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710000)
老莊思想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所在,其代表作《道德經(jīng)》《逍遙游》等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影響深遠?!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是所提出的哲學范疇詮釋了整個道家哲學核心。道家思想解釋“道”是宇宙的本源,客觀世界的概括。是天地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礎上,莊子對“道”進一步進行解釋,代表作《齊物論》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體現(xiàn)其思想本質(zh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中國優(yōu)秀文化淵源流長,但是在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在西方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熏陶下,往往忽視了我國本土文化的延續(xù)。自古以來,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直占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席之地,指引著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蓬勃發(fā)展。所以在今天的歷史場所空間的營造中,這些場所精神雖然改變,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應該在其中得到延續(xù)和發(fā)揚。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诵Хㄓ诘?,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道德經(jīng))。其中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態(tài)度就是“道法自然”。莊子在老子思想基礎上進行提升,莊子崇尚“天道”,也就是其自然無為的狀態(tài)。而明清時期的著作《園冶》全面的總結了中國造園理念,對于老莊思想自然天成之道在造園思想上進行全面的延續(xù)?!杜d造論》提出“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愈非匠作可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這個“因”倡導因地制宜。《冶敘》中“樂其取佳丘壑,置諸籬落許;北垞南陔,可無易地?!币矓⑹隽嗽靾@的初衷,將自然“私有制”。“雖有人作,宛自天開”,園林需要一種自然印象,使之可觀、可感,可游、可居,將人工與自然相互銜接的不留痕跡。
老子在提出:“大方無隅,大白若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保ǖ赖陆?jīng))無形無狀,有象有物,雖相互矛盾,但又客觀存在。虛虛實實,藏藏露露,若隱若現(xiàn),主觀上的“空”“無”,才有了無中生有。莊子提出的“無為無形”對這個觀點進行補充?!暗婪ㄗ匀弧钡脑靾@觀點與“無為”的造園手法深刻影響著中國古代造園的發(fā)展。
而莊子提出“天人合一”進一步影響中國造園藝術。在先秦兩漢之前,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園林建筑代表出現(xiàn)在秦始皇時期,《三輔黃圖》載:“始皇窮極奢侈,筑咸陽宮(亦稱信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币蕴煜笙嗪?,渭水象征銀河,其上橋與復道相互連接,與離宮阿房相連。自秦以后,中國園林藝術開始追求意境,與山水化和田園詩相生相長.寄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追求詩的意境美,如承德避暑山莊,其中的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這些“景”就是按照各自主題和意境不同而命名的,創(chuàng)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在“道法自然”和順應自然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典園林常以散點式布局。在規(guī)劃的過程中,將人工痕跡與自然融入一體,或者利用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達到整體的協(xié)調(diào),如借景,框景等,把彼處的景物引入此處,達到空間滲透的作用,同時增強空間的層次感。
而“無為”與中國傳統(tǒng)造園中的虛實、疏密、藏露有異曲同工之妙。虛與實在中國藝術中應用比較廣泛,在詩詞、繪畫、書法等等中廣泛應用。在中國古典造園藝術涉及虛實關系的案例著實不少。《浮生六夢》中沈復提出“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碧搶嵪嚅g這種造園手法與其他造園手法相互連接。當“空”作為營造空間的一種設計思想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因地形而變換,因環(huán)境而轉變,層巒疊嶂的假山,造型特殊的松木,流動的水域,以實代虛。加上光影、色彩、層次等元素的加入,完善對于景觀的意境營造,山水之間人們找到精神寄托。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寄情與山水、崇尚隱逸的社會風尚的引導下,山水園成為當時造園的風尚。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對自然山水概括提煉,自覺的設計經(jīng)營,將造園活動升華到藝術創(chuàng)作。唐朝時期的文人園開始有意的將山水畫、山水詩融入園中?,F(xiàn)在現(xiàn)存的山水勝跡絕大多數(shù)是在宋朝定型,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將山水園的發(fā)展達到頂峰。對于天然的山巒崗阜和水面之外,開山采石的宕口、道路都成為造景的素材,采取以大化小的手法,將建筑和環(huán)境融合,合二為一。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山沓水匝,樹雜云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狈嫡侵袊诺鋱@林的空間追求。人立足之所,乃有限之物,而浩瀚的宇宙萬物卻是無限的。從有限的空間觀照無限的自然,從自然中回歸自我。這種“有限之無限”空間意向與“道”不謀而合。營造“無邊界”的景觀營造通過既有元素合理的組合達到景觀的無限性,穿插融合,虛實結合,用視覺達到無限??臻g因為時間的流動而生長,生長的景觀在時間上同樣可以達到無限。
“場所”這個詞,在被諾伯舒茨解釋為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是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場所精神是利用建筑物給場所的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和人產(chǎn)生關系后,由自然意境人文晉升相互交融產(chǎn)生的園林藝術產(chǎn)物,帶有這個場所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歷史場所如今大都場所精神發(fā)生了改變,但古代的山水園中“自適”也值得借鑒。對其營造手法不能一味的以西方現(xiàn)代景觀設計所倡導的簡約等作為指向標,尤其與道家思想有緊密關聯(lián)的歷史場所應該回歸傳統(tǒng)造景手法,并在功能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
道家思想的發(fā)源地函谷關,“衍平阜如席兮,豁函谷之崆峒。觀天險之固護兮,據(jù)五達而隆崇。”其險成為天然的關隘。公元前491年,老子去“周”出洛陽西行,在函谷關留駐,《道德經(jīng)》至此而生。函谷關天險聳峙,百二山河。體勢寬闊廣大,雄偉壯觀,屏障重重,易守難攻,將關內(nèi)關外隔絕成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函谷關古文化景區(qū)中借水生景,形成老子文化的上善若水與關前景區(qū)。在暗合道家負陰抱陽的玄思,夏為朱明、冬為玄英。
春秋時期,西周函谷關令尹喜于秦嶺北麓修建樓觀臺,遇老子并請其在此講經(jīng),后此處成為道教樓觀派的發(fā)祥地。樓觀臺建于山川林海之間,借“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經(jīng)臺前大面積植被對于景觀空間的障景元素,水景植物在建筑、景觀小品這些實體物質(zhì)間來回穿梭,達到虛實結合。在游客觀賞之間,使人感受到“道”之核心。
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國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寶。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造園手法,同樣其精華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景觀營造,尤其是當代歷史場所?!暗婪ㄗ匀弧背珜烊撕弦?,世間萬物都有其規(guī)律,自然而生,并融入自然。站在有限的空間,以設計手法使游覽者的視線達到無限,使景觀“無邊界”。崇尚自然才應該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追求,達到景觀與環(huán)境達到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