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jì)《中庸》思想在西方的譯介與傳播

      2021-02-08 08:35趙常玲
      名作欣賞·學(xué)術(shù)版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譯介中庸

      摘 要:《中庸》是四書之一,是中國典籍的重要代表,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中庸》第一個翻譯高峰時期的兩個重要譯本——陳榮捷和休中誠英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從譯者視野、哲學(xué)觀點及語言特色等對兩個譯本進行分析,總結(jié)兩位譯者的翻譯策略以及中庸思想早期的對外傳播路徑,以期為中華典籍的進一步海外傳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guān)鍵詞:《中庸》 譯介 陳榮捷、休中誠英譯本

      一、 引言

      《中庸》是儒家傳統(tǒng)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與《論語》《孟子》《大學(xué)》并稱為四書,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創(chuàng)造性心靈靈感的源泉,對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所產(chǎn)生的影響和《論語》同樣深廣(杜維明,2013:1)。《中庸》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譯介史,對西方文化及重要思想家、哲學(xué)家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最早的《中庸》翻譯是17世紀(jì)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的法文譯本,書名為《中國之政治道德學(xué)》?!吨杏埂酚⒆g始于17世紀(jì)《孔子的道德》一書(The Morals of Confucius,1691),由拉丁文轉(zhuǎn)譯,這本書包括《論語》《大學(xué)》《中庸》前半部分的英譯,譯者不詳(羅瑩,2012:34)。目前統(tǒng)計的《中庸》英譯本有二十余個,全譯本有十幾種,全譯本中1861年理雅各(James Legge)譯本、1906年辜鴻銘(Hung-ming Ku)譯本、1963年陳榮捷譯本和2001年安樂哲(Roger Ames)與郝大維(David Hall)譯本等在西方世界影響力較大(江曉梅,2016: 6)。從目前的《中庸》英譯研究來看,辜鴻銘譯本關(guān)注度最高、理雅各及安樂哲與郝大維譯本其次,但對于海外較有影響力的《中庸》第一個翻譯高峰時期的陳榮捷譯本和休中誠譯本關(guān)注較少,因此,本文以這兩個譯本為研究對象,全面考察兩個譯本的特色及翻譯策略,以期為《中庸》英譯及其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從而進一步推動中華典籍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

      二、20世紀(jì)《中庸》兩個英譯本特色及翻譯策略

      陳榮捷(1901—1994),我國著名哲學(xué)史、朱子學(xué)專家。他的中國哲學(xué)文獻選編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于1963年由普林斯頓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以來,在西方思想界和學(xué)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該書幾經(jīng)再版,一直被作為海外哲學(xué)研究的基本參考資料,是英語世界關(guān)于中國哲學(xué)論著公認的權(quán)威(崔玉軍,2010:20)。陳譯《中庸》包括前言、背景介紹、核心詞語解釋、腳注、評述等內(nèi)容。而另一位譯者休中誠(1883—1956)生于倫敦,畢業(yè)于牛津大學(xué),曾在中國福建一帶傳教20余年。休中誠于1942年在倫敦出版了《大學(xué)》與《中庸》譯本,主要包括長篇序言、文內(nèi)注釋、腳注和附錄等部分,其譯本與其他譯本不同之處在于采用了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為藍本,并將原文內(nèi)容按照主題進行編排,為每一部分內(nèi)容添加了小標(biāo)題,使原文較為零散的內(nèi)容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其譯本最大特色是長篇序言遠遠超過譯文篇幅。這兩個譯本產(chǎn)生的年代相近,但風(fēng)格迥異,對這兩個譯本的系統(tǒng)比較與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中庸》及其英譯研究。下面,我們從譯者視野、哲學(xué)觀點和語言特色等幾個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分析與比較。

