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律自主性的境遇

      2021-01-29 03:58:58陳金釗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自主性法學法治

      陳金釗

      自19世紀末以來,在實證主義法學、現(xiàn)實主義法學、法律社會學、批判法學、后現(xiàn)代法學等法學流派的鼓噪之下,法治能夠成立的兩個預設前提漸次走下神壇。其一,法律作為基于社會契約的擬制被指控為虛構。這使得官(包括政府、政黨等)、民都要遵守法律,權力需要限制等法治原則喪失了理論依據(jù)。其二,支持法治實現(xiàn)的法律自主性遭遇解構,甚至被視為難以實現(xiàn)的神話。①參見[美]布賴恩·Z.塔瑪納哈:《一般法理學:以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為視角》,鄭海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2 頁。對法律自主性的瓦解構成了百年來法學研究的主線之一。隨著對概念法學批判以及法律自由研究的深入,“社會”“法律”“法治”“法理”的復雜性、多樣性、變化性等被過分夸大。這致使一些人認為法律的確定性、可預測性和安定性等難以在法律應用中發(fā)揮作用。于是,法律自主性受到冷落,人們對法律發(fā)現(xiàn)、法律推理、法律解釋等傳統(tǒng)方法的可靠性失去了信心。法律自主性作為一種理念,原本強調的是確定性法律意義的釋放,但反基礎法學通過對法律一般性、獨立性、體系性、明確性等邊緣狀態(tài)的過度發(fā)掘,使法律的基本屬性被逐一解構。法律自主性理念逐步淡出了法治意識形態(tài)或法治話語系統(tǒng)。與此同時,法律意義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流動性等卻被廣為接受,法律失去意義中心。因此,對法律自主性的批判,實質上瓦解了塑造與支撐法治的基礎命題,加劇了法治理論和法治邏輯的危機。

      一、西方法學對法律自主性的消解

      在西方法學界,較早開始懷疑法律自主性命題及其意義的,是德國學者耶林所開啟的對法律之自由研究。在以自由為基調的研究中,據(jù)法思考的法教義學思維被一概蔑稱為概念法學。①實際上“所謂的教義化處理是指將某些法外因素和素材(經驗知識和價值判斷)通過概念固定下來,今后在進行相關法律適用和論證時只需運用這一概念,無須再對同樣的因素和素材作重復處理;此時,教義學概念相當于一個存儲了論證過程以備未來類推適用的公式。這就是法教義學的‘教義化’和‘類型化’過程?!痹斠娎桌冢骸斗ń塘x學:關于十組問題的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2 期。這致使張揚法律自主性的法學原理被質疑,法律的封閉性被打破,而作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法律之不周延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等被過分夸張,法律文本的權威不再,失去了作為決策依據(jù)的唯一地位。繼之而起的利益法學、價值法學、社會學法學等遂開始爭奪法學的話語主導權。人們經常使用的主觀法、客觀法、自然法等話語修辭實際上都在模糊法律的邊界。隨著法學研究視角與方法的日益多元化,進而出現(xiàn)了於興中教授所說的“法理學無王時代”。這使得法律的概念愈加模糊,以形式邏輯為基礎的據(jù)法推理、解釋常被重視經驗、價值、社會等因素的實質推理所取代?!胺刹皇沁壿嫛薄胺傻纳谟诮涷灐钡扔^念不斷蔓延。早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學者就認定法律自主性理論“遭到了法律現(xiàn)實主義者毀滅性攻擊。他們堅決主張,演繹性法律科學的斷言是‘玄奧的謬論’。同時認為單一的主權者確實只不過是利益群體間的一種競爭而已?!雹趨⒁?[美]保羅·W.卡恩:《司法的精神特質與法律的自主性》,宋東譯,苗文龍校,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第17 卷),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86 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對納粹德國打著法治旗幟破壞法治的反思,催生出一種看待法律的全新視角,“即從法律的政治效果看待法律”③參見 [法]利奧拉﹒伊斯雷爾:《法律武器的運用》,鐘震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85 頁。。法律不僅回到了自然法所倡導的正義,而且也被理解為延續(xù)政治的特殊方式。很多研究以及法律運用遂拋開文本規(guī)范,認為對法律的理解、解釋,不僅是法律運用的衡平技術或方法,而且也是一門政治妥協(xié)的藝術。如是,雖然反基礎法學的諸多研究還被稱為法學研究,但法律自主性早已被政治、社會、科學、經濟、文化等因素淹沒。

