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顛覆中的承傳
      ——重探王文興《家變》中的父子沖突

      2021-01-12 06:57:55
      關鍵詞:范曄父權父子

      何 海 峰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家變》是王文興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巨著,被譽為“臺灣文學20年來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本突破性的小說”[1]。小說通過探析父子沖突這一矛盾主線挖掘“家變”之下的“變”與“不變”,也進一步厘清20世紀60年代以范曄為代表的臺灣青年在傳統(tǒng)意識與現(xiàn)代意識之間的掙扎。1973年,《家變》在臺灣一經(jīng)出版便引發(fā)了臺灣文壇的一場“地震”,一大批學者爭相討論,愛之者贊譽有加,厭之者則大加撻伐。如顏元叔認為《家變》是中國近代小說少有的杰作之一[2],呂正惠卻認為王文興是“‘落后’的社會里徹底西化的知識分子”[3]。盡管對《家變》的褒貶不一,但小說創(chuàng)作自有其時代意義,且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小說里刻畫的父子沖突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值得進一步思考。

      一、從“父慈子孝”到“逆子逐父”

      父子關系是家庭組織中重要的倫理范疇,“父為子綱”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社會沿襲的道德規(guī)約。父親是家庭權力的擁有者,子輩的一切行為都要依循父親的意志,在這種文化土壤培育之下,“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自然成為合乎情理的家庭秩序。但在這“慈”與“孝”的表象之下,子輩的自由與意志受到規(guī)約。由于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結構日漸式微,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日益興盛。這樣的社會變遷導致傳統(tǒng)的“父慈子孝”的家庭綱常逐漸松動脫落,甚至分崩離析。父親失去家庭權威,“一家之主”的地位被子輩取代。自五四運動后,個體意識的覺醒使原本被父權制約乃至壓迫的子輩逐漸意識到自己擁有獨立的人格,他們開始嘗試挑戰(zhàn)父權,甚至奪過“一家之主”的地位。于是,父子之間的權力關系被改寫,舊有的父權秩序被子輩推翻。傳統(tǒng)“父慈子孝”的和諧家庭氛圍在一場淋漓酣暢的“子的狂歡節(jié)”[4]之后出現(xiàn)裂縫,子輩以推翻父權來獲得成長的契機,這也為文學作品中子輩瓦解父權神話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

      小說《家變》中,范曄起初也擁有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幼時的范曄總是依偎著父親,父親溫暖的大手牽著他的小手一同上街;夜晚睡覺時,父親睡在外側(cè),“父親堰臥之身像墻垛般阻住了危險侵害”[5]13,讓他倍感安心;范曄剛上學堂時,老是在教室里回想“媽媽淺淺的笑貌,和爸爸溫藹和善的顏面”[5]15;范曄考了班級第八后,父親自豪地說:“有人有黃金銀券我不羨慕,我有個值得千萬金子的兒子。有個這樣的兒子便是什么財富都比敵不了。”[5]30但當范曄慢慢長大后,這個曾經(jīng)其樂融融的家在他心目中逐漸“變味”:“家!家是什么?家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制度!她也是最殘忍、最不人道的一種組織!”[5]67仇恨的種子逐漸在范曄心中發(fā)芽,甚至將父母與他講話視為一種“侵犯”:“你們就不能給人一點不受干擾,可以做一會自己的事的起碼人權嗎?你們?yōu)槭裁匆址肝??”[5]3而父親稍微犯點小錯就會受到范曄的責罵,甚至不被允許吃飯。最終,父親忍受不了范曄的虐待而離家出走,“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后,向籬后的屋宅投了最后一眼,便轉(zhuǎn)身放步離去”[5]1。

