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賦引《論語》考論

      2021-01-17 01:27:53張家國
      懷化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漢賦衛(wèi)靈公班固

      張家國

      (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懷化418008)

      漢賦引《論語》凡119處,共42篇賦作引用了《論語》①。其中京殿苑獵等大賦引《論語》25次,抒情言志小賦引《論語》92次;以賦名篇者引《論語》91次,非以賦名篇然而仍應歸于賦類者如“客難體”“七體”等引《論語》28次。就漢賦引用儒家經典的情況而言,漢賦對《論語》的引用相較于《詩》《書》《易》《春秋三傳》而言是并不多的,但就漢賦引用《論語》的層次性與豐富性而言,尚在其他的儒家經典之上。

      一、漢賦引《論語》的方式:取辭與取義

      總體看來,漢賦引《論語》無非兩種取徑:一曰取其辭;一曰取其義。當然,取辭與取義二者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取辭者往往兼取其義;取義者,常常兼取其辭。

      (一)漢賦取《論語》之辭以成賦文

      漢賦取《論語》之辭往往表現(xiàn)為漢賦征引《論語》中的名物事典。取義常局限于名物事典或專門詞語的意義本身,其延伸映射之義有限。漢賦取辭大約有三種方式:

      1.漢賦征引《論語》名物。這些名物往往屬《論語》專有,或是見于《論語》頻率較高,幾成《論語》專有之語,常常被漢賦引用以描述事物的具體情態(tài)。聊舉數(shù)例如下:

      (1)山梁之餐,豢豹之胎。(枚乘《七發(fā)》)[1]24

      (2)襲明衣,表玄谷,儷吉日,異清濁,合疏明,綏離旅。(揚雄《蜀都賦》)[1]201

      (3)按軒轅之舊處,居北辰之閎中。(劉歆《甘泉宮賦》)[1]301

      (4)何斗筲之足算,咸勒石而升堂。(班昭《針縷賦》)[1]549

      (5)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钅訇,管弦燁煜??刮迓?,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渡亍贰段洹穫?,泰古畢。(《東都賦》)[1]469-470

      “山梁”語出《論語·鄉(xiāng)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2]122可見枚乘以“山梁”指代山珍美味?!懊饕隆?,潔凈之衣?!墩撜Z·鄉(xiāng)黨》:“齊,必有明衣?!盵2]119“北辰”語見于《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53劉歆引“北辰”語表現(xiàn)甘泉宮的位置之尊貴,且有借以頌美君上之意?!岸敷狻睘樾〉娜萜鳌UZ見《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146意為器量見識短淺之小人。又“《雍》徹”“八佾”“《韶》”“《武》”皆天子所用音樂舞蹈之名稱,皆見于《論語·八佾》?!墩撜Z·八佾》:“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何晏《集解》:“《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于宗廟,歌之以徹祭?!盵3]2465-2466《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盵3]2465《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韶》,舜樂名。……《武》,武王樂也。”[3]2469“《雍》徹”“八佾”“《韶》”“《武》”皆天子之禮樂,而魯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僭越天子之禮,是以孔子批評之。班固《東都賦》加以稱引,其旨在歌頌東漢天子能遵守儒家之禮,行王者之道,而借此批評西都諸人不守君臣之道,有違禮制。

      2.漢賦征引《論語》事典。專屬于《論語》且常常被漢賦征引的人物有顏回、子路、蘧瑗、柳下惠、長沮、桀溺等,被漢賦征引的事典有“石門守晨”“困厄陳蔡”“覆醢”“柳惠三黜”“顏回樂貧”“沮溺耦耕”等。聊舉數(shù)例如下:

      (1)恨遭閉而不隱兮,違石門之高蹤。(崔篆《慰志賦》)[1]335

      (2)聿中和為庶幾兮,顏與冉又不得。溺招路以從己兮,謂孔氏猶未可,安忄舀忄舀而不艸肥兮,卒隕身乎世禍。游圣門而靡救兮,雖覆醢其何補?固行行其必兇兮,免盜亂為賴道。(班固《幽通賦》)[1]512

