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鄧小平外交思想的軟實力因素研究

      2021-01-16 08:10:46余偉斌
      關鍵詞:霸權主義國際主義第三世界

      余偉斌,劉 雯

      (1.武漢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2.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冷戰(zhàn)后,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加速前進,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促使國際政治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約瑟夫·奈教授敏銳地覺察到國際政治權力的性質正發(fā)生變遷,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軟實力”概念,并在隨后的十余年間不斷完善使之成為一種國際關系理論。奈教授認為,軟實力指依靠吸引力,而非通過威逼或利誘的手段來達到目標的能力,源于一國的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1]該理論在進入21世紀之后備受關注,逐漸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視角之一。“軟實力”雖然是一個外來的概念,但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歷來不乏“軟實力”要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拓者,鄧小平在準確研判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外交思想蘊含著豐富的軟實力因子,在實踐中為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時期,從軟實力的視野研究鄧小平外交思想,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對中國的外交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形勢發(fā)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一方面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原本緩和的國際關系再度趨于緊張。與此同時,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和平思潮泛起,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增長。多年來的冷戰(zhàn)與對峙令世界人民感到不安和厭煩,他們紛紛反對軍備競賽,主張裁軍、談判以緩和緊張的國際局勢。另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七八十年代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促使國際關系重點轉向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和平與發(fā)展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鄧小平宣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并采取旨在為國內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擺脫了狹隘的國家利益觀,將中國自身的利益訴求與世界的根本利益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強調維護和平是核心所在。[2](p1149)鄧小平認為實現世界和平的目標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原因在于霸權主義是世界戰(zhàn)爭的根源[3](p104),“不反對霸權主義,和平就靠不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奪使世界不得安寧”[2](p973)。事實上,早在1975年會見外賓時鄧小平就已強調中國的外交立場,即“我們自己不稱霸,也反對別人稱霸,不管是世界范圍的,還是地區(qū)性的霸權主義。”[4](p62-63)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后,鄧小平把反對霸權主義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在1980年1月16日召開的中央干部會議上將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中國在80年代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強調“反對霸權主義這個任務,每天都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5](p239-240)此后,鄧小平在與來訪的外國政要交流時一再重申,中國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也不管霸權主義來自哪一方面,都是采取反對立場的?!盵2](p829)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論述向全世界表明,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1980年代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

      對于如何有效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鄧小平有著一套清晰而完整的戰(zhàn)略思維、策略和方針。首先,鄧小平認為應從全球戰(zhàn)略的維度考量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危害。他將1978年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入侵柬埔寨和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等行動視為蘇聯謀求全球霸權而采取的重要步驟,而非區(qū)域性問題。1980年10月17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法國總統(tǒng)時指出,阿富汗事件出來后,中方出于全球戰(zhàn)略的考慮中止與蘇聯的談判,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蘇聯進行談判在政治上是不允許的?!盵4](p682)他多次向來賓強調,“中蘇談判不能只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因為兩國關系惡化的因素不是孤立的”;[4](p619)只有從全球戰(zhàn)略的角度看待柬埔寨和阿富汗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立場,制定出正確的政策。[4](p629、643)1981年6月11日,鄧小平在與聯合國秘書長會談時進一步闡明了柬埔寨和阿富汗問題的危害性,指出兩個問題的共同之處在于一個國家用武力占領另一個國家,“如果容忍武裝占領這兩個國家的領土,就等于否定了聯合國憲章。”[2](p746-747)根據這一戰(zhàn)略視野,鄧小平在1981年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了中國發(fā)展對蘇聯關系的基本原則,即在沒有出現新的實質性的改善行為(例如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情況下,不能恢復兩國關系的談判,否則就會損害中國的外交格局。[2](p711)1981年3月24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fā)表講話,向中方釋放改善兩國關系的信息,表示愿與中方展開邊界問題談判,“在不帶任何先決條件的情況下,就雙方可以接受的改善蘇中關系的措施達成協議?!盵6]此舉意在緩解入侵阿富汗后蘇聯所面臨的巨大國際壓力,中國根據上述基本原則作出回應。在同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會談時,鄧小平請他向蘇聯方面帶話:中國重視蘇聯的實質性行動,蘇聯可以從柬埔寨、阿富汗、中蘇邊界問題上做起,“沒有這樣的行動,我們不贊成,世界上的人都不會贊成?!盵2](p815)鄧小平關于反霸權主義的戰(zhàn)略思維彰顯了中國從世界根本利益出發(fā)的大局意識和大國責任擔當。