      (一)譯者視野:忠于原作vs 讀者取向

      陳榮捷是朱熹的愛好者和追隨者,他對儒學(xué)的重大貢獻體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上,尤其是他所編譯的《中國哲學(xué)資料書》是歐美第一本系統(tǒng)介紹中國哲學(xué)思想發(fā)展的資料匯編,第一次為英語國家研究中國哲學(xu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崔玉軍,2010:113)。陳榮捷認為《中庸》是本哲學(xué)著作,而且很可能是儒家文獻中最富有哲學(xué)意味的一本??鬃拥谌茏訉⒌诙年P(guān)于仁、君子、倫理、政治、禮教等人間的問題擴大到天地的范圍,最完整的發(fā)展即是《中庸》(陳榮捷,2006:106),陳譯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大忠實于原文,即朱熹注釋版的《中庸》,無論是體裁形式還是內(nèi)容編排都完全忠實于原文,沒有任何刪減,保留了《中庸》原文的哲學(xué)意涵和主旨內(nèi)容,并且翻譯了部分朱熹為《中庸》一書所做的注解,體現(xiàn)了譯者在積極傳播中國哲學(xué)思想、澄清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哲學(xué)的誤解誤讀、還原中國哲學(xué)本來面目方面所做出的積極努力與巨大貢獻。另一位譯者休中誠的《中庸》英譯本The Mean in Action,略早于陳譯本,但譯者為了便于西方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撰寫了近乎譯文一半篇幅的前言,并在文中各章節(jié)中添加了大量注釋,同時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了一定調(diào)整和增刪,從而使譯文能夠為當(dāng)時對中國文化較為陌生的西方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體現(xiàn)出譯者濃郁的讀者情懷。

      如在《中庸》第6章中,子思引用孔子對舜的評價,來說明君子的中庸之道: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查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而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陳譯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語氣和敘事視角,譯為:

      Confucius said:“Shun was indeed a man of great wisdom!He loved to question others and to examine their words,however ordinary.He concealed what was bad in them and displayed what was good.He took hold of their two extremes,took the mean between them, and applied it in his dealings with the people.That was how he became Shun (the sage-emperor).”

      譯文首先從孔子的角度對舜的“大智”進行了評價,然后敘述舜實踐中庸之道的具體做法,最后對此進行總結(jié),說明舜是如何通過實踐中庸之道成為一代圣王的。

      而休譯則對原文的語氣和敘事視角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diào)整,休譯為:

      The master said: “Consider Shun,the man of great wisdom.He loved to ask advice and to examine plain speech.He never referred to what was evil,and publicly praised what was good.By grasping these two extremes,he put into effect the Mean among his people.In this way he was Shun[i.e.],was he not ”

      譯文將原文中表達孔子個人評價的語氣轉(zhuǎn)化為邀請讀者進行的思考“Consider Shun”,從而加強了與讀者的互動,此外,休譯中所呈現(xiàn)的舜的形象較陳譯更加平易近人,如“ask advice”“publicly praised”。最后一句中,休譯將原文孔子個人的感嘆和判斷轉(zhuǎn)化為疑問語氣,“In this way,he was Shun,was he not”?進一步增強了與譯文讀者的交流和互動,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閱讀興趣。

      (二)哲學(xué)觀點:主體感悟vs客觀敘述

      中西方的宇宙觀和哲學(xué)觀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人力圖尋求內(nèi)心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包括自然界及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依靠直覺或直觀思考,把個人、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統(tǒng)一體。同時儒家關(guān)心人的主體,主張“明心見性”,求內(nèi)省及人格完善,以達到德的境界。而西方的“理性”思維主要表現(xiàn)為主客體二分的主體對象性思維,是一種外向型思維,屬于邏輯化的理智思維,往往主體與客體截然分開,從客觀的角度對事物進行敘述。中西方不同的哲學(xué)觀也同樣體現(xiàn)在兩個譯文中,如《中庸》第15章中,子思引用《詩經(jīng)》和孔子言論來討論君子之道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而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陳譯為:

      The Book of Odes says,“Happy union with wife and children is like music of lutes and harps.When brothers live in concord and at peace,the harmony is sweet and delightful.Let your family live in concord,and enjoy your wife and children.” Confucius said:“How happy will parents be!”

      陳譯的敘述保留了原文家庭成員的視角,如“brothers”“your family”“your wife and children”“parents”,描繪出君子家庭生活中夫妻恩愛、兄弟情深、兒女承歡膝下、父母心滿意足的和樂場景。

      與陳譯不同,休譯主要圍繞“道”這一敘事主題和客觀事物及場景展開,譯文為:

      The happy union with wife and child

      Is like the music of lutes and harps.

      When concord grows between brother and brother,

      The harmony is sweet and intimate.

