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林鳳
摘 要:小學生具象思維發(fā)展迅速,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以具體形象為切入點,小學語文教學理應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設計和探究有關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出發(fā),針對體驗式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提出了筆者的一番看法,旨在以體驗促思考,以體驗促創(chuàng)新,為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與發(fā)展提供可借鑒的教學理論。
關鍵詞:語文 體驗式 課堂情境
體驗式教學與“先學后教”、“教學做合一”、“過程教學”等教學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參與以及學生在過程學習中的切實體驗,以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為核心思想,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創(chuàng)造者。就現(xiàn)階段而言,如何引導學生體驗、如何設計體驗式教學,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在課堂情境中體驗
情境創(chuàng)設即指教師通過圖片、音樂、語言等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帶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場景,學生在既定場景中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內涵,獲得較好的學習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以場景設定的嘗試深入文本,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變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趣味,尤其是涉及到偏向于理論方向的知識與技能,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理解的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輔助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教師語言是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最便捷和有效的方式,繪聲繪色、生動多彩的講解往往可以讓學生忘乎所以,徜徉在教師描繪出來的場景情境中,從而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此外,音樂也是一門能夠給學生帶來情境代入感的藝術,在教學中穿插對應的背景音樂,對于學生情感的體驗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講到《七律·長征》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魄和敢于冒險的革命精神,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盡量讓自己的解說語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彎曲綿延和氣勢雄偉,尤其是在節(jié)奏、韻腳和重音部分讀出文本的氣勢,在此基礎之上以“十送紅軍”為背景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音樂氛圍中感受教師語言的磅礴,由此從中想象長征的畫面,感受長征的艱苦,理解紅軍的革命英雄精神。
二、在文本解讀中體驗
文本以字、詞、句為基礎,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應該以文本解讀為核心,到字里行間處去探究語言的美妙和情感的豐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文本的解讀,尤其是在遇到語言表達較有美感的文本時,將重點放在語言的解讀上,和學生一起朗讀、分析、感悟語言的美妙。
比如,在講到《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作者所描繪出的海上日出這一壯觀景象,不僅給學生帶來了語言上的美感,更是直接讓學生接受到了美的熏陶,學生在贊美之中也生出了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解讀文本語言,通過多種方式感知語言的美。如,在解讀“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边@句話時,除了讓學生體會這句話使用的修辭手法,還可以引導學生以縮寫的方式改變這句話的表達方式,一開始,學生的思維總是被作者的思維所影響,縮寫的不夠徹底,有的縮寫為“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使勁向上升?!焙茱@然,這句話還可以進一步縮寫成“太陽使勁向上升。”將縮寫前后的兩個句子放到一起對比分析,縮寫前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及其表現(xiàn)強度便全然呈現(xiàn)于學生的面前,學生從中體驗到了修辭美、形式美與語言美,從而為接下來文本內容的解讀和文本情感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生活聯(lián)想中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生活素材的課文,這些課文憑借較為濃厚的生活化氣息,很容易便將學生帶入到文本呈現(xiàn)出來的氛圍中去,在此種氛圍下,學生的理解以及切身體驗都會達到一個較為飽滿的狀態(tài)。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旦文本涉及到的生活化素材不足,或者生活化素材偏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加之教師枯燥的理論講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度便會大打折扣,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嘗試讓文本聯(lián)系生活,并讓生活素材走進語文課堂,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之外,對于那些無法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實現(xiàn)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驗,將生活中出現(xiàn)的類似生活經(jīng)驗與教材文本內容相對比,在比較中深化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增強對教材文本的體驗。
《臘八粥》是一篇記錄八兒等粥和喝粥的記敘文,文章不僅描寫出了孩子的天真爛漫,也呈現(xiàn)出了一家人吃粥時滿足的心情,同時傳達出了我國傳統(tǒng)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由于臘八節(jié)在我國的普及度并不是很廣,很多地區(qū)的孩子并不了解臘八節(jié)和臘八粥,因此對于文章故事性和情感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生活素材的真實性,當學生不了解臘八粥,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聯(lián)想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要吃的食物以及家長在這一天要做的事情和要準備的食物。如此一來,餃子、粽子、湯圓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食物便出現(xiàn)在了語文課堂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家長準備這些食物的食材、流程,并回憶自己在等待美味食物的具體表現(xiàn),很多學生在回憶的過程中已經(jīng)不由自主的表現(xiàn)出了垂涎欲滴的口腹欲望。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引出《臘八粥》,學生的代入感就會更加的強烈,在讀到“小米”“飯豆”“棗”“白糖”等食材時,學生不由想到了其它食物的食材,如有的學生想到了粽子的原材料,有糯米、蜜棗、紅豆、瘦肉、粽葉等,回憶的畫面中不免溢出了粽子的清香??梢?,在生活聯(lián)想中體驗,確實可以帶給課堂生活的真實感和生活感,讓課堂教學更入學生心,更貼學生意。