      (3)柳惠降志于辱仕,顏潛樂于簞瓢。(班固《答賓戲》)[1]530

      (4)遽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班昭《東征賦》)[1]545

      (5)何方直之難容兮,柳下黜出而三辱。蘧瑗抑而再奔兮,豈材知之不足?揚蛾眉而見妒兮,固丑女之情也。(劉歆《遂初賦》)[1]292

      (6)石門守晨,沮溺耦耕;顏斤蜀抱璞,蘧瑗保生;齊人歸樂,孔子斯征;壅渠驂乘,逝而遺輕。夫豈傲主而背國乎?道不可以傾也。(蔡邕《釋誨》)[1]916

      崔篆《慰志賦》中“遭閉而不隱”語出《易傳·文言》釋坤卦六四云:“天地閉而賢人隱?!盵3]19“石門”語出《論語·憲問》:“子路宿于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2]158崔篆引《論語》表明自己不能如“守晨”者一樣成為隱士。蔡邕《釋誨》也引“石門守晨”之典以正面肯定古人守道的精神。班固《幽通賦》取辭《論語》?!段倪x》李善注引曹大家曰:“(顏淵、冉伯牛)二子居中履和,庶幾圣賢,然淵早夭,伯牛被疾,俱不得其死也?!盵4]639《漢書·敘傳》顏師古注:“曰中和之道可以庶幾免于禍難,而顏回早死,冉耕惡疾,為善之人又不得其報也?!盵5]4217桀溺認為孔子為避人之士,未可與安身。自謂避世之士,招子路從己而隱。事見《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2]184。

      子路不從桀溺而從孔子,終不避慆慆之亂而殞身于世禍?!案蝉啊敝乱姟抖Y記·檀弓上》: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彼烀蝉癧3]1275。

      班固認為子路從孔子入世而不從長沮、桀溺以避世,故有“隕身”之禍??鬃觽勇范皇橙忉u,班固謂“雖覆醢其何補”,對于孔子微有責難之意?!洞鹳e戲》言主賓答難。賓有圣哲處世當隨機應變以取富貴之論,主人則以為君子不在乎一時榮辱,只要能去侈心,篤志于道,就能樹立不朽的聲名。賦引柳下惠、顏淵事典?!傲荨奔戳禄荩乱姟墩撜Z·微子》: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2]183

      顏淵事見《論語·雍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87

      班固引《論語》柳下惠、顏回事典,且借主人之口稱頌曰“聲盈塞于天淵,真吾徒之師表也”[1]530,表達了對柳下惠、顏淵等人能守道不移,終獲聲名的品格的贊賞。班昭《東征賦》引蘧伯玉事。蘧伯玉是衛(wèi)國的賢大夫,曾經兩次因為國內戰(zhàn)亂而離開衛(wèi)國,《論語·衛(wèi)靈公》贊曰: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2]163。

      又東方朔《答客難》用接輿事,劉歆《遂初賦》用柳下惠、蘧伯玉事,蔡邕《釋誨》用沮溺、蘧瑗等事均屬此類。

      3.漢賦引用《論語》專門詞語。如“莞爾”“蕩蕩”“巍巍”“狂簡”“彬彬”“云節(jié)藻棁”“鳳兮鳳兮”等詞語皆出自《論語》,又被漢代賦家征引。例如:《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盵2]176鄒陽《酒賦》征引曰:“英偉之士,莞爾而即之?!盵1]47此處的“莞爾”即微笑之意?!墩撜Z·泰伯》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2]107《論語·泰伯》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2]107班彪《北征賦》云:“惟太宗之蕩蕩兮,豈曩秦之所圖?”[1]347作者引“蕩蕩”一詞以贊頌漢文帝的帝德。馮衍《顯志賦》“堯舜煥其蕩蕩兮,禹承平而革命”之句也取辭于《論語》?!墩撜Z·里仁》曰:“里仁為美?!编嵭⒃?“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盵3]2471張衡《思玄賦》“匪仁里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1]669,表達了作者要遵先哲之訓,居必仁里,行必義跡的決心。《七辨》“講禮習樂,儀則彬彬”語出《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89《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邢昺疏曰:“藻棁者,藻,水草有文者也;棁,梁上短柱也。畫為藻文,故云藻棁?!盵3]2474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楶藻棁,龍桷雕鏤?!盵1]801作者引用《論語》中的詞匯來美頌魯靈光殿的華麗。又如劉梁《七舉》曰“桷榱朱綠,藻棁玄黃”[1]819,也是形容梁上柱子的光彩華麗。

