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上泉
內容摘要:戲劇閱讀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在解讀戲劇文本時,必須確立鮮明的觀眾意識,注意體味戲劇文本情節(jié)上的近與縱,戲劇結構上的一與三,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常與奇,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出深度,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關鍵詞:戲劇教學 文本解讀 觀眾意識
戲劇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明是非辨美丑識善惡的能力。戲劇文本的解讀,要求教師具備濃厚的觀眾意識,引領學生以戲劇的方式解讀戲劇,才能緊扣文本解讀的核心,才能準確安排戲劇的教學內容,使戲劇閱讀教學擁有深度,實現(xiàn)戲劇教學目標。
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在戲劇教學中,師生都是觀眾,老師必須是高明的觀眾,帶領學生領略戲劇的美,比如戲劇的矛盾沖突、人物形象的塑造、時空的高度濃縮和潛臺詞的設計等等。我通過《雷雨》(節(jié)選)的文本解讀,就教師應有觀眾意識解讀戲劇文本,進行積極的嘗試和思考。
曹禺先生生前曾得意于《雷雨》能“咬住”觀眾?!独子辍分阅芾卫巍耙ё 庇^眾,就在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有去研究和掌握觀眾心理,有強烈的觀眾意識。那么,《雷雨》劇本的觀眾意識體現(xiàn)在哪里呢?劇本吸引觀眾打動觀眾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近與縱
高明的戲劇家,不讓戲劇沖突直線發(fā)展,不使戲劇高潮很快地輕易地到來,而是在戲劇情節(jié)駿馬疾馳中,一次又一次勒住韁繩,讓觀眾既能充分回味前一段戲的感受,又能對下一段戲充滿疑惑與期待。按照金圣嘆的說法,這就叫“近”與“縱”。金圣嘆在評點《西廂記》時說戲劇沖突有“二近”與“三縱”,“何謂二近?《請宴》一近,《前候》一近。蓋近之為言,幾幾乎如將得之也。幾幾乎如將得之之為言,終于不得也。終于不得,而又為此幾幾乎如將得之之為言者,文章起倒變動之法也。三縱者,《賴婚》一縱,《賴簡》一縱,《拷艷》一縱。蓋有近,則有縱也。欲縱之,故近之;亦欲近之,故縱之??v之為言,幾幾乎如將失之也。幾幾乎如將失之之為言,終于不失也。終于不失,而又為此幾幾乎如將失之之言者,文章起倒變動之法,既已如彼,則必又如此也?!辈茇壬凇独子辍分芯褪乔擅畹剡\用“近”與“縱”的技巧,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緊緊地抓住觀眾的審美注意。
比如《雷雨》節(jié)選部分的前半部分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戲,跌宕起伏,“近”“縱”交叉,甚是好看。魯侍萍走錯屋子“慢慢地走向中門”,此時觀眾以為魯侍萍將要離開了,此為“縱”,忽然周樸園又讓她“站一站”,此為“近”,又把觀眾的思緒拉回來。當周樸園沉浸在三十年前的回憶中時,說魯侍萍是一位很賢惠很規(guī)矩的年輕小姐時,觀眾以為周魯二人關系即將回轉,此為“近”,誰知魯侍萍卻說“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讓觀眾聽了很是疑惑,此為“縱”。當魯侍萍敘述完三十年前自己跳河的往事時,周樸園問她姓什么,觀眾以為他們將要相認了夫妻團圓時,此是“近”,魯侍萍馬上說“我姓魯,老爺”,又宕開一筆,讓周樸園長出了一口氣。在隨后的二人對話中,觀眾以為他們馬上就要相認時,作者安排周樸園說“好,你先下去吧”,故意要支走魯侍萍,此是“縱”,只有等到魯侍萍說出一件綢襯衣的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旁邊還繡著一個萍字,才讓他們終于相認,此為“近”。
《雷雨》的戲劇沖突深深契合金圣嘆提出的“近”“縱”理論?!敖笔恰皫讕缀跞鐚⒌弥保磻騽∶軟_突即將解決的緊要關頭,而作者偏于此時來一個“縱”,給它一個跌宕,使其“終于不得”,而且“幾幾乎如將失之”?!敖苯o觀眾以引導,“縱”給觀眾以懸念;“近”仿佛要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縱”卻又馬上打破這種心理期待。這樣,就給觀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蕩,引起觀眾進一步更急切的期待,極大地加強了戲劇效果。曹禺先生正是深諳此道,才能牢牢“咬住”觀眾。
二.一與三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代表不變,三代表變化。戲劇家為了吸引觀眾的長久注意,在結構上也需要處理好“一”與“三”的關系,也即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從戲劇演出來說,為了保證觀眾注意力的集中,戲劇家在創(chuàng)作時,在結構的安排上,應當保持整一性,戲劇沖突的發(fā)展脈絡應當很清晰,使觀眾的注意力始終指向一個方向。同時,在整一中應當有變化,誠如朱光潛先生說的,“規(guī)律和變化并不是相妨的”。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事物的矛盾性,使觀眾始終保持審美意識的敏感度,不至于太過單調而陷入麻木無趣。