      其次,鄧小平反對霸權主義的主要策略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國際反霸統(tǒng)一戰(zhàn)線。他把無產階級政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與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第三世界在國際反霸權主義斗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第二世界的重要作用。1982年8月21日,鄧小平在與聯合國秘書長會談時,將中國對外政策概括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等三個方面,指出“霸權主義的主要受害者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和人民,這就決定了有切身利益的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盵2](p841)根據這一指導思想,鄧小平呼吁第三世界國家妥善解決分歧和爭端,加強團結與合作共同對抗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他曾就西撒哈拉爭端問題向阿爾及利亞客人表示,“第三世界內部的問題,從長遠著眼,寧可放一下,以后慢慢地解決”,中國希望阿拉伯國家、非洲國家好好協商解決問題,把自己團結起來。[4](P317)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因領土爭端、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因素爆發(fā)戰(zhàn)爭。是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同伊拉克總統(tǒng)特使會談時指出,中方對兩伊沖突很關切,這不只是海灣和中東的問題,而是影響整個世界的問題,中國希望雙方能夠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條件,早日解決問題。[4](p684)1985年6月,他在會見伊朗議長時對曠日持久的兩伊戰(zhàn)爭表達了擔憂,指出中方不愿看到第三世界國家內耗,強調“如果為了結束這個戰(zhàn)爭需要中國方面做什么事情,我們是十分愿意做的?!盵2](p1055)為加強第三世界國家的反霸力量,鄧小平還表示支持第三世界的區(qū)域聯合。例如,對于東盟,他曾指出“我們支持東盟聯合,這種聯合有利于反對霸權主義,有利于發(fā)展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中國支持建立東盟和平中立區(qū)的政策?!盵4](p289-290)1978年11月,鄧小平在訪問東南亞三國時再次對東盟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評價,強調“東盟把和平、自由、中立區(qū)的主張貫徹到底,本身就是反對霸權主義的一種平衡力量,至少可起到防御作用。東盟是本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的因素。”[4](p429)除了加強第三世界國家內部的團結與合作,鄧小平還相當重視第二世界國家在國際反霸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除了第三世界國家,“還應該包括美蘇以外的發(fā)達國家?!盵3](p127)改革開放之初,他與西班牙政要會談時就表示,中方希望有一個強大的、聯合的、團結的歐洲,希望歐洲同美國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1985年4月17日,鄧小平在與比利時首相談到歐洲聯合問題時進一步分析了歐洲聯合對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作用,表示中歐雙方在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幫助,中方將“歐洲的發(fā)展當作和平力量的發(fā)展,制約戰(zhàn)爭力量的發(fā)展,也希望歐洲把中國的發(fā)展看作和平力量的發(fā)展,制約戰(zhàn)爭力量的發(fā)展?!盵2](p1039)

      二是從根本上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二戰(zhàn)后確立的國際政治秩序是超級大國博弈的結果,帶有濃厚的大國強權色彩。這種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秩序使超級大國在國際舞臺上擁有近乎壟斷性的權力,從而給其實施霸權主義行為提供了合法化的外衣。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因處于國際政治秩序的邊緣地位而極易受到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侵害。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秩序往往與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密切聯系在一起,或者說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給大國的霸權主義行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一方面,西方殖民宗主國與第三世界的關系尤為典型。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西方國家便開啟了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時代,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殖民地以獲取廉價的原料和產品的傾銷市場。此時尚處于傳統(tǒng)社會的廣大亞非國家在西方殖民擴張的沖擊下,紛紛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它們在經濟上要么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要么嚴重依賴于西方國家。這種不平等的經濟關系使得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獲得獨立之后,仍受新殖民主義的困擾。

      因此,反對霸權主義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鄧小平認為,建立國際政治秩序“應當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準則”[3](p282-283);“改變國際經濟秩序,首先是解決南北關系,同時要采取新途徑加強南南之間的合作?!盵3](p20)