      法律自主性的失落有多重原因,尤其與科學方法對法學研究的滲透有著密切關聯(lián)。在法學研究中引入自然科學及實證方法,主要歸功于法律社會學或社會學法學。有些社會學法學研究者主張,法律研究應盡力與科學研究等勾連起來,使其成為可以用數(shù)據(jù)及經驗證明的實證科學。無論是“包容性法律實證主義”,還是“排他性法律實證主義”,最終都會把法學研究引入死胡同,分析實證主義思維只會離現(xiàn)實越來越遠。據(jù)法思考的信條,本身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命題,因為它自己就無法被經驗證明。④參見於興中:《社會理論與法學研究》,載高鴻鈞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12 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 頁。就法律問題的解決以及法律意義的闡釋而言,部分法社會學學者則主張,法律解釋與法律適用不能拘泥于文本規(guī)范,而應該深入到廣袤的社會、文化等背景中,法學研究的重點,不是法律文本、規(guī)范、案件之間的關系,而是法律與社會的關系。也有法社會學者提出,法律是社會關系的反映,因而必須適應社會,不能適應社會的規(guī)范不是法律,法律的意義必須面向社會開放。這使得諸多社會語境因素進入法律的理解、解釋與適用過程。在本質上,上述理論倡導的效果,其實是以社會、利益、主觀性、政治等因素消解法律自主性。

      反基礎法學對法律自主性的否定,采取的是釜底抽薪的方式。法律不確定性以及意義流動性等論斷,幾乎等同于拆掉了法治命題的觀念論根基。對脆弱的法治命題及理論來說,法律自主性是重要的。對待法治理想要真誠,我們應該懷著對法治的信仰與信任來塑造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如果帶著玩世不恭的姿態(tài),不可能探究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思維方法。就構建法治話語而言,不僅需要科學實證的探究方法,還需要“修辭立其誠”的姿態(tài),仔細甄別哪些修辭是在促成法治,而哪些是在瓦解法治。這意味著對于法治命題的正當性,不能僅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論證,還應由符合法治要求的方法來促成。從百余年來法學的發(fā)展變化趨勢來看,法律自主性命題以及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日漸隱退于法治話語系統(tǒng)之后,法律逐步喪失了作為思維決策依據(jù)的絕對權威地位。在對法律的解釋和運用中,語境因素的重要性迅速提升,政治、社會、科學、情勢、經驗、慣習等成了思考法律問題的重要因素。只要能滿足實用主義的后果考量,或者在司法中做到“案結事了”,人們便皆大歡喜。“那些從事法律實踐的人憑此可以分析所熟悉的情境:平衡的經驗,從反面展示同樣可行的論證,如有必要,就得讓位于決定?!雹賉美]保羅·W.卡恩:《司法的精神特質與法律的自主性》,宋東譯,苗文龍校,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第17 卷),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85 頁??蛇@種決定的根源是什么?理論研究者并未進行太多探究。但法治論者需要思考,在法律思維中遺忘法律自主性,訴諸法外因素尋求決策依據(jù),如此思維之結論還是不是法治?人們很少意識到,“在決定過程中的神秘中間時刻,邏輯會停止起作用”②同注①。。法治也會因此而倒塌。法律確實不能等同于邏輯,但離開邏輯法治寸步難行。如果法律是“法官對法律是什么的預測”“官員統(tǒng)一實踐中的法律”“需求對話中法律”“政治意識形態(tài)中法律”等③對該主題的論述,參見劉星:《法律是什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那么,法律自主性該置于何處,法治又該如何實現(xiàn)?

      瓦解法治的思維開端是否定法律自主性。其所蘊含的邏輯思路是,既然法律不能自主,自然也就不存在法治思維或法律思維。然而問題在于,法治、法律、法理等都是法學擬制的產物。所以,對于諸如法治、法治思維、法律解釋等命題,無法追問在經驗上能否成立,因為這些稱謂本身就是擬制和假定。真正需要探究的是,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些法治所需要的“假如”?法律自主性命題是尋求法律、法治思維的正確方法,其既是法理學的重要概念,也是法治思維所欲實現(xiàn)的基本目標,更是引導法治思維的理念性要求。當然,法律能否有自主性,既依賴法律自身是否自洽、自足,也與主體的法律發(fā)現(xiàn)、法律解釋、法律推理論證等能力相關聯(lián)。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9·11 事件發(fā)生以后,世界局勢變得更加復雜,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一種重新鼓吹確定性、穩(wěn)定性以及客觀性的訴求”④參見[荷]馬丁·W.海塞林克:《新的歐洲法律文化》(增訂版),魏磊杰、吳雅婷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3 頁。。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措施,也旨在改變計劃經濟模式的剛性。同時,轉型與階層分化、市場經濟以及與之匹配的風險社會等因素也使得當下的社會更加復雜。在這一背景下,法治順理成章地成了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由管理向治理的轉變過程中,要想使法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塑造接近法律自主性的思維方法。