      (二)漢賦取義于《論語》

      如果說漢賦取《論語》之辭,其用意僅在于借《論語》的語言來表達漢賦欲表達的事物情態(tài),其引申寄寓之義有限;那么漢賦取義《論語》則是借《論語》之言以抒發(fā)賦家的情懷。比如:班婕妤《搗素賦》:“雖松梧之貞脆,豈榮凋其異心?”[1]309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2]115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集注》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盵2]115荀子則在《大略》篇中以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盵6]506班婕妤作《搗素賦》的用意正如《古文苑》章樵題注所說:“成帝耽于酒色,政事廢馳,婕妤貞靜而失職,故托搗素以見意。”[1]310由此可見,班婕妤《搗素賦》引《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之語以表明自己的堅貞和節(jié)操。又如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云其否?”[1]176此賦語分別見于《論語·衛(wèi)靈公》和《論語·里仁》?!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盵2]165《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2]71司馬遷作《悲士不遇賦》嘆命運不公之哀憤,又引《論語》之文以表達自己遭受宮刑之后,隱忍茍活,雖幽糞土之中而不辭以完成《史記》的決心。梁竦《悼騷賦》:“既匡救而不得兮,必殞命而后仁?!盵1]405《論語·衛(wèi)靈公》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盵2]163《悼騷賦》作于永平五年(62),《后漢書》本傳稱“(竦)坐兄松事,與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歷江、湖,濟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沈身,乃作《悼騷賦》,系玄石而沉之?!盵7]1170可見梁竦引《論語·衛(wèi)靈公》之語以借古悼今,表達了自己決心殺身成仁的悲憤。

      二、漢賦引《論語》的功用:寄寓褒貶

      漢代賦家常常征引《論語》成句以寄寓其褒貶之態(tài)。漢賦鋪陳事理,多注意辭藻堆砌,渲染情勢,而價值判斷的完成則往往借助對儒家經典之語的引用,漢賦在引用儒家經典之語的時候鮮明而準確地完成其價值判斷。考《論語》其書盡為語錄,褒貶抑揚為其書的基本特征(這也是《論語》與其他儒家經典的不同之處)②,因此,漢賦引《論語》以寄寓褒貶往往表現(xiàn)出比其他經典更為鮮明的特征。

      (一)漢賦引《論語》以表達贊揚之義

      賦家引《論語》以褒美又可以分兩種情形:一為褒揚自己,一為贊美他人。

      1.標榜自我之例。董仲舒《士不遇賦》曰:

      雖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懷進退之維谷[1]148。

      又云:

      退洗心而內訟兮,亦未知其所從也[1]148。

      “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內訟”出自《論語·公冶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2]83,董仲舒借以贊美自己具備自我反省的美德。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曰:

      恒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1]176。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2]131,司馬遷借以表達經常約束自己以符合禮的要求的美行。又如揚雄《逐貧賦》亦借“貧”之口曰“三省吾身,謂予無諐”,作者引以自美。又云“請不貳過,聞義則服”,出《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4]84,作者引用它來表達自己勇于承認并且改正錯誤的品行。張衡《應間》借“間余者”之口稱贊自己云:

      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約己博藝,無堅不鉆,以思世路,斯何遠矣[1]714。

      “篤信安仁”出自《論語·泰伯》與《論語·里仁》?!短┎吩啤昂V信好學”[2]106,《里仁》云“仁者安仁”[2]69?!凹s己博藝,無堅不鉆”出自《論語·子罕》“鉆之彌堅”,“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盵2]111賦家引用《論語》之語以贊美自己的誠篤好學的品性。如上之例,不一一贅述。

      2.贊美他者之例。

      班固作《兩都賦》,其《序》云:“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冀上之眷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盵1]464由其《序》可知:自東漢建都洛陽后,海內清平,天下晏然,然“西土耆老”仍希望以長安為都,故作此賦以駁之?!段鞫假x》由“西都賓”敘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庶、宮廷華麗等情形,以夸耀長安形勝;《東都賦》則由“東都主人”對東漢建都洛陽后的各種政治措施進行美化和歌頌,其旨乃在夸示制度文教之盛。二者相較,東都為勝。故《西都賦》多含貶義,而《東都賦》多寓褒義,因此賦家在《東都賦》中引用《論語》多為宣揚以“禮”為核心的儒家倫理觀念,其目的則往往是為了頌美。如《東都賦》云:

      (1)克己復禮,以奉終始,允恭乎孝文。憲章稽古,封岱勒成,儀炳乎世宗。案《六經》而校德,眇古昔而論功,仁圣之事既該,而帝王之道備矣[1]469。

      (2)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钅訇,管弦燁煜??刮迓?,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渡亍贰段洹穫?,泰古畢[1]469-470。

      (3)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1]470。

      上引(1)中“克己復禮”語出《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盵2]131班固引之以美頌漢文帝能節(jié)己復禮,奉承終始,能行恭信之道,頌美漢文帝具備了真正的“帝王之道”。(2)所列舉《雍》、八佾、《韶》《武》等專有名詞皆出于《論語》?!墩撜Z·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2]61《雍》乃《詩經·周頌》篇名,天子祭于宗廟以歌;“八佾”乃天子之舞??鬃优u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僭用天子之禮。又《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美也?!盵2]68《韶》乃舜樂名,《武》乃武王樂,皆為天子之樂。班固《東都賦》引以為美頌東都天子具備了如上古帝王一樣的美德。(3)歌頌東漢天子興教育、崇禮樂的精神。其中“俎豆”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2]161“俎豆”乃禮器。衛(wèi)靈公請教軍旅之事,孔子反對戰(zhàn)爭而拒言軍旅之事,可是孔子愿意向衛(wèi)靈公說教祭祀之事?!稏|都賦》引此語贊美東都天子重禮樂教化,這是與西都君主崇尚侈靡淫奢不一樣的。班固《東都賦》曰:“若乃順時節(jié)而蒐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歷《騶虞》,覽《駟驖》,嘉《車攻》,采《吉日》。禮官整儀,乘輿乃出?!盵1]469《王制》乃《禮記》篇名,《騶虞》《駟驖》乃《國風》篇名,《車攻》《吉日》乃《小雅》篇名。

      張衡《二京賦》之結構與班固《兩都賦》頗為類似,然規(guī)模更為宏大?!端囄念惥邸肪砹灰段骶┵x》,賦前有一小序,或為后人所加,今錄于此:

      昔班固者見世祖遷都于洛邑,懼將必踰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賓盛稱長安舊制,有陋洛邑之議,而為東都主人折禮衷以答之。張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8]1098。

      此序不一定出自張衡之手,有的學者懷疑是后人所加,但所述兩賦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可信的。又《后漢書·張衡傳》也說“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盵7]1897可以旁證張衡贊成班固《西都賦》《東都賦》之主題,但是不滿意其內容、技巧以及規(guī)模,故有《西京賦》《東京賦》之作??肌稏|京賦》可知,全賦盛贊本朝高祖、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的功德,又從郊祀輿服寫到親耕帝藉、大射、養(yǎng)老之禮以及驅鬼儀式等,最后宣揚東京漢帝的仁政美德,陳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而可知,《東京賦》的寫作目的乃在于歌頌東漢之帝的禮儀文教,與《西京賦》夸飾地理形勝、物產豐饒、宮觀宏偉、館閣華麗、市場興隆、奸商欺詐、游俠兇殘、辯士詭譎等是不一樣的。例如:

      (1)冠華秉翟,列舞八佾[1]642。

      (2)遵節(jié)儉,尚素樸,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1]644。

      (3)一言幾于喪國,我未之學也[1]644。

      (4)夫君人者,黃主纊塞耳,車中不內顧。佩以制容,鑾以節(jié)途[1]644。

      上引(1)中“列舞八佾”出自《論語·八佾》,乃天子專用舞樂,賦文引以為贊美東京帝王的天子氣象。(2)中“克己”之語出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賦文意在贊美君王能夠像孔子一樣克己復禮,像老子一樣知足常樂。(3)中“一言幾于喪國”出自《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2]145,“未之學”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2]161,賦文之旨在于歌頌東京君王崇尚節(jié)儉,遵循禮制,不事征伐之德。(4)中“車中不內顧”語出《論語·鄉(xiāng)黨》“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2]122?!憋@然是在贊揚君王能夠節(jié)制自己,遵循禮法,這是西京帝王所不具備的。