      “家變”看似是家門之內(nèi)的父子之間的生活沖突,但王文興在小說中也穿插了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介紹,暗示了“家變”的根源是“世變”,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了父子權力關系的改寫。王文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下滑是“家變”的第一道催化劑。范曄由童年“戀家”到成年后“厭家”的轉(zhuǎn)變,肇始于其父親范閩賢的失業(yè),這使范曄不得不暫時休學,一家人也不得不從廈門遷去臺灣謀生。隨著父親薪資的不斷縮減,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不斷下降。范曄開始埋怨父母無能,也因生活貧困變得敏感與暴躁??梢?,經(jīng)濟的困窘是范曄人性扭曲的重要因素。除了經(jīng)濟制約外,西方資本主義思潮的席卷也是范曄“家變”的一大誘因。當時,臺灣社會深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推崇金錢至上,物欲極度膨脹,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價值的空虛與萎縮。范曄深受這種社會潮流的影響,自然推崇西方文明而貶斥中國傳統(tǒng),即認為西方國家根本就無所謂“孝道”文化,這樣的國家才算是“高等文明”的國家,而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只是故人沿襲下“自私自利的算計而已”[5]55。因此,范曄在父子關系上踐行了“新法則”:“吃我的飯就得受我的管。”可見,“孝親敬長”的倫理觀被范曄完全摒棄,唯有利益才是他的不二法則。父輩所秉持的舊式思維觀念與西方新式文明格格不入,范曄與父親的矛盾實質(zhì)上就是東西方兩種文明沖突的投射。思維觀念的沖突最終會造成行為上的齟齬,范曄漸漸失去對父母親的溫情與關懷。當范曄發(fā)現(xiàn)父親出走之后,所擔心的并不是父親的安危,而是這件“家丑”是否會被外人知曉。小說表面上寫的是“家變”,實際上反映的是“世變”,作家通過“家變”這一社會縮影來透視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向臺灣大舉入侵,資本主義金錢觀與傳統(tǒng)倫理道德發(fā)生激烈沖突,進而導致人性的墮落以及傳統(tǒng)的父子關系的重寫。從“父慈子孝”到“逆子逐父”的轉(zhuǎn)變,是父權神話開始瓦解的表征。

      二、父權的解構與回歸

      王文興在《家變》中通過刻畫范曄一家的父子沖突來宣告他解構傳統(tǒng)父權的意圖,范曄的“逐父”行為印證了父權的消解以及子輩的解放。但《家變》的深刻之處在于不僅宣告了父權統(tǒng)治的末日,還刻畫出子輩在解構父權過程中搖擺與矛盾的心態(tài)。范曄在父親范閩賢出走后仍沒有放棄對父親的尋找,這也恰好說明以范曄為代表的子輩并未徹底地解構與驅(qū)逐父權,他們始終無法徹底摒棄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觀念。

      (一)解構:從“審父”到“弒父”

      弗洛伊德認為,父親這個身份代表的不僅是家庭的掌權人,還是社會文化的特權者。因此,“父親”這一名詞既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換言之,子輩要獲得話語空間與自由意志必先掃除父權的陰霾,甚至推翻父權的統(tǒng)治。王文興在《家變》中顛覆并改寫了傳統(tǒng)現(xiàn)代小說中父子沖突的模式,從“子出走”轉(zhuǎn)向“父出走”,開啟了對父子矛盾新關系的書寫。出走對象的轉(zhuǎn)變象征著傳統(tǒng)倫常下的家庭制度在西化思潮中已經(jīng)開始松動,百年父權大廈傾倒在即。

      王文興以第三人稱主人公范曄的視角展開敘述。歐陽子曾指出:“《家變》寫的是一個父親在他兒子心目之中逐漸萎縮?!盵6]在范曄成長過程中,父親范閩賢的形象逐漸由高大威嚴變?yōu)榘∨橙酢Kc父親的權力角逐也日益激烈,直至最后父子權力的位置倒置。王文興在小說中以成人范曄的視角對父親進行了一次“審視”:穿著自己汰換老舊的長褲,笨重的木料拖鞋像是小孩的玩屐,喜歡買孩子吃的“囡囡酥”,生病了就像一只剛出生的小貓。范曄對“父親”的審視過程明顯將父親“孩童化”,也顯現(xiàn)出他對父親的鄙夷與嫌棄。至此可見,家庭之主易位,范曄翻身成為家庭的“掌權人”與父權的“篡位者”。家里的一切事宜都由范曄決定,他開始虐待父母,規(guī)定父母在他進食完畢后才能上桌吃飯。在父親66歲生日那天,因父親盛飯時不小心將菜汁灑在白米飯上,范曄大怒地斥責父親是糟蹋糧食,并不允許他吃飯:“好,這個飯你也不要吃,你是一貫地在暴殄天物!”[5]72與范曄罰父親不準進食的行為形成對照的是,范曄幼時因朝父母發(fā)脾氣而同樣被范閩賢禁食晚餐。由此,父子關系的對倒不言而喻,而傳統(tǒng)觀念中“尊親敬親”的家庭倫理也被完全顛覆。

