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萍 姜跟華
關(guān)鍵詞:鐵在氧氣中燃燒;簡約化;實驗改進
1問題提出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是關(guān)于氧氣化學性質(zhì)的重要實驗,也是初中化學經(jīng)典實驗之一。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34頁實驗2-4如是描述:“把兩根光亮的細鐵絲分別盤成螺旋狀。取一根在酒精燈上燒至紅熱,觀察現(xiàn)象;另取一根,在下端系一根火柴,點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盡時,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xiàn)象”。該實驗對幫助學生認識氧氣化學性質(zhì)、燃燒劇烈程度與氧氣濃度有關(guān)等知識有很好的作用。然而筆者在實驗教學中發(fā)現(xiàn)如下一些問題,例如:(1)難以把握“待火柴快燃盡時,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的時機,操作上有點無所適從;(2)實驗時鐵絲經(jīng)常不能燃燒,或燃燒時間非常短,成功率不高,影響學生觀察;(3)鐵絲燃燒后期,坩堝鉗難以將剩余的鐵絲繼續(xù)向下伸入,影響繼續(xù)燃燒等。為此決定對該實驗作改進研究,以期能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2已有改進
針對該實驗存在的問題,以“鐵燃燒”“鐵絲燃燒”等關(guān)鍵詞分別在中國知網(wǎng)、百度學術(shù)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許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改進方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2.1鐵絲直徑改進
將鐵絲的直徑縮小,這樣鐵與氧氣接觸面積增大,微粒的碰撞幾率就增多,物質(zhì)就容易發(fā)生反應,從而提高實驗成功率。例如劉敬華和何志民用砂紙將直徑小于0.18mm的細鐵絲打磨光亮,在酒精燈或蠟燭火焰上加熱至紅熱后,伸入氧氣中進行燃燒;時穎和李德前將鐵絲絨整理成長約15 cm、粗細如鉛筆的一束,用坩堝鉗夾住鐵絲絨的一端,點燃,然后將鐵絲絨緩緩伸入氧氣瓶內(nèi);姚亮發(fā)等將內(nèi)裝1g左右鐵粉的小藥瓶斜拿,輕輕地振搖,將鐵粉像撒胡椒粉那樣撒在酒精燈火焰上。
2.2引燃方法改進
教材中根據(jù)火柴的燃燒程度來把握伸入鐵絲的時機,成為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為此很多作者對這方面做了改進。譚祥中和涂紅梅將螺旋狀的一端鐵絲蘸滿無水乙醇,然后在酒精燈上點燃,迅速伸入到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陳紅梅用1cm長的鎂帶去引燃鐵絲,即使粗一點的鐵絲也能引燃。
2.3燃燒方向改進
傳統(tǒng)的操作是將鐵絲從瓶口伸入,讓鐵絲從下往上燃燒,大部分的實驗改進都遵循這樣的思路,然而有些作者突破思維定勢,讓鐵絲從上往下燃燒。例如李德前將螺旋狀的鐵絲一端系一根火柴,另一端固定在海綿上,將海綿放入集氣瓶底,調(diào)節(jié)鐵絲高度,使火柴頭剛好在瓶口處,向瓶內(nèi)注水使海綿濕潤,用向上排空氣法在此瓶中收集滿氧氣后,點燃火柴以引燃鐵絲(見圖1);饒志權(quán)則將螺旋狀細鐵絲的一端不系火柴梗,而是系上一小團棉花,實驗時在棉花上滴1滴無水酒精,然后也讓其從上往下燃燒。
2.4持續(xù)通氣改進
氧氣的多少直接影響鐵絲是否能燃燒或燃燒的時間,為此提供充足的氧氣也成為研究者的改進思路。王善利則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然后倒入適量的過氧化氫,把細鐵絲連接的餐巾紙蘸取少量無水酒精,點燃,待鐵絲紅熱時,迅速放進集有氧氣的集氣瓶里(見圖2)。
對比教材中的實驗與上述實驗改進方案,不難看出教材中的實驗設計簡單、操作簡便,可惜成功率低;已有的實驗改進方案雖然在提高實驗成功率方面有所改善,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1)有的改進方案裝置復雜、操作繁瑣、不利于學生操作;(2)有的改進實驗成功率還是偏低;(3)有的改進實驗違背了人教版的實驗內(nèi)容(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而能在氧氣中燃燒),不適合被借用,如用能在空氣中燃燒的鐵粉或鐵絲絨來做實驗等。為此筆者吸取這些改進實驗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實踐與探究,最終形成如下簡約化的實驗改進方案。