      又如張衡《南都賦》曰:

      且其君子,弘懿明睿,允恭溫良[1]591。

      這是一篇禮贊光武帝的賦作,“南都”乃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鄉(xiāng)南陽?!霸使亓肌闭Z出《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2]51,作者引以表達對光武帝所具有的君子般的高尚品德的贊頌。班彪《北征賦》曰:

      君子固窮,游藝文兮。樂以忘憂,惟圣賢兮[1]348。

      “君子固窮”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死濫矣”[2]161,“游藝”出《論語·述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2]94,“樂以忘憂”出《論語·述而》與《論語·雍也》,作者引《論語》贊美圣賢如孔子、顏回等具有極高智慧和道德品質的人,且以此表明以圣賢為榜樣而砥礪自己的決心。

      (二)漢賦引《論語》以表達貶責之義

      如同漢賦引用《論語》以為褒揚之功用一樣,漢賦對人事的批評往往也借助于《論語》。如杜篤《論都賦》曰:

      太宗承流,……曼麗之容不悅于目,鄭衛(wèi)之聲不過于耳,佞邪之臣不列于朝[1]379。

      “鄭衛(wèi)之聲”語出《論語·陽貨》“惡鄭聲之亂雅樂也”[2]180,《論語·衛(wèi)靈公》“鄭聲淫”“放鄭聲”[2]164,本是孔子對雅正之樂的尊尚以及對淫邪之樂的貶斥,賦文借以表達漢文帝對“鄭衛(wèi)之音”的排斥。又如崔骃《反都賦》曰:

      干弱枝強,末大本消,禍起蕭墻,不在須臾[1]436。

      “禍起蕭墻,不在須臾”出《論語·季氏》“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2]170。賦文以為西漢前期中央勢力的衰微而地方諸侯勢力的強大,批評真正的禍端在蕭墻之內,故有“禍敗之機,不在險也”之論。

      漢代的京都大賦如《兩都賦》《二京賦》等,在結構上多以東西二都(京)為對照,且揚東都(京)而抑西都(京)(少數(shù)賦作如杜篤《論都賦》宣揚西都除外),故《西都賦》《西京賦》多寓含了賦家的責斥,比如班固《西都賦》曰:

      (1)于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1]465。

      (2)與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1]465。

      “既庶且富”語出《論語·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143這里的“富”“庶”是指經濟富裕,人口眾多的意思?!柏浿场笔墙浬太@利?!墩撜Z·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焙侮獭都狻吩?“賜不受教命,唯財貨是殖。……蓋美回所以勵賜也。”[3]2499“西都賓”借《論語》之文以夸耀美頌西都的富庶繁華,然而這里暗含著班固對西都富而不守禮的批評。所以《論語·子路》中的孔子在贊揚衛(wèi)的富庶之后,更要強調“教”;《論語·先進》則將端木賜與顏回進行對比,贊揚顏回的樂而忘憂,批評端木賜(子貢)“不受教命”,唯以經商為目的。正如《西京賦》所云“五都貨殖”,其意也在批評西京豪強唯利是圖而不守禮制。

      三、漢賦引《論語》的志趣:徘徊于儒道之間的賦家

      漢代賦家在引用《論語》以抒寫情懷的時候并未如《詩》《書》等經典一樣呈現(xiàn)出單一的指向性。這與《論語》在漢代似經非經的尷尬處境有關系③?!墩撜Z》在漢代的這種徘徊于經子之間的特性,也反映在漢賦的創(chuàng)作中,主要表現(xiàn)為漢賦在引用《論語》時往往表現(xiàn)得較為開放,或正禮樂為儒,或浮江河近道④,與漢賦引其他經典時所表現(xiàn)出的相對單一性并不相同。

      (一)漢賦引用《論語》為儒家立言

      不管《論語》在漢代是否曾被官方立為“經”,但《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典在漢代傳播是一個事實,尤其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在漢賦創(chuàng)作中,與其他儒家經典被漢賦引用的情形一樣,《論語》也常被賦家引用來為儒家立言,以《論語》之言以表達儒家志趣。這樣的情形很多,聊舉數(shù)例如下:

      董仲舒《士不遇賦》曰:“雖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懷進退之維谷?!庇衷?“退洗心而內訟兮,亦未知其所從也?!盵1]148“三省吾身”語出《論語·學而》,“內訟”語出《論語·公冶長》,董仲舒以此贊美自己所具備的自我反省的儒家美德。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曰:“恒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薄翱思簭投Y”語出《論語·顏淵》,司馬遷借此表達自己所具有的儒家美行,并且害怕自己的志向與美德不為人所知,這與儒家所謂“疾沒世而名不稱”的精神完全一致。又如:

      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云其否[1]176?

