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友,王合祥,閆鵬里,程光華,付海鵬,劉繼忠
(1.中核第四研究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21;2.中核韶關錦原鈾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韶關 512026;3.中核贛州金瑞鈾業(yè)有限公司,江西 贛州 341000)
某鈾礦因地表村民搬遷困難,致使原設計的原地爆破浸出采礦法無法使用,在試生產(chǎn)中主要采用淺孔留礦淋浸采礦法。在實際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淺孔留礦淋浸采礦法存在礦石大塊率較高、浸出周期長、浸出率低、生產(chǎn)成本高、經(jīng)濟效益差等問題,難以滿足生產(chǎn)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型采礦工藝,突破采礦工藝瓶頸,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產(chǎn)能和經(jīng)濟效益[1-2]。為此,本文提出在該鈾礦采用井下采空區(qū)筑堆浸出工藝。為驗證采空區(qū)筑堆浸出工藝的可行性,擬開展采空區(qū)筑堆浸出試驗研究。井下采空區(qū)筑堆浸出工藝依據(jù)地表堆浸的原理,將破碎后的礦石運到井下采空區(qū)內進行筑堆,然后在礦堆上部噴淋浸出劑,并利用采場底部的浸出液回收設施回收浸出液。最后,利用管道輸送的方式將浸出液送至地表水冶廠進行金屬回收。利用井下采空區(qū)堆浸處理低品位鈾礦石這項工藝技術,屬于鈾礦采冶一體化新技術的探索性研究。
礦體產(chǎn)于中粒小斑狀二云母花崗巖中,受構造蝕變帶控制,成魚群狀展布,礦體規(guī)模一般比較小,沿走向方向延伸10~30 m,常尖滅再現(xiàn)。走向近東西,傾角在70°左右,東段礦體受晚期近南北向構造裂隙錯動,但規(guī)模不大,錯距0.5 m左右。
礦床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水、花崗巖風化裂隙水和斷裂帶脈狀裂隙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礦床距大的地表水體較遠,無水力聯(lián)系,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型礦床。礦床位于堅硬巖組中,工程地質條件較簡單[3-4]。
1) 試驗天井參數(shù):垂高44 m(120~166 m中段之間),數(shù)量3條(編號分別為G1、G2和G3),傾角70°~80°。
2) 待浸礦樣參數(shù):G1,礦石粒級-18 mm,礦石量331.86 t,品位0.042 7%;G2,礦石粒級-18 mm,礦石量369.06 t,品位0.035 8%;G3,礦石粒級-30 mm,礦石量396.26 t,品位0.044 2%。
3) 浸出試驗參數(shù):噴淋強度15~25 L/(m2·h);浸出劑酸度5~50 g/L,根據(jù)試驗過程的變化情況調整,控制浸出液的pH=2.5±0.5。
4) 浸出時間:G1浸出時間為253 d;G2浸出時間為234 d;G3浸出時間為236 d。
G1柱液計浸出率為88.14%,渣計浸出率87.95%;G2柱液計浸出率為78.12%,渣計浸出率79.60%;G3柱液計浸出率為67.39%,渣計浸出率73.42 %。 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18 mm粒度的液計及渣計浸出率明顯高于-30 mm粒度的結果。 同時,礦井的礦石破碎性好,從破碎成本上統(tǒng)計,-18 mm與-30 mm的破碎成本無明顯差別。 因此,推薦在現(xiàn)場工業(yè)性試驗中采用-18 mm筑堆粒度。
根據(jù)礦井生產(chǎn)采場現(xiàn)狀并結合礦井生產(chǎn)的客觀條件,確定選用646采場作為井下采空區(qū)筑堆浸出試驗采場。646采場采空區(qū)是回采kt-646-1礦體和kt-645-1礦體之后形成的空區(qū),采空區(qū)走向東西長約50 m,傾向S,傾角70°~85°,有效采空區(qū)體積約6 140 m3[5]。
根據(jù)井下高堆浸出條件試驗研究成果,646采場筑堆礦石粒級選擇為-18 mm。粒級分布要求參考條件試驗G1柱筑堆礦石的粒級情況進行制備。試驗礦石采用井下正?;夭傻牡V石。利用鈾礦現(xiàn)有破碎生產(chǎn)線,控制礦石破碎粒度為-18 mm,制備試驗礦樣約6 000 t。制備好的礦石樣通過汽車運送至7號堆場內存放。
筑堆過程運輸?shù)V樣的取樣工作采取間隔取樣,每5車取樣一次,共46個樣品。每次取樣在卡車上劃分9個取樣點所取礦樣總數(shù)約50 kg。筑堆工作完成后,對每次取樣的礦石樣進行礦樣篩分,篩分完成后對不同粒級礦石進行稱重,并取樣品分析鈾品位。篩分后的礦樣進行重新混合,采用四分法進行縮分,獲得混合綜合樣分析鈾品位。試驗采場礦樣的篩析及化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試驗采場礦樣篩析及化學分析結果表Table 1 Test sample analysis and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stope
試驗礦樣的破碎利用礦山地表現(xiàn)有破碎生產(chǎn)線,制備試驗礦樣的粒度為-18 mm,試驗礦石通過充填井下放至200 m中段運輸巷,再通過充填井下口振動放礦機裝入0.7 m3雙側卸式礦車后,由電機車牽引倒運至200 m中段646采場進料井上口,卸料進入采場進行筑堆。