      法律自主性命題得不到恰當處理很可能會誘發(fā)法治的理論危機。危機是人的內心體會,“是系統(tǒng)整合的持續(xù)失調”①參見[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劉北成、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 頁。。法治理論的危機,雖不至于顛覆法治實踐,但會對法治實踐產生很大影響。后現(xiàn)代法學等的揭弊式作業(yè),不顧法律、法治、法理本身的擬制性,一味將之斥責為虛假、欺騙。這使得法治的可能性,法律、法治、法理的意義被瓦解,為人們在法律外尋求思維和行為依據(jù)提供了理論支撐。人們看到,大量相互矛盾的行為指令會危及法律系統(tǒng)的整合,導致法律難以調控人的思維和行為,繼而會出現(xiàn)法治實踐的危機。當然,由于社會有著自身復雜的再生產機制,因而法治危機并不必然導致社會失序,但大量的揭弊式作業(yè)會讓人們對“合法性”及其追求產生質疑?!矮@取合法化的‘方式’一旦被看穿,對合法化的追求就會不戰(zhàn)自敗?!雹谕ⅱ伲?7 頁。從近百年來反基礎法學的研究結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消解法律自主性,導致法治危機的因素很多。諸如科學結論、社會習慣、權力意志、自然規(guī)律、重大自然災害、文化傳統(tǒng)、貪腐、情勢變更等,這些都會程度不同地影響法律權威性以及法律自主性。

      二、中國法學對法律自主性的冷落

      筆者早年研修西方法律思想史時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諸多法學流派對法治基礎命題的分化瓦解,是不是想扼殺法治?與此相關聯(lián),為何證成法治的觀念,諸如法律自主性、法律確定性、法律一般性、法律的獨立性等很難被接受,而瓦解法治的言辭卻廣為流傳?扼殺法治也許是不太恰當?shù)穆?lián)想。因為在世界范圍內,法治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標簽和世界性潮流。大家都想成就法治,沒有人想扼殺法治。對法治、法律的不同認識,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探究。即使是法治不可能性的結論,那也是現(xiàn)實法治本身確實存在缺陷。盡管有學者否定“法律思維”“法律推理”,宣揚法律不確定性、意義流動性等命題,但這也并非想扼殺法治,只是其修辭效果確實能夠消解法治的可能性。面對世界范圍內對法律自主性的瓦解,也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為什么要追求法律自主性?從表面來看,這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即使法學界很少專門研究法律自主性,法律也照樣運行,法治建設依然開展。據(jù)此推論,探究法律自主性命題應屬于玩弄辭藻、故作玄虛,可實際并非如此。因為是否在思維理念上追求法律自主性,既涉及捍衛(wèi)法治的思維方式與話語體系等能否形成,也牽涉法治話語方式的具體構造,還會直接影響法治的實現(xiàn)程度。與此相關的問題還包括大家都在追求返璞歸真、張揚人的主體性時,我們卻主張重視法律擬制性,開發(fā)法律自主性,這是否顯得不合時宜?正如前述,一百多年來隨著法律實施以及法治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越來越多,瓦解法律自主性的理論也越來越豐厚。人們自然會根據(jù)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維要求提出,既然法律自主性難以企及,為什么還要追尋法律自主性?筆者認為,關注法律自主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傳統(tǒng)的整體、辯證、實質思維方式之下,人們對規(guī)范法學所倡導的據(jù)法思考、依法辦事存有顧慮,認為這是形而上學的,未能全面、整體、辯證地認識法律的功能及其意義,亦未能在語境中探究法律的運用,會產生法律脫離社會的問題。人們發(fā)現(xiàn),在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由于對由概念語詞構成的法律規(guī)范過度重視,很可能會出現(xiàn)概念法學、機械執(zhí)法、司法或法條主義等弊病。而這些現(xiàn)象恰恰與我們日常所反對的教條主義有諸多相似之處。因而,將法律自主性作為司法、執(zhí)法的主導性理念存在障礙。相反,倡導法律效果與政治效果的統(tǒng)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主張情、理、法結合等大局思維,以及問題導向兼用法律的綜合治理得到了廣泛接納。在這些思路的指引之下,無論是法理論研究者,還是實務法律人都不關注法律自主性。在中國,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法律萬能論,但對法律萬能的批判之聲不絕于耳。法律當然不是萬能的,但“僅靠法律是不夠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等命題在中國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學理論證。與此同時,這些觀點卻很有市場,被人常掛在嘴邊。這使得法律的權威難以樹立,也導致法律思維和話語方式的偏差。在被簡約為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的指引之下,人們對據(jù)法思考的教義學法學原理邊學邊批,法治思維自然難以建構起來。

