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倉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移到學生的身上,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筆者力求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設計合適的任務,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其建構與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言建構是指出于表達思想的目的,按照語言內部系統來建構話語——用詞匯組構句子,用句子組構段落和篇章。從這個角度來看,建構語言是運用語言的前提。而建構必須以積累為前提,不積累足夠多的知識,學生就無法建構語言。在語文課上,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教師需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創(chuàng)設情境,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他們自己獲取和積累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必備的能力。
《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篇力透紙背、情感充沛的雜文。其中有對“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熱情贊頌,有對反動統治者的憤怒控訴;有悲憤的感情,也有深沉的哲思……該文集敘述、議論、抒情于一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所用獨特的筆法,讓他們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未說——欲說而又痛感無用——欲說卻又無話可說——控訴——說不出話。透過這曲折委婉的表達,學生能感受到作者滿腔的憤懣、悲哀、絕望和沉痛。
考慮了這些,筆者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4.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為順利達成這些目標,我為學生布置了一些前置任務:
1. 在誦讀《記念劉和珍君》的基礎上,閱讀《死地》《可慘與可笑》等課外篇目。
2. 勾畫出《記念劉和珍君》中的疑難詞句,揣摩其內涵。
3. 將每六個人分為一個小組,完成下面的任務:
情境設置:2020年,錫山區(qū)舉行了“全民閱讀,書香錫山”的讀書活動,網絡平臺上的“經典推薦”欄目需要一篇推薦魯迅經典作品的文章。如果讓你們主推《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你們會怎么寫推薦語呢?請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下面的欄目設計。
為配合“全民閱讀,書香錫山”的讀書活動,帶領其他讀者走進經典作品《記念劉和珍君》,我班的學生都在認真作準備。在語文課上,各個小組都展示了本組的學習成果,具體如下:
質疑:為何主題詞會選用“獻祭”一詞?
回應:是為了突出烈士犧牲的價值與意義。他們反抗與斗爭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們只要團結起來,就能推翻腐敗無能的政府。
質疑:你們小組的主題詞是不是過于低沉了?
回應:這樣才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質疑1:你們說“沉默中包含了希望”,那么這種“希望”到底來自哪里?
回應:只要有人覺醒,就會有希望。
質疑2:可以喚醒“庸人”及“茍活者”嗎?
回應:醒來的人越來越多,說不定也能喚醒“庸人”及“茍活者”。
質疑:如何理解“舊影”?
回應:走在前方、犧牲了的革命先烈。
上述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課前認真準備,在課上主動參與,較圓滿地完成了這些任務。但是,通過反思,我覺得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一是我應該在課堂上進一步強調文本的重要性。在組織寫“主題詞”及“推薦語”的活動中,有的小組脫離了文本,沒有緊密聯系文本來完成任務;有的小組則過度引申,拔高主題,對文本的解讀過于主觀。這樣看來,我并未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導致有的學生脫離了文本,游離于文本之外。所以,在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環(huán)節(jié),我鼓勵并要求他們結合文本來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二是我應該組織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訓練。雖然在【金句摘錄】環(huán)節(jié),我要求學生扣住具體的句子來表達觀點,但由于這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深意,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將重點放在了解讀文本上,不會過多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能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應該組織學生系統地欣賞文本的語言,探究該文的藝術特色,而不應該僅僅引導學生通過割裂、肢解文本的方式賞析作品、表達觀點。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力求按照整篇文章的組織規(guī)律,通過合理切分與組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建構與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