試驗采場上部施工有兩條頂柱內進料井,同時利用原采場通風天井,共有3個進料井與采場空區(qū)相通。為使進料筑堆粒度基本均勻,礦堆面基本平整,采用3點分次進料自然筑堆方式。試驗礦樣通過進料井下放至采空區(qū)內,借助礦石的自然安息角自然充滿采空區(qū)。為保證堆面之上留出2 m左右的布液空間,人員進入采場上部利用電耙對筑堆礦石進行耙平作業(yè)。根據(jù)試驗采場現(xiàn)狀和現(xiàn)場施工作業(yè)條件,筑堆工作完成后646試驗采場實際筑堆礦量為4 356 t,品位0.027 6%,金屬量1.202 t。
3.4.1 布液淋浸工藝流程
布液淋浸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布液浸出工藝流程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raying and leaching process
3.4.2 布液系統(tǒng)
在地表專門設置浸出劑配置池(高位池),浸出劑通過主供液管道經(jīng)管纜井下放至200 m中段進入中段供液管道,在自然壓力下流向采場布液主管后再分流到采場布液支管,進入采場噴淋系統(tǒng)進行淋浸,在采場主布液管路上設置閥門或流量計控制布液量。
采場上部布液方式參考地表堆浸采用礦堆上部微灌噴淋方式[6],18 m為減少溶浸死角,在704號勘探線以東增加上盤布液孔進行滴淋布液。試驗采場布液最終確定采用礦堆上部微灌噴淋[7]+上盤布液孔局部滴淋的綜合方式。布液工程主要是布液巷和布液孔,如圖2所示。
圖2 646采場布液工程布置示意圖Fig.2 646 stope spray engineering layout
3.4.3 集液系統(tǒng)
采場浸出液通過放礦漏斗和順路井滲流至匯流溝內,通過匯流溝自流到集液池內,集液池集滿浸出液后打開集液池圍堰外排液管上閥門,浸出液通過排液管最終自流至120 m中段總集液池。646試驗采場的集液工程主要包括順路井底部及漏斗封堵、集液溝、集液巷、集液池、排液孔、排液管道等工程,如圖3所示。
圖3 646采場集液工程布置示意圖Fig.3 646 stope liquid collection engineering layout
1) 浸出工藝參數(shù)。浸出劑酸濃度:浸出初期30~40 g/L,浸出中期15~25 g/L;浸出后期0~5 g/L;布液強度:0.007~0.018 m3/(t·d);液固比:2~2.5∶1;酸耗:0~30 kg/t礦;浸出液pH值:2.5±0.5;浸出周期:180 d[8-9]。
2) 試驗結果與分析。浸出試驗采取連續(xù)布液,期間因不可抗因素停噴34 d。從開始布液到礦堆底部浸出液流出歷時20 h左右,試驗采場的礦堆滲透速度較快,對井下浸出試驗有利。
試驗采場的浸出液瞬時鈾濃度在第9 d上升到300~350 mg/L,其中第12 d達到最高350 mg/L,維持時間12 d左右;隨后逐漸下降,試驗過程中及時調整了浸出劑的酸度和布液量,從噴淋的第66 d開始,浸出液鈾濃度維持在60 mg/L左右,不再有太大變化;至噴淋結束,浸出液鈾濃度為56 mg/L左右,見圖4。整個試驗期間浸出液平均鈾濃度為115 mg/L。浸出液鈾濃度的變化情況符合正常規(guī)律,技術指標優(yōu)于地表堆浸。
圖4 浸出液鈾濃度隨時間變化圖Fig.4 Time-varying curve of uranium concentration leachate
在整個試驗期間,礦堆表面沒有發(fā)生下沉的現(xiàn)象,礦堆保持了良好的滲濾性,且在堆面取渣樣時,堆面并無“板結”或“溝流”現(xiàn)象,完全可以保證試驗采場礦石堆的良好滲濾性和均勻性。整個浸出試驗的液計浸出率為95.00%。分別對布液、集液水平多點進行取渣樣分析,混合樣的渣品位為0.003 1%,渣計浸出率88.77%。
由渣樣的篩析及分析結果,各粒級的浸出率基本遵循其浸出率“隨粒級的變小而增高”的規(guī)律,符合客觀實際。646試驗采場的礦樣、渣樣U品位分析結果及渣計浸出率統(tǒng)計情況見表2。
表2 646試驗采場的礦樣、渣樣U品位分析結果及渣計浸出率統(tǒng)計表Table 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ore sample and tail slag sample uranium in the test stope
試驗結果中,液計浸出率95.00%大于渣計浸出率88.77%,主要是由于試驗采場上盤表、下盤表外礦體和留礦法采場大放礦后留存在采空區(qū)底部未放出的礦石被浸出劑溶浸,這部分金屬在試驗期間同時被浸出回收。采用井下采空區(qū)筑堆浸工藝可提高礦井的資源利用率,多回收金屬。
1) 試驗選用646采場作為井下采空區(qū)筑堆浸出試驗采場,采用多點分次進料自然筑堆方式,礦堆上部微灌噴淋+上盤布液孔局部滴淋的綜合布液方式,試驗采場浸出時間184 d,液計浸出率已達到95.00%,渣計浸出率達到88.77%,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浸出效果。
2) 通過試驗研究證實,礦床礦石浸出性能好、高堆無板結滲透性好、酸耗低、浸出選擇性好、浸出率高、浸出液中有害雜質含量低,屬于易浸型礦石,適益采空區(qū)筑堆浸出采鈾新工藝。
3) 利用空場法回采后留下的采空區(qū)作為浸出空間,將破碎后的礦石回填進采空區(qū)內進行布液淋浸,浸后礦渣就地處置,有利于采空區(qū)的整體穩(wěn)定性,同時大大減少了放射性固體廢物排放量,減少尾渣庫存量,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綜合社會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