      三是將反霸權主義條款作為發(fā)展大國關系的承諾性規(guī)則。鄧小平將中國自己不稱霸,也反對他國稱霸的政治宣言付諸中國與大國關系的實踐。在1972年9月實現邦交正?;?,中日雙方于1975年開始圍繞簽訂友好條約展開談判。但雙方在是否將反對霸權主義寫入條約一事上產生了分歧。日方因擔心開罪蘇聯而拒絕將其寫入條約中,而中方則認為《中日聯合聲明》中的反霸條款應當堅持,不能后退。鄧小平在與日方政要會談時指出,將反霸條款寫入條約具有兩點含義,“一是中國和日本都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謀求霸權,都不搞霸權主義”“二是反對任何國家、任何國家集團在這個地區(qū)謀求霸權的努力”,強調這是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4](p35)經過雙方的多輪談判,最終在明確條約不影響締約各方同第三國關系的立場的條件下,日本同意了中方的要求,雙方遂于1978年8月12日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鄧小平認為此舉是國際條約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4](p411)此后,鄧小平將反霸權主義條款作為中國與大國簽署聯合公報和國際條約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承諾性規(guī)則。例如,1978年12月16日發(fā)布的中美建交公報規(guī)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qū)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盵7]1989年5月18日的《中蘇聯合公報》強調,“中蘇兩國任何一方都不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謀求任何形式的霸權。中蘇兩國認為在國際關系中應當摒棄任何國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和在任何地方謀求任何形式的霸權的企圖和行動?!盵8]將反霸條款作為大國關系的承諾性規(guī)則是鄧小平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策略之一,盡管它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大國的霸權主義行為,但對于大國的自我約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加了大國施行霸權主義的聲譽代價。

      再者,鄧小平認為反對霸權主義應堅持針鋒相對的斗爭方針。早在1977年10月會見法國政要時,鄧小平就指出反對霸權主義不能搞綏靖主義。[4](P229)他對戰(zhàn)略上的綏靖主義和經濟上的綏靖主義提出了批評,強調“要延緩戰(zhàn)爭爆發(fā),就不能搞綏靖主義”[4](p247),“實現和平的手段,就是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只有這樣才能爭取更長時間的和平?!盵2](p731)1978年7月,越南開始轟炸柬埔寨,蘇越聯合謀求地區(qū)霸權的意圖已昭然若揭。鄧小平在1978年11月訪問新加坡時,就越南的霸權行徑對李光耀表示,“盡管戰(zhàn)爭看來不可避免,中國仍然決心對抗蘇聯的戰(zhàn)略部署。”[9]當越南不顧中方的多次警告不斷侵擾中國的邊境,并于1978年底入侵柬埔寨時,鄧小平果斷作出了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的決定,沉重地打擊了越南的囂張氣焰,打亂了蘇聯謀求世界霸權的節(jié)奏,維護了地區(qū)和世界的和平。從軟實力的角度而言,采取針鋒相對的軍事行動不但提升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言出必行的戰(zhàn)略信譽,而且樹立了一個為弱者伸張正義的國際形象。

      二、 國際交往堅持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不結盟及和平處理爭端原則

      由于受客觀和主觀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對外交往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反美意識形態(tài)高漲的時期,中國主要發(fā)展同社會主義國家和親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而對于已經與中國建交但親美態(tài)度明顯的國家則表現較為冷淡。當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之時,在反修反霸口號的推動下,中國按照“以蘇劃線”的方針發(fā)展對外關系。這種以意識形態(tài)為導向的對外交往方式在中國與諸如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交往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它迫使有關國家在中國與美國或者蘇聯的雙邊關系中選邊站隊,不利于中國與更多的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中國拒絕承認親蘇聯的安哥拉政府就是其中一個例證。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準確研判時代主題的基礎上,摒棄以意識形態(tài)為導向的對外交往方式。他指出那種按社會制度決定國與國關系的時代過去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完全可以和平共處,發(fā)展友誼,找到共同的利益[2](p1297);強調中國“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fā)展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系。”[3](p70)在鄧小平看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夠為不同制度的國家服務,能夠為發(fā)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服務,能夠為左鄰右舍服務,理應成為發(fā)展國際關系的原則。[2](p1252)根據這一指導原則,中國全方位拓展對外關系,僅在非洲地區(qū)中國在1983年上半年就與安哥拉、科特迪瓦及萊索托三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三個國家的政治傾向全然不同,充分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的原則。