      雖然近些年“西方法學在中國”的狀況有所改變,但在政治引領以及問題導向的研究氛圍中,中國法學缺乏對法律基礎問題的探究。法律的擬制性、自主性等一般法理論問題似乎被集體遺忘?;A法學研究似乎淪為后現(xiàn)代法學思潮的學術之爭。在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中,筆者初步接觸到德國法學對概念法學、教義學法學的批判,美國的規(guī)則懷疑論、事實懷疑論、法律預測論等,后來又了解到風靡世界的批判法學、后現(xiàn)代法學等。在法學教科書中,關于法治觀念及思維方式的初步啟蒙迅速又被反基礎法學所顛覆。對于形式法治或嚴格法治的衰落,我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給出了階級分析的結論,認為形式法治之所以被解構或者法律自主性之所以會失落,是因為資產階級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后,已經難以忍受形式法治的約束。這雖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卻不是唯一原因。法治思維的特征之一是以不變的法律應對千變萬化的社會,但由于社會的復雜性以及變遷的迅速性,僅靠穩(wěn)定的法律難以應對社會的變化。

      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已經從最初的呼吁法治轉向推進全面法治。整體觀念之下的體系思維、奠基于形式邏輯的法治言辭以及修飾方式等又開始影響人們的思維。在法學研究中出現(xiàn)了法律思維、法治思維和法理思維的分野。然而,以捍衛(wèi)法治為使命的法理學卻很少思索法治的可能性命題。反倒是法治的不可能性觀點隨著后現(xiàn)代法學的引入廣為傳播。同時,由科學方法主導的法社會學研究,對法律自主性也開展了側面的否定。這使得諸多的法理學探究不僅未能在方法論上證成法治,反而致力于運用實證、科學、整體、辯證、實質等思維方法或話語方式消解法律自主性,瓦解法律權威性。在思辨關系中所認定的法律、法治功能以及言辭方式,其修辭效果就是在消解法治。這對法治已經盛行的國度來說,也許有補正作用,但對剛剛開啟全面依法治國,或者對亟需樹立法律自主性觀念的中國來說,其負面效果則可能是毀滅性的。

      第二,法律自主性在中國的失落,與我們重視社科法學,忽視規(guī)范法學也有很大關系。西方反基礎法學所批判的法律自洽性、自足性、自主性,不是中國人固有的思維理念,也沒有經過法理論研究的本土轉換。與此同時,“現(xiàn)在科學繼承了宗教在文化中的權威地位??茖W已經成為強制原則的突出表現(xiàn)。”①[意]吉奧喬·阿甘本:《什么是哲學?》,藍江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78 頁。人們相信科學就是權威??茖W具有超越法律效力的權威,法律規(guī)定如果與科學原理相沖突,法律就應退避三舍。人們之所以如此相信并敬畏科學,不僅是因為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而且還因為它是客觀的不受個人情緒影響的正確理解法律的方式。科學主義以削弱宗教、摧毀迷信為榮,然而也出現(xiàn)了物極必反的效果,科學正在成為新的迷信。人們對科學至高無上的信念,超過了其他所有的思維方式。在社科法學的研究中,科學成了衡量任何事物的尺度,甚至科學方法以及實證結論能夠當然替代法律的權威。探究法律自主性是協(xié)調規(guī)范法學與社科法學關系的需要。我們需要意識到,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法治也難以實現(xiàn)。

      科學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吸引了法理論的特別關注,法律社會學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盡管法律自主性與機械司法、執(zhí)法有很大差別,但在強大的社會學理論、科學實證方法面前,也成了迂腐、機械、死板的代名詞。然而,我們不能忽略這樣的啟示性觀點:“科學是人類思維的產物??茖W只是方法大雜燴中的一種推理論證罷了。科學并不是那種超越人類其他能力的靈丹妙藥。人類擁有一個巨大工具庫,科學只不過是最近才添進去的一套新工具而已?!雹谕ⅱ伲?2 頁。我們還需要看到,科學方法與法律方法有不同的使命??茖W方法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其雖然涉及面非常寬,但不可能替代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所必須依賴的工具。即使對法律的理解、解釋和運用需要運用科學方法,也不能將科學方法絕對化。對科學的過度迷信會影響法治思維的形成。法治需要維護法律確定性、自主性等特性的法理論,因為沒有這些特性就不能成就法治。法律自主性作為法治思維理念必須得到樹立,實現(xiàn)法律自主性是法治思維的重要目標。