四、在角色扮演中體驗
角色扮演較受小學生的青睞,他們從幼兒階段就接觸到了各種過家家類的角色扮演,到了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心理成長特點,他們仍舊熱衷于角色扮演這樣趣味性較強的游戲活動。從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安排分析,當前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寓言故事、生活故事,他們也大多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單方面口頭式講解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偏向于膚淺的層面,學生要想深入至文本內里,就需要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文本內容以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要認真觀察文本內容,揣摩人物表情、動作和心理,體會作者的情感用意,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并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揠苗助長》是一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告訴大家要認識到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則可能將事情弄糟。結合《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與其直接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其背后的寓意,不如引入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對人物表情和心理的揣摩中去真正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這則寓言故事中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人物表情、動作心理的描寫詞,很多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甚少會體會到它們的立體層面含義,而只是在教師的口頭說教中從表層識得了寓言哲理。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啞劇的形式深入故事中主人公的心里,文中提到了“巴望”、“焦急”等表示農夫心理的詞語,學生在表演中就會主動去思考:“‘巴望是什么意思?表情動作該如何表現(xiàn)?農夫在‘焦急什么,在‘焦急的過程中,農夫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同樣的,諸如“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等詞語皆需要學生精心揣摩,并探尋以表演加以呈現(xiàn)的方式。因此,在啞劇表演整個過程中,表演者即農夫,農夫即表演者,表演者會體會到農夫既累又興奮的心情,更是會通過表演的方式將自己的興奮傳遞給觀眾。在學生表演的最后,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最后一段內容,提問:“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農夫的鄰居,你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個師者,你會說些什么呢……”上述問題全面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表演和想象,對寓言故事傳遞出來的哲理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
五、在主題活動中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涉及到了識字、組詞、造句、閱讀理解和寫作等諸多模塊的內容,在對模塊專題訓練中,主題活動往往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重要途徑?;谥黝}活動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的合作學習,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完成高效的主題活動任務。在主題活動開展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代替了教師主導的地位,學生在主題活動參與全過程中可以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多方學習能力,如篩選資料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科學探究的能力等均可以得以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主題活動的開展,旨在促使學生在主題活動體驗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內容學習中,學生學習了《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三篇民間故事,類似的民間故事還有很多,教材內容起到了較好的拋磚引玉的效果,在學習了本單元課文后,學生的閱讀需求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滿足,他們對我國其它更多的民間故事充滿了好奇心,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結合“口語交際”設計“講民間故事”主題活動,與以往的講故事有所不同,此次講故事以民間故事為核心,學生不僅要講清楚故事的細節(jié),更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配上相應的動作和表情,由此可知,“講民間故事”主題活動絕非學生通過個人力量可以輕松完成的。為了增加任務量,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制作PPT課件以輔助自己講故事。這樣,學生就需要尋求其他學生的幫助,三五人組成一個活動小組,有的學生負責尋找民間故事素材,有的學生負責整理和篩選素材,有的學生負責制作PPT,有的學生負責演講……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均可以在自己擅長的范圍內發(fā)揮著自身最大的價值,同時,主題活動以及小組合作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體驗感,他們在對實踐、合作等多方體驗中,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生成了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體驗式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諸多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剖析文本內涵和情感思維,同時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豐富的生閱歷,為具有綜合性學習思維的可造之材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秀琴.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路徑試析[J].考試周刊,2021(61).
[2]李永寧.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27).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時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