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xué) 中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部,甘肅 蘭州 730000)
在今天看來,《春秋》就是孔子據(jù)魯國國史所修的《麟經(jīng)》,但在先秦數(shù)百年間,孔子所修之《春秋》(后文稱之為《春秋》)與百國史書《春秋》、《左氏春秋》(后文稱之為《左傳》)的概念相互混淆,直至西漢立《春秋》博士,《春秋》的概念仍然不明晰。筆者以為,《春秋》概念的明確,是春秋學(xué)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對此問題,以往學(xué)者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少有人涉獵①以《春秋》觀命名的文章與專著甚多,然而多關(guān)注研究《春秋》的思想、內(nèi)容、社會意義與哲學(xué)理念,與本文的關(guān)注點不同。對于“春秋”概念的探究未曾有專著,只有臺灣學(xué)者戴晉新《先秦諸子的“春秋”觀——觀念史與史學(xué)史的考察》一文專門關(guān)注于先秦諸子的《春秋》概念。此文見于《理論與史學(xué)》第3輯,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xué)理論與史學(xué)史研究室主編,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60-73頁。。作為西漢春秋公羊?qū)W博士,董仲舒在春秋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因而探究董仲舒的《春秋》概念,是為《春秋》“正名”的重要里程碑。
董仲舒的《春秋》概念,是指董仲舒眼中的《春秋》是什么。是那本孔子所修的只有1.8萬字的書嗎?《春秋》僅有1.8萬字,而記錄240年間事,簡略如此也就只能如同今日的新聞標(biāo)題,王安石所謂斷爛朝報者也。沒有三傳,如何識得《春秋》之奧、圣人之意。因此,三傳因《春秋》而產(chǎn)生且得名(《左傳》則不然,此處僅為概說);《春秋》借三傳得以揭示與流傳。因此董仲舒的《春秋》概念也繞不開三傳的因素。眾所周知,個人對于事物的觀點態(tài)度總是受其所處的時代、個人的學(xué)識與素養(yǎng)的影響,而個人對于事物的觀點主要顯示于他的著作、言談、待人接物甚至于情感態(tài)度之中。斯人已乘黃鶴去,不廢文章萬古流。對于董仲舒的《春秋》概念的探究,需循其著述而開展,考察與分析董仲舒對《春秋》經(jīng)傳的事、文、義的稱引,厘清《春秋》在西漢時被認知的情況。
孔子之前就有百國春秋,孟子所謂的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孟子·離籬下》),《墨子》所謂的鬼故事著在周、燕、宋、齊之春秋是也(《墨子·明鬼下》)。戰(zhàn)國之際,《左氏春秋》與孔子所修的《春秋》也并行于世??鬃又蟮臄?shù)百年間,在歷代孔門弟子的口授筆傳下,孔子所修之《春秋》才逐漸從百國《春秋》中脫穎而出。而至西漢之際,《春秋》的概念仍然與三傳有混淆現(xiàn)象?!洞呵锓甭丁肥嵌偈娴拇碜?,探究其中的《春秋》概念,是了解董仲舒《春秋》概念的必由之路?!洞呵铩吩凇洞呵锓甭丁分谐霈F(xiàn)128次,可分為《春秋》經(jīng)與《公羊傳》。
通過對《春秋繁露》中“春秋”一詞的爬梳,將與《春秋》有關(guān)的描述整理分析可知,其中的《春秋》包括兩種情況,確指《春秋》經(jīng)和概說《春秋》經(jīng)。第一種情況是指在《春秋》中能找到具體的對應(yīng)的經(jīng)文: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楚莊王殺陳夏征舒,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討也?!薄洞呵铩方?jīng)宣公十一年:“楚人殺陳夏征舒。”《公羊傳》云:“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不與外討也?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討也?!