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包括新聞,是人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求真的需要,也是人們收發(fā)信息和表達想法的權利。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信息資源日益重要,信息權也空前重要起來。信息傳播自由就是在一定的制約范圍內(nèi),以各種方式進行信息傳播的自由。謠言是非善意地無中生有之傳言,對謠言的認識和處理不僅關系到制止有害信息,也關系到整個信息傳播能否通暢。應區(qū)分謠言和一般的傳言。即使是不實之言,也并非都是謠言。謠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通暢,這需要信息傳播的體制和機制保障。
關鍵詞:信息 傳播 謠言
信息傳播在當今時代空前重要,既需要保護,又需要制約,為此必須科學地認識和把握謠言問題。然而這方面有不少認識誤區(qū),如認為信息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制約地傳播,謠言就是不實信息。這不僅關乎媒體及其主辦主管機構的生存發(fā)展和公信力、影響力,還關乎人與社會的需要,關乎相關權利和社會治理,值得認真探討。
一、信息傳播是一種需要
信息(information)從廣義上說,是物質(zhì)與能量的存在和運動所發(fā)出的各種訊號,以及觀點、知識、經(jīng)驗等經(jīng)過大腦處理的產(chǎn)物。狹義上說,信息是減少、消除人們對事物了解、認識上不確定性的東西。新聞也是一種這樣的東西,是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即真實、新鮮、傳播對象需要的信息。[1]信息的主要存在方式就是傳播——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移動與變化。
信息傳播是個人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的需要,組織機構決策、運行和優(yōu)化的需要,社會和諧、發(fā)展和進步的需要,還是傳媒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需要。
(一)人的需要
人們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需要獲取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富有價值的信息,表達思想和情感、意見和建議。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人們需要的信息會被封鎖,對人民有利的言論會被壓制,正義會難以伸張,邪惡會不受監(jiān)督。
(二)社會的需要
從系統(tǒng)控制論的視角來看,社會也是一個大系統(tǒng),其中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監(jiān)督、安全等子系統(tǒng),各子系統(tǒng)之下又有層層子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還可分實體存在的部分和無形的部分,后者如新聞系統(tǒng)有組織機構和思想理論、職業(yè)規(guī)范、管理制度。社會的各個系統(tǒng)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每個系統(tǒng)中的各個部分也是如此,包括實體的和無形的部分,從而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有機關聯(lián)和運行。這些聯(lián)系、影響需要各種形式的信息傳遞交流,包括通過重要的信息工具——新聞媒介。
綜合來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進步和風險防范,需要充分發(fā)揮信息傳播的溝通、協(xié)調(diào)、整合、革新、控制作用,實現(xiàn)瞭望社會、匯集智慧、反映民情民意、監(jiān)督權力機構和人物,實現(xiàn)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實現(xiàn)民主政治、市場經(jīng)濟、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環(huán)保、教育、健康等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和需求滿足。
民主政治要讓人民真正能夠參與國家及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為此需要讓人民真正能夠通過傳播媒介掌握信息,反映情況,表達意見,實施監(jiān)督,從而能夠了解、參與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權力的形成和使用,了解、監(jiān)督權力機構和人物。如果沒有足夠的信息傳播,沒有充分的新聞媒介活動,重要的信息得不到足夠的傳遞,正確的思想觀點得不到足夠的展現(xiàn),人民的情況、意見和愿望得不到及時的反映和表達,民主政治就會打折扣。
信息傳播還關乎社會和諧與科學發(fā)展、風險防控。和是和平、和睦,諧是諧調(diào)、諧美,和諧是各方面搭配得當與勻稱,不過于突兀與偏激。社會和諧的基本特征有:社會結構合理,關系協(xié)調(diào),行為規(guī)范,相互理解;社會壓力有效釋放,矛盾妥善解決,沖突及時化解;為此所需的運籌得當,決策科學。