      《家變》的故事高潮是范曄“夢中弒父”的場景。藉由“弒父”夢境,范曄試圖掙脫父權的宰治與壓迫。當范曄在夢中一而再地舉刀刺向父親時,傳統(tǒng)的“父慈子孝”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父子之間的蠻橫暴力。父子之間的親情已經(jīng)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的決斗,夢的結局是范父不敵范曄,倒在血泊之中。與“弒父”的夢境形成對照的是范曄幼時與父親摔跤的游戲場景。在這場游戲中,兒子欲與父親角力的思想早已初見端倪。本來這只是一場親子之間的游戲,無需在乎輸贏,但在范父屢占上風后,范曄開始心生不滿,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在這場游戲中贏過父親。于是范曄便使詐,假裝摔倒喊疼,然后趁父親不注意將其絆倒在地。游戲的尾聲是父親范閩賢坐在地上指責道:“怎么可以對你父親那付樣?!盵5]83

      (二)回歸:從“逐父”到“尋父”

      “弒父”行為終究只是夢中的虛構,現(xiàn)實是當父親范閩賢離家出走后,范曄立刻動身尋父,并花大價錢在報上刊登尋人啟示。小說構思巧妙,以兩條交錯的線索串起文章脈絡:一條是講述范父失蹤與范曄尋找父親的經(jīng)歷,另一條是回憶范曄的成長過程以及他尋父過程中的內(nèi)心獨白,雙線脈絡共同構筑“逐父—尋父”的跌宕情節(jié)。每當夜深人靜時,范曄總是回想起幼時父親對自己的好:為了哄自己吃藥不惜買非應季的昂貴香蕉;生病時徹夜照料著自己;出差時只舍得給自己與母親買禮物;酷暑炎熱的夏季選擇步行回家只為給自己省下一張乘車票。想起這些溫馨的場面,范曄就開始“懺悔”,決定把父親找回后好好彌補他,甚至夢見父親歸來時自己開心地大呼:“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5]8范曄對父親的矛盾情感實則也反映出20世紀60年代的臺灣青年在面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觀念交鋒時所透露出的迷惘與糾結。如王文興在小說中設置的尋父啟示也頗為微妙,范曄在尋父啟示中對父親的稱呼從“你”變?yōu)椤澳?,從“望報后盡速返”到“請歸來”與“照尊意解決”。這些言辭的變化都暗示了范曄對父親范閔賢的情感由緊張逐漸趨向和緩。這也從側(cè)面說明范曄對父權的顛覆只是出于觀念上的反叛,但在行動上卻逐漸向父權妥協(xié)。正如陳典義所言,范曄既反叛傳統(tǒng)又不免還是“傳統(tǒng)的兒子”。陳典義的觀點不無道理,范曄終究還是難逃傳統(tǒng)父權文化的浸染與影響。當范曄二哥與父親起沖突時,范曄毫不猶豫選擇了支持父親:“爸,假定那是二哥要真動手的的話,那我一定拿刀子刺了他。”[5]147盡管后來范曄對父親極度厭惡,但也從未像二哥那樣拋棄家庭與棄養(yǎng)雙親,而是選擇留在家中繼續(xù)照看父母。范閩賢失蹤3個月后,范曄去新竹探查父親的下落并順便拜訪二哥,二哥反而用一種旁觀者的語調(diào)安慰范曄,“好像那個是他——范曄——的爸爸,而不是他的爸爸”[5]188。對比范曄與二哥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范曄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有父親的位置,但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他陷入了新舊價值觀的矛盾掙扎。此外,王文興還在小說中設置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委員。范曄對這位老者極為尊敬,甚至在老者崴腳后極為耐心地攙扶他過馬路回家??梢?,范曄并非真正要抹殺“父親”及其權威的存在,他所渴望的不過是擁有一個像老者那樣家境殷實且受人敬仰的父親。

