩渴,惡熱不惡寒,脈洪大或浮滑,熱結于里而猶未實者。宜用白虎湯加減治療。
里陰(太陰?。┨卣鳎焊?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患者素體虛寒,患太陽病時,常為陰陽表里互見之證,治宜隨證先扶其虛,再治其表。亦有救里解表合治一方者。
③半表半里陽(少陽?。┨卣鳎嚎诳?,咽干,目眩。若少陽病,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為中風。若少陽病,脈弦細,頭疼發(fā)熱者,為傷寒。
治療少陽病多以柴胡類方。如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
半表半里陰(厥陰?。┨卣鳎贺赎幹疄椴?,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多用烏梅丸或者柴胡桂枝干姜湯等治療。
④合病。
若太陽陽明合病,重癥,見發(fā)熱無汗,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者,多用大青龍湯加減治療。
若太陽陽明合病,輕癥,見汗出而喘或渴者,多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
若太陽陽明合病,大煩渴,惡熱不惡寒脈洪大或浮滑者,多用白虎湯加減治療。
若太陽少陽合病,而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表證輕者,宜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若太陽少陽合病,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并見,表未解者,宜用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桂枝湯證:頭痛發(fā)熱,汗出如風,脈浮緩。)
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者,宜用小柴胡加石膏湯加減治療。
病位既定,則當進一步確定病性,即陰陽、虛實、寒熱,治則治法亦相應而定。如病在表,治以汗法;病在里,治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溫,或補;病在半表半里,治以和法。
方證即方劑的適應證,治病能否取效,最終要落實在方證上。如太陽病,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則宜桂枝湯;若見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惡風而喘者,脈浮緊者,是麻黃湯證……雖然均為太陽病的發(fā)汗方劑,但各有一定的適應證,如果用得其反,不但無益,而且有害,輕者變證蜂起,重者壞證叢生。
李某,男,49歲,2017年10月18日初診;該患者因于8d前受涼后出現(xiàn)感冒發(fā)熱,全身不適,惡寒等癥狀。就診于某當?shù)厣鐓^(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給予退熱等抗感染對癥治療后,熱勢減退,呈低熱狀態(tài)。他醫(yī)給予銀翹散加減方治療5d后無效而前來就診??滔伦C:低熱,自測體溫37.6℃,乏力,口干渴欲飲,咽痛,偶咳黃痰,晨起刷牙時干嘔明顯,無惡寒,口苦,二便可,食納不佳,眠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綜合分析:根據(jù)六經(jīng)辨證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加減: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生石膏清解陽明里熱,又用桔梗清熱化痰、排膿。診斷:西醫(yī):上呼吸道感染;中醫(yī):感冒(三陽合?。?;處方:柴胡24g,清半夏12g,黃芩9g,黨參9g,炙甘草9g,生石膏30g,桔梗9g,生姜9克,大棗4枚掰開。2劑,每劑分2-3次溫服。結果:患者服用1劑后低熱癥狀消失,咽痛亦明顯減輕,又服用1劑,諸癥消失。
王某,女,46歲,2018年3月19日初診。該患者因天氣變化而誘發(fā)感冒發(fā)熱3d,自服感冒藥未見好轉而前來就診??滔伦C:頭痛,發(fā)熱38.5℃,身體疼痛,口苦咽干,微嘔,微惡風寒,舌苔薄白,脈弦細數(shù)。綜合分析:證屬太陽少陽合病,為柴胡桂枝湯方證。診斷:西醫(yī):感冒;中醫(yī):感冒(太陽少陽合?。?;處方:柴胡20g,法半夏10g,黃芩10g,黨參10g,炙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姜10g,大棗4枚掰開。3劑。結果:服1劑,發(fā)熱退,諸癥大減,服完3劑諸癥皆除。
六經(jīng)辨證體系診治感冒,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證;臨床具有診斷方便、療效可靠迅速,一般感冒3-7付即可痊愈。選擇方劑多為張仲景《傷寒論》經(jīng)典名方,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選擇的藥物,多藥少力宏,價格低廉,有的藥物多是藥食同源之品,沒有明顯不良氣味,易為患者接受。既能解決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又不加重其經(jīng)濟上的壓力,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簡便廉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