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民,王曉敏,楊 碩,劉飛遷
(1.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山東畜牧獸醫(yī)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學部,山東 濰坊 261061)
校園欺凌是多發(fā)生在中小學校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內外、學生之間,其中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chǎn)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1]。欺凌實施者對被欺凌者的欺負、侮辱主要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來實現(xiàn),除了對被欺凌者造成傷害之外還會產(chǎn)生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校園欺凌的表現(xiàn)形式復雜多樣,除了早期多見于中小學生群體中的起侮辱性綽號、同伴間的不當嬉戲以外[2],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由網(wǎng)絡環(huán)境衍生的欺凌形式在高職院校中尤為普遍,并且這些不同形式的欺凌行為所引發(fā)的后果日漸嚴重。由于長期以來對于同學間的打鬧嬉戲與校園欺凌的界定不清晰,當惡性欺凌事件發(fā)生時,欺凌方將欺凌行為解釋為同學間正常的打鬧,使得欺凌事件得不到合理解決。校園欺凌不僅對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欺凌行為的再次發(fā)生,不利于欺凌行為的防治與干預。
當前,校園欺凌在世界各個國家普遍存在,并不時有校園欺凌案件的報道,甚至有些校園欺凌發(fā)展為性質惡劣的刑事案件。校園欺凌逐漸成為阻礙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因素,成為國家、學校、家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防治校園欺凌的相關政策。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fā)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此次專項治理覆蓋全國所有中小學校,規(guī)模和涉及面前所未有[3]。在2019年12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中,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并增設了學生欺凌防控制度。世界各國也成立了相應的反欺凌組織,制定各種干預措施防治校園欺凌。
從根源上探究校園欺凌產(chǎn)生的原因才能有效防治校園欺凌。近年來,社會學、犯罪學、倫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學者分別結合自己的學科背景探究了校園欺凌問題及產(chǎn)生原因,為校園欺凌的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現(xiàn)實基礎。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特定的生存條件導致了某種行為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這種行為的潛在心理機制之所以能夠進化,是因為它能解決不同的適應性問題。這為解釋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及機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因此,本文基于進化心理學的現(xiàn)有成果,分析校園中欺凌主體為解決適應性問題所采取的攻擊行為,從而揭示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的進化心理機制,并提供相應的預防及干預措施以防止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fā)。
校園欺凌行為大多是在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因素的多重作用誘發(fā)下,通過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觀者的某些心理機制,最終導致欺凌行為的發(fā)生。這種心理機制歸根到底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甚至貫穿欺凌主體整個生命歷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校園欺凌行為本質上也是一種攻擊行為,而人類的攻擊行為是用于解決適應性問題。對于攻擊者來說,只有采取欺凌或者攻擊行為才有可能適應自然,并得以生存;旁觀者雖未參與欺凌或攻擊的實施過程,但懼于欺凌者的地位、權威,無法對欺凌行為及時做出制止,甚至一部分旁觀者出于資源、地位的考慮會加入欺凌或攻擊的隊伍;而被欺凌者對于權威者的恐懼與服從使得他們減少了對欺凌行為的反抗,而且有些反抗會招來更加嚴重的欺凌,由此增加了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對于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進化心理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資源的占有量關乎整個種群的生存與繁衍,人類祖先從進化開始便伴隨著攻擊行為的不斷出現(xiàn),其中一部分攻擊行為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源以便于種群更好的繁衍。