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每次培訓回來到校長那里簽字匯報時, 他總會問: “這次外出學習的收獲是什么? 你可以只講讓你最受益的那一點?!?“聯(lián)系你目前的工作實際, 你覺得自己會怎樣落實培訓內(nèi)容?”
“收獲是什么? 如何落實?” 兩個問題既概括又精準地點明了培訓的主旨以及現(xiàn)實意義。 一個專家型教師的養(yǎng)成, 不僅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 還需要有跳出舒適圈的勇氣, 積極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將自己的工作實踐與專家的理論相對接, 在思考、 審視的過程中, 形成有理論、 有特色、 可操作的個人教育經(jīng)驗。 近幾年來, 從深圳到杭州, 從線上到線下, 大大小小的培訓參加了無數(shù), 從培訓中收獲的, 是個人在綜合素養(yǎng)上的成長和進步, 在培訓中思考的, 卻遠不止于這些。 要讓培訓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并不僅僅是靠在會場上的熱血沸騰, 或者是收集的那些占滿了手機和電腦內(nèi)存的照片和課件。
要達成培訓的最佳效果, 最好是提前做點功課。
在參加為期一周的 “班主任綜合素養(yǎng)力提升” 的培訓活動時, 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任俊教授的 《從習得性無助到提高樂商》 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并且前勾后連, 讓我受益很大。 其中的原因, 除了任教授的講座內(nèi)容精彩、 個人魅力突出之外,與我之前無意中做的功課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大約在培訓之前一個月, 由于某次專題寫稿活動的要求, 我曾通過聽書、 百度搜索等對 “習得性無助” 有過一定的了解, 針對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 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走出習得性無助等寫過專題的方法分享。 在得知培訓中有安排這方面的內(nèi)容時, 自己提前就已經(jīng)充滿了期待。 講座中任俊教授進一步講解了斯金納的斯金納箱動物實驗,擴充了我先前了解到的塞格利曼“狗的動物實驗” 的知識儲備, 對人與動物的習得性無助在形成過程中的復雜性, 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剖析, 這無疑比我通過網(wǎng)絡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知識更系統(tǒng)、 更全面。 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無法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保持高水平的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熱情。 反過來說, 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我們投入的多、從中汲取到的也會更多。 任俊教授的講座就正好是落在了我感興趣的點上, 收到更大的成長體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提前了解一點, 包括對培訓內(nèi)容的了解、 對講座專家的了解、 對個人工作實踐中相關(guān)問題的梳理等, 帶著熱情與好奇參加的培訓,才是有自主性的培訓, 才是更有助于促進成長、 收獲進步的培訓。
沒有反思的培訓基本等同于無效培訓。
2018 年我去外省支教, 在清明節(jié)小長假返鄉(xiāng)探親時, 正好趕上本市的一個專題培訓活動, 在征詢了教研員老師的意見之后, 本就不富裕的探親假, 我硬是擠出了半天的時間走進了培訓會場。 當天的培訓很有實用價值, 培訓結(jié)束之后,我趁熱打鐵, 梳理了培訓所得, 主動寫了培訓總結(jié)并發(fā)送給教研員老師。 收到我的反思總結(jié), 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 閑聊中她突然感嘆:“培訓反思很有必要, 可是很多老師已經(jīng)失去了這份反思的動力。”
歷數(shù)培訓中老師們的狀態(tài), 有走過場的、 有干私活的, 培訓結(jié)束后能達到效果的寥寥無幾, 上級安排的工作多、 保證不了充足的培訓時間是一個原因, 培訓內(nèi)容沒有建立在參訓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也是一個原因。 在此, 我們不作具體討論, 單說近幾年來每次培訓的通知上都會有 “培訓結(jié)束之后, 參訓學員要積極撰寫培訓反思, 并于×月×日前發(fā)送到×郵箱” 這么一條要求。 對這樣的硬性要求, 參訓老師是一定會完成的, 但是認真寫還是應付了事呢? 不同的態(tài)度, 其產(chǎn)生的后緒影響力就有了很大的差距。
遺忘規(guī)律表明: 八小時之后,遺忘的百分比就達到了百分之六十多, 在每一次的培訓之后, 如果老師們能及時地翻看培訓筆記, 反思梳理培訓內(nèi)容, 積極地聯(lián)系自己的工作實際, 將培訓內(nèi)容與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相勾連, 去反思以往未解決或把握不準的問題, 將培訓所得真正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 這樣的培訓才是一次有效的培訓, 這樣的做法, 才是對一次有效培訓應有的禮遇。 雪梅讀寫工作室的主持人楊雪梅老師曾說: 如果你寫的東西連自己這一關(guān)都過不了, 不寫也罷! 對培訓以及培訓后的反思,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如果你參加的培訓只是走走過場, 不參加也罷, 如果你的反思只是為湊數(shù)應付了事,還是省下這塊時間去班級里走一走, 看一看學生吧。
有人說: 讀過的書, 就如同你吃過的飯, 看不見卻早已融化到你的骨肉里。 遇到好的培訓, 就如同讀到了一本好書, 它深入、 徹底、有力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解, 甚至是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即使它真的“看不見”, 在潛移默化中也豐盈了自身以及學生的生命。 只是, 達成更好的培訓效果, 僅僅走到 “潛移默化” 這一層次是不夠的。
時間來到剛剛結(jié)束的全市教學能手答辯活動現(xiàn)場, 在第一輪的材料審查之后, 排在第一名的我, 與第二名、 第三名之間的分值相差非常小, 領先優(yōu)勢并不明顯。 一起參加第二輪現(xiàn)場答辯的四位老師, 都是很有教學經(jīng)驗的名師, 賽前我并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突圍, 從賽前的沒底氣, 到賽后在兩輪比賽中都排在第一的結(jié)果, 答辯現(xiàn)場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當評委老師提出 “你對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看法以及具體做法” 這個問題時, 我說: “魯子問教授曾在講座中多次提出, 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在升入更高的年級之后, 已經(jīng)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教育……”現(xiàn)場的答辯立論鮮明, 論據(jù)充分,評委老師們點頭稱贊, 筆下也給出了較高的分數(shù)。
成績的取得是答辯現(xiàn)場的靈機一動嗎? 很明顯不是。 歷次克服工作壓力、 生活困難參加過的培訓,培訓之后對筆記、 對課件的翻閱和反思, 在工作中積極地思考和運用等, 都是此時精彩的背后 “曾經(jīng)添過的薪、 加過的柴”。 主動說一次培訓金言、 主動承擔一次二級培訓、主動運用一次培訓所得, 都令我們的培訓變得更有意思、 更有意義。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培訓經(jīng)驗,在培訓會場上點頭稱贊、 拍手稱快, 甚至于走出會場還要議論一番: 這個專家講得真好, 然而當?shù)诙雠嘤栭_始時, 我們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收獲和感受, 其原因就在于, 從專家的理論到個人的一線實踐, 缺失了一些必要的對接點。 而上文講到的“提前了解、 過后反思、主動運用”, 就是將理論嫁接到實踐的好方法: 提前了解一點, 將專家的培訓內(nèi)容盡力拉到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 過后反思、 主動運用, 不必貪大求全, 堅持用心實踐專家的一個小技巧, 長此以往, 培訓才能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指導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