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在外肥又胖,在家瘦模樣。忙時汗淋淋,閑時靠著墻?!边@則謎語,形象地概括了傘的外形特征和擋雨功能。
這一期,我們一起來聊聊這種常見的生活用品。
傳說在上古時期,為爭奪中原,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聯(lián)合對蚩尤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內(nèi))展開大戰(zhàn)。當(dāng)時,常有五色云氣、像花朵的祥瑞物出現(xiàn)在黃帝頭頂,它們被稱為華蓋。古人迷信,以為是華蓋保佑炎黃部落打了勝仗,視其為榮譽和權(quán)力的象征,于是仿照神話故事中的華蓋制作了傘蓋,并稱之為華蓋。
后來,華蓋成為古代帝王所用器具。
在古代,有身份的人使用的遮陽避雨器具不像華蓋那樣華麗,被稱為蓋。他們乘馬車出行,蓋就裝在車上。
《孔子家語·致思》記載:“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傾蓋指兩輛車停下,蓋往一起傾斜。《孔子家語·致思》還記載:“孔子將行,雨而無蓋?!边@句話意思是孔子要出行,遇到下雨,車上沒有蓋。
蓋即傘的前身,但與普通老百姓無緣,當(dāng)時老百姓避雨用的是“?!?。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簦,笠蓋也?!焙髞恚宕斡癫米⒔猓骸绑叶斜缟w也,即今之雨繖?!彼?,簦是一個有柄的比較大的笠。段玉裁說的“雨繖”就是雨傘,“繖”為“傘”的異體字。
能開合的傘在我國出現(xiàn)得很早。起初,傘的開合結(jié)構(gòu)較簡單,傘骨和撐桿都只有四根,傘面由四塊布拼成,這種傘被稱為四幅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圖》清院本中,州橋局部圖的左下角有一把撐開的四幅傘,可見直到北宋還有人使用四幅傘。
后來,造紙業(yè)發(fā)展,工匠用抹有桐油的比較堅韌的紙做傘面。他們還增加傘骨和撐桿數(shù)量,使傘堅固耐用。唐代以后,下雨天人人撐紙傘的情景很常見,雨傘由中國傳入日本、意大利、法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