      “沒世無聞,古人惟恥”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2]165,“朝聞夕死”出《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2]71,從賦句來看,作者是非常服膺“疾沒世而名不稱”以及“朝聞夕死”這種儒家道德觀念的。馮衍《顯志賦》亦云“病沒世之不稱”,所體現(xiàn)的也是儒家式的積極入世觀念。

      揚雄《逐貧賦》曰:

      三省吾身,謂予無侃言。

      請不貳過,聞義則服[1]259。

      “三省吾身”出《論語·學而》,“不貳過”出《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2]84。賦文贊美自己具備自我反省以及“不貳過”的良好修養(yǎng)。又如梁竦《悼騷賦》云:“既匡救而不得兮,必殞命而后仁?!闭Z出《論語·衛(wèi)靈公》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盵2]163“殺身成仁”無疑是君子所具備的堅定不移的儒家理想和氣節(jié)。

      班固《幽通賦》曰:

      復心弘道,惟圣賢兮[1]513。

      “復心弘道”出《論語·衛(wèi)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體現(xiàn)的是儒家式的弘大人格和氣節(jié)。

      班固《答賓戲》曰:

      是故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軻養(yǎng)浩然之氣,彼豈樂為迂闊哉?道不可以貳也[1]530。

      “抗浮云之志”出《論語·述而》“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2]97“浩然之氣”出《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上引賦文充滿了一種高尚的儒家志士的節(jié)操和氣概,令人振奮。

      又如張衡《七辨》“講禮習樂,儀則彬彬”“學而不厭,教而不倦”均是儒家精神的體現(xiàn)?!皟x則彬彬”語出《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89,“學而不厭,教而不倦”語出《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2]93。賦文洋溢的是儒家的禮儀教化精神。候瑾《箏賦》云“美哉蕩乎,樂而不淫”,語出《論語·八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2]66,則是對儒家理想下的音樂觀念的贊頌。

      總之,《論語》作為一個承載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漢賦的創(chuàng)作從思想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無不體現(xiàn)了《論語》對漢賦創(chuàng)作的滲透與影響。

      (二)漢賦引用《論語》寄寓道家旨趣

      先秦儒家典籍在經典化的過程中,其闡釋空間往往變得狹窄而純粹,并且被賦予承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比如《詩經》《書經》等。在漢代,尚未完全經典化的《論語》還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先秦諸子的開放性與復雜性,因此《論語》還沒有被漢代賦家完全視為單一純粹的儒家文本。事實上,《論語》經常被賦家用作為道家思想辯護的一個文本。例如劉歆《遂初賦》曰:

      守信保己,比老彭兮[1]293。

      劉歆議論朝政,為朝廷大臣所嫉而出為五原太守。作者心內抑郁而有志意未伸之憾,故有人生如寄,榮辱無常之嘆?!氨壤吓怼闭Z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老彭?!盵2]93鄭玄、王弼均將“老彭”釋為“老子”“彭祖”二人。賦作者劉歆認為自己只要守著真誠、保持自我,就能像老彭一樣處事不驚。

      班彪《覽海賦》云:

      悟仲尼之乘桴,聊從容而遂行[1]341。

      “乘桴”典出《論語·公冶長》,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2]77,后以“乘桴”表示避世。考讀《覽海賦》,則發(fā)現(xiàn)此賦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如“乘虛風而體景,超太清以增逝”之類,可見班彪引用此語表達了自己高蹈避世的情愫。馮衍《顯志賦》曰: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356。

