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清
摘要:隨著廣西瑤族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探究有效可行的美術創(chuàng)作路向,把瑤族優(yōu)秀的文化進行視覺圖式轉換和文化闡釋,是時代賦予瑤族學研究者、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瑤族 美術創(chuàng)作 文化資源 創(chuàng)作路向
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重要的一員,有著燦爛的文化。把美術創(chuàng)作引入瑤族文化研究,以其靈活的體裁形式、豐富的表現手法構建“圖像——視覺”審美敘事模式,來弘揚該民族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有著其他文化媒介無法取代的優(yōu)越性與獨特性。
一、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概況
廣西現代美術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可推溯到20世紀桂林抗戰(zhàn)文化城時期(1938-1944年),當時云集在桂林的美術家如徐悲鴻、豐子愷等,有感于當地的民眾生活,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偶有表現當地少數民族的作品。但是,真正觸及到瑤族題材的美術創(chuàng)作,則是在建國后,其發(fā)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之初到60年代中期
當時的美術家順應時代要求,熱情描繪“新中國的圖景”,表現瑤族等少數民族取得了與漢族一樣的新中國主人身份,投身入火熱的社會大生產中。代表作品有莫士光《山區(qū)道上》、劉錫永等的《瑤山伐木》、陳更新的《瑤山醫(yī)生》等。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初期
改革開放初期美術創(chuàng)作得以從模式化、類型化中解放出來。此期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除延續(xù)一些重大主題突顯政治性與時代性外,不少作者開始關注到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情境和民風民俗,對他們的外顯文化特征有了一定的表現。如帥立功的《銀波滿瑤山》、劉紹昆的《出山》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表現瑤族題材的美術作品呈現出一種新的格調,創(chuàng)作者不再熱衷于表現“勞動進行時”,更喜歡表現勞動后的歇息時分,或是表現充滿溫馨情調的生活畫面,代表作有覃高陽的版畫《瑤山歲月》,龍山農的國畫《春到瑤寨》等,覃高陽的版畫《金色的瑤年》描繪了瑤年慶典活動,人物眾多,場面盛大,組織有序,觸及白褲瑤的精神文化世界,政治色彩與時代氣息相對淡化。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早中期,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曾相對沉寂。隨著老一輩畫家逐漸老去,而青年一代受到西方現當代藝術思潮的沖擊,普遍對“鄉(xiāng)土文化”不感興趣,只有為數不多的中年畫家繼續(xù)著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關涉瑤族題材的作品鳳毛麟角。陳剛毅的油畫《祭》,是此期難得的表現白褲瑤喪葬文化的優(yōu)秀作品。
90年代末以來,表現白褲瑤的美術作品增多,羅江的《里湖的夜.白褲瑤印象》、袁俊袖的《動土吉日》、李冉的《瑤·鄉(xiāng)慶》等,都是以白褲瑤為表現對象的作品。
近年來,廣西瑤族其他支系也逐漸得到美術家們的關注,陸續(xù)有相關的美術作品問世,如覃祖威的《瑤寨情韻》以及覃革的金秀瑤族題材系列油畫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呂鋒入選“‘中國南方·美麗廣西’廣西大型美術作品展”的油畫《瑤山漢子》,不再借助瑤族服飾來與表明人物的民族身份,而是著重刻畫瑤山漢子作為普通勞動者的樸實形象,畫中主人公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質樸、憨厚、隱忍、堅定等,正是廣大瑤族同胞具有的內在品質。
二、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得與失
通過梳理廣西建國以來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的大體情況,可概括出建國70年來,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之得失。
在取得的成績方面,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創(chuàng)作使命上:廣大美術家以“努力表現新中國”為己任,從把瑤族人物當作新中國的主人進行表現,到把瑤族文化當作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圖式表達,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成為構建新中國視覺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二,在表現內容上:從建國之初的描繪社會化大生產、政治運動,到改革開放后瑤民生活的變化,到瑤族特色文化、內隱情蘊的表現,創(chuàng)作的題材不斷擴大,切入的視角越來越多,屢現佳作。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國畫、油畫、版畫三大畫種齊全;寫實與寫意同現;由最初的革命現實主義到后來的表現主義、印象主義、古典主義,多種風格兼?zhèn)?人物畫、山水畫并存,另有人物加山水、人物加花鳥的范式。總之,藝術手法不拘一格,作品風格爭奇斗艷,多元并峙。