形象地說,“和”字左邊是個禾,可有禾苗、禾草、禾木、草根、草民之意,右邊是個口,可有吃和說之意。兩邊合起來就是吃和說?!爸C”字左邊是個言,右邊是個皆,兩邊合起來就是皆言。大家都有吃的,能滿足物質(zhì)生活,都可說話,能滿足精神生活,換言之,有了較高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社會也就基本和諧了。大家都可說,又能按大家得出的合理意見去做,也即有了較高的制度文明,社會就更和諧了。
社會的科學化發(fā)展和風險防范,需要發(fā)揚民主、集思廣益,需要充分、及時的信息傳遞和意見交流,需要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此,也需要大家能說話,需要自由而充分的信息和意見流動。
(三)求真的需要
揭示真相、探求真知、追求真理,既是人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也是思想文化發(fā)展和真理發(fā)展的需要。而真實、真相、真理的獲得,都需要信息的交流,并在充分討論、越辨越明中顯示出來。思想理論也需要在信息交流和意見交鋒中進化,不斷取長補短、提升自洽性完整性先進性,不斷根據(jù)新情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四)傳媒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需要
信息傳播較充分的時期和地方,傳媒的發(fā)展也相應較快。傳媒業(yè)壯大與否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影響到能否有效地在國際上樹立國家形象。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工具,傳播媒介本身也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代言人。
二、信息傳播是一種權利
(一)人的權利
早先人們只論行為的對錯,到17~18世紀,權利才成為流行的提法。人的權利可分為絕對權(absolute rights)和當然權。絕對權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保障的。人的生存權就是無條件的絕對權。這種意識也有助于我們對其他生物的尊重。我們每個人、每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里,都應有一條“關愛生命”。我們的許多個人品質(zhì)與此有關,如人文觀念、人道精神,如扶殘助弱、尊老愛幼,如向善嫉惡、見義勇為,如友善、愛民、愛國。我們的許多社會問題與此有關,包括食品安全、醫(yī)患矛盾、道德敗壞、腐敗嚴重、民生問題、環(huán)保問題等。
當然權是不言自明、當然應有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被限制。如自由,每個人生而就有權自由地生存、發(fā)展、做自己愿做的事情,這是當然的,不言自明、無需論證的。然而在個人自由妨害他人自由或生存,甚至影響社會、國家安全時,就應該受到限制。比如遇到疫情時,就可實行強制隔離等措施。
(二)傳播權
傳播是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必要的、經(jīng)常的活動,傳播權包括收發(fā)信息和表達想法的權利,如言論出版權等。傳播權屬于當然權。對這些權利,在一般情況下都應予保障。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就宣告:“自由地表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責?!?/p>
如果只有表達權,而沒有獲得信息的權利,那么表達權也會落空。一則缺乏必要的信息,表達就難以正確,于是“不了解情況就沒有發(fā)言權”;二則表達的內(nèi)容不能被接收,就成為自說自話,說了也白說。因此知曉權、接收權又成為表達權的前提和內(nèi)涵。
知曉權又稱知情權、了解權、獲知權,指的是公民獲知信息的權利。具體可分為政治知曉權、司法知曉權、社會知曉權和個人信息知曉權(如出生情況、親生父母等),總之是人們了解一切與其利益相關的信息,包括有利其正當活動的公共信息(除了法律規(guī)定不能公開的)的權利。
這里的“信息”包括事實性、意見性和情感性信息。重要的意見性信息能否得到發(fā)表,或者能否被獲知,也都關系到受眾的知曉權。鑒于“知情權”在字面上似乎只與事實性信息相關,因此建議使用“知曉權”。
電腦、通訊衛(wèi)星、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和整合,把人類帶進了信息社會,其特征為:信息、知識急劇增長和更新,被以“爆炸”來形容;信息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方式豐富多樣,既廣泛普及和共享,又高度系統(tǒng)化和集中化;信息被進行多種多樣的整合與利用,并成為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信息產(chǎn)業(yè)成為國民經(jīng)濟中的支柱產(chǎn)業(yè)。于是,信息權也空前重要起來。
三、信息傳播的自由與制約
信息傳播自由就是在一定的制約范圍內(nèi),以各種方式進行信息傳播的自由。[2]