      (2)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

      (3)浮江河而入海兮,氵斥淮濟而上征[1]357。

      (4)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貴玄[1]359。

      《后漢書·馮衍傳下》云:“建武末,上疏自陳,……書奏,猶以前過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賦?!盵7]983-985作者在此賦中抒其離騷牢落之情,多作道家消極之言。如(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語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盵2]95(2)典出《論語·微子》,本是楚狂接輿譏諷孔子不識時務之語:“鳳兮鳳兮,何德之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2]183接輿為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隱士,近于道家人物。(3)“浮江河”出自《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2]77。(4)典出《論語·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2]54,作者引此言與老聃并稱,可見作者旨趣。崔骃《達旨》借別人之口云:“今子韞櫝《六經》,服膺道術,歷世而游,高談有日”,所謂“韞櫝”出《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2]113,意為滿腹經綸卻藏于匣櫝之中,不欲顯露人前。另賦文又有“舍之則藏,己所學也”之語,可見其寂寞平和、自甘頹廢之旨。

      班固《幽通賦》幾乎是一個宣揚道家旨趣的文本,如賦文曰:

      聿中和為庶幾兮,顏與冉又不得。溺招路以從己兮,謂孔氏猶未可,安忄舀忄舀而不艸肥兮,卒隕身乎世禍。游圣門而靡救兮,雖覆醢其何補?固行行其必兇兮,免盜亂為賴道[1]512。

      中和之道,即使是顏淵與冉伯牛這樣有德行的人也追求不得。隱士桀溺招呼子路跟從自己,并且說孔子之道是行不通的。然而子路不聽從桀溺的勸告,不避慆慆世亂,終致隕身世禍。即使子路游學于圣師之門,也無救禍防患之功,終致身死衛(wèi)國,雖覆醢不食,又有何用?所以行事剛強必招致禍害,而能免除盜賊禍亂必得依賴大道。此處之“道”無疑是指與孔子主張所不一樣的“道”,即為老莊式的周旋免禍之道。上引文段中顏淵、冉伯牛、桀溺、孔子、子路等人物以及“溺招路”“(子路)隕身”“覆醢”等事典均出自《論語》,又如上引文段中的詞匯如“中和”“行行”等也均為儒家之語,如“中和”出自《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行行”出自《論語·先進》“子路,行行如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125“行行”,剛強之貌,言子路為人剛硬有余而柔韌不及,故有身禍?!队耐ㄙx》是班固突遭家庭變故之際,對宇宙、歷史、人生諸問題的思考,可以視為他青年時代的思想自白書。從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班固早年的思想大約是儒道兼?zhèn)?、積極與避世相并存的。

      張衡《應間》也呈現(xiàn)出某種道家式的自我安慰。比如:

      愍《三墳》之既頹,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訓之可鉆,聊朝隱乎柱史。且韞櫝以待價,踵顏氏以行止。曾不慊夫晉、楚,敢告誠于知己[1]716。

      《三墳》《八索》乃儒家經典,可惜早已失傳。如果還有什么前賢的訓誡,不如學老子隱于柱下,清高而不問世事?!绊y櫝以待價”出《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盵2]113孔子自稱“待價而沽”正與老子主張一致。又“行止”出《論語·述而》,表達了作者欲仿效顏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如蔡邕《釋誨》也有“安貧樂賤,與世無營”之旨。如賦文云:

      是故天地否閉,圣哲潛形。石門守晨,沮溺耦耕;顏蜀欠抱璞,蘧瑗保生;齊人歸樂,孔子斯征;壅渠驂乘,逝而遺輕[1]916。

      “石門守晨”語出《論語·憲問》,“沮溺耦耕”語出《論語·微子》,“蘧瑗保生”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齊人歸樂,孔子斯征”語出《論語·微子》。賦文引用了一系列事典,表達了“用行舍藏”的主旨,正如賦文所云“用之則行,圣訓也;舍之則藏,至順也”??肌夺屨d》全賦,流露出強烈的畏害全身和退隱守道的思想。

