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興
[摘 要]翻轉課堂理念與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微課是實現翻轉課堂的有力工具。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可引入微課助力翻轉課堂,以驅動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積極互動。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圓的面積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2-0058-02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強調,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優(yōu)質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為基礎,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在此要求的指導下,廣大教師開始探索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提出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所謂的翻轉課堂是指推翻傳統教學模式,由教師提前根據新知內容錄制微課,將其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下載觀看,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同時發(fā)現學習問題,帶著問題在課堂上與他人進行討論,有重點地學習新知,并在課后進行實踐反饋的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離不開微課,微課可以說是實現翻轉課堂的有力工具。因此,筆者在組織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活動的時候,會靈活地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重點學習,課后及時反饋,在實現“先學后教”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一、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和課堂互動是小學數學翻轉課堂得以有效實施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其中,課前準備活動需要教師為學生錄制適宜的微課,編寫恰當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如此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前有效自主觀看和思考,做好課堂互動準備。
1.以問題為線索設計微課
微課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其實是扮演承載知識的角色,它包含著教學的一系列流程。當前在對微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少教師指出,盡管微課可以使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但是卻割裂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其實不然,互動不是單純地指學生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微課,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其中的內容,也是師生互動的一種形式。為了使學生在課前真正地進行自主學習,筆者一般會以問題為線索設計微課,使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展開對新知的思考,同時確定此次學習的重點,做好課前準備。
以“圓的面積”的教學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總結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設計微課時,筆者先為學生展現之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復習,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接著,通過微課視頻引入“馬吃草”的情境:將一匹馬用一根長度為2米的繩子拴在一棵樹下,這匹馬最大的活動范圍是多少?它可以吃到多少草?如此有趣味性的場景,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微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問題是在考查什么,要如何解決此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會聯想到圓的面積。那么,圓的面積如何計算呢?筆者要求學生遷移知識,動手剪切圓,并對其進行拼接。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經歷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便于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初步地建立對圓的面積的感性認知。如此微課看似簡單,卻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這個問題為線索,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建立對圓的面積的初步認知,同時發(fā)現新的問題,做好上課準備。
2.以掌握為目標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
自主學習任務單與微課是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觀看微課,學生可以把握新知的學習方向,對新知進行探究。而自主學習任務單,則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工具,可以使學生搭配微課和教材,自主地完成任務,獲取新知。因此,筆者在組織翻轉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除了會在課前為學生錄制微課之外,還會以掌握知識為目標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將其與微課一同發(fā)送給學生,輔助學生自主學習。
仍以“圓的面積”教學為例,課前,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自主學習任務單:
“圓的面積”自主學習任務單(節(jié)選)
一、學習指南
1.學習內容:圓的面積。
2.學習目標:觀看微課,結合教材,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了解圓的面積概念,感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使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學習重難點: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4.課堂學習形式預告:課前自主觀看微課,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課堂上就不理解的問題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新知,完成拓展練習。
二、學習任務
觀看微課,結合教材,完成如下問題:
1.圓的面積是( )。
2.將圓平均分為若干份,拼接之后可以獲得一個近似于( )的圖形,這個圖形的( ? )相當于圓的( ? ),用字母表示為( ),( )相當于圓的( ? ),用字母表示為( ?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 ),所以,圓的面積公式是( ? )。
3.當一個圓的直徑是8cm的時候,它的周長是( ? ),面積是( ? )。
4.根據所給的條件,計算圓的面積。
(1)d=8 cm ? (2)C=25.12 cm
5.解決問題:將一匹馬用一根長度為4米的繩子拴在木樁上,它最多可以吃多少平方米的草呢?
三、學習困惑與建議
二、課堂互動
翻轉課堂模式中的課前學習是學生以微課為基礎,以自主學習任務單為依據的自主學習。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建立對新知的感性認知。通過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不僅可以檢驗自己的自主學習情況,還可以發(fā)現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有準備地走進課堂,與教師或其他同學展開互動。因此,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采取互動的方式,幫助學生重點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增強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1.小組合作,生生互動
在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發(fā)現了諸多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就各自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集思廣益,解決簡單的問題,留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教師指導解決。因此,筆者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會引導學生拿出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向其他小組成員展現自己的問題,一起討論分析。在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筆者會走進各個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發(fā)現懸而未決的問題,借此調整教學計劃,圍繞學生未知的內容重點地進行指導。
2.師生對話,逐步引導
在傳統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會圍繞教學重難點內容向學生講述知識,其所確定的重難點知識是以教學大綱的要求為指導,忽視學生的學情,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將數學定理、公式作為重難點內容,一味地采用灌輸的方式,向學生講授數學結論,如此不僅加重了學生的理解負擔,還使學生的思維早早地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而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目標的,強調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促進師生之間的積極對話。因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以師生對話為途徑,立足學生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步步地引導,使學生在自主思維的作用下,由淺入深地探尋數學知識,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觀看“圓的面積”微課時,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了動手操作,但是卻無法準確地切割圓,將其拼接成一個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由此導致他們在探尋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存在問題。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不少學生也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我拼接出來的圖形不是長方形呢?怎樣剪切、拼接才能獲得一個長方形呢?”立足學生共同存在的此問題,筆者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手操作,探究面積”的微課,并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操作演示。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示一個圓,利用切割功能,將這個圓平均分為不同的份數,并將它們拼接起來。此時,筆者停止播放微課,引導學生思考:“當切割的份數越多的時候,拼接出來的圖形越像什么呢?拼接出來的圖形的長和圓的什么有關系呢?有何關系呢?寬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呢?有何關系呢?”在直觀視頻的輔助下,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答案,順其自然地解決問題,真正地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扎實理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3.互動交流,加深理解
利用微課實現翻轉課堂,其教學成果的好壞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所學,是否對所學架構積極的情感,是否可以靈活地應用所學。學生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對同一個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傳統的教學中,盡管教師會為學生留出分享時間,交流這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知識,但這種做法僅僅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簡單堆砌。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則要求學生先在反饋所學的基礎上暴露學習的不足,再由教師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由此,筆者在講授了新知之后,會繼續(xù)利用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這節(jié)課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令你印象深刻?你對哪一個知識點最感興趣?你覺得哪些知識可以在生活中進行應用?如何利用它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些問題驅動著學生回憶課堂所學,同時也能使教師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繼續(xù)給予指導。
在學生互動交流的同時,筆者還會利用微課為他們展現一些練習題,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再次發(fā)現不足,及時改進。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結合教學內容,精心錄制微課,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并在課堂上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重點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共享學習心得,使學生獲得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