薄洞呵锓甭丁贩Q“《春秋》貶其文”,是指《春秋》經(jīng)文中將“楚子”稱為“楚人”。因此此句中的“春秋”就是指《春秋》經(jīng)。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今趙盾弒君,四年之后,別牘復(fù)見,非《春秋》之常辭也?!壁w盾弒君之事見于宣公二年《春秋》經(jīng)文:“晉趙盾弒其君夷嗥?!毙杲?jīng)文又曰:“晉趙盾、衛(wèi)孫免侵陳?!薄洞呵铩烦^o是賊不復(fù)見,《春秋》違反此常辭,趙晉又于四年后再次出現(xiàn)于《春秋》。聯(lián)系兩年的經(jīng)文,則“非《春秋》之常辭也”一句中的“春秋”就是指《春秋》經(jīng)。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的:“《春秋》曰:‘晉伐鮮虞。’”與昭公十二年《春秋》經(jīng)文完全一致。
此上《春秋繁露》中提到的《春秋》,尋其源頭,或者其文,或者其事,均在《春秋》經(jīng)中能找到對應(yīng)的出處,則其指《春秋》經(jīng)無疑。
第二種情況往往是對于《春秋》的概括總結(jié)與評論,如:
《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春秋繁露·楚莊王》)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春秋繁露·楚莊王》)
《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春秋繁露·竹林》)
可見,這類概說一般關(guān)乎春秋大義或春秋筆法,是從總體上概說《春秋》的性質(zhì)或特征,也應(yīng)歸納為確指《春秋》經(jīng)。
《春秋》指《公羊傳》,是指董仲舒說的是《春秋》,但是循著文意與事例來看,其指向是《公羊傳》?!洞呵锓甭丁分羞@種情況頗多,舉例如下: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春秋譏文公以喪取。”《春秋》譏文公喪取之事,見于《公羊傳》文公二年?!洞呵铩方?jīng):“公子遂如齊納幣?!闭Z句客觀平實,未見褒貶譏諷之意?!豆騻鳌穭t曰:“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喪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內(nèi)不圖婚?!笨梢姸偈媸菑街睂ⅰ豆騻鳌贩Q為《春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是內(nèi)專政而外擅名也。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彼抉R子反私自與宋國言和之事見于《春秋》宣公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背f王圍宋城,而軍糧只能支撐七天之用,莊王讓司馬子反去窺探宋國城中情況。司馬子反在探查中遇到宋國華元,華元說城中人“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司馬子反聞此起惻隱之心,與華元說和而退兵。《春秋》經(jīng)稱 “宋人”“楚人”是為貶,因為“平在大夫”。為何董仲舒說“《春秋》大之”?“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春秋繁露·竹林》)?!豆騻鳌分校骸巴馄讲粫?,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已也?!笨梢?,《春秋》經(jīng)持貶的態(tài)度,而《公羊傳》則含褒的觀點。顯然,董仲舒接受的是《公羊傳》的態(tài)度,這是董仲舒將《公羊傳》稱為《春秋》的一個典型案例。
《春秋繁露·郊事對》篇曰:“《春秋》曰:‘魯祭周公,用白牡?!濒攪冒啄导漓胫芄娪凇豆騻鳌肺墓辏骸棒敿乐芄?,何以為牡?周公用白(牡)?!笔嵌偈嬷苯訉ⅰ豆騻鳌贩Q為《春秋》。