      第三,全面推進法治建設需要法律自主性理念?,F(xiàn)代中國法學是舶來品,缺乏對法治基礎概念和原理的研究。歷經百余年的反基礎法學,法治的基礎命題受到多方批判。法治在理論上、邏輯上幾乎成了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法律的不確定性、意義的流動性、規(guī)范體系的碎片化等成了打破法治神話的有力論據(jù)。然而,我們需要看到,法治依賴邏輯思維構建法律關系,是法學家等所擬制的產物。法律關系雖然是社會關系的折射,但并不完全是對社會關系的復寫。法治需要法學家、立法者對概念規(guī)范、主體調整機制進行擬制。沒有法律規(guī)范、法律主體以及人們的思維,根本無從建構法律關系,而沒有法律關系也就無法在邏輯上展開法律調整。法治作為擬制的概念,是以法律自主為思維方法的設計,沒有法律自主性無所謂法治及法治思維。而法律自主性恰恰是我們選擇法治時所未能注意的命題。因為中國所推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非因循在理論和邏輯上已獲得證成的結論,而主要是基于實用目的的政治選擇,是總結民主政治發(fā)展經驗,保障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由此,我們才選擇了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而把法治當成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確立了法治的政治正確性,使得法治的正當性不容置疑。

      然而,要想使人們發(fā)自內心地接受法治,并在思維方式上推進法治,僅在話語方式上確立法治的政治正確性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在基礎理論以及邏輯方法上接著論證法治的可能性,以使法治有更為堅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我們不能隨著反基礎法學繼續(xù)言說法治的不可能性,而應沿著證成法治可能性的思路拓展法治理論,進而樹立對法治的信心與信仰。法治在方法上的可能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問題。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會使法治理論遭遇危機,也會對法治實踐造成負面影響。這正是探究法律自主性的問題意識之所在。

      三、法治中國建設對法律自主性的需求

      英國法官丹寧勛爵說:“當法官依法行事時,每位法官均應受到保護,以免負賠償?shù)呢熑?。所有法官都應該能夠完全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需擔驚受怕。絕不能弄得法官一邊用顫抖的手指翻動法書,一邊自問,‘假如我這樣做,我要負賠償損害的責任嗎?’只要法官在工作時真誠地相信他做的事是在他自己的法律權限之內,那么它就沒有受訴的責任……除法官表明他明知自己無權做某事卻違法去做外,任何其他情況均不能使法官承擔法律責任?!雹賉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李克強等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2 頁。在這里,丹寧其實是在語境中探究法律自主性的意義。有了法律自主性的理念或思維方式,就可以把法官所擔心的問題歸結為法律解釋和運用的獨斷性問題,即法官作出的決斷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僅僅是宣布法律的嘴巴。法官所詮釋的法律意義正是法律自主性的體現(xiàn)。如果依據(jù)法律作出判斷,即便存在錯誤也不能責備法官。法律自主性與法官自主性不一樣。法律自主性是在表述法治的要求,即任何法律決斷都應據(jù)法作出;法官自主性則旨在張揚裁判主體自身的獨立性。進言之,法官自主張揚的是個人意志,如果出現(xiàn)錯誤,當然需要由法官個人承擔。按照法治的要求,執(zhí)法、司法者所作出的決斷,并不被認為是主體的意思,相反,執(zhí)法、司法主體只是依法辦事。此種法思維的理念要義就是從話語方式上把裁判者的思考從自我、自主決斷中解脫出來,使其沒有必要擔心須對依法作出的裁判負責。

      (一)接近法律自主性的內外條件

      為保障思維能夠接近法律自主性,立法者創(chuàng)設了規(guī)范體系、擬制了調整主體機制,法學家擬制了法律關系、塑造了法律思維方法。毫無疑問,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調整機制的運行以及法律方法的目標,都需要法律自主性理念。法律自主性是指引法思維的前置性理念。當然,在法理論層面,法律自主性存在不同的理論方案。例如,哈特是以規(guī)則的確定性來捍衛(wèi)法治,霍姆斯是以司法的自主性來捍衛(wèi)法治,德沃金則是以詮釋的整全性來捍衛(wèi)法治。但如果把法治當作一個過程,則各種理論方案顯然是相互補充的。法律要實現(xiàn)意義自主,當然需從多角度開展,并滿足諸多前提。從總體上看,可分為法律自身應具備的自主內在條件和保障法律意義自主釋放的外在條件。

      1.法律自主性的內在條件

      “法律的自主性表明了法律推理體系的封閉特征。”②[美]保羅·W.卡恩:《司法的精神特質與法律的自主性》,安東譯,苗文龍校,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第17 卷),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86 頁。法律自主性是表征法律決斷論實現(xiàn)程度的概念,是在思維和行為層面承認法律的效力,是法律規(guī)范與程序具有約束力的體現(xiàn)。盡管所謂法律自主性其實是人在思考,但應當認為法律能夠起到決斷作用,因而法律自主性的前提,是存在涵義明確的法律。如果法律沒有明確的意義,也就不可能有法律自主性。與法律的強制性不同,法律自主性蘊含的命題是人作為主體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和指引。如果法律有約束力,那就意味著法律能衍生出自主意義。法律沒有約束力就是“他主”,或受制于解釋者的主觀因素,或受制于法外的客觀因素。只要法律規(guī)范、定義等能約束主體的思維和行為,便可接近法律自主性。就此而言,法律自主性也是法律明確性的思維表征,要求法律意義應借助思維和行為來釋放,強調的是法律決斷論。如果沒有明確法律定義的使用,就不可能產生法律對思維和行為的影響。法律的自主性來自法律的明確性,法律不明確則法治思維無法展開。