3簡約化改進方案
3.1實驗用品
高錳酸鉀、鐵絲(0.34 mm)、鐵架臺、試管、酒精燈、集氣瓶(250 mL)、水槽、小木條、火柴等
3.2實驗操作
(1)取一個250ml集氣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氣(瓶底留點水),在水下用玻璃片蓋住集氣瓶口,取出后正放在桌面上,備用。
(2)取一根火柴,從火柴頭端截取整根火柴的三分之一。再取一根長約25 cm的細鐵絲,將細鐵絲直接繞在火柴上,大約繞5至8圈即可(圖3),再將細鐵絲另一頭繞在小木條上固定好。
(3)點燃酒精燈,將細鐵絲橫放,水平方向緩慢地將有火柴的一端鐵絲伸入到火焰中(圖4),當火柴頭被引燃時,輕輕拉開玻璃片(留出集氣瓶口一半),迅速將鐵絲伸人到集氣瓶口,然后緩慢地往下伸入,觀察到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3.3改進說明
(1)250mL集氣瓶除了能提供更多的氧氣外,還具有較好的“縱深”(相對于125 mL),便于將鐵絲向下伸入,相對延長鐵絲燃燒時間。
(2)將1/3長度的火柴橫放,然后緩慢伸入酒精燈火焰中,目的是讓引燃火柴梗和火柴頭有點時問差,這樣可以先燃燒掉一點火柴梗,防止后面火柴燃燒消耗過多氧氣,同時便于找到鐵絲伸入氧氣中的時機。
(3)由于火柴梗與火柴頭燃燒的現(xiàn)象不同,筆者截取帶火柴頭的一段火柴,利用火柴頭燃燒時發(fā)出的聲音,來提示鐵絲伸入氧氣中的時機。
(4)將鐵絲直接繞在火柴上,操作方便,便于引燃鐵絲。但繞螺旋狀時切不可將鐵絲疊加在一起(見圖5),否則容易造成鐵絲剛?cè)紵粫蛿嚅_而掉人瓶底,使實驗失敗。
3.4改進優(yōu)點
(1)裝置簡約,操作簡單。改進實驗完美繼承原實驗裝置設計簡單、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只是增加了一個小木條,使伸入和取出操作很方便,且可以重復使用。
(2)效果明顯。實驗雖然只進行了簡約化改進,但由于比較注重細節(jié),能很好地解決了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如鐵絲伸入時機難把握、火柴燃燒消耗較多氧氣、鐵絲燃燒時間短等),極大地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不僅適合教師演示實驗,也適合學生分組實驗。
4實驗改進后的思考
無論是原教材實驗,還是各文獻中的改進實驗,都是將鐵絲繞成螺旋狀,筆者就有了疑問:如果鐵絲不繞成螺旋狀,實驗能成功嗎?為此筆者取一根鐵絲,在前端系一段火柴(只繞一圈來固定),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竟然也能成功(筆者做了五次同樣如此);筆者又分別用木炭、鎂條、酒精作引燃物,同樣不繞螺旋狀進行實驗,只發(fā)現(xiàn)用酒精作引燃物的實驗失敗了(原因是單位體積內(nèi)鐵絲上的酒精量太少,只在酒精燈上燃燒極短時間,無法支撐到集氣瓶口),而用木炭或鎂條引燃的實驗依然能成功。既然鐵絲不繞成螺旋狀實驗也能成功,那繞螺旋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早先曾以為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后來在接受培訓和聽公開課時又陸續(xù)有教師提出:增大受熱面積、聚熱、對未燃燒部分進行預熱等等。到底是哪一個呢?還是都有呢?筆者查閱教參,教參中對該問題也沒有明確描述,只是指出“鐵絲的粗細和螺旋的緊密程度對實驗有影響”。為此筆者又通過中國知網(wǎng)進行查詢,發(fā)現(xiàn)陸春華和李奇對該問題做過研究,其中陸春華借助鐵絲燃燒方向不同,設計了五個實驗進行對比,最后提出“把鐵絲繞成螺旋狀與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無關(guān),而是為了對未燃燒部分的鐵絲進行預熱”;而李奇根據(jù)鐵絲燃燒速度的不同,又提出了新的解釋:“防止火焰因劇烈燃燒迅速上升到集氣瓶內(nèi)氧氣低濃度區(qū)而熄滅,利于操作和觀察”。為此筆者感覺迷茫,設計了一些對比實驗進行研究但未果。希冀有讀者對此問題也感興趣,愿意和您一起探索真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