由以上分析可知,董仲舒有徑直將《公羊傳》稱為《春秋》的現(xiàn)象。董仲舒時已立春秋公羊?qū)W博士,因此在他看來,表達的就是經(jīng)的意思,有時就混而為一了。與董仲舒同屬西漢而稍后的學(xué)者劉向也有稱傳為經(jīng)的現(xiàn)象。徐復(fù)觀說:“劉向以《公羊》《谷梁》所傳者為能得《春秋》立意。故對兩傳,極少數(shù)稱‘傳曰’,大多數(shù)即稱《春秋》或《春秋》曰。”[1]53這與董仲舒徑直稱傳為經(jīng)同理。
前文考察董仲舒關(guān)于《春秋》的概念,主要是從董仲舒所說的“春秋”所指入手?!洞呵锓甭丁芬馈洞呵铩范?,其所述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圍繞《春秋》無疑,那么《春秋繁露》中的“傳”亦應(yīng)圍繞《春秋》而言。但是,細究《春秋繁露》中的“傳”,不盡如此。筆者認為,另開一路,從《春秋繁露》所說的“傳”來考證董仲舒關(guān)于《春秋》的概念才會臻于至善?,F(xiàn)以《春秋繁露》中“傳曰”為導(dǎo)向,由傳溯源經(jīng),雙向探究董仲舒的《春秋》概念。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傳”于《春秋繁露》共出現(xiàn)17次,可分為《公羊傳》與無傳之傳兩類。
第一類:“傳”指《公羊傳》,凡12 見。舉兩例:
《春秋繁露·玉英》篇有“傳曰:‘臧孫許與晉卻克同時而聘乎齊,按經(jīng)無有,豈不微哉?!贝藘?nèi)容見于成公二年《公羊傳》。
《春秋繁露·王道》篇有“傳曰:‘古者不盟,結(jié)言而退?!币娪诨腹辍豆騻鳌?。
第二類:“傳”在三傳中均未找到,有五例。舉兩例如下:
傳曰:“輕為重,重為輕,非是之謂乎?”(《春秋繁露·玉杯》)
傳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保ā洞呵锓甭丁槿苏咛臁罚?/p>
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17次提及“傳”,其中有12次指《公羊傳》,董仲舒為春秋公羊?qū)W大師,他所說的傳多指《公羊》乃自然。而這些在三傳中找不到出處的傳,應(yīng)該是董仲舒自己的闡發(fā),亦有可能是漢代將所有對儒家經(jīng)典的闡釋均稱為傳。蘇輿曰:“(《春秋繁露》)之于傳,闡發(fā)為多?!盵2]2這種情況在漢代其他學(xué)者中也時有發(fā)生。徐復(fù)觀說:“(劉向)但凡以‘春秋’之名所稱之傳,皆屬于《公羊》《谷梁》,乃至于董仲舒之《春秋》說?!盵1]53日本學(xué)者本田成之說:“把諸子百家之說,或賢人所書叫作‘記’或‘傳’,而以圣人的六經(jīng)或五經(jīng)叫作‘經(jīng)’?!盵3]所見略同。
《漢書·五行志》言:“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盵4]1317司馬遷亦言:“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盵5]3128是董仲舒為公羊大師,世人皆知。然而身為公羊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頻見《左傳》與《谷梁》事與義,或者明引其文,或者暗用其意。如下:
《春秋繁露》對《左傳》的引用:《春秋繁露》全文,未提及《左傳》,但引用了《左傳》中之事。
《春秋繁露·王道》篇說:“(楚靈王)有行暴意,殺無罪臣成然,楚國大懣。公子棄疾卒令靈王父子自殺而取其國?!笔乱娪凇蹲髠鳌氛压?。楚靈王屢次不禮遇臣下,他任令尹時,殺死大司馬薳掩而奪取了他的家產(chǎn);即位后又奪取薳居的田地;把許國遷走但是把許圍留下作為人質(zhì);洧的父親戰(zhàn)死,靈王不讓洧奔喪而讓他守城,又奪蔓成然的封邑。因此楚國人大怨,糾集力量,以公子棄疾為首,攻入王室,殺死靈王的兩個兒子,靈王就此自殺。事件起因結(jié)果均與《左傳》相同,只是《左傳》詳細而《春秋繁露》簡略。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篇有“(司農(nóng))不勸田事,搏戲斗雞,走狗弄馬”。事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與郈氏斗雞,季氏為其雞戴上盔甲,郈氏為其雞套上金屬的爪子。董仲舒述其大致而嘲諷二者不以政事為要的行徑。