      四、結語

      《論語》在漢代的重要性,并無定論。漢代曾有“七經”之說,《論語》為其一⑤。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亦曰:“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盵3]2663王國維《漢魏博士考》也認為孝文時置《爾雅》《孝經》《論語》博士,至孝武廢之,且分析原因說:“《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雖同時并罷,其罷之之意則不同。《孟子》,以其為諸子而罷之也;至《論語》《孝經》,則以受經與不受經者皆誦習之,不宜限于博士而罷之者也?!覞h時但有受《論語》《孝經》、小學而不受一經者,無受一經而不先受《論語》《孝經》者?!盵9]95王國維肯定了漢文帝立《論語》博士為史實,也說明了《論語》在漢代受到普及的事實。雖然《論語》曾在漢文帝時短暫立為經,但《論語》與“六經”比起來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典籍,不過是派為小學教科書用場而已,他與《孝經》一樣是孩童的入門書。正如周予同在《中國經學史講義》中所說:“漢代朝廷的羽林郎都學習《論語》《孝經》,連匈奴質子上太學也讀《論語》《孝經》。但是,《論語》《孝經》不能與五經相比,不是不得了的經典?!盵10]62總之,聚訟紛紜,無有定論。不過卻表現(xiàn)出了《論語》徘徊于經子之間的實際情形?!墩撜Z》在漢代文化史上的這種徘徊于經子之間的處境,其實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也有所體現(xiàn)?!端囄闹尽肥琢小傲嚶浴?,羅列《易》《書》《詩》《禮》《樂》《春秋》之后,以《論語》《孝經》、小學隨其后,既表明《論語》作為必讀典籍在漢代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又說明《論語》畢竟不是與“六經”一樣的經典。

      皮錫瑞稱漢代為經學“昌明”與“極盛”時代,因而漢賦創(chuàng)作受儒家經典影響極大?!墩撜Z》為語錄體著作,雖然似經非經,但它又是儒家最重要人物孔子的言論集,自有其權威性,故而《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漢賦在引用《論語》時,賦家自覺將《論語》作為人事評判的依據(jù)和標準。《論語》在經典化之前,又具有作為子書的性質,其內容往往具有開放性與豐富性,一方面無疑可以作為儒家思想的讀本而被漢賦引用,另一方面也因為其開放性而造就某些道家思想的元素也被漢賦作品所引用,這就導致漢賦在引用《論語》時而造成徘徊于儒道之間的不同面貌。

      注釋:

      ①今人所編漢賦總集有兩種:一為龔克昌等人編《全漢賦評注》(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初版,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再版),全書共收錄漢賦75家,有賦203篇,其中存目者25篇,收錄賦家自陸賈始,終于禰衡;另一種為費振剛等人編《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共收錄漢賦91家,有賦319篇,其中存目者39篇,收錄賦家自陸賈始,終于張昇。費書所錄酈炎、阮瑀、潘勖、徐幹、繁欽、楊修、王粲、陳琳、劉楨、應玚、丁儀、丁廙、丁廙妻、崔琰、劉宏、劉協(xié)、張昇諸人賦作117篇為龔書不錄。本文擬以龔書為參照文本。

      ②《論語》既為語錄體,故多褒貶精辟之言,實等同為格言,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等皆如是。

      ③漢文帝時曾立《論語》博士,武帝時旋即廢除,然而《論語》又作為教科書教之子弟也是事實,所以《論語》在漢代的地位確在似經非經之間。

      ④《論語》在漢賦中或被引用為儒家代言,或被引用為道家立言。這一特性正與孔子在漢賦中或被稱引為儒家徒,或被認為是道家徒的處境相一致。

      ⑤清人全祖望《經史問答》:“七經者,蓋六經之外,加《論語》。東漢則加《孝經》而去《樂》?!币簿褪钦f,一以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為七經;二以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為七經。

      猜你喜歡
      漢賦衛(wèi)靈公班固
      班固救馬
      懸梁刺股
      彌子瑕是對是錯?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批評思想的定型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孝繼父業(yè)的班固
      一篇漢賦一座城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28
      漢賦對水象的詮釋
      以色列班固利恩大學
      神州·校長(2013年7期)2013-04-29 19:10:31
      榆林市| 博白县| 观塘区| 长武县| 安达市| 黄浦区| 信丰县| 巴东县| 巴中市| 井研县| 仁怀市| 新沂市| 延吉市| 宝鸡市| 甘泉县| 凤冈县| 辉南县| 翼城县| 隆化县| 迭部县| 灵川县| 泰州市| 漳州市| 邢台县| 甘孜县| 江西省| 新乐市| 德保县| 阿坝| 鄱阳县| 二手房| 浏阳市| 双桥区| 霍林郭勒市| 威宁| 齐河县| 志丹县| 金昌市| 金寨县| 松潘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