人類的出生伴隨著資源的占用,因此幼年時期的個體自從有意識地保護或爭奪資源開始便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童年時期的攻擊行為主要是為了搶奪玩具和游戲地盤[4];學校產(chǎn)生后,學生時期的攻擊行為主要是利用脅迫手段從弱小同學那里取得錢財、書本、運動鞋等[5];成年時期,成年人則利用毆打手段獲取錢財。其中,這些發(fā)生在學生之間的攻擊行為便是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這種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便是奪取更多資源。資源的存儲有利于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繁殖,而攻擊行為的震懾效應能夠使人從其他人那里獲取資源[6],并且攻擊這一方式無疑是最簡單、最快速的。因此,人類為了獲取資源所采取的行為策略中,攻擊這一行為策略能夠更加快速地獲取資源以便更好地生存繁衍。人類的攻擊行為是存在性別差異的,這種差異在3歲時就表現(xiàn)出來,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多地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這也與人類的進化歷史密切相關。由于人類進化早期男女分工不同,男性更多地承擔了狩獵活動,女性較少地參與武力斗爭,因此相較于女性,男性的攻擊行為更為普遍。而這也恰恰為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表現(xiàn)出來的欺凌方式的性別差異提供了證據(jù)。男生在校園欺凌中更多地采用毆打等武力方式,而女生多采用謾罵等相對“溫和”的方式;男生在武力斗爭中能夠更快速地獲得豐富資源,而女生在口頭攻擊中潛移默化地促進了自己資源的積累。正是這個原因,男生的身體強壯程度、運動能力及女生的吸引力常常會導致欺凌行為的出現(xiàn)[7]。也就是說,發(fā)生在男生之間的欺凌事件多以身體強壯、運動能力強的欺凌者為主導;女生之間的欺凌事件中,具有吸引力的女生更容易成為欺凌事件的引導者。
人類的進化都是朝著有利于自身種族生存與繁衍的方向發(fā)展,青少年通過攻擊行為能夠獲取更多的資源從而導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正因為這種資源的獲得有利于人類的生存、進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除校園欺凌的難度。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干預時,需要考慮導致資源不平衡的因素:與同伴相比,身體力量強壯、年齡較大、對資源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所占有量等因素都容易導致欺凌者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而身體力量弱小、年齡較小、資源占有量豐富的學生可能更容易成為被欺凌者。另外,個子矮、體力差的學生尤其是男生,更容易發(fā)展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這與人類的早期進化規(guī)律一致,身體強壯的男性更多地去攻擊相對弱小的男性以便于從弱者那里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學校及家庭方面需要盡量平衡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所需要的資源,引導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讓學生理解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的欺凌行為都屬于違法行為,是不可取的,而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是獲取更多生存資源的最佳途徑。
人類的進化歷程中,一種攻擊行為將會引發(fā)更為普遍的攻擊事件。攻擊者采取攻擊行為的同時,受害者會面臨資源被掠奪的現(xiàn)實狀況。而資源被搶奪之后,被攻擊者的生存與繁衍將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被攻擊者為了避免不利于自身進化的因素出現(xiàn)便會采取攻擊行為來抵御攻擊者的攻擊。若被攻擊者能夠成功抵御攻擊行為,不僅能保護自己的進化資源,同時還能提高自己的聲望,從而減少自己再次面臨被攻擊的境況[8]。因此,為抵御攻擊而采取攻擊措施,這一行為策略可以有效地解決生存與適應問題,也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對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進行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因為自己曾受到過其他同學的霸凌,自己只有去攻擊欺凌自己的施暴者或其他同學,才能夠對其他想要欺凌自己的同學起到震懾作用,這樣才能使自己免受或減少欺凌,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聲望,使得其他同學不敢再欺凌自己,這種欺凌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被欺凌—抵御欺凌—欺凌這一模式的不斷循環(huán),使得校園欺凌行為反復出現(xiàn)。