盡管董仲舒引用了《左傳》中的事,但他既未說明是“春秋”,也未說明是“傳”。可見,董仲舒視《左傳》為史料,不認為《左傳》是《春秋》之傳。《漢書·楚元王傳》云:“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xué)官。哀帝令歆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zé)讓之?!盵4]1976為何諸博士不肯置對,是因為眾大家不認為《左氏》是傳《春秋》之作。清代劉逢祿考證這段話亦說:“此時尚稱《左氏春秋》,則歆初年尚未改舊名也。博士不肯置對者,以《逸書》十六篇絕無師說,謂《左氏》為不傳《春秋》也。”[6]劉氏此說,可謂灼見。
《春秋繁露》對《谷梁》的引用:《春秋繁露》對于《谷梁》亦有引用,但僅見于語義。
楊樹達說,董仲舒通《春秋》之學(xué),是有漢一世大儒,其《春秋繁露》一書,皆述公羊家說,然而亦時時用谷梁義[7]360。
例一見于《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五石、六鹢之辭是也?!笔钦f《春秋》措辭的嚴謹與精煉。《谷梁傳》僖公十六年曰:“君子之于物,無所茍而己。石鶂且盡其辭,而況于人乎?故五石、六鳥之辭不設(shè),則王道不亢矣?!毖哉Z不盡相同,但意思一致。亦見于莊公十年《春秋》經(jīng):譚子奔莒?!豆騻鳌吩唬骸昂我圆谎猿??國已滅矣,無所出也。”何休注:“別于有國出奔者??鬃釉唬骸佑谄溲裕瑹o所茍而已?!盵8]此正說明了三傳分流,溯源則一,蓋孔子確有此言,后人傳承則用于不同事例之中。
例二見于《春秋繁露·滅國上》篇:“王者,民之所往?!币娪凇豆攘簜鳌非f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春秋繁露》語言較《谷梁》更為簡練,與《谷梁》中的語詞與語意則完全一致。
另外,《春秋繁露·順命》篇兩處用《谷梁》意。其一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其于人,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不若于言者,人絕之?!币娪凇豆攘簜鳌非f公元年:“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也;不若于言者,人絕之也?!辈煌巸H在于介詞與語氣詞的使用與否,語義語序評價完全一致。其二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币娪凇豆攘簜鳌非f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稱焉,卑者取卑稱焉?!辈坏馑枷嗤?,言語也如出一轍。雖然《公羊傳》《谷梁傳》皆有,但溯源到頭則是第一代宗師孔子,因此兩家皆有亦是當(dāng)然。因此蘇輿說:“此篇兩用谷梁傳,蓋師說同與?”[2]404
于《春秋繁露》之外,也可見董仲舒關(guān)于《谷梁傳》之說?!洞呵铩坊腹吣辏骸笆滤罚沼惺持??!薄豆颉窡o傳;而《谷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薄稘h書·五行志》記載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也”?!豆颉芳葻o傳,明顯董仲舒針對《谷梁》而議論。另外,康有為《春秋董氏學(xué)》一著[9]、楊樹達《春秋繁露用谷梁傳義疏證》一文[7]361中,均有舉例說明董仲舒用《谷梁傳》。徐復(fù)觀亦舉數(shù)例說明董仲舒曾習(xí)《谷梁傳》[1]154。
董仲舒用《谷梁傳》,亦有可能是《春秋》口傳的原因。與前述董仲舒引用《左傳》而未明言一樣,董仲舒引用了《谷梁傳》語義也并未說明,并且董仲舒所說的傳中并未包含《谷梁傳》,這固然有董仲舒時《谷梁傳》尚未著于竹帛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董仲舒只視《公羊傳》為傳《春秋》之作。
