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婕
在新聞報道中如何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模糊語言,日益受到業(yè)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準確性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許多新聞報道中,卻經(jīng)??梢钥吹侥:Z言的表述。模糊語言具有很大的彈性,通常是指那些內(nèi)涵不定指、外延不固定的獨特性語言。如果運用得好,能夠讓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和靈活。在新聞報道中合理使用模糊語言,既可以有效杜絕報道的呆板化和絕對化現(xiàn)象,更好地隱藏有些不便于公開報道的內(nèi)容,又能夠通過對部分敏感事實、涉密數(shù)據(jù)、案件細節(jié)的模糊化概括,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報道內(nèi)容過于詳細而讓媒體陷入被動的境遇。
波蘭語義學家沙夫認為:“交際需要詞語的模糊性,這聽來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詞語的模糊性,那么……我們就會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結(jié)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的交際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相互交際的那種工具遭到了損害?!雹傩侣剤蟮乐泻侠硎褂媚:Z言,雖然在表述時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簡潔明了地幫助受眾從整體上了解核心新聞信息。
新聞語言的模糊性具有六大功能:一是本體模糊性,源于客觀對象自身存在的模糊性,是客觀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二是認識模糊性,是認識主體觀念中的模糊性在語言中的反映,目的是基于知識結(jié)構(gòu)、價值取向、情感傾向和功利訴求等方面的考慮;三是內(nèi)在模糊性,是存在于人們思想和感情之中的模糊性;四是外在模糊性,直接訴諸于人的感覺器官,可以被人所感知;五是積極模糊性,在語言中的運用有利于人們理解事物或者做出決斷;六是消極模糊性,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使用的模糊性語言不利于該交際的正常進行,反而會給交際帶來障礙②。
在新聞采編實踐中,模糊語言具有鮮明的概括性、簡潔性和相對性等特點。新聞報道中的模糊語言實際上來源于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日常語言,它有著自然語言獨有的本質(zhì)特性。首先是在表述時間邊界不明的信息時所用,如“最近”“目前”“當前”“不久前”“今年以來”“入夏以來”“長期以來”等;其次是在反映數(shù)字方面,如“有些”“一些”“不少”“很多”“眾多”“大量”“大多數(shù)”“大約”“大概”等;再次是在地點方面,如“某地”“部分地區(qū)”“某集團軍某旅在西北某地進行了實彈演習”等;最后是在說明報道中人物的身份方面,如“目擊者”“業(yè)內(nèi)人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等。而在以批評報道為主的輿論監(jiān)督中,記者用模糊語言則還能保護信源提供者。
在新聞報道中使用模糊語言,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主要還是為了搶時效。許多情況下,記者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獲得全部信息,但又必須快速報道,這時候記者對有些新聞要素進行模糊化表述也就變得合理了。當然,確保新聞六要素的準確性,是記者在采訪報道實踐中的基本業(yè)務要求,應盡量避免使用模糊語言。目前,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使用模糊語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許多客觀事物由于其存在著不確定性,記者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做出準確判斷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有些自然災害事件和人為災難事故,記者在現(xiàn)場一時無法核實確切的傷亡人數(shù),為了搶報道時效,通常只能用模糊化的詞匯來代替準確的數(shù)字,用模糊化的語言來處理。
在新聞報道中,有些內(nèi)容由于受到宣傳紀律和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以及保密要求的規(guī)定,記者是不能擅自公開報道的,或者是部分內(nèi)容不能直說、不便直說。對于這種情況,記者也只有通過模糊語言進行含蓄的表達。例如,對一些自然災害事件的公開報道,如果內(nèi)容過于詳細,語言非常精確,那么還會對受害者及其親人帶來精神上的二次傷害。而在有些案件報道中,記者為了保護被害人、未成年人的隱私或者當事方的商業(yè)秘密,也只能用模糊語言來處理。還有,那些犯罪新聞雖然具有一定的警示性,但對于受眾情感和精神的負面沖擊也是很大的。如果記者對犯罪過程、作案手段和偵破方法報道得過于精確和細化,反而會產(chǎn)生消極的傳播效果。
任何新聞報道,記者都不能把話說得太滿,要為后續(xù)報道留有余地,特別是災難性的事故動態(tài)報道,記者使用的報道語言要更為謹慎,如“關于這次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還有待記者作進一步的調(diào)查”“對于故事的責任者,有關部門已對其采取強制措施”等。這時候,使用模糊語言就比使用精確語言更符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導向性。