      一般而言,法律決斷論能保障法律意義的安全性,但同時也需要法律明確性、穩(wěn)定性、體系性、一般性等屬性的支持。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法治理念的經典闡述者富勒、拉茲和菲尼斯都強調法律的明確性、可預測性和穩(wěn)定性。他們都沒有把法律的確定性列為法治的要件。法律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法官在疑難案件中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權并創(chuàng)制新的法律。只要不確定的司法判決具有合法性、客觀性和可預測性,即使法律是不確定的,法治理想的實現(xiàn)也是可能的?!雹偾裾牙^:《法律的不確定性與法治的可能性》,《政法論叢》2013年第1 期。但是,筆者認為,富勒、拉茲和菲尼斯的論證背景正是法概念論的演變已經重新打開了法律的封閉之門,僅僅把法律視為制定法或判例法的實證主義論調已然難以接受。同時,對法律一般性、穩(wěn)定性、體系性等的質疑,使得法律的體系性被碎片化取代,一般性被特殊性遮蔽,法律意義的流動性使得法律穩(wěn)定性命題出現(xiàn)危機。之所以會認為沒有明確的法律法治也能實現(xiàn),是因為富勒等法學家意識到法律不僅是制定法或判例法規(guī)則,還包括法律價值以及最低意義上道德等。更為重要的是,內在視角的法律觀還包括了具有思維規(guī)則屬性的法規(guī)范。法律的確定性只是發(fā)生了論證或實踐轉向,而不是說法律不需要確定性。法律方法的核心就是法律思維規(guī)則,而法律思維規(guī)則的運用可以使不確定的法律變得確定,意義流動的法律獲取“意義核心”。法律方法的實踐功能意味著,法律不確定不意味著法治不能開展,法律方法的運用可促成法治在不確定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

      2.法律自主性的外在條件

      有學者意識到,法律不是自足的,卻可以是自主的。不自足表明法律實效依賴社會環(huán)境,需要法律運作的條件,如信息、物質等形式的資源。法律自主性表明法律在溝通脈絡上可以與社會環(huán)境脈絡相區(qū)分,即法律可以自主區(qū)分具有法律意義與不具有法律意義的溝通運作。這樣,就可以比較清楚地說明,法律系統(tǒng)如何既高度依賴于社會又高度獨立于社會環(huán)境。法律自主性預設同時提升了這種雙重性。然而,法律自主性是以法律決斷之運作為前提,也意味著法律系統(tǒng)努力掩蓋這種決斷的恣意性,如通過法律論證、解釋方式掩蓋法律意義的擴張或限縮。法律自主性的核心內涵不只是法律決斷,而是法律能夠自主地決斷。法律自主性意味著法律決斷的自我合理化、合法化,具體包括:⑴對法律的體系性思考。法律體系性是法自主實現(xiàn)的保障性因素。自主性思維是結構性的,法律是一種體系性存在,包括法律知識體系、原理體系、原則體系、規(guī)范體系、責任體系、調整機制、法律關系體系等。如果沒有對法律的體系性思考,就不可能獲取恰當?shù)囊饬x。但法律自主性不是定義自主,而是在法律體系之中有意義地自生成系統(tǒng)。⑵法官等獨立于其他主體,案件裁決只服從法律。當然,過度的法官獨立對法治來說也可能存在風險。法官過度自主很可能影響法律決斷論的實現(xiàn)。法治要求法官不能過度張揚主體性,法官思維必須受法律價值以及法律淵源的約束。

      對法官來說,雖然有自由裁量權,但如果改變制定法規(guī)范的意義,還需要經過復雜的論證,即用實質法治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解釋法律的意義?!皩嵸|性理由則是那些從道德、經濟、政治、體制或其他社會考量中獲得正當性力量的理由。”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佩雷爾曼對法律方法論的貢獻》,王園譯,載陳金釗、謝暉主編,呂玉贊執(zhí)行主編:《法律方法》(第30 卷),研究出版社2020年版,第30 頁。即使在三權分立的命題之下,“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最后風險是,法治有可能變成法官之治?!雹赱美]布雷恩·Z.塔瑪納哈:《論法治》,李桂林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 頁。法律自主性是法思維的理念,與法律主體(如法官、檢察官、律師等)的思維活動有關,也與法院等組織有密切聯(lián)系。法治要求法官獨立審案,要求律師據(jù)法辯護。法治要求法官、法律組織(制度性組織機構)等形成法律解釋共同體,以抗拒外來壓力幫助實現(xiàn)法律自主。然而,法律組織、法官等主體如果拋開法律規(guī)范與程序的約束,也可能因主體性的張揚而使法律自主性發(fā)生異化。