從人類的進化歷程來看,抵御攻擊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攻擊。人類的祖先在受到攻擊后,最原始的反應便是戰(zhàn)斗。而發(fā)展進化到文明社會,在面對攻擊時人類不免會直接采取攻擊形式以抵御攻擊。也就是說,一起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是由欺凌事件引起的,要防止這種攻擊行為的反復出現(xiàn),攻擊者、被攻擊者及旁觀者都需要做出努力。因此,在校園欺凌的防治與干預中,家庭和學校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事件,對欺凌者及時勸導,使欺凌者在理解欺凌行為屬于違法行為的基礎上,了解欺凌行為會引發(fā)的后果,促使其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家庭和學校還需要特別關注被欺凌者和旁觀者[9],對被欺凌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防止被欺凌者再次受到欺凌的同時,避免出現(xiàn)被欺凌者為抵御欺凌而做出的反欺凌行為;教師作為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應重視其正向角色功能[10],充分發(fā)揮教師打破欺凌情景的功能[11],與被欺凌者站在一起,出面干預以阻止欺凌者的行為,終止和化解該起欺凌事件的發(fā)展與惡化[10],從而防止因抵御攻擊所發(fā)生的欺凌事件的再次出現(xiàn)。
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同性之間的競爭往往是諸多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源。進化心理學認為,同性之間可能會為了競爭相同的資源而發(fā)生沖突,只有讓競爭對手遭受損失,降低競爭對手的吸引力,自己在競爭中才能有更大的勝算。Daly和Wilson對年輕男性高度暴力的進化解釋是建立在男性對于女性競爭基礎上的[12]。對于男性而言,后代繁殖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性伴侶的數(shù)量,而對于女性而言,則取決于物質資源及將其轉化為后代的能力,而不是伴侶的數(shù)量[13]。從生產(chǎn)、哺乳及其他養(yǎng)育后代的方式來看,女性在撫育子女中會投入更多,正是這種親代投資,使得女性成為男性競爭的資源[14]。同時,有的男性為了使自己的后代繁殖更有優(yōu)勢,會去競爭更多數(shù)量的性伴侶。而女性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對于物質資源豐富的男性的競爭。實際上,女性之間的競爭一般不采取直接的身體對抗,而更多的是采用間接的方式,除非嚴重缺乏資源豐富的男性。因此,由于男女在同性競爭中的出發(fā)點不同,使得同性之間的競爭方式在性別之間表現(xiàn)有所不同。女性更多地采用謾罵、造謠或污辱性的語言來攻擊對方,這一方式在高中女生中更為普遍。因為這一階段的女生已經(jīng)面臨擇偶這一適應性問題,但是這一階段的女生對男性所擁有的物質資源的關注可能會被男性自身的生理條件所吸引。而男生則采取直接的身體攻擊這一暴力行為進行同性之間的競爭[15],如果競爭對手遭受損失,就意味著攻擊者受益,同時攻擊者將會擁有更多有利于自己生存繁衍的資源。對于這種攻擊方式性別之間的差異,進化心理學認為,由于嬰兒更多地依賴于母親而不是父親的照料,所以女性會進化出一種對涉及人身威脅和身體傷害的情境感到恐懼的心理機制[16],她們較少地采用暴力方式來攻擊對方;而男性之間采取的暴力行為能夠快速地產(chǎn)生這一競爭的結果,攻擊者就能更快速地在這一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攻擊行為便是欺凌者快速趕走競爭者的行為策略。由此看來,由于同性競爭貫穿于人類的整個進化歷程,影響種族的后代繁衍,故由此引發(fā)的校園欺凌事件普遍存在。
由于同性競爭引發(fā)的攻擊行為大多是在人類面臨擇偶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因而由此引發(fā)的校園欺凌行為多表現(xiàn)在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之間。對該階段的高中生、中職生進行校園欺凌的防治與干預時,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學校和家庭都應及時關注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加強與青少年的交流與溝通,讓青少年充分認識自我,并逐步引導青少年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同時,優(yōu)化心理課程與心理咨詢體系,定期開展以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為主題的班級校園活動,引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以減少青少年因不良同伴關系所引發(fā)的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以提高青少年被欺凌時獲得同伴調解和依靠的概率[17]。家長和教師也應該根據(jù)同伴關系及時把握青少年的行為動向,做到家庭學校聯(lián)動,共同防治校園欺凌。
