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忱
位于青島灣畔的棧橋,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筑,見證了島城的歷史滄桑。在其南端的回瀾閣中,現(xiàn)存一座無字石碑,立碑時間、碑文內容成為多年未解謎題。近來,隨著研究者對新史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這塊石碑承載的重修棧橋往事也日漸清晰地浮出海面。
老報紙揭開舊碑往事
1933年6月6日,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在港務局長李毓成等陪同下,視察了剛結束施工的前海棧橋。沈市長“甚為滿意,惟覺亭內所繪之彩畫,殊不雅觀,當令飭工取消,塗以白灰”。同時擬立“重修前海棧橋記”石碑一方。此時棧橋南端新筑的樓閣尚未定名,文件中常用棧橋亭、八角亭、洋灰亭等稱之。
6月8日的《青島時報》刊載了由沈鴻烈親撰的碑文:“膠澳海灣,形如半玦環(huán),市廛櫛比。其西南蜿蜒入海,若長虹之下,飲于溟渤者,即所謂前海棧橋也。清光緒十九年,登州鎮(zhèn)總兵章高元建,以供海軍運輸。長四百二十余公尺,廣十公尺,中分南北兩段。南段架鋼敷木,北段則筑石為基,平面塗以水泥,旁亙鐵索。其地初租于德,繼據(jù)于日,逮民國十一年日人歸我故地,始獲接管,以時修葺。惟潮蝕日久,南段鋼柱朽腐動搖,時虞傾圮。鴻烈駐軍膠東有年,以斯橋為登陸要道,曾建議重修。適胡君若愚來長市政,銳意建設。爰令港務局詳度形勢,擬具圖案。將兩段木橋易以鐵石,展長二十公尺。并于橋之前端,添造三角形隄防,以殺悍湍。復構亭隄上,為邦人十游息之所。招商承修,計需費款二十五萬八千元。由市府遴員監(jiān)造,二十年九月始役,胡君旋于是冬去職。鴻烈繼任后,督飭所司,賡繼修治,至二十二年五月工竣。較前益閎且堅。溯斯橋剙建之初,一荒僻島岸耳。雖經德日管領,卒克光復舊物,蔚成奧區(qū)。茲幸畺圍粗安,鳩工庀材,重完建築,去險就夷。得以政務余閑,偕我邦人諸友,休憩于茲,憑欄延閣,徜徉乎海山清曠之域,俯仰今昔,感何如也。尤冀有守土之責者,繼自今歲時維護,永固丕基,俾宏利瀆壯觀,砥柱中流,屹立不朽,用述崖略,大書勒石,以諗來祀云”。這篇碑文的發(fā)現(xiàn),無疑為棧橋研究增加了重要的史料。
修建棧橋的接力工程
棧橋最初為晚清膠澳駐軍于1893年前后始建,時稱“鐵碼頭”,至1897年冬德軍于此登陸時尚未完工。德強租膠澳后,對橋體進行了延筑和加固,延續(xù)了碼頭功能,官方地圖通常標注為“青島橋”或“登陸橋”。此后隨著青島小港、大港的相繼建成,此處碼頭卸泊功能逐漸弱化。1914年日本強占青島初期,前?!皸颉泵Q開始廣泛使用,以棧橋命名的還有后海棧橋、小港棧橋及大港的中央棧橋等。
1922年青島回歸后,前海棧橋作為中外海軍登陸及檢疫碼頭使用,多被稱作“海軍棧橋”,兩側堤岸沙灘辟作公園。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棧橋年久失修問題日益突出,1930年2月《申報》曾刊文質疑即將離任的青島市長馬福祥“青市建設事業(yè)之急需舉辦者,如重建海軍棧橋等要政,均以經費無著,而任其停擱矣”。3月葛敬恩接任市長,即令時任港務局局長、后被稱作“中國水利學之父”的鄭肇經籌擬港務建設計劃,將重建棧橋列為重要三項建設之一,“查海軍棧橋,系中外海軍士官由前海登岸必經之路,亦為夏季游人納涼游覽之勝地。近來漸次失修,若遇大潮即有傾塌之虞,公安局并出示禁止登臨,其危險程度可想,為顧全國際榮譽及市民幸福起見,此重建棧橋之工程,實亦今日當務之急,現(xiàn)港務局亦擬計劃重建”。
半年后葛敬恩和鄭肇經相繼離任。重修棧橋的計劃也轉至新任市長胡若愚和港務局長李毓成手上。年內,港務局德籍工程顧問壽樂克完成了棧橋改建設計方案,市政府據(jù)此對施工單位進行了招標,日商大連福昌公司以最低價中標,后被查出賄賂官員,拖延工期,私改圖紙,胡市長震怒,遂撤銷其資格以德商信利洋行遞補。