第四,在創(chuàng)作隊伍上:由弱到強,特別是在“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語境下,自覺以表現、傳揚瑤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美術創(chuàng)作者越來越多,老、中、青的創(chuàng)作梯隊已然形成。
第五,在瑤族題材美術作品產生的意義上:1.通過直觀可感的美術形象折射出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遷。廣西瑤族各支系聚居之地幾乎都是舊社會所謂的窮山惡水。受歷史條件限制,他們的生產力不高,生產資料有限,生活物資貧乏,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社會形態(tài),解放前一直被視為落后蒙昧的弱小民族。建國70年來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描繪著瑤鄉(xiāng)發(fā)生的巨大變遷,意義深遠。2.美術創(chuàng)作有效地促進了瑤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增強瑤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建國后,瑤族被賦予了與漢族一樣的政治權益,但在思想觀念上,他們仍然無法擺脫文化落后帶來的消極心理。建國之初的十幾年,一方面是漢文化不斷強有力地滲透到瑤族地區(qū),另一方面是瑤族同胞自覺地接受官方改造和周邊外族文化的影響,青年一代曾一度急切地要求“去瑤族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益于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振興民族文化的戰(zhàn)略思想,以及民族學研究的熱潮,瑤族同胞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民族文化閃爍的光芒,喚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識?,幾鍍?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理、挖掘、繼承與傳播,這些可喜的變化中必有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的一份貢獻。
3.瑤族題材美術作品充當了瑤族文化跨民族、跨文化傳播的橋梁。美術的造型語言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語言,生動、直觀,可以喚起觀者的直覺與聯想,在很大程度上跨越口頭交際的語言障礙,從而更便捷、更感性、更有效地實現民族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4.促進廣西乃至全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建國70年,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成為一股新生力量,并以多樣的體裁、靈活的形制、深刻的主題、鮮活的情境、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形象,充盈著廣西的美術意象,也大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
當然,在取得以上成績的同時,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少數民族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與開發(fā)利用相比,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的成果顯得微小。
表現為瑤族題材美術作品總量不多,美術創(chuàng)作多限于繪畫門類,幾乎不見其他門類的作品。而縱觀現已公開展覽或發(fā)表的瑤族題材美術作品,整體上又缺乏一種歷史的深度,能震撼人心打動觀眾的作品不多,堪稱力作、杰作的精品還呼之待出。一些作品表現得比較平庸,藝術造詣有待加強。
第二,創(chuàng)作隊伍分布不均。
主要體現在地域分布不均、年齡段分布不均、創(chuàng)作者民族分布不均。廣西的美術創(chuàng)作隊伍,主要依托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yè)的師資力量?,F今活躍的創(chuàng)作力量以老年畫家居多,中年畫家少數,青年畫家最少,梯隊比例失衡;創(chuàng)作隊伍中屬瑤族的美術家非常少,大多是外族畫家,難免存在用一種“他者”看“他鄉(xiāng)”獵奇的眼光在審視瑤族文化。
第三,關注的瑤族支系失衡。
從迄今公開發(fā)表,或在官方舉辦的美術作品展覽中呈現的瑤族題材美術作品來看,白褲瑤題材的居多,反映其他瑤族支系的作品少見,而表現桂中地區(qū)金秀瑤族的美術作品最少,這與被譽為“世界瑤都”的廣西金秀大瑤山聚居的多支系瑤族以及他們的燦爛文化極不相稱。除金秀瑤族外,許多瑤族支系的文化、美術資源也亟待開發(fā)。
第四,對瑤族的內隱文化表現不足。
現有的瑤族題材美術作品大多停留在瑤族外顯的文化特征上,以表現民俗活動、生活勞動以及著民族服裝的人物肖像畫為主,創(chuàng)作者大多以一種“他者”的身份在“觀望”瑤族的“異鄉(xiāng)情調”,表現的主題范圍還嫌過窄,作品形制上也多是小幅作品,歷史題材作品相當欠缺。
三、廣西瑤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由于歷史原因,解放前瑤族很少有人能夠走出大山學習漢文化,更無從開展美術創(chuàng)作之類的文化活動。新中國成立后,瑤族同胞享受到了同等的漢文化教育,但受各種條件制約,本民族的美術人才還是奇缺,對瑤族文化進行美術表現和視覺藝術闡釋,主要依靠外民族的美術工作者。這或多或少都可能帶上不平等觀照或是獵奇之心態(tài)。如果“只能去捕捉那相對于自己而言的陌生而新鮮生活之表象,這種捕捉與表現是零散化的、碎片化的、表層化的。這種走近,并非走進,僅僅是一種隔山望江的觀望。沒有深度情感體驗與精神融入的藝術表現,任何時候都難以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