在人類早期的進化過程中,武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位等級的高低及權力的高低。攻擊行為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自己在現(xiàn)有社會等級中的地位和級別。進化過程中地位的高低代表了擁有資源的多少,在群體中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也將會占有更多有利于個體生存和繁衍的資源。在校園欺凌的施加者團體中,欺凌事件的主導者往往有更多的攻擊行為,若某個成員在欺凌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攻擊行為多,那么他在這個團體中的地位也會上升,他所擁有的權力就越大。而個體對地位和權力的渴望驅使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從而引發(fā)性質更加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中小學欺凌事件中,欺凌主導者在其欺凌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和聲望,群體中其他人都聽從其指揮與安排,欺凌同伙及參與欺凌事件的其他人都需要服從主要欺凌者的意志,若出現(xiàn)違背其意志的行為,該欺凌同伙可能會被所屬的欺凌群體的其他成員欺凌。而那些服從主導者安排的欺凌同伙會得到主導者的“賞識”與“重用”,從而提高欺凌同伙在該欺凌群體中的地位,相應地會得到更多的權力。從這一層面來看,通過攻擊或欺凌這一行為策略來追求地位和權力的心理機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和惡劣程度。
這種對于地位與權力追求而產(chǎn)生的校園欺凌若不及時制止,將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后果。因此,學校要努力營造安全的校園氛圍,建立多層級的學生行為支持系統(tǒng)[9],對處于危險中的學生實施精準的幫助和支持,及時的疏導與溝通可以減少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同時,學校應營造人人平等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紀律公平,杜絕由于學校氛圍使學生產(chǎn)生對地位與權力過度追求的現(xiàn)象。學校應定時評估校園欺凌狀況,對校園欺凌多發(fā)地點,如樓梯、走廊、洗手間等按時進行排查,以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fā)。學校應及時發(fā)現(xiàn)校園中的欺凌團體,對欺凌主導者進行懲罰干預時,也需要嚴懲欺凌同伙,這樣才能減少欺凌群體中由于對權力和地位的追逐而引發(fā)的惡性群體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此外,被欺凌者采取報復行動的能力和愿望也是影響校園欺凌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若被欺凌者習慣于自己所受的欺凌,對欺凌行為沒有做出反抗行為,那么欺凌者總是喜歡欺負那些不會報復的被欺凌者[18]。相反,若被欺凌者及時采取報復行為,便有可能導致反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也就是說,被欺凌者在受到欺凌時既不能一味隱忍,也不能惡意報復,而是應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來使自己免受欺凌。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防治與干預,除了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聯(lián)合行動讓欺凌團體意識到出于任何目的的欺凌行為都是違法行為,以法律約束來減少欺凌行為的發(fā)生之外,還需要處于欺凌事件當中的被欺凌者和旁觀者及被欺凌者的同伴勇敢地對欺凌行為說“不”。
盡管基于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校園欺凌行為作出解釋,但進化心理學側重于從人類為解決進化及適應問題所采取的行為策略的角度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機制進行理論推導,而缺乏實際的行為研究,容易陷入理論推導與現(xiàn)實校園欺凌行為大相徑庭的尷尬境地。因此,研究者可以采取模擬校園欺凌的行為仿真實驗,讓參與者真實感受到校園欺凌的場景,進一步研究在實際情景中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特點,以及校園欺凌行為發(fā)生時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觀者的具體心理活動機制,為基于進化心理學視角對校園欺凌行為心理機制的研究提供方法論依據(jù),同時也為進化心理學解釋校園欺凌行為提供更有力的實證依據(jù),從而可以根據(jù)參與者的行為表現(xiàn)制定校園欺凌防治的相關措施,以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大多數(shù)外顯行為都是由內在心理機制所引發(fā)的,而這些外顯行為的心理機制需要借助一定的測量工具才能被發(fā)現(xiàn)。因此,借助心理量表測量校園欺凌行為成為近年來研究者青睞的方法。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群體表現(xiàn)出的校園欺凌行為不同、欺凌原因不同,運用標準化的量表加以測量,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持進化心理學的理論依據(jù),為校園欺凌的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以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作為樣本,依據(jù)統(tǒng)計結果分析現(xiàn)實情境中欺凌行為與進化心理學視角下欺凌行為的原因之間的關系,可以進一步證實各種攻擊行為的誘因在導致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中的影響、被欺凌者遭受的不同欺凌行為與其報復意愿之間的關系、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等,從而促使各部門從各方面出發(fā),盡早做好校園欺凌行為的防治工作。