既然董仲舒不認為《左》《谷》兩家為傳《春秋》之作,按說先秦以至漢代重師承,家法森嚴,《荀子》有:“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nèi),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董仲舒也說:“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xué),道師之言,僅能勿失耳?!盵4]2519那么為何董仲舒身為公羊大家而在其《春秋繁露》中屢現(xiàn)他家之說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戰(zhàn)國以來,《左傳》廣泛流傳于民間,學(xué)者多有采用。蘇輿說《左傳》固行于民間,通儒多見之矣[2]507。劉正浩于《西漢諸子述〈左傳〉考》自序中,在述列《漢書·賈誼傳》《張敞傳》《韋玄成傳》中引用《左傳》情況之后,他說:“足見西漢《左傳》一書,內(nèi)藏秘府,外傳民間。”[10]
但也應(yīng)該考慮到,《左傳》是史書,其根據(jù)就是史事。而史事的流傳不只是書面,更廣泛的流傳形式是以口頭方式傳播于民間,這種形式一直延續(xù)到近代。現(xiàn)當(dāng)代以來,全民掃盲、全面普及初級義務(wù)教育,才從根本上改變了民間口頭傳播歷史的局面。則上述諸子及史傳散文中所引《左傳》事、義,似乎也不見得就必定出自《左傳》。戴晉新說:“近人或以諸子言及與春秋經(jīng)傳有關(guān)的事、文、義來說明彼此間的關(guān)系,方法固然不錯,但運用時仍有些問題……,忽略了彼此同源的可能性。”[11]就是指出了史書記錄史事,而史事不止僅依史書而流傳,口說與史書流傳的同源就是史事。
其次,是《公羊》善于吸收兩家之說。《公羊》是開放的《公羊》,并不墨守成規(guī),而游走于兩家。董仲舒也是有著開闊視野的通儒,他博覽群書而汲取兩家精華。廖平則認為在“著于竹帛”之前,《公羊》已有兼有《谷梁》《左氏》義。他說:“學(xué)問未有久而不變者,《公羊》傳學(xué)在魯、燕之間,又著錄稍晚,傳習(xí)漸染,人思兼取,其雜用《左傳》古學(xué),蓋在秦火以前,非必漢初弟子所為也?!?/p>
再者,董仲舒兼用兩家,是因為《春秋》口傳。三家之說,均可上溯至孔子。孔子口授《春秋》于七十子之徒,至后世分流?!稘h書·藝文志》記載:“仲尼思存前圣之業(yè),……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澳┦揽谡f流傳,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4]1715初孔子教授弟子,以《春秋》為教材,然《春秋》區(qū)區(qū)1.8萬字,何以表達其中的隱曲誨塞。圣人必口說其義,七十子之徒退而言說,世世相傳,至于漢初,著于書帛而正式分流。司馬遷說:“(孔子作《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盵5]509蘇輿亦說:“春秋詭辭,門弟子當(dāng)有口說傳授。”[2]80因此,孔子著《春秋》,有所忌憚也合乎情理,某些內(nèi)容只能是口傳弟子。七十子之徒均得業(yè)師口傳,至后世分為三家,既然同出于孔子,因此三家之說彼此有所混同亦為當(dāng)然。
括而言之,通過《春秋繁露》對于“春秋”及“傳”的引用來看,董仲舒的《春秋》觀念呈現(xiàn)以下特點:
首先,董仲舒就是一個純粹的《公羊》學(xué)家。他所說的春秋是指《春秋》經(jīng)與《公羊傳》,他所說的傳就是《公羊傳》。至于他為何將《公羊傳》稱為《春秋》,是因為在他看來,傳所表達的,正是經(jīng)的意思,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傳就與經(jīng)是一樣的。其次,董仲舒的學(xué)說中有《左傳》與《谷梁》的因素,那是因為他不視《左傳》為傳《春秋》之作,《左氏》作為一般史書,流通于漢世,董仲舒視它為史料。他的學(xué)說中有《谷梁》的因素,是因為七十子之徒之間的滲透與間雜以及口傳因素,不能由此而否定董仲舒是一個純粹的《公羊》學(xué)家。再者,《春秋》成為專名,至西漢完成。董仲舒的《春秋》中,不再有含混的泛指史書意義上的《春秋》,《春秋》就是指孔子所修的《春秋》,它與《左傳》涇渭分明。最后。三家此時已經(jīng)分流,董仲舒只視《公羊》為傳《春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