仍然以《雷雨》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戲為例。戲劇從周魯上場開始,整個戲劇沖突的走向必然是二人相認這一個方向,但如果太早讓他們相認,草草收場,戲劇根本吸引不了觀眾。曹禺先生在安排劇情朝著周魯相認的這一個方向時,為了吸引觀眾,長久地保持觀眾的審美注意力,讓戲有戲味,先讓時空回到三十年前,追述當年梅侍萍投河自盡又遭人救起的經過,又把周樸園對梅侍萍的懷念和想替她修墳的救贖穿插其間,同時交代了魯侍萍這三十年來的艱難境況,梅侍萍(魯侍萍)當年替周樸園縫補絲綢襯衣燒破窟窿的溫情記憶。整個戲劇安排在整齊一致中又顯得搖曳多姿,讓整個戲劇結構猶如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樹干健壯而又枝葉婆娑,整個戲的結構就生機盎然,觀眾看戲自然也就興味十足。
金圣嘆說過,“文章最妙,是先覷定阿堵一處,己卻于阿堵一處之四周,將筆來左盤右旋,再不防脫,卻不擒住”。顯然,《雷雨》中周魯二人相認的戲,曹禺先生已然先“覷定阿堵一處”,也即讓周魯二人相認這個“一”,然后有意“于阿堵一處之四周”,“將筆來左盤右旋,再不防脫,卻不擒住”,讓“三”這朵變化之花開得姹紫嫣紅魅力十足。如此,能不牢牢“咬住”觀眾?
三.常與奇
“?!敝傅氖莿∽骷覄?chuàng)作的藝術形象藝術語言對于觀眾來說,有種熟悉感有種親切感;“奇”指的是劇作家在劇本創(chuàng)作時,要打破觀眾的期待,帶給觀眾以新奇感和陌生感。好的戲劇,二者的關系處理得和諧得當,劇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使用的戲劇語言,往往在觀眾能夠接受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加進一定的陌生感新奇感,激發(fā)觀眾觀戲的興趣又能獲得審美的滿足,在滿足的基礎上,又在打破中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
還是以《雷雨》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的戲為例。周樸園一出場就是資本家的形象,給人以傲慢虛偽矯情的印象,容易讓觀眾產生憎惡感,這種人物的刻畫,是“?!?,他容易調動起觀眾對資本家的常規(guī)印象??墒遣茇壬鷮χ軜銏@并沒有進行簡單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有肯定,周樸園年輕時對梅侍萍是有感情的,是認真的,盡管也有玩弄的成分,所以三十年以后,仍然稱呼梅侍萍為“年輕小姐”,評價她“很賢惠”、“很規(guī)矩”,甚至還想“把她的墳修一修”,這是“奇”。這種“奇”,讓人對周樸園產生新的認識,對周樸園必須加以全面的審視,而不能簡單的貼標簽式地加以評判,也讓觀眾對人性的復雜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魯侍萍的上場,是一下人的形象,地位卑微勤勞善良,易喚起觀眾對下人的一般認識,這是“?!???墒?,當她聽周樸園評價從前的自己是賢惠規(guī)矩時,她馬上就予以矢口否認,說“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這是“奇”。這種“奇”,讓觀眾看到,魯侍萍在經歷三十年的風雨歷程后,對自己當初的行為有了清醒的認識,進而對自己當初的行為進行了否定,這種否定是生活本身教育了她,因為一個人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是魯侍萍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魯侍萍的內心世界,為她的道德勇氣和強大內心不禁嘆服。同時,在魯侍萍回憶幫周樸園縫補舊絲綢襯衣燒破的窟窿時,分明讓觀眾感受到魯侍萍在回憶初戀時光時苦澀中的一絲甜蜜,那是留存于心底的柔情,恐怕魯侍萍也從未與后兩任丈夫說過的吧,這是否定中的肯定,更是“奇”中之“奇”。
“?!迸c“奇”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難以偏廢。高明的劇作家,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盡可能考慮到“?!迸c“奇”的和諧有機,作用于觀眾的心理,使觀眾對舞臺上的人物形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穩(wěn)定的注意。曹禺先生對周魯二人的刻畫,并沒有簡單地臉譜式塑造,而是“?!敝杏小捌?,”“?!敝胁亍捌妗保瑤Ыo觀眾以極大的審美享受。這恐怕是《雷雨》常演常新牢牢“咬住”觀眾的重要因素吧。
戲劇閱讀教學,只有重視觀眾意識在戲劇文本解讀中的滲透,才算是抓住了文本解讀的關鍵,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出深度。如果缺少觀眾意識的確立,就會失去看戲的樂趣,更難以走向戲劇的深處。教師在戲劇文本解讀時,只有重視觀眾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讓戲劇閱讀教學中應該張揚的閱讀的愉快、情智的提升、生命意蘊的拾掇等,得以顯現(xiàn),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196頁,200頁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職業(yè)院校專項)立項課題《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JZ18115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大田職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