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羅 燕 王 勇 戶金鴿
新郁是通過里扎馬特與紅地球雜交選育的葡萄品種,具有粒大、肉脆、風(fēng)味好、產(chǎn)量高等優(yōu)點,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主栽的晚熟鮮食品種之一,深受消費者喜愛。由于產(chǎn)量高、植株生長茂盛,且吐魯番地區(qū)紫外線弱、栽培管理技術(shù)粗放等因素,果實著色不太理想。為改善果實著色,生產(chǎn)中多采用鋪設(shè)反光膜、環(huán)剝、減少負載量、摘葉、套袋等技術(shù)措施,這些措施費時費工。而茉莉酸酯類物質(zhì)是一種新型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對植物生長發(fā)育、代謝物質(zhì)產(chǎn)物合成具有重要調(diào)控作用。本文以新郁葡萄為試材,在其果實著色初期,開展了噴施不同濃度茉莉酸酯類物質(zhì)改善新郁葡萄果實著色和內(nèi)在品質(zhì)的對比試驗,研究茉莉酸酯類物質(zhì)對新郁葡萄果實著色及品質(zhì)的影響,旨在探索解決新郁葡萄著色不理想問題的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20年7—10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葡萄瓜果研究所試驗場進行。供試新郁葡萄12年樹齡,栽培架式為傾斜式小棚架,南北行栽植,株行距1.4 m×4.5 m,生長結(jié)果正常,按正常方法進行水肥管理。
1.2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園選擇樹體生長基本一致的新郁葡萄植株,在果實開始轉(zhuǎn)色時,分別于7月8日、7月15日連續(xù)2次噴施不同濃度(20 mg/L,60 mg/L,100 mg/L)茉莉酸甲酯(MeJA)和茉莉酸丙酯(PDJ),以噴清水為對照,共7個處理(見表1)。每處理3株樹,重復(fù)3次,隨機排列。
表1 試驗處理
噴施處理過程中確保每個果穗均噴到。處理與對照均加入體積分數(shù)0.1%的吐溫80(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用作展開劑)。
噴施藥劑后每隔7天取樣1次,直至果實完全成熟。
果實采樣后測定果粒大小、果粒質(zhì)量、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差,以及果實酸度、Vc含量、果皮葉綠素含量、花色苷含量等。
1.3 數(shù)據(jù)測定
1)果粒質(zhì)量及果粒縱橫徑。隨機選取30粒果實,用電子天平稱(Scoutwe,常州),測量并計算平均單粒質(zhì)量,用游標(biāo)卡尺(0~150 mm電子數(shù)顯卡尺,上海)測定果??v橫徑,取平均值。
2)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隨機選取30粒無損傷的果粒,去皮后用水果硬度計(GY-4)測定果實硬度,用手持測糖儀(VR-113)測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果實可滴定酸。將冷凍的果粒榨汁,用酸堿滴定法測定可滴定酸,用鉬藍比色法測定Vc含量。
4)果皮葉綠素、花色苷。剝?nèi)」?,采用吸光值法(A530)測定果皮中的葉綠素,花色苷含量的測定參照楊夫臣等的方法(詳見《果樹學(xué)報》2007年第3期第287—292頁)。
5)色差。采用CR-10手持色差儀,隨機選取10粒 果 實 測 定L、a、b, 計 算C。 根 據(jù)HunterLab表示系統(tǒng),其中L值表示系統(tǒng)的亮度,L越大,樣品表面越亮。a表示系統(tǒng)的紅綠值,-a為綠,值越小樣品越綠,+a為紅,值越大,樣品越紅。b表示系統(tǒng)的黃藍值,-b為藍,值越小樣品越藍,+b為黃,值越大,樣品越黃;C表示樣品的彩度,值越大,表示所測顏色越純,取平均值。
6)果穗性狀。果實成熟時觀察田間果穗生長情況并計算果實萎蔫指數(shù),隨機選取3個果穗測定果穗質(zhì)量及果實基本品質(zhì)。
7)果實著色狀況。通過目測鑒定果實著色狀況,分為五個等級:果實全部綠色,賦值為0;果面輕微著色,淡紅色占1/2,賦值為1;中度著色,果實全部淡紅色,賦值為2;果面基本著色,全部星紅色,賦值為3;全部著深紅色,賦值為4。利用以下公式計算果粒著色指數(shù)。
果粒著色指數(shù)=∑(各級果粒數(shù)×各級賦值)×100%/(總粒數(shù)×最高賦值)