      范曄在尋父過程中的見聞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父親也與其他普通人的父親沒什么兩樣,不論是那個為了養(yǎng)活3個小孩而侵占公款的小公務員,還是在醫(yī)院門口那些出售鮮血的“黃?!保约按蠼稚箱伆赜吐返闹心昕嗔εc賣菜的小販,他們都是為了供養(yǎng)自己的家庭而“販賣著自己的生命軀碩和一切力氣”[5]181。范曄尋找父親的行為,可以視為是一種對傳統(tǒng)父權的反叛之后的回歸與妥協(xié)。從原來在學校讀書到如今經(jīng)受社會的歷練,范曄走出西方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本位,開始逐漸接受家庭本位的觀念,由擺蕩在中西價值觀念之間開始漸漸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回歸。正如朱立立所言:“與其把他(范曄)的逐父行為理解成一種向舊倫理的宣戰(zhàn),倒不如說他身上折射出特定歷史背景下臺灣部份知識分子分裂的精神處境?!盵7]可以講,范曄所代表的是同時代的西化知識分子共有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始終擺蕩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與西方文化理念之間,內(nèi)心不斷上演著矛盾與掙扎的戲碼。

      三、“家變”之“不變”

      對父權的解構與顛覆是“家變”之“變”的主要表現(xiàn)。但王文興在揭示“家之所變”的同時,也暗示了“家所不變”。這“不變”體現(xiàn)在“父權”未曾消失,即“父親的位置”始終在場,只是由兒子取代父親的角色與地位。在范曄幼時,父親范閔賢占據(jù)著“一家之主”的位置;當范曄成為家庭唯一經(jīng)濟收入來源后他便取代父親而成為具有絕對權威的“父”。但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化并未對“家”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甚至還勝于從前:“他(范曄)身體的健康情形比他從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好得多”,“她(母親)的頭發(fā)而今更加白了,但是是一種耀著柔光的白”[5]184。由此可見,范曄與母親的生活狀態(tài)比過去父親范閩賢在家時還要好,每個人都“更加愉快些”,愈顯“紅光滿面”,家庭氛圍呈現(xiàn)欣欣向榮之景。

