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項城市中醫(yī)院(466200)劉娟娟
通常,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會出現(xiàn)腹脹、嘔吐、胃脘脹滿、灼熱等不良癥狀,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會發(fā)展為胃潰瘍、食管炎或者胃黏膜糜爛等疾病[1][2]。在臨床上,大多數(shù)醫(yī)生會選用西醫(yī)治療,但是療效并不顯著,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為此,筆者將疏肝和胃湯加減方應用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過程中。本文以90例肝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就診時間段為2018年6月~2020年5月期間,對疏肝和胃湯加減方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整理的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90例肝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就診時間段為2018年6月~2020年5月期間,按照單雙號分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73歲,平均年齡(47.6±3.2)歲;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77歲,平均年齡(49.5±3.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納入軟件SPSS20.0系統(tǒng)分析,P>0.05,無差異可對比。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45例肝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使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具體的用藥方法如下:首先為患者提供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每次服用20mg,每天服用1次;然后是多潘立酮片,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3次;接著給予鋁碳酸鎂咀嚼片,每次服用1.0g,每天服用3次,連續(xù)治療兩個月。
給予觀察組45例肝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使用疏肝和胃湯加減方治療,具體的用藥方法如下:該藥方中包括15g白芍、12g半夏、12g柴胡、12g郁金、12g枳殼、10g陳皮、10g合歡皮、10g香附、10g黃芩、10g烏賊骨、8g木香、5g甘草。如果伴有嚴重胃脹,則增加至枳殼20g、15g厚樸、10g萊菔子、10g木香;如果伴有嚴重胃痛,則加入15g延胡索;如果伴有反酸,則加入15g烏賊骨、10g瓦楞子。每天煎煮1劑藥方,分為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經過治療后,胃脘部不適、胃部反酸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則為顯著;胃脘部不適、胃部反酸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胃脘部不適、胃部反酸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跡象,則為無效。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納入到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中,計數(shù)資料利用X2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6%(43/45)高于對照組的73.3%(33/45),差異顯著(P<0.05)。
慢性胃炎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該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胃黏膜受到了炎性刺激,進而降低對外界病原菌的抵抗能力,由此引發(fā)的胃粘膜糜爛、胃黏膜潰瘍等癥狀。臨床上,許多醫(yī)生采用西藥進行治療,但是臨床療效并不顯著,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高。為了加強臨床療效,筆者將中醫(yī)藥方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本次研究采用疏肝和胃湯加減方進行治療,其中白芍和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對于胸脅脹痛、肝郁氣滯的癥狀具有良好的療效;黃芩、枳殼具有清熱除濕的功效,能夠促進胃黏膜炎癥的吸收,緩解食積不化的癥狀;半夏、郁金具有活血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夠緩解胸脅刺痛等癥狀;香附具有調和脾胃、疏肝解郁,緩解消化不良等癥狀,將這些中藥材結合起來使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出緩解疼痛、解郁、和血、緩解反酸及胃部灼燒感的效果。
綜上所述,肝胃不和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接受疏肝和胃湯加減方的治療后,臨床療效明顯提升,不良反應減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