      The ordering of your household,

      Your joy in wife and child!

      The master said:“How greatly parents are served in this!”

      從譯文看,休譯將原文的詩歌體裁呈現(xiàn)在譯文中,重點描述家庭成員和睦的狀態(tài)及條件,如“the happy union”“concord”“harmony”“how greatly”等,在修譯呈現(xiàn)的情景中,鮮有主體人物出現(xiàn),整體以客觀描述為主,敘述者并沒有參與到場景活動中,同時側(cè)重于人物的行為如“the ordering”“How greatly parents are served”,即君子在這一過程中的主導(dǎo)作用。

      (三)語言特色:簡潔凝練vs豐富注釋

      《中庸》原文語言簡潔凝練,多數(shù)是警句格言式的陳述,其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反思的鮮明規(guī)定性特征。陳譯本充分保留了原文的語言形式特征,除因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所必需添加的銜接手段外,很少在譯文和文外注釋中添加闡釋及評價性的內(nèi)容。而休譯本除在文內(nèi)增加銜接闡釋性信息外,還通過添加小標(biāo)題、文中注釋及大篇幅的前言詳細說明原文的主題內(nèi)容、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的時代意義及其對中西方社會的影響,闡釋性內(nèi)容遠遠超過了原文的篇幅。

      如《中庸》第21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是《中庸》的核心術(shù)語之一,這一章也是《中庸》的重點章節(jié),主要在于闡述“誠明”之間的辯證和相互轉(zhuǎn)化關(guān)系,即“天道”與“人道”、“性”與“教”之間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原文結(jié)構(gòu)對稱,言簡意賅。陳譯為:

      It is due to our nature that enlightenment results from sincerity.It is due to education that sincerity results from enlightenment.Given sincerity,there will be enlightenment,and given enlightenment, there will be sincerity.

      譯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點,但將“性”、“誠明”及“教”、“明誠”之間的因果轉(zhuǎn)化關(guān)系明晰化。而“明”與“誠”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中,兩者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彼此依賴、相互共存的關(guān)系。

      休譯將原文中的靜態(tài)描述轉(zhuǎn)化為一種動態(tài)關(guān)系,譯文為:

      (To be able to proceed)from(the capacity for)realness to understanding is to be ascribed to the nature of man.To proceed from understanding to realness is to be ascribed to instruction in truth. Logically,realnes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involves realness.

      休譯首先在括號中將“誠”與“明”之間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用proceed一詞描述出來,然后用“is to be ascribed to”把這種動態(tài)轉(zhuǎn)化的成因進行總結(jié),最后添加副詞“Logically”表明“明誠”之間的相互依存的辯證邏輯關(guān)系。休中誠還在譯文后的注釋中解釋了該段翻譯中術(shù)語“realness”的選擇依據(jù),他認為作者在“天”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中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認為“人”通常只是在實現(xiàn)“天之誠”的過程中,而“人”之于“天”的完美表現(xiàn)需要用另一個術(shù)語來表達。休認為,原文最后兩句話中,邏輯上存在斷裂,即如果人的本性是由“誠”至“明”,則不存在教化的必要性,因此休中誠由《中庸》全文的思想判斷出這段話的隱含觀點是:“人”如果不尋求“明”,則其“誠”的本能必將受到影響,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fā)生,則需要對“人”進行教化。通過對原文的闡釋與評論,休譯雖然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晰,但也不可避免地摻入了譯者個人的觀點和主觀評價,因此難免對原文的理解有失偏頗。

      三、結(jié)語

      兩位譯者休中誠和陳榮捷所處的歷史年代較為接近,卻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這與他們的文化立場、翻譯目的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理解密切相關(guān)。陳榮捷是美籍華裔,自幼深受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對中國哲學(xué)思想的內(nèi)涵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一生致力于弘揚中國哲學(xué),力圖還原被西方陰翳遮蔽而歪曲的中國哲學(xué)形象,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哲學(xué)思想奠定基礎(chǔ)。他的翻譯初衷是用中國哲學(xué)話語方式詮釋中國哲學(xué),而不是以西格中,用西方的推理邏輯和比附的方法來重新闡釋中國哲學(xué)內(nèi)涵。而休中誠是一位西方漢學(xué)家,他早年在福建傳教,后任牛津大學(xué)宗教與哲學(xué)教授,他在其譯本序言中提到,希望通過《中庸》的翻譯,能夠使“二戰(zhàn)”后期的人們獲得心靈上的寧靜,他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對中庸的闡釋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歐洲啟蒙運動的理念,他采用的是以西格中的類比方法,多次用西方思想家和哲學(xué)家的概念來闡釋和翻譯中庸思想,這一翻譯策略在中國哲學(xué)尚未被西方廣泛了解和接受的初始階段,為中國哲學(xué)的進一步海外傳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中庸等中華經(jīng)典作品的西傳奠定了基礎(chǔ)。