      法律自主性具有指引思維方向或促成法治的話語意義,是作為法治實現(xiàn)的思維理念而存在的。在法律自主性理念的引導之下,法學家塑造了一系列的法律思維、法律原則和法律方法。將這些原則和方法作為思維的指引,可幫助實現(xiàn)或接近“法律”自主性。

      (二)法律自主性是構建法治中國藍圖的理念

      法治中國有多種含義,可從多種角度展開觀察認識。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法治中國有四層含義,即用法治修飾中國、用法治定義中國、用法治打量中國、用法治建設中國;從政治學的權力、權利配置來看,法治中國包括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體系建構的法治工作來看,包括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有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有力的法治實施保障體系、嚴密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和完備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從國家和社會治理轉型的角度來看,法治中國則是要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現(xiàn)代化、法治化,是順應時宜改變社會的治理方式。法律自主性作為法治理念或理論對法治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與法治中國藍圖存在密切關聯(lián)。

      法治中國之下的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設計,是把主體類型化為官、民兩類。在此劃分的基礎上,官與官之間的矛盾被視為權力沖突,權力沖突可由法治國家解決。因為近代以來權力主要由執(zhí)政黨掌握,因而法治國家的要義是執(zhí)政黨依法執(zhí)政、依憲治國,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執(zhí)政意味著權力法定,權力的行使需要尊重法律自主性。沒有法律自主地發(fā)揮作用,純粹由權力限制權力,權力失序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官與民之間的矛盾可被界定為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沖突,而這一矛盾可由法治政府來解決。政府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民擁有法律賦予以及推定的權利。法治政府就是在依法行政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平衡。公共權力行使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民與民之間的糾紛則可概括為權利沖突,可由法治社會來解決。權利沖突在本質上是利益糾紛,也不可能自動消除,需要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的介入。用法治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無疑需要法律自主性。權力與權力、權力與權利、權利與權利的矛盾沖突,如果沒有法律自主性介入其中,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而難以自拔。

      法律自主性是實現(xiàn)規(guī)則治理的思維理念。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自主性就不能成就法律秩序。雖然法律自主性通過主體之“我思”來實現(xiàn),然而,法律自主性更加強調“我思但法在”的法律決斷論。就思維決策的法律決斷而言,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法律自主性的前提,有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意味著法律規(guī)范夠得到有效實施,當然包含法律自主性作用的發(fā)揮。有力的法治實施體系之所以有力,也極度依賴于對法律權威性的尊重。法律的調整能力其實就是法律自主性的發(fā)揮,其核心指向是主體有能力接近法律自主性。嚴密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主要涉及法律自主性的程度問題,如果法律的自主意義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揮,就須動用法律監(jiān)督機制,使法律能夠自主地發(fā)揮功能。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與法律自主性的關聯(lián)也很大,制度規(guī)范、機制體制的法律化就是為法律自主性提供前提預設,而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法治化等則需秉持法律自主性理念。沒有法律自主性作為思維導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話語體系、法治理論體系等作為概念存在也難以有意義中心。因此,法律自主性是法學研究、法治理論的基礎性問題。

      (三)秉持法律自主性建構法治方法

      法律自主性理論并不深奧,立論之論證也不復雜,只是我們需要研究立法以及法學研究對法律自主性作出了哪些貢獻,執(zhí)法、司法該如何貫徹法律自主性?如果立法者所創(chuàng)設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不能自洽、自足,法學不為法律自主性提供方法論,法律就難有自主性。而法律不具有自主性,則法治斷難實現(xiàn)。只有在話語及思維方式上強調法律自主性,才能喚起人們對法治的信心,從而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接近法治的要求。法律自主性涉及法治的可能性命題。法律之所以是最好的社會調整工具,是因為法律是體系思維的產物和運用,既講規(guī)范,也講價值。關于法律自主性的探究,最主要的目標是設想:即使在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和實質思維模式下也能實現(xiàn)法治?;蛘邠Q句話說,研究法律自主性的問題意識,就是構造既能保持中國傳統(tǒng)的整體辯證、實質思維方式,又能促成法治實現(xiàn)的法治方法論。

