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霞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鄭州450099)
輪狀病毒腸炎為兒科臨床常見病,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以秋冬季最為高發(fā),患兒常伴有嘔吐、腹瀉、高熱等表現(xiàn),隨著病情發(fā)展,還會導致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紊亂,嚴重威脅患兒健康與生命安全[1]。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越來越重視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蒙脫石散為常用藥物之一,治療效果較佳,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單一用藥治療時間長,患兒易產(chǎn)生耐藥性,整體效果并不理想[2~3]。參苓白術(shù)顆粒為中成藥,治療胃腸道疾病效果較好,已被廣泛用于臨床[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參苓白術(shù)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對輪狀病毒腸炎嬰幼兒免疫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嬰幼兒患者90例,均符合納入標準且獲得患兒家長同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8~32個月,平均(18.07±3.79)歲;病程1~5 d,平均(2.09±0.64)d;脫水程度:輕度30例,中度1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8~34個月,平均(18.65±3.82)歲;病程1~4 d,平均(2.15±0.73)d;脫水程度:輕度31例,中度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大便常規(guī)檢驗輪狀病毒抗原陽性;近期未使用過影響本研究結(jié)果藥物;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幌忍煨灾橇φ系K;重度脫水;伴有營養(yǎng)不良或其他胃腸道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病毒、補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對照組口服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193033)治療,3次/d,給藥劑量根據(jù)患兒年齡劃分:<1歲,1 g/次;12~24個月,1.5 g/次;>24個月,3 g/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參苓白術(shù)顆粒(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一附院院內(nèi)制劑,規(guī)格:3 g/袋),沖服,<1歲者3 g/次,2次/d;≥1歲者,3 g/次,3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嘔吐、腹瀉、高熱緩解時間;(2)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7 d后,取患兒3 ml空腹靜脈血用于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檢測方法采用免疫熒光標記法;(3)治療過程中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免疫功能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功能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免疫功能水平對比(±s)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D4+(%)治療前 治療后CD8+(%)治療前 治療后45 45 tP 39.28±5.13 39.63±5.24 0.320 0.450 41.11±6.24 47.06±7.38 4.130 0.000 31.41±3.97 31.53±3.84 0.146 0.885 30.19±4.22 24.95±2.87 6.888 0.000 1.24±0.21 1.25±0.18 0.243 0.809 1.32±0.28 1.87±0.35 8.232 0.000
2.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臨床癥狀緩 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s)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s)
組別 n 嘔吐 腹瀉 高熱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P 2.24±0.43 1.49±0.28 9.805 0.000 5.07±1.59 3.19±1.07 6.580 0.000 3.22±1.25 2.08±1.04 4.703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進行肝功能、血尿常規(guī)等檢查均未見異常。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性腸炎的主要病原體。患兒雙糖酶活性會因感染輪狀病毒后降低,導致雙糖酶缺乏,腸腔無法吸收患兒飲食中的乳糖,腸腔出現(xiàn)高滲狀態(tài),擾亂水電解質(zhì)代謝,從而引發(fā)腹瀉、嘔吐[5]。目前臨床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尚無特效藥,以抗病毒、補液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為主,不少患兒難以獲得理想效果,因此臨床考慮采用聯(lián)合用藥的方式,以提高治療效果[6]。
蒙脫石散是一種吸附類止瀉藥,能夠治療多種胃腸道疾病,該藥物對胃腸道內(nèi)病菌、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保護胃腸道黏膜,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蒙脫石散可與胃腸道黏液結(jié)合,使黏液的黏彈性增強,并在黏膜表面進行牢固的覆蓋,對有攻擊性的病毒產(chǎn)生較強的吸附作用,避免病毒損傷胃腸道黏膜,能夠恢復上皮細胞功能,但單獨治療時間較長,為提高治療效果,可與其他藥物聯(lián)用[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輪狀病毒腸炎嬰幼兒患者采用參苓白術(shù)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利于縮短患兒癥狀緩解時間。參苓白術(shù)顆粒由茯苓、人參、蓮子、白術(shù)、桔梗、扁豆、薏苡仁、山藥、砂仁、甘草等多味中藥材制成,其中茯苓、白術(shù)、人參能夠益氣健脾利濕;砂仁行氣化滯、醒脾和胃;蓮子、山藥健脾益氣止瀉;桔梗宣肺利氣;扁豆、薏苡仁能夠增強茯苓、白術(shù)健脾滲濕之效;甘草起調(diào)和之效;諸藥合用能夠起到健脾和胃、補中化濕之效[8]。
輪狀病毒性腸炎具體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晰,臨床認為可能與患兒免疫功能有關(guān),因患兒需依靠自身的抗病毒能力防御輪狀病毒侵襲,而防御能力的好壞與患兒免疫功能有直接關(guān)系,臨床越來越重視免疫功能在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作用[9]。T淋巴細胞亞群是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其中CD4+主要存在于T細胞表面,主要發(fā)揮抗病毒作用,水平越高抗病毒能力越強;CD8+主要存在胸腺細胞及T細胞表面,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性,需與CD4+保持平衡,若CD8+明顯增多,CD4+出現(xiàn)減少,表明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損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表明參苓白術(shù)顆粒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對患兒免疫功能紊亂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從而改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參苓白術(shù)顆粒能夠促進胃腸道消化,使機體免疫力增強,達到止瀉、抗病毒的效果[10]。且本次研究中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且進行肝功能、血尿常規(guī)等檢查均未見異常,可見參苓白術(shù)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狀病毒腸炎安全可靠,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腸炎嬰幼兒患者采用參苓白術(shù)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能夠加快患兒康復,改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