開掘民族藝術文化資源,至少具有三個層面的意義:“其一,是民族藝術在當代背景下實現有效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其二,是在當代背景下對于民族文化身份的確認,以使其在營造多元共生的當代文化景觀中顯示自身價值;其三,對民族藝術資源進行當代的新的文化闡釋,并使之煥發(fā)出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學品質?!?對于瑤族題材的美術創(chuàng)作而言,第三個層面的意義正中要旨。這就要求外民族的美術創(chuàng)作者,改變以往“旅游式”的采風,以“去他者化”的深情融入,重視從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歌謠、儀式慶典活動等中去把握瑤族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審美追求等等,加強對瑤族隱性文化資源的深入研究,最后才落實到美術創(chuàng)作中?!爸挥猩钊氲矫褡逦幕Y構的層面,開掘其內在資源,把握其精神內核,繼而借此進行新的、相適于當代人審美趣味的創(chuàng)造,才可能使之不斷煥發(fā)生機?!?
四、今后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之路向
針對廣西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存在的缺憾與當下瑤族文化資源開發(fā)所需要的策略,我們試圖提出今后的創(chuàng)作路向: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引起美術界對瑤族文化資源開發(fā)的重視,激發(fā)廣大美術工作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投身瑤族題材創(chuàng)作的熱情,進一步壯大美術創(chuàng)作隊伍。
第二,依托地方高校的人力資源與研究基礎,創(chuàng)建瑤族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會(室)。據統計,廣西現有21所地方高校設置了美術學或美術教育專業(yè),高校雄厚的美術師資及辦學設施為創(chuàng)建瑤族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會提供了人才和基本物質保障。各高校美術院、系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借助地理便利條件,突顯民族地區(qū)美術特色,成立專門的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會(室),開展對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促進瑤族文化美術的發(fā)展。
第三,通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健全機制,把瑤族民間美術資源(如服飾、首飾、建筑、其他手工藝制作)等引入地方中小學及高校美術課堂,這是傳承瑤族優(yōu)秀文化的最有利、最普惠的方式與手段。
第四,利用高校美術院、系師資及專業(yè)資源,選拔、培養(yǎng)(培訓)瑤族本土美術工作者(比如招收瑤族美術班)。依據人類文明史“遺傳密碼”的文化理論,瑤族土著美術工作者將是繼承與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最佳敘述者、表現者、闡釋者與傳播者,培養(yǎng)瑤族本土美術工作者既是當務之需,又為長遠之計。第五,借助網絡技術(諸如建立專門的美術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推介、交流瑤族美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與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專業(yè)人士加入瑤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美術創(chuàng)作行列中。第六,政府加大資助力度,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推動相關的課題立項,以及籌辦、組織專題美術創(chuàng)作會及作品研討活動,資助瑤族專題作品展覽和作品集的出版。
結語
瑤族是個優(yōu)秀的民族,具有悠久而獨具魅力的燦爛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萬年來,瑤民同胞在與外族的生存斗爭中體現出頑強的生命意志,在與自然的抗爭及和諧共存中表現出卓越的生存智慧,在艱辛曲折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善良、純樸、隱韌、頑強、豁達等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都能給予世人多層面多向度的文化啟迪。我們需以恭敬的態(tài)度、高度的熱忱去挖掘他們的文化資源,把握他們時代精神的遷移和文化心理的嬗變,替他們“進行當代的新的文化闡釋”,并融入當代的文化建設與審美意象的創(chuàng)造洪流中,“使之煥發(fā)出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學品質?!边@是時代賦予瑤族學研究者、瑤族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神圣使命。
注釋:
1黃宗賢.再訪“異域”與自我的重構——少數民族題材在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價值新論[J].美術與設計,2014(4).
23宋生貴.傳承與超越:當代民族藝術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注:本文系廣西科技師范學院2019年教改項目《新時代語境下“三維融通”的美術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GKSYJGA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