      法律自主性是以據(jù)法思考或法律決斷論為主的思維方法。法治建設需要法律自主性的支撐。法治對法律的需要,“就是關于應該做什么的指引、對人們的個人安排能夠得到保障、對統(tǒng)治者權力濫用的制約等的需要”①參見 [英]托尼·奧諾里:《法律簡義》,鄭玉雙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07 頁。。正是法治(邏輯)理論形成、法治話語建構以及法律方法體系的塑造需要,才促使人們開展對法律自主性命題的研究。“如果我們沒有需要,只有必然性,那么就不會有哲學?!雹赱意]吉奧喬·阿甘本:《什么是哲學?》,藍江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51 頁。同理,沒有需要也不會有法理學、法哲學探究。問題的關鍵是,要使法治命題在方法論意義上能夠成立,需要擬制法律的自主性。這里的需要,雖然與邏輯無關,卻是法治邏輯(法律思維、法治思維以及法律解釋等)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法思維的邏輯方法得以推演的開端。③參見陳金釗:《返回擬制探尋法思維的邏輯起點》,《學術月刊》2021年第1 期。當然,法律自主性只是法治邏輯鏈條設計的一環(huán),所支撐的是法治所需要的法律決斷論。在法律決斷論之中,還包括諸多的法律方法擬制,如法律發(fā)現(xiàn)、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法律修辭等。因而,人們可從方法論運用的角度,把法治定義成為實現(xiàn)法律自主性的努力。法律的自主性不是追求法律運用者個體的個性自主,而是把理性的認知能力鑲嵌在法律思維之中。當然,要實現(xiàn)法律的自主性,需要法律方法的積極配合方有可能。強調法律自主性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建構促成法治實現(xiàn)的法治方法論。

      法律自主性是法治意識形態(tài)的頂層設計之一,是法律思維方法的靈魂。法學研究不是純寫實的研究,還包含規(guī)范性與批判性等成分。當然,法律自主性不是追求純粹的方法論建構。因為沒有靈魂的方法是可怕的,方法作為工具需要理念。這種理念包括價值理念和方法理念。法律自主性是與法律方法相關的思維理念,是在方法上追求法治的實現(xiàn),話語基調包含有對法律及其價值的尊重。因而,法律自主性是捍衛(wèi)法治的基本理念,追求在法治平臺上實現(xiàn)法律的自主價值,只有這樣才使運用法律方法接近法律自主性成為可能。法理論已經發(fā)展出與法律自主性相匹配的法律方法體系,包括法律發(fā)現(xiàn)、三段論推理、文義解釋、體系解釋、內部證成等。這些都是追求形式法治、捍衛(wèi)法律決斷所必需的方法。當然,在實質法治論者看來,對法律意義的詮釋不能僅依靠形式法治。形式法治由于推理的前提存在諸多缺陷,因而需要采用實用主義的姿態(tài),運用實質法治的思維方式予以改善。法治主要不是法律定義的實現(xiàn),而是平衡、化解社會矛盾的常規(guī)方法。

      四、結 語

      在法律自主性與科學方法的關系問題上,目前需要處理的問題還包括人工智能的法律運用。人工智能究竟是在幫助法律實現(xiàn)自主性,還是在瓦解法律自主性,可能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有人認為,當前的人工智能法學基本屬于關于科普的“無害吹噓”,是在倡導科學方法對法律的滲透,目標是要為法律人的思維工作減負,并非要完全替代人的主體性?,F(xiàn)有研究成果基本沒有超出模擬思維的范疇,屬于科學在法學研究中的擴張,缺少法學所必備的法理邏輯或法律思維規(guī)則作為基礎,因而很難成就法律自主性。人工智能法學只是科學方法進一步擴張的繼續(xù),既不是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法學,也不是嚴格實驗意義上的科學,只是反映了科學方法對傳統(tǒng)的法律、法學的沖擊,以及法學的應然應對。也有人認為,在科學技術、人工智能不斷沖擊傳統(tǒng)法學的背景下,“法律人需要突破僵化的教義法學羈絆,吸納社科法學的研究成果,將絕對化的法律體系相對化以尋求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并借助審慎的利益衡量給出一個相對客觀的并在本土社會內可行的判定,進而達致法律解釋與法律學說的本土化?!雹賉荷]馬丁·W.海塞林克:《新的歐洲法律文化》(增訂版),魏磊杰、吳雅婷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239 頁。人工智能基礎上的法律運用,不能代替人對法律自主性的追求。當然,人工智能法律的進一步拓展研究也許會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自主性。

      猜你喜歡
      自主性法學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及其教學應用
      實用英語教材與藝術生自主性培養(yǎng)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發(fā)揮主體作用,加強高中數(shù)學復習的自主性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惠东县| 高台县| 山丹县| 五河县| 海南省| 青河县| 栾川县| 温宿县| 金山区| 镇雄县| 琼中| 西乌珠穆沁旗| 手游| 巨鹿县| 葫芦岛市| 平遥县| 安平县| 博客| 德令哈市| 榆林市| 通海县| 柳江县| 汶上县| 大洼县| 民勤县| 广水市| 九江市| 博客| 犍为县| 双牌县| 宁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上饶县| 乐东| 阿克陶县| 武城县| 台中县| 金湖县| 正安县| 临湘市|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