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峰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則。網絡刷單作為一種破壞信用評價秩序的行為,正在重創(chuàng)網絡交易的信用機制,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本文僅就網絡刷單行為的民事救濟路徑展開討論。網絡刷單,是經營者采用與特定行為人進行虛假交易或委托特定行為人與商品服務競爭者進行交易,提高自身商品銷量、服務評價、店鋪信譽、市場排名或降低商品服務競爭者商品銷量、服務評價、店鋪信譽、市場排名,從而謀取市場競爭優(yōu)勢、獲得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如何救濟因網絡刷單行為所受的損害,值得探討。
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對因受欺詐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加以規(guī)定。構成民法意義上的欺詐,應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在網絡刷單情形下,惡意刷單經營者基于追求自身產品的良好口碑、火爆銷量等心理,自己實施或委托第三人實施網絡刷單行為,利用網絡交易平臺評價機制的缺陷,造成虛假的銷量眾多、好評如潮等利于經營的假象,并借助網絡交易平臺的搜索機制向不特定的多數消費者傳播虛假事實,消費者因此陷入錯誤認識并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存在欺詐的雙重故意。
一般而言,由于商品銷量與商品評價屬于網絡交易平臺,應當向消費者群體披露并由系統(tǒng)后臺自動生成數據形式,并無推銷之形式,因而不屬于《廣告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商業(yè)廣告活動”,一般不得認定為商業(yè)廣告。在生產經營中,經營者出于盈利和追求市場份額的內心起因,不可避免地對商品和服務進行夸大宣傳,當且僅當刷單經營者以刷單行為后的商品銷量和評價為內容進行推廣宣傳、定制相關簡介時,就認定是虛假的商業(yè)廣告。在一般情況下,即使不能認定為商業(yè)廣告,也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的“其他虛假宣傳方式”的情形,得認定為超出法律所允許的限度的欺騙行為。換言之,即欺騙行為具有不正當性。
最終認定為欺詐,還需消費者因該欺騙陷入、維持或加深錯誤認識,并因該錯誤認識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意思表示。網絡刷單作為經營者虛假宣傳的一種新形式,具有其他虛假宣傳行為的一般共性,但其特點之一,就在于充分的隱蔽性,這也決定了網絡交易平臺對網絡刷單行為實施監(jiān)管的困難程度之高。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往往不具備識別刷單行為的可能性,理所當然地陷入高銷量、高質量、好口碑的錯誤認識中。在此情形下,商家通過網絡刷單行為騙取消費者與之訂立買賣合同的行為,完全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其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合同存在效力瑕疵,消費者作為遭受欺詐一方享有撤銷權,得主張撤銷兩者之間的買賣合同并主張由此遭受的損失;同時,網絡刷單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公平、誠信的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消費者遭受損害的,得基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主張懲罰性損害賠償。
實踐中,不排除消費者識別出刷單行為的情形,此種情況系消費者基于正確認識為購買的意思表示,不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當然不享有撤銷權,不得主張撤銷買賣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刷單行為往往伴隨著第三方刷單者的介入。這是因為,僅憑經營者自身并不足以完成網絡刷單行為,更遑論達到預期的牟利效果,因此,網絡刷單行為大多由經營者委托第三方刷單者實施,網絡刷單炒信的黑、灰色產業(yè)鏈也為經營者實施網絡刷單行為提供了充分條件。此種情形下,筆者認為,該行為并不符合第三人欺詐行為的要件。應當認為,第三方刷單者并不符合第三人的身份,其實施的網絡刷單行為只是刷單經營者的詐騙行為手段之一,系作為其締約輔助人參與從事行為的人,兩者基于共同故意、共同實施網絡刷單行為,致使消費者認識錯誤的產生,該結果可共同歸責于兩者,可為直接相對人欺詐所評價。故不應認定為第三人欺詐行為。
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規(guī)定:“基于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認定消費者購買惡意刷單經營者的商品是否屬于重大誤解,應當對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具體化。所謂重大誤解,是指表意人為意思表示時對意思表示的內容發(fā)生了具有交易商重要性的自發(fā)的認識錯誤,因該錯誤無意作出了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即要求表意人的認識錯誤兼具主觀重要性和客觀重要性。重大誤解的對象,必須是表意人對意思表示內容的認識錯誤,而表意人對標的物價值判斷失誤產生的認識錯誤,即表意人根據某商品的客觀價格、因刷單產生的虛假銷量及供求關系等因素綜合判斷所作的錯誤判斷,并不在重大誤解之列。在該情形中,主要表現為表意人基于自身對價值規(guī)律的一定理解,以虛假的供求關系為出發(fā)點,誤以為商品的價值遠遠超出商品應有的價值。故該認識錯誤雖符合客觀重要性,但缺乏主觀重要性,不構成重大誤解,故通常情況下,行為人不能基于對標的物價值的認識錯誤而主張因重大誤解產生的撤銷權。
上述情形為網絡刷單的一般情形,學理上稱之為“提升信譽型正向刷單”。
經營者進行網絡刷單的最終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yōu)勢并占據有利地位。隨著網絡刷單行為的盛行,一些經營者逐漸意識到網絡刷單行為所帶來的經營風險,“貶低信譽型反向刷單”由此而生;反向刷單是指經營者通過與同業(yè)經營者進行交易并惡意評價,意圖使其服務評價、店鋪信譽、市場排名降低,從而獲得市場優(yōu)勢地位的行為。
一方面,對同業(yè)經營者進行反向刷單,使其商品評價降低,促使消費者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自己;另一方面,即使同業(yè)經營者察覺到經營異常或為網絡交易平臺識別,由于調查、取證的困難性,也無法查明反向刷單行為的實施者,巧妙地“規(guī)避”自身風險。
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的名譽權,同時該條第二款對信用提供名譽權保護。反向刷單經營者基于違背市場競爭準則的故意,委托第三方刷單機構實施反向刷單行為,虛假評論、惡意詆毀,造成受害經營者的客觀社會評價降低并直接反映于店鋪評價、商品評價中,為社會一般消費者所知悉,使受害經營者喪失或部分喪失商業(yè)信用,構成侵害名譽權行為。因此,受害經營者向侵權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并請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網絡交易平臺在網絡交易活動中為經營者提供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fā)布等服務,其與經營者系網絡服務合同關系,經營者應當本著合法原則善意履行合同義務,遵守市場經濟秩序。經營者的網絡刷單行為,違反了兩者之間的網絡服務合同義務,網絡交易平臺可對其主張違約責任。同時,因經營者的網絡刷單行為致使網絡交易平臺的商譽受到影響,造成損失的,構成加害給付,網絡交易平臺有權選擇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再者,經營者的網絡刷單行為還可能騙取網絡交易平臺的補貼、優(yōu)惠等財產性權益,間接造成網絡交易平臺的損失。網絡交易平臺既是網絡經營場所的提供者,同時也是網絡交易的監(jiān)督者,對于經營者通過網絡刷單行為從平臺中獲得的財產性權益,可依平臺規(guī)范或行業(yè)規(guī)范等軟法予以收回,視情節(jié)也可對其采取注銷網絡交易平臺的經營者主體資格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