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書法的成功,沒有脫離“繼承傳統(tǒng)——探索創(chuàng)新——形成風格”的基本軌跡和客觀規(guī)律。他書法的根基仍然是楷書,初學歐陽詢,吸收顏真卿和魏碑,經歷了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書法必經過程,嚴謹地繼承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tǒng),實現了從“有法”到“無法”的境界。特別是他廣泛研究歷朝歷代書法法帖,尤其對“二王”、孫過庭、懷素等大家書帖反復臨寫、品閱,對書道諳然于胸,在行草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書法表面看是在寫字,實則是在寫書家自身的閱歷、學識、修養(yǎng),以及對人生、國家、世界和宇宙的認識、思考和感悟,這種“道痕”對一個書家書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是決定其是否能成為大家的一個重要因素。毛澤東青少年時代主要在南方學習、生活和革命,南方的地域文化根基,造就了他的清秀、細致、睿智。中年時期,毛澤東又在陜西、甘肅、寧夏等地戰(zhàn)斗,尤其在西北“韜光養(yǎng)晦”的崢嶸歲月里,成就了他的豪放、粗獷、豁達。兩者結合在一起,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特別是毛澤東在西北的歷程恰恰是他各方面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使他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個經歷不僅對他的革命生涯具有重要影響,也對他書風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延安時,他雖然日理萬機、決勝千里之外,但仍時常閱法帖,一套晉唐小楷一直帶在身邊。也正是西北的特殊經歷和難舍情結,毛澤東后來所書的《清平樂·六盤山》《涼州詞》;題寫的“甘肅日報”“青海日報”“寧夏日報”等墨跡,都是精氣神十足的精品之作、上乘之作,筆端凝結和流露著對西北的特殊情緣、情結。
(節(jié)選自柳棟《毛澤東與書法》,題目為編者加)
閱讀鏈接
除書法藝術本身之外,毛澤東自身獨特的性格、深厚的學養(yǎng)、深邃的思想、傳奇的經歷,特別是作為國家領袖的心理定勢、偉人氣質……這些書法之外的因素,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書家所不能完全具備的,同時決定著后人在書法藝術上不好超越毛澤東。
欣賞毛澤東的書法,我們既能感受到他的龍蛇飛舞、大氣磅礴、豪放酣暢的書法藝術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睥睨天地、獨領風騷的偉人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