1931年,胡若愚常駐北平代理市政事務,據(jù)《申報》報道,李毓成7月1日專程赴平向胡報告重修棧橋事宜。同年9月工程正式啟動,同年《青島財政年刊》記錄:“爰經設計修建,將南段原有鐵架悉行拆除,改為鐵筋洋灰建筑并於橋上之前端添造三角防波堤岸借分風浪之力,以固其基礎,防波岸上再建中國古式八角亭一座,以增前海之美觀,而供游客之憑眺……他日該橋完成,交通便利,長虹臥波,煥然一新,尤於本市風景生色不少”。為保證工程質量,青島當局委任港務局長李毓成、工務局局長舒壯懷為修筑棧橋監(jiān)察員,壽樂克為監(jiān)工委員會主任委員,港務局第四科科長張萬然、技正衛(wèi)國垣等15人為該委員會委員。
同年12月,青島市長再易,由沈鴻烈兼任。沈因艦隊常駐青島,對市內情況比較熟悉,重修棧橋工程在其督導下有序推進,歷時近兩年終得完工。
立碑存念與公共記憶
1933年7月1日,棧橋重修竣工落成典禮隆重舉行,由青島中國石公司承制的“重修前海棧橋記”石碑置于八角亭中。此時,原定出席揭幕的沈鴻烈卻正陷入一場風波,6月24日他在大港被部下刺殺,險遭不測,隨后海圻等三艘軍艦叛離,沈心灰意冷之下提出辭去艦隊司令和市長職務,7月、8月兩度告假離青,期間受到各界挽留?!肚鄭u時報》報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沈市長8月初短暫回青履職,4日由市府下班后,“微服減從,親至前海棧橋視察新工,眺覽移時,始返私邸”。8月底沈鴻烈由北平回青,決定繼續(xù)青島的執(zhí)政工作。沒人知道他那次憑欄觀海有過怎樣的思考,但此次波瀾過去不久,一塊由沈親筆題寫的橫匾掛到了棧橋南端的敞閣正門之上,這座中西合璧的二層建筑也由此定名“廻瀾閣”。
自這個夏天開始,棧橋逐漸成為島城熱點。它先是化身華北運動會的水上賽場,每天游泳比賽時,防波堤和橋上都站滿了觀眾?;貫戦w也常作為城市客廳使用,政界要人乘船來青,青島當局常安排換小艇停靠棧橋,先迎至閣中稍歇,憑窗介紹島城風物。平日里棧橋亦成為游客觀瀾攬勝與市民休閑消暑的公共景點,酷暑里更是日夜游人如織。報刊上也常登載文人們的棧橋游記,在此摘錄幾段,從中可以描摹出回瀾閣的最初模樣:“他的頂上,是用蔚藍色中國自制的瓦砌成的,四周伸出很寬的檐,檐下木板盡是畫著青島的風景,四周全用陰丹士林藍色布包圍著”、“一進閣門,迎面便看到一座重修棧橋的碑記,石質晶瑩,已經示人以靜意,四角設以茶幾,幾上滿置鮮花青草,頗有生氣”、“閣高二層,其梯如螺,盤旋而上,中設軟榻藤椅,供人游憩所需”、“每當夏秋之交,黃昏之際,游人殊盛;歌于橋,休于閣,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不絕者,莫不身登斯閣,一窺海天之盛”?;貫戦w也常舉辦小型展覽。1935年10月,青島第二屆菊展曾在此舉辦,展出菊花幾十種300余盆。1936年評定“青島十景”時,“飛閣廻瀾”被列為十景之首。
碑文的更替與消失
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后,日偽政府于1940年對回瀾閣做過一次翻修,并增建看望臺一座。偽市長趙琪借此自擬碑文取代原碑,在城建檔案中記錄了碑文原稿:“青島棧橋,接山東路之南端,伸入前海。前清光緒間提督章高元始建此橋,以為海軍運輸品之埠頭。其后德人又為展筑深入海中,計長四百廿余公尺,寬十余公尺。分南北兩部,南部鋼架木面,北部石基灰面,鐵索為欄。南部之端有小亭,初無名,水深可系小輪與恒,為海軍登岸之所。與小青島并列,水色山光,林木蓊清,映射於暮靄蒼茫中,誠為一幅天然畫圖,久為海濱晚眺勝地,亦為青島風景之一。南部鋼架經潮汐蕩擊,蛤蠣侵蝕,日見腐損。於廿年經茲任胡市長若愚費資二十余萬改修,南端之亭另為結構,奐然一新,名曰迴瀾閣。蓋以潮汐平靜波濤不興砥柱中流狂瀾易挽,每當春夏之際游人絡繹不絕。事變之初兵災之禍,雖未殃及此亭,而風雨剝蝕髹垔凋落,建設后興勢不容緩,當今建設局鳩工庀材,重為修葺,於廿九年四月○日竣工,茲者升平有象,海不揚波,舊地重光,市容生色,爰述崖略而為記”。遺憾的是,沈鴻烈所立的碑石與他題寫的“迴瀾閣”橫匾一起下落不明。
抗戰(zhàn)勝利后,青島港務局曾將回瀾閣租給軍方勵志社使用,主要用來接待在此登陸的美國海軍官兵。1947年,青島當局開始對棧橋進行了全面維修,受時局影響,這次維修跨越青島解放,直至1952年方才竣工。在此期間,趙琪所撰碑文與一些日偽遺痕被一并清除。
歷經歲月潮汐磨洗的百年棧橋,此后多次修葺,今天依然如一道長虹靜臥于青島灣的碧波之上,迎接著四海游客?;貫戦w中的石碑早已空無一字,而那些與棧橋有關的滄桑往事,卻常浮現(xiàn)于史料之中,留待我們繼續(xù)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