      陳榮捷和休中誠譯本是《中庸》第一個翻譯高峰期的重要譯本,在《中庸》翻譯史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參考價值,陳榮捷是西方尤其是北美哲學(xué)翻譯的權(quán)威,他的譯作對當(dāng)代中國哲學(xué)的外譯極有借鑒意義。而休中誠譯本亦極具特色,他的比附和以西格中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在當(dāng)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對中華典籍的海外譯介和傳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陳榮捷對其譯本進行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休譯勝過理雅各、辜鴻銘和林語堂的翻譯,“比理雅各更多意譯,比辜鴻銘和林語堂更多直譯,巧妙地實現(xiàn)了‘中庸”(侯建,2019:46)。本文對《中庸》兩個重要譯本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發(fā)現(xiàn)陳譯本在語言特點、哲學(xué)思想及題材形式上更貼近原文,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主題思想與哲學(xué)意涵,給讀者留有充分的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xué)以人為本、重悟性的特征;而休中誠譯本則以西方讀者訴求為出發(fā)點,力求使原文能夠充分為西方讀者所理解與接受,并試圖借《中庸》思想對西方同時代社會現(xiàn)象針砭時弊,因此其譯本在尊重《中庸》原作的基礎(chǔ)上,對原文內(nèi)容及形式進行局部的調(diào)整,并以西方社會主流哲學(xué)思想為參照,對《中庸》的哲學(xué)內(nèi)容進行詮釋與評介,使西方讀者能夠在閱讀習(xí)慣和期待視野下理解并接受“他者”文化,雖然其詮釋與理解與原文內(nèi)容有一定出入,但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對中國典籍的外譯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中庸》第一個高峰時期的兩個重要譯本進行研究,能夠為《中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并有助于推動以《中庸》為代表的中華典籍的進一步外譯與傳播。

      參考文獻:

      [1] 陳榮捷.中國哲學(xué)文獻選編[M].楊儒賓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玉軍.陳榮捷與美國的中國哲學(xué)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0.

      [3] 杜維明.中庸論儒學(xué)的宗教性[M].段德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

      [4] 侯建.英國漢學(xué)家休中誠的《大學(xué)》《中庸》英譯[J].國際漢學(xué),2019(4):34-41.

      [5] 江曉梅.《中庸》英譯研究--基于理雅各、辜鴻銘、休中誠、陳榮捷、安樂哲河郝大維譯本的分析[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6.

      [6] 羅瑩.十七、十八世紀(jì)“四書”在歐洲的譯介與出版[J].中國翻譯,2012(3):45-52.

      [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 Chen Rongjie.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9] Hughes E.R.The Great Learning & the Mean-in-Action[M]. London:J.M.Dent.and Sons LTD,1942.

      基金項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xué)?;痦椖浚椖烤幪枺?035019)

      作 者: 趙常玲,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典籍翻譯研究。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譯介中庸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人的偉大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國文學(xué)對外譯介與翻譯歷史觀
      超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的譯介
      哈密市| 拉萨市| 孝感市| 建阳市| 宜丰县| 葵青区| 南靖县| 平果县| 台北市| 灌云县| 乐陵市| 廉江市| 察隅县| 新竹市| 手游| 凤冈县| 桑日县| 瑞丽市| 民勤县| 西和县| 昌都县| 牟定县| 嘉黎县| 金乡县| 荥经县| 茂名市| 娄底市| 施秉县| 辉县市| 耒阳市| 孟津县| 伊金霍洛旗| 鄂伦春自治旗| 松阳县| 怀仁县| 紫阳县| 会昌县| 盖州市| 白水县| 乐平市|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