      范曄剝奪失去經(jīng)濟能力的父親的發(fā)言權,顛覆了固有的“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但實際上他取代了父親的地位,成為另一個具有威權的家庭角色??梢?,父親的出走并非代表著父權的消失,表面上范曄批判父權的專制與孝道文化的虛偽,但當他成為家庭經(jīng)濟主要貢獻者時,便開始實行另類的“父權統(tǒng)治”。盡管范曄在現(xiàn)實中“逐父”以及在夢境中“弒父”,但傳統(tǒng)的父權思維并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重生。因為“這個‘父’,不是特定的個人,而是父權體系中的一個位置,一個名號;這個‘父’,永遠不會從家中出走或消失;出走或消失的,不過是曾經(jīng)留駐在這位置上的不斷掙扎于各種焦慮痛苦之中的男人”[8]。從父親范閩賢的角度審視這場“出走”,會發(fā)現(xiàn)父親也是具有主動權的,因為他不是被趕出去的,而是自己的主動選擇。小說開篇第一幕描寫父親離家的背影,尤其當“他直未再轉(zhuǎn)頭,直走到巷底后轉(zhuǎn)彎不見”[5]1,顯得如此堅決。在那一刻,父親既是被放逐者亦是放逐者,既是被離棄者亦是離棄者。父權仍處于主動地位,甚至在他出走后,范曄還得四處去尋找他,在報紙上呼吁他盡快歸家,并答應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從“孝”與“肖”①的角度來解讀這場“家變”,就會發(fā)現(xiàn)“家變”之“變”的表征下還有另一層“不變”的本質(zhì),進而更能突顯出王文興的的反諷意味。范曄的“不孝”恰恰是由于他的“肖”。無論外貌還是言行,范曄都跟父母極度相像。在幼時,范父就從范曄的面相預言他將來會是個“不肖子”:“我們這兒子是不孝順得沒話說了,你注意他底相貌就是不孝的面象,我們這個兒子準扔棄父母的了,這是個大逆、叛統(tǒng)、扔棄父母底兒子!”[5]28但可笑的是,這“不肖”的長相卻遺傳自父母:“爸爸給他的大風耳,自媽媽得來底小嘴巴”,“自爸爸得來底那種雪白的膚色”以及“父親底身體上布遍點點黑痣,母親身體上繁生著紅痣,他的身體上有黑痣,也有若干紅痣”[5]33。不僅于此,在言行上范曄也與父親如出一轍:剝香蕉學父親“把香蕉的皮一股兒卻下去了,手拿著光光的香蕉肉”[5]144;在陷入口角爭執(zhí)時,范曄也學父親假裝心臟痛,以此來逼迫父母對他的妥協(xié)。但值得注意的是,父子之間的相似相承為彼此帶來的不是相親相近,而是相忿相恨。這一點可以從范曄年幼“學舌”被揍一事得到驗證。范曄幼時因調(diào)皮而學父母語氣說話,被他們毒打一頓,“他(范曄)的頭皮、兩肩、手面,跟腿部全是創(chuàng)傷”[5]85。做父母的嫌惡兒子與自己亦步亦趨;做兒子的在一再攬鏡自照中,也由憎恨自己與父母的相像進而憎恨自身。可以講,范曄與范父不僅在相貌上具有相似性,而且行為與性格都具有相承性,他們是相同的傳統(tǒng)家庭秩序中的不同皺摺,他愛其父親與愛他自身有相同意義,相反地,他憎恨其父親也與憎恨他自身有相同意義。父子之間相似的相貌性格無法抹去,而父權制度的繼承也仍舊運行,“家變”終究有其“不變”性,這也是父子之間的“承傳”。

      王文興借一場“家變”凸顯了臺灣在20世紀60年代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下的“世變”,他大膽地改寫了傳統(tǒng)父子沖突的結局——由“子出走”轉(zhuǎn)變?yōu)椤案赋鲎摺?,并且借異化的父子關系揭示出人性中最為幽微復雜卻又真實扭曲的一面,拋開小說所面臨的道德爭議,《家變》確有其獨特的意義——從逐父到尋父以及從父權的解構到父權的回歸下的“不變”。小說為大眾思考如何平衡孝順父母與保持自我獨立提供了契機,這也是其思想張力所在。

      注 釋:

      ① “孝”指孝順,“肖”則是指樣貌的相似。古人所言的“不肖子”同現(xiàn)今大眾所用的“不孝子”內(nèi)涵是一致的。

      猜你喜歡
      范曄父權父子
      擎起歷史巨燭
      躬耕(2024年5期)2024-05-31 11:33:53
      范曄:作死是條不歸路
      百家講壇(2019年20期)2019-04-30 06:48:24
      論范曄仕宦與交游對其撰史的影響
      論利維坦的父權路徑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父子Pk秀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現(xiàn)代父親形象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33:20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知弟莫如兄
      參花(下)(2015年1期)2015-10-27 15:09:53
      清水县| 伊通| 昆明市| 磐安县| 甘泉县| 孟津县| 沐川县| 商城县| 万盛区| 宣化县| 房产| 闽清县| 宿迁市| 璧山县| 宁阳县| 丹棱县| 龙门县| 福安市| 万载县| 隆昌县| 霍林郭勒市| 拜城县| 大冶市| 盘山县| 合山市| 塘沽区| 枝江市| 固阳县| 保康县| 库伦旗| 华阴市| 安龙县| 高邑县| 西畴县| 滦南县| 黔江区| 嵊泗县| 沂南县| 遵义县| 仁怀市|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