在現(xiàn)實世界中,任何自由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下的,受到環(huán)境和條件的制約。包括社會大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和小環(huán)境——受眾、競爭者等,條件則包括物資、技術、設施和資金、人才、能力等。
其中有的制約是必然的,如物質(zhì)條件和傳播能力。這些制約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盡可能減少。有的制約是必要的,主要為他人權益和社會公益的制約,包括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著作權等,包括組織機構、社會公眾的利益——如商業(yè)聲譽、國家機密等。這些制約要合理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有的制約是利弊相間,或臨時短暫、一時一事的,如文化傳統(tǒng),時政局勢。還有的制約則是不必要或不應該的,如市場競爭導致的壟斷強化了物質(zhì)條件對大多數(shù)人的制約。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上述制約表現(xiàn)為資金技術、職業(yè)道德、政策法規(guī)等限制。
科學的制約應是以公共利益為取舍標準,經(jīng)過法定程序,能得到多數(shù)人認同和自覺遵守的;制約條文應是具體明確、自由裁量空間小、可操作性強的;應追求盡可能大的保護、盡可能小的制約。比如規(guī)定:限制對他人權益、社會治安、國家安全會造成明顯而即刻危害的傳播。
制約的方式方法主要為法制和行政管理。
四、科學地認識和處理謠言問題
對謠言的認識和處理不僅關系到制止有害信息,還關系到整個信息傳播能否通暢。如果不能準確地認識謠言,就會把許多正常的、乃至重要的信息當作謠言而封閉。
許多人認為謠言就是不實信息,竊以為這是不準確的。信息可分為真實的和虛假的,虛假可分無意的和有意的,有意的還可分善意的和惡意的。謠言應是指惡意虛假的信息。
應區(qū)分謠言和一般的傳言。即使是不實之言,也并非都是謠言。
明知山上沒有狼,放羊的孩子高喊狼來了,這是惡作劇謊言,流傳后便成為謠言。然而還有許多善意的謊言。搶劫犯在銀行抓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做人質(zhì),談判未果正要撕票,被狙擊手擊斃,小男孩嚇得號啕大哭,營救者高呼:“演習到此結束!”多年后男孩才知道,那不是演習,只是為了他免受心理創(chuàng)傷,大家一直瞞著他。這樣的傳言雖然不實,也非謠言。
如果放羊的孩子以為是狼來了,實際上是個豺,便不應被作為惡意的謊言,流傳后也不應被作為謠言。轉(zhuǎn)告者不知真假,也沒有惡意,只是善意地告知、提醒大家,便也無可厚非,不是故意傳謠。
許多謠傳之言,乃至新聞報道,雖有不實之處,卻事出有因——或因粗心,或因猜想,或因來不及得到更準確的結論。這是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失誤。.對同一個事件,接觸有遲早,觀察角度有差異,用以判斷的知識背景有多樣,緊急情況下,認知的差異和失誤更是難免。在傳播中又會進一步變異。
許多傳播了謠言的人,也并非故意要傳謠,只是一時沒得到可靠的信息,善意地提醒別人,或為了尋求真相而求證。例如人們高度關注的事件發(fā)生時,權威的信息沒有及時跟進或不足以消除人們的疑慮,謠言就會填補這個空白。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把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已證實其真實性或科學性的,可稱為“白色信息”;第二類是已被證實是虛假的或不正確的,可稱為“黑色信息”;在這兩類之間是模糊不清的“灰色信息”,即暫時還沒法驗證其真假或科學與否的。[3]
真相不明,事情重要,就容易產(chǎn)生各種猜想,出現(xiàn)不實的傳言或謠言。有人說,謠言止于智者,然而再聰明的人,也難以分辨超出其知識和經(jīng)驗的謠言。只有真實、全面的信息,才是謠言的天敵。謠言止于信息通暢、信息公開。正如法國學者卡普費得在《謠言》一書中指出:謠言總是從公眾對事件自發(fā)地提出問題而未曾找到答案中產(chǎn)生的。如果想減少某個公眾事件中的謠言,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提供明確的答案。[4]
這需要信息傳播的體制和機制條件,包括公民、尤其是第一線專業(yè)人士的言論通暢,政府及時充分的信息公開和辟謠,媒體的新聞專業(yè)精神和能力。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媒介體制與社會信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ZDA326
注 釋:
[1]謝金文.移動傳播中的新聞:概念、特點和真實問題[J].青年記者,2020(4).
[2]謝金文.新聞媒介與社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8:97.
[3][4]曹靜.“信息疫情”之下,我們?nèi)绾螒獙N].解放日報·解放周末,2020-02-28.
謝金文:復旦大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特聘新聞與傳播學科評估專家。主要研究新聞傳播和媒介,著作有《新聞傳播新探》《新聞學三維新論》《新聞媒介與社會》《新聞學導論》《中外新聞傳播史綱要》《中國傳媒產(chǎn)業(yè)概論》《新聞與傳播通論》《新聞·傳媒·傳媒素養(y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