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要:目的常規(guī)運動康復療法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效果對比。方法對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科入院的6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的方法對這60例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方式,對于觀察組采用運動康復治療的方法,對于兩組的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分析其有效率和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變情況。結果兩組的患者經過治療后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所提高,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比對照組有明顯提高;并且觀察組的治療效率較對照組有明顯的提高,數據差異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中進行運動治療法的應用的臨床效果比常規(guī)康復治療法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對于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改善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建議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腦卒中;運動康復治療;常規(guī)治療;效果對比
引言: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通常被稱為中風,主要指的是患者腦內部的動脈血管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的漸進性狹窄或閉塞,甚至最終出現血管破裂的情況,患者隨之出現腦功能障礙的情況,出現突然昏倒或者半身不遂的情況等等。一旦發(fā)病,病程是比較漫長的、導致殘疾的幾率也是比較高的,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使現階段我國的醫(yī)療技術有著明顯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也有效的提高了患有這種疾病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對于治療后期的改善治療是需要進行長期的康復治療才可以實現的。本篇文章對于常規(guī)治療和運動康復治療方法在腦卒中的康復治療進行應用進行闡述,對于兩種治療方法和康復效果進行對比和觀察,以便為今后的康復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方法
對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科入院的6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醫(yī)院有關部門的批準,采用隨機數字的方式,將這60名患者隨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44-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7±8.3)歲;導致發(fā)病的原因為腦溢血15例,腦梗死12例,兩者并存4例;左側偏癱16例,右側偏癱14例。在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45-76歲,平均年齡為(56.7±8.2)歲,導致發(fā)病的原因為腦淤血14例,腦梗死12例,兩者并存3例;左側偏癱15例,右側偏癱15例。對于兩組的一般材料進行對于,無顯著差異(P>0.05),非常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的患者;②告知本次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②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治療研究者。
1.3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預防并發(fā)癥出現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于此基礎之上應用針灸推拿,每次40min左右,每天2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療法的基礎上運用運動康復療法,具體內容如下:在康復訓練時將患側肢體良好擺放,上肢舒展,下肢微屈,以避免痙攣發(fā)生;對于臥床的患者,應堅持ROM練習,改善肌肉及軟組織的生理狀態(tài)并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在幫助患者做被動運動時,動作應輕柔,并在無痛感的范圍內進行關節(jié)活動,同時指導患者雙手交叉,利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做上舉動作,以活動肩關節(jié)以及曲軸關節(jié);指導患者起坐、翻身、橋式運動以及坐位平衡等以軀干為核心的肌力訓練;當患者恢復至一定程度,患肢可主動抬起時,即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并側重于異常姿勢
的糾正,進行下肢負重訓練;待可良好負重后,進行重心轉移、單腿負重以及邁步練習等;鼓勵患者自行洗漱、吃飯、如廁、更衣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加強與患者的語言溝通,訓練其語言能力。
1.4 觀察指標
分別應用簡式FMA以及MBI指數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指數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療效評價,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5 統(tǒng)計學分析選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與對照組(73.3%)比較,有顯著優(yōu)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6),見表1。
2.2 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兩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顯著提高,且觀察組的提高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檢驗值分別為(30.5838、0.0000)和(10.6383、0.0000),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的腦卒中發(fā)病率在逐年增長,這已經成為我國醫(yī)學界重點關注的問題,主要的發(fā)病群體為中年人和老年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急性的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導致患者出現昏迷、偏癱、半身不遂等情況,這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問題,會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我國的醫(yī)療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這種疾病導致的病死率在逐年降低,但是幸存下來的患者,會面臨著非常高的致殘率,這將是非常痛苦的。對于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是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的,是需要非常高額的住院費用的,大多數的患者一旦病情穩(wěn)固,就會選擇出院。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再搭配針灸推拿治療,這種治療方式的效果不會很顯著,并且當患者出院后是會缺乏系統(tǒng)性的監(jiān)管。很難嚴格按照療程堅持治療,短暫的康復治療亦不能有效避免疾病的復發(fā),因此患者需要一種安全有效且經濟負擔小的治療方法以改善肢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確?;颊咴诩抑腥阅軋猿职匆筮M行治療,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保持。運動康復療法的出現成為廣大腦卒中患者的福音,通過持之以恒的運動訓練,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并改善其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干細胞具備自我的更新及分化的能力,通常情況下處于休眠狀態(tài),在對其進行恰當的刺激時,會激活其自我更新及分化的能力。但是,腦卒中患者的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嚴重匱乏,因而自我修復能力不足。運動康復訓練的目的就是給予合理的強度及頻率刺激使得內源性神經干細胞被更多的激活,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最大程度的增強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以更好的融入社會。體現在本次研究中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別為(68.53±2.31)分和(86.93±2.3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57.25±3.63)分和(70.31±5.66)分,組間數據對比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經統(tǒng)計計算后為93.3%顯著高于對照組73.3%,數據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6)。提示,應用運動康復療法比常規(guī)康復療法治療效果更為突出,更有利于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的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應用運動康復療法的臨床效果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治療,對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的改善有積極意義,建議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佩玲,章亞平,葉國芬,等.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對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干預效果及肢體功能恢復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6,54(36):98-101.
[2]王飛,王丹,孫琦,等.針灸結合運動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恢復期足下垂臨床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6):584-586.
[3]熊愛民,唐玉平,梅志彬,等.橋式運動在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yī)學,2017,39(7):1100-1101.
[4]賈秀賢,雷少軍,劉衛(wèi)霞,等.早期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6,37(18):2806-2808.
[5]王亞輝,郝淑芹,常麗靜,等.早期康復訓練聯合腹針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心理障礙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6,36(6):5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