此外,在一些延緩性報道中,記者也經(jīng)常會用模糊語言來反映時態(tài),以增強報道的可信度,體現(xiàn)采訪的求實性。模糊時間概念是由于相關新聞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結(jié)局沒有明確的起止界限,記者不能武斷地進行主觀性很強的敘述。新聞事實會隨著時間的逝去而不斷發(fā)生變化,記者對其進行報道其實是過程性的,所傳播的新聞反映的只是某一時間節(jié)點和空間場域的片斷性事實。當記者在沒有掌握全部新聞事實的情況下,通過模糊語言進行報道就無法避免。同時,在時效性很強的報道中使用展望性、預期性的模糊語言,也是為了給后續(xù)報道如連續(xù)報道留下更大的展開空間。
新聞報道是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讓受眾了解他們所需要了解的客觀事實變化,尤其是動態(tài)性的消息類報道雖然具有真實性、時效性等多種要求,但也存在著隨機性和模糊性等特點。在新聞報道中運用模糊語言,目的并不是有意讓報道語言模棱兩可、含混不清,從而讓受眾產(chǎn)生誤解,而是通過準確反映客觀世界的模糊概念,最大限度地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可靠性③。
模糊語言既是語言方法也是綜合藝術。在新聞報道中使用模糊語言,必須掌控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過度或者濫用反而會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只有充分挖掘模糊語言的正面效應,才能有條件地促進模糊語言與準確語言之間的互相補充④。模糊語言只是相對于精確語言的一種話語表達方式,不能為采訪不深入的記者提供方便。有些記者或許會進入一個誤區(qū),認為采訪時“蜻蜓點水”、材料掌握不充分沒有關系,報道時可以用模糊語言來填補和解決。這樣,不但會催生出更多的失實報道和虛假報道,還會把記者引入歧途,最終嚴重損害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全媒體語境下,傳播主體的無中心化和“把關人”的缺失,使大量自媒體也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自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最大特征是:“網(wǎng)絡中的天生自由派”和“人人都是記者”。他們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使用模糊語言,有時會缺乏縝密判斷與思考,有的網(wǎng)民會隨心所欲地對信息進行人為的模糊化,從而體現(xiàn)自身存在感并引發(fā)其他網(wǎng)友關注,最終變成一種主觀上的模糊化傳導,成為在網(wǎng)絡自媒體上生成、傳播網(wǎng)絡謠言的重要推動力量⑤。結(jié)果,由模糊語言傳播生成的網(wǎng)絡謠言就不斷出現(xiàn),嚴重破壞著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傳播生態(tài)。
自媒體的模糊傳播通常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一是海量信息充斥階段。這個階段基于傳播主體的自主性和網(wǎng)絡傳播的便捷性,無數(shù)網(wǎng)民對消息來源與準確性不會進行縝密的分析,只追求信息的存在,海量信息成了模糊傳播形成的基本條件。二是模糊信息放大階段。網(wǎng)民在接受含混不清的信息時會出現(xiàn)理解偏頗,信息重復疊加后,再在社會情緒的影響下,會急于表達自己的關切,預測事件的走向,使信息意義或外延意義在不明晰的狀況下愈演愈烈。三是網(wǎng)絡謠言形成階段。自媒體傳播具有典型的“蝴蝶效應”,網(wǎng)絡中任何一個點狀信息源,都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地迅速擴散,信息的疊加與累積會使網(wǎng)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其影響,從而失去判斷和甄別信息真假的能力⑥。
進入網(wǎng)絡時代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和信息的海量化,使單一的新聞點衍生出無數(shù)的信息源,不同的報道還能帶來更新更多的興趣點,從而使信息本身的模糊性被再次放大。在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用模糊語言進行新聞傳播,就更要把握好新聞主體信息的真實性,以避免虛假報道、失實報道的出現(xiàn)。
報道新聞的語言必須準確,模糊語言只能當作輔助手段。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合理使用模糊語言,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傳播策略和傳播技巧,符合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事實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演進過程,因為新聞報道有時效性,記者不可能等到掌握全部新聞事實后再作報道,所以模糊語言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過度使用模糊語言,不僅會導致信息失真、報道失實、視聽混淆,還會滋生謠言。為此,主流媒體的記者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在新聞報道中把握好模糊語言使用的度。
注釋:
①[波蘭]沙夫.語義學引論[M].羅蘭,周易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55.
②漆家佳.論新聞語言的模糊性及其功能[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45-148.
③王愛霞.語用視域下的新聞模糊語解讀[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07):69-72.
④黃瑞鑫.芻議模糊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212.
⑤雷昊霖.網(wǎng)絡媒介模糊化傳導與謠言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7-16(003).
⑥孔令達.網(wǎng)絡時代模糊傳播與治理[J].教育,2012(3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