      不結盟原則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另一個重要的軟實力因素。它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基于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和新中國外交實踐經驗的總結而逐步形成的外交理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外交上采取“一邊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靠攏的方針。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及蘇聯對中國威脅的增強,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方針轉向“一條線、一大片”,即構筑國際反蘇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一轉向通常被外界解讀為中國聯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共同對抗蘇聯的霸權主義政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聯蘇反美還是所謂的聯美反蘇,與兩個超級大國的聯盟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國的主權安全構成威脅。對此,鄧小平有著清醒的認識。當他在80年代初看到“一條線、一大片”戰(zhàn)略的效應逐步消失,而弊端——美國在加強同中國合作對抗蘇聯的同時隨意插手涉臺事務、干涉中國內政——卻日益顯現時,果斷提出不結盟的方針。他在1985年6月4日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闡明中國外交的重大轉變時指出,過去中國實行“一條線”戰(zhàn)略,現在“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正確的外交路線和對外政策……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誰搞戰(zhàn)爭就反對誰。”[2](p1051)不結盟方針注意在美蘇之間保持等距離[10],為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注入了新的內涵。[11]

      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具體含義,一是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超脫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不傾向任何一方。鄧小平認為國際交往的“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只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3](p96)強調“誰愿與我們友好,我們也愿與誰友好,但決不卷入任何集團,不同它們結盟?!盵2](p1068)據此,鄧小平在緩和中國同美國關系的同時,也在爭取改善中蘇關系,“但目標不是恢復1964年以前的關系,而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的關系?!盵2](p877)這種既重視改善大國關系,又堅持自身立場原則的不結盟方針與上世紀60年代超脫于美蘇兩個大國的政策方針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后者側重于與美蘇兩國的對抗而非改善關系。二是重視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但堅決不當頭。在外賓多次表示希望中國成為第三世界的領導國時,鄧小平旗幟鮮明地予以拒絕,強調中國只是第三世界的一員,“第三世界的聯合和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真正聯合起來?!盵2](p865)不結盟方針的提出既有利于中國樹立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形象,也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份量,從而提升中國外交政策的軟實力。

      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也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軟實力因素。受歷史和現實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與一些周邊國家一直存在領土主權爭端,妥善處理這類爭端不但對國家主權意義重大,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鄧小平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運用于國際爭端的處理,主張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解決方案。1984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客人時表示,自己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運用非戰(zhàn)爭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指出“有些國際上的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fā)。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fā),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3](p49)同年10月,他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fā),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盵3](p87)這種和平共贏的方式不但是一種觀念的創(chuàng)新,而且為國際爭端的解決提供了一套中國方案,有助于降低爭端各方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對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將國際主義作為中國外交持久的價值追求

      國際主義是國家、政黨及其它團體在進行對外活動中采取超越國家界限的合作行為的精神理念,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為了自身的民族利益而有限度地讓渡國家利益,以維護國際利益或周邊利益甚至天下利益的借口實現國家利益而體現出的一種對外積極合作的政策思想與政策(工具理性國際主義);二是將自身的利益與世界利益以及人類的利益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觀念與政策(價值理性國際主義)。[12]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意識到資本主義壓迫的國際性及革命的世界性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各國無產者團結互助的思想。他們認為一國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只有在社會主義革命在全世界取得勝利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因而在進行革命時全世界的無產者都應該聯合起來。換言之,一國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與全世界其他國家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顯然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就是上文所謂的價值理性國際主義,它是無產階級的核心世界觀之一,是其處理國家關系、黨際關系的出發(fā)點和根本原則。

      毛澤東同志將國際主義運用于革命和外交之中,他曾指出“在帝國主義存在的時代,任何國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沒有國際革命力量在各種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勝利了,要鞏固,也是不可能的?!盵13]新中國成立后,對于亞非國家正在進行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他多次表示已經獲得革命勝利的人民,應該援助正在爭取解放的人民,中國這個新獨立的國家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14]在亞非國家取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后,為了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擺脫新殖民主義的束縛,中國再次伸出援手為它們提供經濟援助。這類援助在1971年中國成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后急劇增長,并于1973年創(chuàng)下歷史的最高紀錄。[15]對外援助規(guī)模的快速擴大超出了當時中國國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不具有可持續(xù)性,以致于70年代末黨中央不得不作出務實的調整。