2.1 茉莉酸脂類對新郁葡萄果穗性狀和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
1)果實成熟時,在田間調(diào)查新郁葡萄田間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果穗均無萎蔫,經(jīng)MeJA和PDJ處理的新郁葡萄果穗大小一致,適中,著色較均勻或均勻,未經(jīng)處理的果穗著色不均勻(見表2)。
2)處理后平均單穗質(zhì)量較對照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加最多的是處理5(PDJ 60 mg/L),為42.47%,果穗變異系數(shù)為3.79;增加最少的是處理3(MeJA 60 mg/L),為5.85%。
3)各處理平均單粒質(zhì)量比對照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是處理5(PDJ 60 mg/L)為45.62%,但變異系數(shù)較大??沙醪酵茰y,PDJ在促進果實膨大的同時使得果粒變異系數(shù)增大(見表3)。
4)MeJA和PDJ均可增加果粒縱橫和橫徑,降低果形指數(shù),讓縱徑變長最多的是處理5(PDJ 60 mg/L),比CK增加了10.7%,與CK間存極顯著相關(guān)性,橫徑也增加的最多,為27.75%,與CK間存在極顯著相關(guān)性,果形指數(shù)比CK小,與CK間存在極顯著相關(guān)性,可見處理5(PDJ 60 mg/L)使得果粒變圓。經(jīng)PDJ 60 mg/L處理的果粒縱徑、橫徑增幅不大,果形指數(shù)大于CK,縱徑和果形指數(shù)與CK間不存在極顯著相關(guān)性。
5)處理后的果粒硬度均高于CK,其中處理3(MeJA 100 mg/L)、處理4(PDJ20 mg/L)、處理5(PDJ 60 mg/L)和處理6(PDJ 100 mg/L)與CK間存在極顯著相關(guān)性。
6)處理后的果梗粗度略高于CK,其中處理6(PDJ 100 mg/L)和CK間存在極顯著相關(guān)性,其他處理與CK間無相關(guān)性。
7)處理可提高新郁葡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處理2(MeJA 60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最多,其次是處理5(PDJ 60 mg/L),分別比CK增加20.05%和18.55%,與CK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性。
8)各處理均可降低新郁葡萄果實可滴定酸含量,但與CK間不存在差異性,對Vc含量影響效果不明顯(見表3)。
表2 不同濃度茉莉酸脂類對新郁葡萄果穗的影響
表3 不同濃度茉莉酸酯類對新郁葡萄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
2.2 茉莉酸脂類對新郁葡萄著色的影響 果 實成熟時,經(jīng)處理的葡萄果實亮度低于CK(見表4),處理2(MeJA 60 mg/L)的a值低于CK,其他處理高于CK,葉綠素含量低于CK,花色苷含量高于CK,果實著色指數(shù)高達99.33,+a代表紅色,+a值越大,表示越紅,對于處理2而言,+a值小,但花色苷含量高于CK,果實著色指數(shù)明顯高于CK,這與理論不符。我們分析,造成+a值低的原因可能是在取樣過程中樣本數(shù)量較小。
果實成熟時處理3(MeJA 100 mg/L)葉綠素含量高于CK,相應(yīng)的花色苷含量低于CK,其他處理的葉綠素含量略低于CK,MeJA不同濃度處理和PDJ 60 mg/L與CK存在極顯著差異,各處理提高或降低花色苷含量,但與CK間不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4 不同濃度茉莉酸酯類對新郁無核葡萄著色的影響
在果實品質(zhì)方面,MeJA和PDJ均可促進新郁葡萄果粒增大,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DJ在促進果粒增大、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效果略大于MeJA,在使得果粒增大的同時也使得果粒變異系數(shù)增大。
茉莉酸酯類對新郁葡萄果實硬度、果梗粗度、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影響效果不明顯。
在果實著色方面,MeJA和PDJ均可不同程度促進新郁葡萄著色,PDJ的著色效果優(yōu)于MeJA,MeJA 60 mg/L和PDJ 60 mg/L效 果較好。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