      外界常常將這一調整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聯系起來,認為鄧小平正在轉向現實主義,從自身國家的實際需要謀劃中國外交。事實上,這種理解是片面的。鄧小平在強調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的同時,十分重視在國際實踐中積極履行國際主義義務。他曾向外國友人解釋道,“我們現在還很窮,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方面,還不可能做得很多,貢獻還很小。”[5](p112)但中國在國際上永遠實行國際主義,“我們希望若干年后,在下個世紀不長的時間里,作為社會主義的、比較富的中國,能夠對人類特別是第三世界,盡到符合我們自己身份的國際主義義務。”[4](p567)鄧小平將有沒有實行國際主義作為是否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判斷標準,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會只顧自身的利益,“衡量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使我們自己發(fā)展起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能夠隨著自己的發(fā)展,對人類做更多的貢獻?!盵4](p325)針對部分干部和群眾因有些國家接受大量中國援助卻猖狂反華而對援外產生質疑的情況,鄧小平教育黨員干部應當肯定對第三世界援助的正確性,強調“我們真正發(fā)展起來了,要用相當數量來援助。中國發(fā)展以后不要忘了這一點。”[14](p70)這些重要的論述表明,鄧小平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繼承了馬列主義,特別是毛澤東思想中的國際主義理念,將其作為中國外交持久的價值追求。所不同的是,鄧小平更加重視量力而行和援助的可持續(xù)性和長遠性。從這一點上看,鄧小平可被視為一名務實的國際主義者。鄧小平的務實國際主義對改革開放后中國履行國際義務的行動具有重要的影響。盡管80年代后期之后,中國官方文件再也沒有提及國際主義一詞,但是據此便得出中國已經放棄國際主義的結論則是荒謬的。實際情況正如學者所指出的,“中國黨和政府采取 ‘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做法,更多地采用承擔 ‘國際義務’的提法,但彰顯的仍然是國際主義精神?!盵16]

      結語

      鄧小平在準確判斷時代主題及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他將中國實現自身和平的利益與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融為一體,明確提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之一。這是對毛澤東的反霸權主義思想的繼承。同時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人們會發(fā)現鄧小平的反霸權主義思想與毛澤東的反霸權主義思想有所區(qū)別,更趨于理性,強調在斗爭中尋求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將斗爭與合作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這一反霸立場“反映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利益與正義需求, 顯現了中國對于世界事務的大國責任?!盵17]在國際交往中,鄧小平堅持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發(fā)展友好關系;堅持不結盟,超脫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創(chuàng)造性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政策主張。此外,鄧小平堅持務實的國際主義,在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中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積極履行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上述因素共同打造了一幅全新的中國外交形象,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誠如國外學者所指出的,鄧小平外交思想提高了中國在亞太地區(qū)乃至世界上的大國地位。[18]

      猜你喜歡
      霸權主義國際主義第三世界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新國際主義想象:實現中國軟實力升級換代
      “和”的時代實踐價值與新型大國關系
      山東青年(2016年12期)2017-03-02 19:31:25
      01 國際主義在中國援外中的實踐
      國際援助(2016年2期)2016-03-15 15:24:48
      淺論美國外交政策中孤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永續(xù)性
      人間(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7
      國際主義戰(zhàn)士
      韓國媒體眼中的中國霸權形象
      新聞界(2015年8期)2015-11-13 05:48:43
      激進反對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淺談“第三世界”的真——從弗雷格對“真之符合論”的批判出發(fā)看其對“真”的界定思路與動機
      恐怖主義本原辨析
      現代法學(2013年5期)2013-04-29 19:31:07
      海南省| 连州市| 腾冲县| 望江县| 昭觉县| 靖边县| 南开区| 武清区| 湛江市| 抚宁县| 师宗县| 芒康县| 延川县| 老河口市| 讷河市| 桃园市| 武安市| 濮阳县| 梓潼县| 安化县| 祥云县| 增城市| 临泉县| 阜城县| 云浮市| 荔浦县| 宁远县| 金昌市| 光泽县| 克拉玛依市| 琼海市| 平南县| 崇州市| 苏尼特右旗| 盐源县| 阳高县| 南平市| 日喀则市| 泰宁县| 封开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